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悼词美德”还是“简历美德”?

yingyinc 2018-12-9 07:44

“悼词美德”还是“简历美德”?

“悼词美德”还是“简历美德”? 从老布什的葬礼致辞看品格与功绩之轻重
[url]https://mp.weixin.qq.com/s/MV1B-0ZkE2Jv7Ia7BQPR-w[/url]

“悼词美德”还是“简历美德”? 从老布什的葬礼致辞看品格与功绩之轻重

原创: 美国华人传媒  美国华人  昨天

美国华人
第1378篇文章
是的,他是一名共和党人,不过对他来说,政党只是在沙子中划的一道线,为了追求更友好、更温和和更高的国家目标时,应当放下。” ——小罗素·琼斯·莱文森

一个人真正能够影响他人的是“悼词美德”,而不是“简历美德”。这也是老布什总统葬礼给我的最大启发。

正文共:4404字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撰文:临风
编辑:雯君,Jing



消息传来,老布什总统,美国最后一位二战退伍军人总统,于2018年11月30日辞世,享年94岁。12月5号,送别老布什的国葬在华府国家大教堂举行,全国致哀,华尔街休市。美国现任总统,所有健在的前任总统,以及他们的夫人全体参加了葬礼,两个小时宗教式的典礼十分庄严隆重。

在葬礼上,五位致悼词的人都特别强调了老布什总统宽容、自制、有爱心、不以党派断是非的操守。研究总统的历史学家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2015年出版了老布什的传记《命运与权力》。他在悼词中说,老布什的生活密码是"说实话,不责怪别人,坚强,尽力而为,努力,原谅,坚持不变"。

你或许会发现,这个世界有两种名声:一种表现在职场,努力工作,花时间装备自己,希望能熬到像样的名片和简历,博取人们的羡慕。另一种名声是希望受人敬仰,令人赞赏你的品格与为人。在老布什总统葬礼的悼词中很少有人提到老布什的丰功伟业,这并非因为他的政绩乏善可陈,而是大家更珍惜他所遗留的人格风范。

“简历美德” vs. “悼词美德”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戏剧性地把追求事业成功的本事称为“简历美德”,把追求流芳百世的作为称作“悼词美德”。他长期与政治人物打交道,发现这些人在私底下很容易亲近,但是到了政治场合却不通人情,利益分明,毫不让步。这两副面孔很难调和。

他说,我们花尽一生的时间,打点“简历美德”,最后却希望他人以“悼词美德”看待自己。但可惜这两种“美德”的价值常常彼此抵触,以至于我们实际的追求与我们内在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距离。

布鲁克斯是犹太裔,他曾提到一位犹太拉比约瑟夫·索罗维奇(Joseph Soloveitchik)对他的影响。索罗维奇在1965年出版了一本《有信仰的孤独人》的书,里面描述两个亚当,他称之为“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亚当一号是世俗的,雄心勃勃的。它要开创、建立、革新,它专注“简历美德”。亚当二号则专注“悼词美德”,它要我们不仅要做好事,而且要作好人。它要我们尊敬上帝和他的秩序。

亚当一号要征服这个世界,亚当二号倾听世界的呼唤;亚当一号尽情享受成就感,亚当二号则享受内在的和谐和力量;亚当一号质问事情如何运转,亚当二号则关心我为什么在这里;亚当一号的座右铭是“成功”,亚当二号的座右铭是“爱,拯救和回报”。

可是,在利益挂帅的文化里,往往只有亚当一号可以得到报赏。人们用行动证明,自我实现和追求成就才是真正的目的。至于聆听亚当二号的呼求,要做好人,那大约是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才被提及吧?

“天才老爹”的例子

从1984年到1992年,NBC的《考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是个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连续五年高居收视率冠军。该节目描述一个纽约布鲁克林区黑人医生家庭的日常故事。台湾的华视曾用《天才老爹》的名称播出。


80年代《考斯比一家》剧照。(图片截屏自vox.com)

主角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不但在娱乐界事业成功,还曾经写了好几本畅销书,劝诫人们如何生活,包括《爱情与婚姻》、《为父之道》、《如何从受害者成为得胜者》、《考斯比谈人生》、《毕业了,下一步呢》。从表面上看起来,比尔·考斯比可以说是一位名利双收的社会贤达,是自我奋斗成功的范例,是“简历美德”的模范!

然而,自从2014年开始,前后陆续有35位女性出来曝光,控诉比尔·考斯比早年对她们的性侵行为。


考斯比判刑入狱。(图片截屏自philly.com)

处在“米兔运动”的高潮,人们的容忍度改变了。2018年9月,这位藉着名气性侵女性的惯犯终于被判有罪,关进监狱。他一向努力树立的,为人楷模的形象完全崩溃!

用最不起眼的人引介主角?


耶稣基督降生的故事中,非常耐人寻味的一幕场景就是牧羊人的敬拜。我想,如果耶稣降生的故事是犹太人编造的,那么天使向牧羊人的宣告,以及牧羊人敬拜婴孩这一段就绝对是败笔。因为在犹太人的观念里面,牧羊人的“简历美德”几乎是零。他们不被信任,因为常常把羊群带到别人的土地上吃草。在法庭上,他们的证词也无效,因为缺乏信用。用这批人来为救世主的出身作证不是很荒唐吗?除非这事真正发生过。

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名画家曾为耶稣降生的故事作画。我们可以在各处博物馆看到很多“贤(博)士敬拜”的名画,因为那场景气派万千,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是我们比较少看见“牧羊人敬拜”的油画,就是有,为了体面,牧羊人也都是穿戴整齐,让人感觉不太真实。

可是有一个画家特别触动我,那是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的油画。我所知道的牟利罗的三幅牧羊人敬拜的作品各有优胜,1650年的这幅可能是其中最有名的,它被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中。

一位牧羊人裹着破羊皮,一身腥膻,光着一双脚跪在那里,敬拜马槽里襁褓中的婴儿。这个景色朴实无华,庄重自然。整个场景被婴儿散发的光辉所照亮,象征性意义明确,十分动人!


牟利罗,牧羊人的敬拜油画,187 x 228公分,1650,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幅画面表达了什么呢?我想,画家一定领悟到了,在上帝的眼中,被人看不起的牧羊人同样有价值,上帝竟然藉着这批小民引介“救主降生”的“好消息”。有时候我想,上帝的确很酷。在犹太人眼中,这是个极具“颠覆性”的故事,让他们集体“跌破眼镜”。这幅画展示出,本来应当是世上最显赫的婴儿,却藉着最不起眼的人来引介。

难道上帝的思维不是亚当一号,而是亚当二号;上帝所看重的不是“简历美德”,而是“悼词美德”?

恩典不需要履历表


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恩典”和“救恩”的真谛吗?人总是喜欢从表现和成就来度量他人(例如,废除《约翰逊法案》,白宫查经班,等等)。许多人甚至用信仰上的成就来衡量他人,一看到别人的缺陷就全然否定。

我们眼界很高,总以为别人都不及格。事实上,在上帝面前我们都不及格,都只能靠恩典活着。试想如果上帝也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人类,那么许多圣经故事都该重写,因为圣经里面充满了不及格的圣徒。

这让我想起卢云神父的故事。在执教于圣母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多年以后,卢云神父深感在一流学府中并不能对人群有真正的关怀。于是,他毅然辞职,参加方舟团契,到加拿大多伦多的“黎明之家”作司铎,照顾那些心智和身体有残障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人生转变。

我们或许以为这个抉择很伟大,但这并不是卢云神父的初衷,他并不是为了追求伟大而去服务他人。卢云神父有个特点,他能够深刻认识自己的缺陷,并且敢于直面自己的缺陷。他知道自己喜欢受人恭维,很容易以耀眼的“履历表”自豪。因此,他去了“黎明之家”,希望涤清自己的虚荣。他没有把“简历”带去,也并不感觉自己很伟大,而是带了一颗学习的心去服务。结果,从这些被社会抛弃的人身上他学习到了真诚和爱心,也更认识到什么是上帝的恩典。

什么是恩典?恩典就是那些认识到自己心灵有残障,生命有缺陷的人,亲身经历上帝的爱,被上帝无条件地拥抱和接纳。恩典不需要推荐信,不需要履历表,因为耶稣基督就是我的推荐信,我的履历表。

亚当一号根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做选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风险才有回报。亚当二号的逻辑却刚好相反,必须先把自己的意愿交托给上帝才能得到力量,必须学习忘记自己才能得到满足,必须学习失去自己,才能找回自己。

亚当一号建立在堆砌自我优点的基础上,它注重面子工程,容易带来自我膨胀。亚当二号却建立在承认自己的错误、虚荣、龌龊和骄傲的基础上,仰赖上帝的恩典和宽恕,从而得到力量,让我们超越面子工程。

今天的政坛上,恶言恶行已经常态化。政客以自吹自擂,高举自己,侮辱对手为制胜的手段。老布什对竞争对手那种恩惠(恩典)的表现已经成为一种“失去的艺术”。

老布什牧师的悼词


老布什在休士顿的圣公会牧师小罗素·琼斯·莱文森(Russell Jones Levenson Jr.)博士是葬礼上五位致悼词者之一。他讲述老布什是一位有信心的人,那种择善固执的生活态度甚至改变了牧师本人。

“是的,他是一名共和党人,不过对他来说,政党只是在沙子中划的一道线,为了追求更友好、更温和的更高的国家目标时,应当放下。”

莱文森接着说:“有些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它不一定是。(他的去世)或许是一个填补留下空白的邀请。”

但愿如此!

我原来也一直经营着“面子工程”


笔者的职场生涯多半是在高科技领域,创新、竞争、卖命苦干、夺取市场、打倒对手是每天构思的内容,曾经亲身感受到那种“简历美德”的压力。在这个快车道的竞技场上,胜利者个人所能享受到的回报,不论是有形的,例如股票期权、奖金、升等、额外津贴,还是无形的,例如建立名声和社交圈,都极具诱惑,让人乐此不疲,自命不凡。

这个快车道的世界也正是一个 “人吃人的世界”,成功压倒一切,“不留活口”和“赢者通吃”是职场的游戏规则。只能亮剑,不能示弱。表现不好就被淘汰,非常现实。

在竞争场上,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绝不手软,不但对鞭策同僚不留情面,对打击竞争对手更是不遗余力。在这里,人的价值和“美德”被他的表现和成果所定义。

在快车道生活的人对周遭的触觉敏锐,很能把握他人的优缺点,很会批评他人。同时,那些对我向上攀爬无用的人很快会被我抛诸脑后,他们不具价值。精英们有自己的“触角”、俱乐部和“玩具”。

在这里,我们只听到成功者的欢呼,却听不见“万骨枯”的悲哀,更不知道成功者及其家庭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灵敏的触觉并不能应用在自己身上。

对此,我个人感受很深,虽然没有在职场上爬得很高,但是所花的精力也很可观。如今我深夜梦回,想到父母亲的晚年我没有尽上孝道,让弟弟一家单独负起照顾两老的责任,心中非常愧疚。

我虽然自认是个有信仰的人,但当我回头时才发现,我的价值观虽然是“亚当二号”的,而我的时间却全部花在了“亚当一号”上。用今天的话来说,我原来一直在经营着面子工程。这样的反思深刻地影响着我过去十几年的生活。

一个人真正能够影响他人的是“悼词美德”,而不是“简历美德”。这也是老布什总统的葬礼给我最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临风,本名熊璩,出生于重庆,台湾长大。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 克雷超级电脑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总工程师; 惠普公司中央实验室部门主管,大学关系部亚太区主任等。2011年退休,全力读书、研究、写作。在中国大陆出版有《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撰文:临风
编辑:雯君,Jing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悼词美德”还是“简历美德”?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