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8-6-9 12:29
从民主之光到战争策源地,日本只用了十年
从民主之光到战争策源地,日本只用了十年
[ur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2584248772908549797[/url]
从民主之光到战争策源地,日本只用了十年|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 作者: 大象公会 发布于 2018-06-08 22:57:42 查看源网址 阅读数:1825
1920 年代,日本大正民主蒸蒸日上,俨然东亚之光,似乎民主转型在即。然而,这不过是深渊前的幻觉而已。
文|姚白莞
单看 1920 年代的日本政治制度,很难想象一个如此民主的现代化国家,会在不久后成为世界大战的东方策源地,堕入「昭和疯狂」的深渊。
1925 年 3 月日本国会通过的《普选法》,堪称是亚洲国家民主制的里程碑,与西方国家相比都毫不落后:君主立宪制度的原产国英国,也才刚于七年前实现普选。
▍根据《普选法》,25 岁以上的日本男子一律享有选举权,30 岁以上则享有被选举权。
事实上,整个大正时期(1912-1926)都以所谓「大正民主」闻名后世,早在 1918 年 9 月就首次产生真正的政党内阁,又在 1924 年初步实现议会多数党组阁与政党轮替,稳固的议会民主制似乎在望。
▍大正「小清新」竹久梦二的画作。随着政治气氛的自由宽松,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文艺界名人辈出,「大正浪漫」之风盛行。教育界也涌现出小原国芳等一批进步教育家。
为什么在 1930 年代后,日本的民主政治会土崩瓦解,最终举国走上灭亡之路?
脆弱的大正新政
事实上,大正民主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极不牢靠。
1868 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并未转型成为民主国家,而是产生了一个天皇与倒幕功臣分享权力的寡头政权。
虽然当时有人提议效仿英国政体,实行「君民同治」的提议,但都遭到了维新元老们的否决。
根据大久保利通的说法,日本「民众已习惯于封建压制,偏僻之陋习成性」,政体设计「应根据我国之土地风俗人情时势」。言下之意,日本民众配不上民主宪政。
日本民众中,对此不服气的大有人在:1870-1880 年代,日本全国先后掀起多轮自由民权运动,迫切要求明治政府速开国会,颁布宪法,实行宪政(参见大象公会文章《「昭和男儿」是怎样养成的》)。
最终,明治大帝在 1889 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但从其内容来看,这远不是一部有民主精神的宪法,反而更接近绝对君主:帝国统治权由天皇统揽,天皇作为帝国元首「神圣不可侵犯」,享有召集和解散帝国议会、非常时期发布敕令取代法律、钦点国务大臣、统帅海陆军等各项统治大权。
▍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天皇签署、重臣元老副署
至于看起来富含民主元素的「帝国国会」,虽然得到了宪法的承认,但与一般议会民主制度相比,权限大幅缩水,本身并非立法机关,只是天皇行使立法权的「协赞」机构。内阁首相也不从议会改选的多数党中产生,而是天皇从明治元老推荐人选中钦点。
这样一部宪法所反映的政治体制,只是徒具立宪的外皮,实践的却是维新元老们的共识:天皇对小民慈善关怀,小民则「忠勇奉公」。这套父慈子爱的家庭伦理政治,是日本特有的「国体精华」「万邦无比」,绝不能轻易放弃。
▍大日本帝国宪法下的统治构架图
这种有日本特色的君主制,很快就引起了国内的非议和反抗。
如 1910 年「大逆事件」中谋刺天皇的激进分子,其私印的小册子事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行:
诸君,如今的……天皇,他不是神的儿子,什么也不是,都是骗人的。当今天皇的祖先出自九州的一个角落,杀过人,抢过东西,跟强盗是一伙的。那些所谓的大学的博士学者们,胆小如鼠,既不说什么也不写什么,在那里满嘴谎言,骗人骗自己。
▍日本东京虎之门事件纪念碑。1923 年 12 月,社会主义者难波大助刺杀皇太子未遂。在法庭上,他还大声诘问审判者是否相信天皇的神性。
一战后,国际形势也变得对天皇制极为不利,欧洲多个历史悠久的王朝,如俄国的罗曼诺夫、德国的霍亨索伦、奥地利哈布斯堡,都在一战末期崩溃,国际环境从未对君主如此不友好。
这种时势下,日本人不但公然对皇室说三道四,甚至开始质疑其占有的巨额财富,以致宫廷侍臣时常发出感叹:「如果能让民众有皇室的财富就是国家的财富的认识,那么有多大的收入也绝不会有人抱怨。」
不过,对天皇制最为不利的,还是时任天皇本人的身体条件。
明治天皇驾崩后,新即位的大正天皇幼年曾罹患脑膜炎,由于父皇坚持不用西医,迷信传统的中医疗法,结果预后较差,才智存在较大缺陷,后期连日常参加礼仪活动都颇为困难。
▍明治天皇本身没受过正规西式教育,不学无术,晚年饮酒不加节制,形体肥硕。但其凭借过人天赋,自学掌握了帝王统治术,对皇储的教育也侧重于从政治、宗教两方面教授「帝王学」。
天皇无法理政、威信沦丧,日本国民对皇室的敬畏也就越发难以维系,议会和总理大臣的权力得到加强,政党也乘机扩充势力。
所谓的大正民主宪政,正是在这种夹缝中艰难建立起来。
1912 年,宪法学者美浓部达吉提出「天皇机关说」,认为天皇也是国家机关的一部分,须对全体国民负责,受议会的监督,统治大权不是天皇的私事。
这种对「国体」的创造性解释,在维持既有天皇制和宪法的前提下,为实现民主宪政做了理论变通,后来为 1920 年代的政党内阁所尊奉。
恰好在 1924 年以后,「自由派」人士西园寺公望成为唯一在世的元老,他推荐首相人选时严格自律,只推荐国会多数党及最大反对党的党魁,在日本特色体制和民主宪政之间架设了桥梁。
不难想象,这样的政治体制极为脆弱,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宪法的歪曲脑补之上,而且在实践又严重依赖少数实权政客的德行,一旦外部环境骤变,后果不难预料。
而且,在大正民主不断推进的时代,昭和时代的疯狂就已经初见端倪。
福祸难料的经济奇迹
日本从「一战」期间开始经济腾飞,财政也随之日渐宽裕,日本大国自信膨胀,大搞扩军和资本输出,提出「充实国防」「中日经济亲善提携」等政策,扩充海陆军备,企图独霸中国,确立东亚领袖的地位。
在国际上,同时期的美国却对外秉持「威尔逊主义」,以全世界的民主事业为奋斗目标。美国式的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个人主义观念,也在日本逐渐扩散开来。
观念和追求的碰撞,加深了日本与欧美列强的矛盾。1923 年,日本军部将苏俄列为头号潜在敌人时,美国竟赫然名列第二。
抗拒西方文化的国粹传统也有所复兴。惨烈的世界大战重挫西化派的威信,在不少民间国师看来,西方那一套远非什么普世价值,政治上推崇民主,就是向西方投降。
经济起伏造成的社会问题,更是让日本社会的戾气愈演愈烈。
一战后在经济腾飞中成为巨头的,主要是三菱、三井、住友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财阀。众多中小企业则由于缺乏政府和银行支持,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随着日本经济转入危机,特别是 1920 年 3 月开始,东京证券交易市场的股价暴跌,不少中小企业和银行应声倒闭,全球「大萧条」更是使日本的经济困境雪上加霜。
到 20 年代末,日本大学与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不足 40%,社会维稳困难,「昭和维新」「天诛奸臣」的声浪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随着皇室的新一代裕仁皇储逐渐长大,大正民主很快走上了绝路。
坚持天皇对日本军队的领导
作为维新以来的皇室「第三代」,裕仁幼年时目睹过祖父明治的威严,也曾困扰于父亲大正的昏聩对皇室造成的伤害。接班人的责任意识,使他很早就已致力于在宫内大臣的帮助下,挽救皇室渐趋没落的权势。
为了重振皇室的威严,增强在民众中的存在感,1921 年,还是皇太子的裕仁在宫内忠臣和皇亲国戚的安排下,游历欧洲,遍访英法荷比意诸国,与各国显贵谈笑风生。
日本媒体对这次出访的报道力度空前,裕仁第一次公共宣传就取得了重大成功,有力回击了皇室衰落的论调。
▍1924 年 1 月,裕仁大婚,大赦天下,广施恩泽于日本国民,以收买人心。皇室教师杉浦重刚曾如此教导裕仁:法国思想家卢梭放纵任性,连工作都保不住,不值得尊重,他的理论「引导民众诅咒国家和政府」,罪大恶极;日本行「王道」,可免欧洲自由主义思想的余毒。
裕仁对政治的操弄也很有手腕。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比克斯指出:通过幕后的积极活动,裕仁至少掣肘了三任总理大臣的权力,加速了政党内阁的崩溃。
对于军队统帅权的维护,裕仁更是不遗余力。
根据帝国宪法,日本海陆军统帅权属于天皇,但没有明确说明是否「独立」。在大正天皇怠政的 1920 年,内阁官僚蠢蠢欲动,阴谋撤销海陆军统帅部,未获成功。到了 1924,政党内阁正式上台后,又试图染指军队。
军部在争取到裕仁支持的情况下,坚决回击,最终获得「独立于内阁,独自制定军令」的权力,并进一步明确了天皇的「统帅大权」是不受政府约束的,为军部势力的膨胀埋下了祸根。
▍天皇在多数御前会议上一言不发,看似不干预具体政务。实际上,御前会议的各项议案,天皇事先都已通过「内奏」获知。摆出「立宪」姿态,暗自行使权力,好处在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不过,随着大正民主风气的蔓延,军队中也在暗潮涌动。当时的一份军中报告指出:「由于一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从报纸杂志等受到的社会教育,还有国民思想的变化,无形中下士以下的士兵变得不再盲从。」
然而,大正之风虽然提高了军人们的知识水平,但其独立思考能力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
当二三十年代的空前严重经济社会危机袭来时,军队里的年轻人惶惑不安,种种灵魂之问拷问着他们:军队到底是谁的军队?百姓困苦,到底是谁的责任?国家的出路又在哪里?
军部高层尝试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陆军大将荒木贞夫提出:日本军队是工人农民在天皇的领导下为保卫国家而组建的军队,所以必须坚持天皇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种「皇军」论得到全军上下的普遍认同。
至于后两个问题,在野「思想家」「国师」们也早已完成了理论建构,翘首期盼迷茫军人和底层民众们皈依。
从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日本各种极端思潮纷纷涌现并发展壮大,从忽悠军人民众、勾结上层权贵的法西斯分子,到努力迎合宫廷、梦想缔造国家宗教的日莲宗领袖,应有尽有。
他们的具体思想内容千差万别,但不乏广泛的共识,即坚决反对大正民主主义,认定国内的经济社会形势是被政党政客所败坏;日本对领导东亚秩序和建设世界大同负有特殊责任,而「英美鬼畜」则害怕日本崛起;ABCD(美英中荷)已对日本形成环形包围圈等,不一而足。
▍日莲宗信徒多为军官和右翼文官,如石原莞尔
很快,在民间国师的忽悠和军部高层的纵容之下,拥有了先进理论工具的「昭和男儿」便纷纷打起「维护国体」,「昭和维新」的旗号,对那些追随西方鬼畜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各路「逆贼」果断「天诛」,以匡扶天皇,拯救日本国民。
▍电影 226 剧照。1921 年,政党内阁首相遇刺身亡;1930 年,首相濱口雄幸遇刺,隔年身亡;1932 年,首相犬养毅遇刺身亡;1935 年,发生国体明征运动,「天皇机关说」被取缔,1936 年,二二六兵变。
大正时代的民主氛围,以及开明领袖们的政治生命和肉体生命,就这样在昭和时代迅速凋零殆尽。军部则乘势坐大,直到 1945 年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