yingyinc 2019-2-26 08:08
91届奥斯卡最多奖项《波西米亚狂想曲》
91届奥斯卡最多奖项《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主唱的双面人生
[url]https://mp.weixin.qq.com/s/crxLtuIZLvAKJhxAbrNITg[/url]
91届奥斯卡最多奖项《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主唱的双面人生
原创: 境界君 ijingjie 今天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影评】
文 | 影侠
播音 | 馨香
“皇后”主唱的双面人生
来自ijingjie
00:0027:08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境界电台”,有全部音频节目更新。
“波西米亚”是袄教对神的称呼,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的葬礼按祆教仪式进行。在善恶二元的袄教世界里,善神与恶神不断争斗,人间就是战场。在爱情和音乐背后是对公义的畏惧、对爱的渴求,巨大张力带来的撕裂让弗雷迪放纵、逃避。其实,公义和慈爱可以彼此相遇。
2019年2月24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由布莱恩·辛格执导的皇后乐队(QUEEN)主唱弗雷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的传记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收获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效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成为获得奖项最多的影片。
此前,饰演乐队主唱的拉米·马雷克(Rami Malek)已经于1月6日获得第76届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根据坊间的评价,马雷克参与角逐最佳男演员奖,其获胜可谓实至名归。该片自去年11月在北美首映以来,票房累计已过1.75亿美元,创音乐传记片北美票房新高。
说起皇后乐队的大名,即便有些人对乐团的成员不甚了解,但多多少少对他们的歌并不陌生。这支成立于1971年的英国摇滚乐队,由主唱弗雷迪、吉他手布雷恩梅、鼓手罗杰•泰勒和贝斯手约翰组成。1977年乐队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全英音乐奖的最佳单曲奖。2009年,《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入选格莱美名人堂。2018年乐队的全球销量已超过2亿张,并获得第60届格莱美奖终身成就奖。许多歌曲伴随了一代人的长大。主唱弗雷迪以华丽的风格和跨四个八度的嗓音而闻名。
当影片将众多笔墨放在再现乐队最辉煌的演出“拯救生命”演唱会时,观众已经被带回了当时的现场。无论是出于对于音乐的热爱,还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回忆,这些都激发起观众满满的“回忆杀”。一些对乐队不很熟悉的观众,也被电影营造的气氛感染,走出影院的那一刻好像已经成了皇后乐队的新粉丝。
爱情和音乐,是弗雷迪的AB面吗?
影片故事流畅,演员演绎逼真,场景细节再现了当年的辉煌。这让许多观众赞不绝口。但本片在影评圈的评价却不是很高。不少影评人认为,该片作为传记影片却出现了与史实不符的硬伤,而且甚少分析乐队成功背后的原因,对一些有争议的内容也略过不提。
正如一幅影片正式海报所展示的只是弗雷迪的半张脸,从影片内容上来看,的确较多篇幅都放在呈现弗雷迪辉煌的一面,而对其他部分多采取了虚化或者回避。这当然可以满足观众对偶像的挚爱,但对于影评人来说,难免有所遗憾。
导演对弗雷迪的刻画,依旧是通过“爱情+音乐”这一歌手故事的老套路。弗雷迪一生都保持着与玛丽的联系,虽然两人不能结婚,但二人亦爱人亦朋友的关系给予弗雷迪很大的帮助。弗雷迪曾对他的男友保罗说:“你并不了解我,只有玛丽真正了解我。你只是喜欢你期望我的样子,玛丽却是接受真实的我。”
一次采访中,弗雷迪谈及玛丽:“我所有的情人们都问我他们为什么无法取代玛丽的位置,但这根本不可能发生。我拥有的唯一朋友是玛丽,我不想要其他任何人。对于我,玛丽是我法律上的妻子。对于我,这是一段婚姻。我们信任彼此,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另外,影片特意美化了弗雷迪与他的晚年男友的关系。影片中他们是在一次狂欢派对之后认识的,两人互吐肺腑之言,从此坠入爱河。真实的情况是,男友是一名理发师,他们是在酒吧里结识的。导演的修改,无非是要将最后的男友与其他男伴区别开。狂欢派对之后的弗雷迪需要的不是性欲,而是爱情。此后,弗雷迪千方百计寻找到男友俨然偶像剧的场景。
影片将1985年的“拯救生命”演唱会作为重中之重来展现。这场演唱会意在为非洲饥荒募款,皇后乐队应邀参加。现场共9万人观看,电视观众近15亿。剧组真实还原了当时的舞台,搭建了一个完全可比当年舞台尺寸的场景。用乐队依然健在的吉他手布莱恩梅的话说:“当我走进那舞台的一瞬间感觉非常超现实,因为他们完美复制了舞台当年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我背后的放大器、踏板,甚至服装与后台的香烟头、烟灰缸和可乐罐。”
其次,主演马雷克为了重现弗雷迪的每一个动作,反复观看演唱会的现场录像近百次,细细体会弗雷迪每个动作背后的心理与情感变化。从效果看,他的表演让人拍案叫绝。
影片很有争议的部分,就是导演“篡改”了弗雷迪知晓自己身患艾滋病的时间。现实中,弗雷迪得知病情是在演唱会之后,但影片却改为演唱会前。若放在演唱会后,那么,这次演唱会只是众多演唱会中的一次,除了音乐本身,没有其他发挥的空间。但影片中,得知病情的弗雷迪已经穷途末路、身心俱疲,却破除种种艰难、坚持参加演唱会,这就成为一次拯救生命、自我救赎的行动。
在导演的精心设计下,全程翻拍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成了弗雷迪自我拯救的宏大舞台,立马成为全片的高潮,成了弗雷迪一生的高潮,也点燃了影院里观众群情激奋的爆点。摇滚魅力无限。弗雷迪通过音乐完成了在观众心中的自我救赎。观众显然不在意事实如何,只留下了对弗雷迪最后振臂高呼、飒爽英姿的记忆。
真实的结局却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因饱受艾滋病的折磨,弗雷迪消瘦得不成样子,不得不隐居起来。尽管媒体和各路小报记者从他的诸多男伴那里探知他可能患病的消息,他本人却直到1991年11月23日才发表声明公开自己的病情。仅一天后,他因艾滋病引发的支气管肺炎去世,年仅45岁。
“我若压制住恶念,便是善人”
然而影片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弗雷迪一生关键节点的概述,再透过对其音乐作品的再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一个摇滚巨星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描绘得真实而动人。弗雷迪同时创作了两首重点曲目,一首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一首是《我一生的挚爱》。到底哪首歌作为主打曲目呢?乐队成员有分歧,最终弗雷迪一意孤行选择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主打歌。
“波西米亚”,本来就是袄教对神的称呼。弗雷迪出生于东非桑给巴尔,父母都是英属印度人,全家信奉袄教(中国俗称“拜火教”)。弗雷迪在印度度过了大部分童年时光,后跟随工作调动的父亲搬到桑给巴尔。17岁时,全家为逃避战乱搬到伦敦。
袄教是一种善恶二元论的宗教,不相信宇宙有绝对的主宰、独一的善神,相反是善神与恶神不断相争,而人间便是争斗的战场。他们认为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善与恶交战的战场,“我若压制住恶念,便是善人”。
一般,善恶二元论的宗教会带来两种影响。一是严谨而拘束的生活。在影片中弗雷迪的父母和妹妹都是这样的类型,他们强调“好的思想,得体的举止”。另一种影响就是完全的放纵与沉沦。很显然,弗雷迪就是后一种情形的体现。
人若想要靠着约束、压制的方式,是根本没有办法制服己心的,最后很有可能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奥古斯丁年轻时同样信奉善恶二元论的摩尼教,他那时便过着放纵私欲的生活。后来,他在《忏悔录》里反思了摩尼教对其的影响,大力驳斥摩尼教。
遗憾的是,弗雷迪一生都在靠自己在善与恶之间苦苦挣扎。一方面他畏惧神的公义与愤怒,一方面又极度渴求神的慈爱。《波西米亚狂想曲》和《我一生的挚爱》恰好体现了弗雷迪矛盾的心理:一个是恶的自己该如何面对神的公义,一个是善的自己对真爱的呼求与渴望。而这才是弗雷迪A面和B面的人生。
同一张专辑的B面,是唱片公司老板提议的主打曲目《我一生的挚爱》。这首歌通俗易懂、美好深情。弗雷迪尽管最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从影片多处细节可见,这首歌也同样是弗雷迪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真爱的渴求。他叛逆,需要母亲的呵护;他孤独,需要朋友的陪伴;他寂寞,需要派对和人的嘈杂。然而,这些人都不能真正带给他爱,他总是不由自主地伤害身边人,也被身边的人伤害。
对他所深爱的玛丽,弗雷迪不吝才情为她创作歌曲。他在写《我一生的挚爱》(love of my life)时明确说是献给玛丽的,可玛丽却不以为然,她反问弗雷迪:“真的是给我吗?”弗雷迪无言以对。人的爱无法填满他的寂寞,他极度需求爱,却以为可以从每晚更换的情人那里找到。
他一方面知道神的公义,另一方面,内心又渴求神的慈爱。然而,他不知道神的爱为何物,也不敢奢求。《波西米亚狂想曲》整首歌描绘了一个犯罪之人面对审判时的种种表现。可以说,弗雷迪把罪人的内心面对公义之神审判时的那份畏惧、绝望、愤怒与逃离,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这首歌被他选为专辑的主打曲目。
公义和慈爱可以彼此相遇
和许多流行乐手不同,弗雷迪的创作音乐性复杂,许多作品包含了几十个和弦。《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分为6个部分:序曲、谣曲、吉他独奏、歌剧部分、摇滚部分、尾声。序曲是一个人被拉到了审判台前。他有点恍惚,“这一切是真的吗?还是仅仅是幻觉”,当自知“无法逃离现实后”,他的态度显得戏谑,“我只是个穷小孩,有时神气,有时谦卑,我来也容易,去也容易”,这样的自己真的需要审判吗?
谣曲是这个人开始忏悔。“妈妈,我刚杀了个人,生活才刚开始,但我却把它毁了”。他知道自己完了,他只能说:“我不想让你哭泣,如果我回不来,生活还得继续。”这是一个孩子留给母亲的遗言。他也向世界告别,“再见了各位,我要离开了。我要面对现实的审判”。然而,所有的忏悔很显然都没有朝向审判者。他考虑了自己、家人、世界,唯独没有考虑施行审判的神。由此,埋怨慢慢滋生,“我不想死去,我希望我从未来到这世上”。
吉他独奏与歌剧部分是审判的场景。审判的音乐杂乱无章,阴阳怪气。其中突然出现一个辩护的声音:“他只是一个穷小孩,饶了这怪胎一命吧!”这个人便讨价还价说:“你会让我走吗?”得到的回答是:“不!”这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径供认不讳,但他存有一丝幻想,就是神的幻灭。“如果善神与恶神都在彼此争斗,那我最终面对哪一位神也犹未可知。”所以,这个人不再向“波西米亚”呼求,而是改成了“妈妈咪呀”!是啊,神不在了,审判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摇滚部分是自我救赎。神幻灭之后,这个人似乎得到了喘息,他可以以自己的成就来自救。他似乎对膜拜他的人说:“你们可以一边说爱我,一边却任我去死吗?”“你们既然爱我,就应该让我逃离这个地方。”
尾声部分是自以为逃离审判之后的自我安慰,“一切都不重要了,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这个人似乎真的逃离了审判,然而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清楚,逃避并非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波西米亚狂想曲》唱出了弗雷迪面对公义的神所具有的复杂而多变的情感。一方面,他对自己身上的罪心知肚明;另一方面,在他们的观念中,神的审判又是必然的。如此一来,如何面对公义的神呢?他畏惧、逃匿,真心希望神不存在或者神不会审判。
影片中弗雷迪的辉煌甚至可以帮助他拯救自我。现实中,玛丽已为人妻,艾滋病让弗雷迪心力交瘁,内心的罪孽让他寝食难安。落幕之前,巨星弗雷迪依然是一个惧怕着神的公义,不知何处寻找神的慈爱的罪人。
在《诗篇》85篇中,有一句让人惊诧不已的话语,“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这里竟然说,公义和慈爱可以彼此相遇。如何相遇呢?就是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
神依然允许邪恶存留在这个世界上,但神是最高的掌权者。神对罪的极大愤怒倾倒在祂的爱子耶稣身上,耶稣尝尽了公义之怒。同时,在十字架上神的慈爱淋漓尽致。如果神为了救赎我们愿意舍去自己的儿子,祂还会有什么好处留着不给我们?耶稣被离弃,是为了让我们这些人不被离弃,可以与神和好,坦然无惧来到神的宝座前。这样的一位神才能让我们不再因纠结而发出狂想,却是甘心乐意唱出,神才是“我一生的挚爱”。
同样才华横溢、同样在放纵中追求享乐的王尔德,临终时问他的同性恋男友和朋友:“你一生中是否曾经不自私地爱过那些男孩们?”对方回答:“从来没有。”王尔德叹息道:“我也是一样。”于是他叫神父来做最后的忏悔,并为他祷告。
弗雷迪的葬礼是按照祆教仪式进行的。他将大部分的财产(包括他的房产和音乐版权费)留给了玛丽,剩余部分由家人及皇后乐队的其他三名成员获得。他的厨师、私人助理以及最后陪伴他的男友各获得了50万英镑。而电影,依然在用他的故事编织神话。其实,他原本不必在如此撕裂的痛苦中结束他匆匆而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