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等待约书亚?——莫言短篇小说《等待摩西》读后有感

yingyinc 2018-5-7 20:23

等待约书亚?——莫言短篇小说《等待摩西》读后有感

等待约书亚?——莫言短篇小说《等待摩西》读后有感
[url]https://mp.weixin.qq.com/s/unqigeqMw-wsgYEURHVL2Q[/url]

等待约书亚?——莫言短篇小说《等待摩西》读后有感

原创 2018-05-07 王政民 今日基督徒


莫言老师今年初在《十月》上发表的《等待摩西》最近成了基督徒内部小圈子的热议。

万字中篇,勾勒出了一个胶东农民的家族史,人物各个都具有鲜明的识别度,读下来,我们很容易给每个人物找到身边人对号。情节也饱满完整,可以看到这百年来的家族变迁,而主人公柳摩西的基督徒背景,更是让当代基督徒感到具有思考的必要。

很多人能朦胧的知道莫言老师写的事情,和背后的佶屈聱牙,但自己说不出来,莫言老师却能短短万字,勾画了我们心中所知所想!

1845年,美国全美浸信会开始了分类,原因是北方工商业各州主张发展工商业,解放奴隶,南方各州则主张奴隶制度有着圣经的根据,并且奴隶制度存在属灵秩序里的自由,并且奴隶在种植园干活的场景,是精致和美好的田园诗歌,晚上奴隶回家,庄园主做好饭菜,等待他们。奴隶有病了,庄园主悉心照顾,这样的生活劳累但世上生活毕竟如此。所以当1845年,全美浸信会大会禁止按立拥有奴隶的人为牧师的时候,南部各州纷纷独立,另组美南浸信会,成立了独立的海湾宣教部。

1860年左右,伴随着美国的国内分裂,宗教复兴同时崛起。1880年代,穆迪为代表的布道家在全美骑着马巡回布道,宣称千禧年要来,要求人们赶快信仰耶稣,那个时候耶稣要来成为了主流的讨论语境,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正是当时背景下产生的,宗教复兴短时间内扭转了美国人的心灵,特别是青年学生,1890年末,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海外宣教运动开始。

花雅各、海雅西、高第丕牧师正是美南浸信会根据其强烈要求,差派到中国的,最初在上海,后来不适应上海发达的工商业,同时觉得南方气候湿热,比如山东宜人,于是就向美南浸信会提出要去山东。去山东的理由还有山东被认为是中国的神圣省,得山东,就得天下。


今日山东省地图


来到山东,花雅各、海雅西和高第丕牧师遇到了困难,女人裹脚,不方便去教会,只能在院子里活动,男人要干活谋生,没时间去教会。同时中国的待开放和欧美的通商政策有了矛盾,于是山东开始兴起了排外的拳民,他们打死了花雅各牧师。其他的宣教士纷纷躲进租界避难。好在袁世凯主政山东,严厉的惩罚了拳民,并赔偿了宣教士的损失,最后义和团北上直隶,山东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相对受到的冲击较少。
柳彼得在1900年左右出生,义和团造成的短暂的混乱失序,成为过去,高第丕牧师在那段时间管理着美南浸信会,而根据山东宣教士大会的协议,在区域划分上,浸信会负责胶东,即高密附近,当时美南浸信会和瑞典的瑞华浸信会合并了在山东的差会组织,大家一起齐力宣教。高第丕牧师,被批评很多,原因是他主张和长老会的倪维思一样,不用薪水雇佣中国人,不会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给中国人任何钱财上的好处,因为福音就是福音,单纯的福音。另外用钱财吸引人信主,比如每次来教会聚会,补偿一日工资,这是让福音不单纯,引诱中国人道德下滑投机的做法。

高第丕牧师骑着马驰骋在胶东各地,街头布道,就如美国当时流行的全国巡回布道一样。高第丕把听了他的讲道,信主的人统计下来,报告给美南浸信会总部。但是在固定有形的教会上,30年来,却只有100多人。于是,美南浸信会认为高第丕牧师工作不力,正赶上高第丕牧师申请经费建立教堂,美南浸信会程序性缓慢拨款,等不及的高第丕自费建了教堂,这让总会觉得传言可信,高第丕在中国做生意发了大财,男女关系也不检点,于是正是开出高高第丕牧师。

晚清山东烟台(资料图片)


柳彼得正是在高第丕牧师骑马布道时信主,但高第丕牧师被开除后,去了泰安,于是柳彼得的信仰生活交给了崔怡美、毛尔根、高如辰、纽顿牧师接管。他们比较建制,按照常规的差会模式进行宣教活动。柳彼得在这个时候的信仰是自豪的,因为1900年义和团之后,在社会地位上,信徒有所提高,而且近代城市化兴起之时,胶济铁路开设,能够和洋人搭上关系,经商或者打工,似乎信基督教是最方便的捷径。和高第丕牧师不同,后来的浸信会牧师,竭尽所能的帮助信徒提高生活,给他们找工作,扶持信徒人生地位的上升。

柳彼得和儿子经历了北洋军政时期,还有民国时期山东盛行土匪,而在教会组织中,也算有所归属,过得还不错。莫言的红高粱写了高密的土匪和乱世,但柳彼得相对安稳,因为教会和宣教士保护了他。

一直到1950年代,中美在朝鲜战争的时候,中美互相冻结对方资产,宣教士撤出山东,也撤出中国。接下来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原来的社会结构打破,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在新的社会结构里,柳彼得成了尴尬的地位,北京不好,被人认为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被批判和抬不起头。儿子自然不必说,孙子柳摩西更是痛恨基督教背景给自己带来的融入新社会的障碍,改名柳卫东,保卫领袖的意思,名是改了,但社会地位没改,因为这个,柳摩西在众人围观时亲自上前去打爷爷柳彼得的耳光,柳彼得容许别人打自己,且不还手,但是孙子打自己时,压抑不住,咬掉了柳摩西的手指头,柳摩西疼得心扉痛彻,身边其他的人赶紧上去踢倒柳彼得,一顿拳打,差点打死,这个场景画面,和远志明牧师在年轻时跟随愤怒的年轻人燕郊折磨一对基督徒夫妻类似,但那属于时代。这种大义灭亲,给自己带来了保护,赢得了新社会的些许信任,但柳彼得觉得,这难以想象!

1975年,莫言当兵离开家乡,1976年,十年的运动结束,柳卫东开始活跃起来,他是个聪明人,很会撩妹,不久就准备跟马秀美张罗着结婚。看来,只要时代允许,任何的小人物,都能焕发个性的光辉,柳卫东结婚时最希望能有意定军帽,来支撑婚礼的场面。带着军帽,谁能阻挠这个婚礼。但刚入伍的莫言不能借给他,新兵只有一个军帽,万一柳卫东给自己弄丢了,莫言也要受处分。

年轻时候的莫言。(资料图片)


柳卫东和马秀美的结婚,是惊俗的,辈分上的乱伦,刚脱离十年运动队的人们带着惯性思考,认为柳卫东还是有个基督徒的爷爷,是不干净的出身,浸信会在山东这个神圣省的宣教,没能改变当地的社会文化,只是把女人的小脚解放了,人们还是有个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于是被小舅子打的倒地抱头,最后结婚了,柳卫东的父亲一棍子把他们俩赶了出来。他不被家人接受,但好在80年代来临,柳卫东收拾好自己的白发,穿上干净利索的新裤子,把驼背尽力挺直了起来,开始“投机倒把”,开始做生意,事实证明柳卫东是聪明的,勤力的,他不久成为了村里的首富,开始生活好起来。

改革开放后的烟台


但是人们大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有些许基于一些事实的传言,家里被抄了,人们说他的暴富引起了和县城里几家大公子的矛盾,最后开始跑路。这是那个时代的现象级事物,新兴的暴富群体,和原来有着资源分配权利的二代公子常常会在一些生意场上狭路相逢,如果不是很精通规矩和冰雪聪明,往往会倾家荡产,被迫跑路。这一跑路就是30年。柳卫东的人生是,年轻人因为出身不好,被歧视,七八十年代,开始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干,并且因为一穷二白没背景,反而更能破发出一种对80年代新社会的适应,但遭遇到和老干部二代公子后,就破产远走他乡。

30年里,柳卫东吃尽了苦,但柳卫东的弟弟却当地发家,崛起了,做房地产开发的生意。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柳卫东再次回来的时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我们假设他在外的三十年里,人的尽头成为了神的开头,重新了信了耶稣,甚至做了巡回的传道人,天涯海角的去奔波,风尘仆仆的去传道。这似乎是合理的,他生意失败,对社会和人生暂时不抱有希望,从而专心传教。
2017年,柳卫东以柳摩西的身份回到了胶东,妻子马秀美一直在等待自己,妻子是胶东人,为了嫁给柳摩西,毁了原来的婚约,一个如此进步大胆的女人,在结婚后,没能延续自己进一步的大胆,反而开始从一而终,忍耐等候柳摩西,这三十年支撑自己等待行为的,一个是当地的传统保守思想,一个是教会的教导。教会在80年代后又开始活跃起来,成为了胶东农村地区的一种精神力量。但人们普遍觉得,马秀美改嫁岂不更好,独自守着空房,被人调侃砸玻璃,是两个女人对马秀美这个母亲最大的不舍和爱。
并且两个女儿把愤怒转嫁给了柳摩西,这个不辞而别的父亲,她们认为只要柳摩西一出现,就要立刻报警,就要赶出家门。这是愤怒,但马秀美接受了柳摩西,夫妻恩情,胜于其他。柳摩西在胶东,和大女儿柳眉平行生活着,但是却不往来。柳眉的日子在20世纪初杜世成开发青岛的时候,发展了起来,颇为甚好。二女儿在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济南,工资养家也接济母亲,母亲则把接济的一部分给了柳摩西,柳摩西拿着这一部分钱去做传销,解冻民族资产,这激发了两个女儿对柳摩西的愤怒。
30年前,柳摩西被迫离家,辉煌的日子一下子坍塌,两个女儿,一个被迫早早出去打工,离家前马秀美清晨把大女儿柳眉送到车上,帮着把用化肥袋子装着的皱巴巴的棉被放进大巴车的后备箱。车子启动开走,马秀美泪水就流了下来,因为太委屈,该死的柳摩西去哪里了。车到了工厂门口,柳眉这个小女孩一个人拖着棉被去工厂宿舍。二女儿则在学校苦读,为了少花钱报考了师范学校,大学期间,靠着姐姐赚的钱接济自己,才能买高跟鞋,才能买丝袜,才能谈了恋爱,找到了工作。
30年中,马秀美一个人在家,晚上独自守着大院子,有些光棍会晚上在她家门口溜达,于是马秀美养了只大狗。暑假期间,二女儿柳叶在家,每当大狗嗷嗷叫的时候,柳叶就更加一分的痛恨父亲。30年里,马秀美,提着浆糊,拿着寻人启事,找寻自己的柳摩西。
30年前,出走的是一个投资失败,遇人不淑的底层的小商人,30年后,回来的是一个信仰虔诚的基督徒。于是,马秀美容光焕发,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落魄。

是基督教信仰支撑了他们的重逢,马秀美总是陪伴着柳摩西,帮着他接待教友,而柳摩西口才特别好,一边宣扬基督的救恩道理,一边与人分享解冻民族资产的投资项目。但柳眉柳叶柳向阳,自己身边的人,都不认可他,都觉得柳摩西做了最低端可笑的传销,相互提醒着不要进入这个套路,马秀美却支持着柳摩西,至死忠心的支持。




圣经里的摩西,接班人是约书亚,两人日夜生活在一起,摩西的优点缺点,都在约书亚面前暴露无遗,两人在旷野,连上厕所,都是一块,这种亲密的关系,约书亚都能接班,有两个原因:
1、摩西本身道德文章,难以指摘。
2、约书亚宽厚宅心,知道摩西的缺点,但也容忍,也坚持更爱上帝。

但柳摩西的下一代,却难以理解柳摩西,难以把柳摩西放置在更大的时代背景里去理解,所以柳摩西抛家,柳摩西传销,都令他们愤怒。这种愤怒既然有着事实的根据,谁又能要求他们以爱来原谅柳摩西。而柳摩西打过爷爷的耳光,践踏过信仰,却最终回到信仰,把柳卫东改名为柳摩西,他觉得这样心里安慰,这一生都不得不得隐居在基督教信仰里,因为至少跟教友交往有帮助于民族资产解冻项目。





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平台 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yingyinc 2018-5-11 05:43

[url]https://mp.weixin.qq.com/s/uLN3jL-73I-xFbuuVfMT5A[/url]
是信仰上的"浪子回头"还是教会里的"藏污纳垢"? || 对莫言小说《等待摩西》的一点观察和思考

今日基督徒  2018-04-20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最新推出的一部短篇小说《等待摩西》,发表在《十月》杂志2018年第一期上。由于这部小说写的是社会底层几个基督徒的故事,具有浓重的基督教色彩,又加上作者本人的光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此也引起不少基督徒的关注。不过看大家的反馈,似乎把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柳摩西)的事迹当作了一个浪子回归的故事。于是,有的基督徒把莫言这部新作拿来作为传福音的工具——看,连莫言都写基督徒的故事了。
笔者最近把这部短篇小说仔细读了两三遍,并没有发现“浪子回头”的影儿。莫言的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纪实性文学作品,因为是根据作者自己一位全家信主的发小的故事编写而来。由一位教外的文学大伽以如此近距离的视角写基督徒的家庭和社会故事,笔者还是头一次遇到。莫言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一个发小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文革到现今的某些社会变迁的画面,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底层基督教的一些状况。
不得不说,文学大师莫言的笔触是冷静而尖锐的。透过莫言的小说,我们能看到底层基督教的众生相。《等待摩西》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莫言的发小柳摩西的人生轨迹而展开。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小说的主人公生在一个基督教世家,他的爷爷名叫柳彼得,是一个在当地很受尊重的基督徒。但当“文革”初起时,见风使舵的柳摩西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柳卫东,他还向爷爷提议改名为柳爱东,结果换来了爷爷的两记耳光。当他的爷爷被批斗时,柳卫东也跟着造反派卖力地呼喊:“打倒洋奴柳彼得!打倒帝国主义走狗柳彼得!”一度赢得大义灭亲的“美名”。



后来,这个柳卫东和村里大他五岁的马秀美冲破一切拦阻结了婚。改革开放之初,头脑灵活的柳卫东通过做生意赚了大钱,成了当地的首富,被乡亲称为“柳总”。但到了1983年春天,莫言从部队回乡探亲的时候,听到了柳卫东失踪的消息。柳卫东这一失踪就是三十多年,全靠妻子一人之力把两个女儿拉扯大,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村里有人说柳卫东在外边又成了家,也有人说被人谋害了。这三十年来,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但他的妻子一直在痴痴地等待着他的归来,每天都出去贴寻人启事。
到了2017年8月,莫言终于从柳卫东的弟弟那里获知,那个消失了三十五年的柳卫东竟然又回来了。可是当别人问他到底去了哪里,柳卫东却支支吾吾打马虎眼。但大家看到的是,这个重新回来的柳卫东带来了一个所谓“讨还民族财富”的计划,并到处找人劝说他们投资。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老掉牙的骗局。连他的亲弟弟和亲女儿都避之不及,有个女儿甚至说只要他敢来,就立马报警。柳卫东的亲弟弟还提醒莫言千万不要被忽悠了。
而莫言决定造访柳卫东的家,当他一进大门,柳卫东的妻子马秀美笑嘻嘻地迎面而来,一阵寒暄以后,她告诉莫言柳卫东又改名为柳摩西了,此时柳摩西正在家里和几个教友谈话。正当马秀美进门通报时,莫言却离开了摩西的家门,小说的结尾留下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
这句话是这部小说的点睛之笔。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得他即将见到三十多年未见的发小,最后关头竟然转身而去?一切都很正常?但正常得不合常理!



莫言笔下的这位柳摩西确实是回来了,他曾经疯狂过(改名并殴打自己的爷爷),也曾辉煌过(一度成为当地的首富),可是又不知什么缘故抛弃自己的老婆孩子玩起了“失踪”。当三十五年后,重新回来的时候,摇身一变,还带来了一个“天字号”投资计划,为此又改回原来的名字“柳摩西”,在家里和教友谈话。谈什么呢?谈他失踪三十多年的“传奇”?谈他经历上帝的“见证”?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小说在之前就埋下了伏笔,柳摩西来路不明,他的弟弟和女儿都提防着他。那么,唯独可以猜出来的是,他在家里和教友谈论他的“投资计划”,并以柳摩西这个名字来增加他的神圣色彩。
柳摩西带回那个“投资计划”,在外面打不开局面,却极有可能能够进入教会,使得柳摩西可以伺机物色目标。为了把自己装扮得属灵,又改回了起初的名字:柳摩西——多么“高大上”!无论是文革初期的改名,还是失踪三十多年后再次改名,骨子里的动机没有变。说到底,还是一个生意人,念的是一本生意经,不过多了一个宗教幌子而已。这位神秘失踪又蹊跷归来的柳摩西并没有结出悔改的果子,因此这不是一个“浪子回头”的信仰故事。有位弟兄解读这篇小说时写了这样一句话:“这平静的正常之下,隐藏了多少的扭曲和污浊。”
因此,莫言的这部小说与其是“讴歌”基督教,不如说是对基督教的嘲讽和揭露。小说所反映的不良现象在基督教里并非个例,也不是莫言有意“抹黑”基督教。作为一位作家,莫言能以自己的笔触和观察写下这个故事,对我们基督徒来说这是一面镜子,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不要以为柳摩西这样的人只存在于小说世界里,莫言的作品都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性的。在中国,虽然屡遭打击,但传销在社会上仍然到处蔓延,而且花样别出。近些年来在有些地方一些教会和基督徒也成为传销下手的“羔羊”。有的是骗子从外面混入教会,也有的是所谓基督徒受到利益诱导从内部做起,不管如何,都是利用了教会里的关系网,利用了一些信徒的“单纯”,做起了既挣钱又赚吆喝的买卖。此外,还有人卖理财产品的,拉投资的,推销产品的,有的所谓“工商团契”成为讨论生意的茶话会。也有的信徒贪图小恩小惠,上当受骗。在有些基督徒群里,经常看到有人发布某些项目广告,说盈利前景很好,但缺资金运作,需要投资加盟。结果,教会就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前不久有知情者向基督教媒体发文揭露了一种新型高等传销形式,其中提到:某地“有一些家庭教会做传销,做南派最基本的503资本运作,把农村信徒一批又一批的引导过去,密集上课,重复洗脑,影响很大,建立了传销教会”。这并非天方夜谭,真是触目惊心!
教会里能有柳摩西这样的人滋生和活动的空间,显示出这间教会有了破口,患了严重病变,神的道和彼此相爱的团契被利欲熏心的生意经糟蹋和亵慢。是需要像耶稣洁净圣殿那样再来一次洁净了!








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平台 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yingyinc 2018-5-11 05:44

[url]https://mp.weixin.qq.com/s/ZxOxsfLj9266X8vzUriH-A[/url]
基督教里的祥林嫂——读莫言《等待摩西》有感

原创 今日基督徒  2018-05-10
作者 李道南



编者按:
莫言今年初在《十月》上发表的万字中篇小说《等待摩西》(原文阅读可按此)最近成了基督徒内部小圈子的热议话题。本平台之前陆续登过两篇对这部充满寓意的小说的评论(可见《是信仰上的"浪子回头"还是教会里的"藏污纳垢"?》和《等待约书亚?》)本文是再一位基督徒对读此文章后的思考。
柳摩西的爷爷柳彼得在文革时期,对信仰的坚守,像很多基督徒一样,在当时让人油然生敬。但是真正考验一个人信仰的是时间,不是一次面对逼迫的视死如归。经过文革逼迫的柳彼得,后来在当地教会有着相当的威望,也长寿而终,但是他的信仰哲学却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认为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自己现在的长寿和在教会中的地位,都是因为自己的受苦,上帝所给的赏赐。所以在他看来,苦难是获取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必须经过的过程,这是上帝对你的考验。

这种哲学通过他对自己重孙女——柳摩西女儿表现出来。一次是他吃炉包,却对饥饿的柳眉姐妹无动于衷;一次是孙媳妇马秀美和女儿发高烧,柳眉找他借钱看病,苦苦哀求,却只得一句“主啊饶恕他们吧”。当邻居指责柳彼得的时候,他讲出了自己的信仰哲学:“我不能够,她们正在承受该她们承受的苦难,然后才能享平安。”在他看来现在经历的苦难是将来获得平安的必然阶段,是必须要付出的,就像自己当年经历的苦难一样,所以出手帮助了那些正受苦难的人,就会影响他们将来获取的福分。这几乎是这篇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一种关于所谓的基督教哲学。

以这种哲学再回过头来看柳彼得在文革中的表现,大致明白,他完全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这是他必须付出的成本。

在苦难中如何度过,这几乎关系到一个经历苦难人的生存哲学,也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在中国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哲学,但是这种赖活着哲学毕竟太消极,每天捱日子太痛苦,于是就发明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积极哲学,面对苦难,我们要忍耐,因为苦难是购买幸福的货币。

这种哲学让我们失去了抗争的动力,让我们丧失了改变现状的希望,我们把改变的希望放在苦难结束之后,并且认为只要吃了苦,幸福必然来到。

柳彼得的这种交易信仰,是在中国底层百姓的精神告白。阿Q堪称这方面的精神导师。因此柳彼得的长寿才成为传福音、拉人入教的卖点。




再回过头来看马秀美,我们发现这种哲学也是她的生活智慧。

她与柳摩西的结合是经历过苦难的,家长反对,甚至哥哥对柳摩西的折磨,都没能阻止他们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们对爱情表达的忠贞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改革开放,柳摩西头脑灵活,社会关系混得不错,因此发家致富。也许接受了爷爷柳彼得传的福音,他们信了耶稣,也一定认为,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曾经经历苦难的结果,所以皈依耶稣,虽然柳摩西不是基督徒。

后来柳摩西离家出走,三十年未归,马秀美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吃尽苦头。要知道,在北方的农村,家里没有男人,只有三个女人,这是会被人欺负的。所以马秀美在二女儿没出生前,对“我”说“主保佑,但愿这次是个带把的”。柳卫东为什么会走,是因为没有儿子,还是外面真有了相好的?还是真因为传销?也许都有可能。

让马秀美没有放弃柳摩西的原因,是她的基督信仰吗?显然不是。其一,在底层社会,女人信奉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伦理,所以一旦嫁了,就不会改嫁,终其一生就依附在丈夫之下,其二,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并没有兴起,尤其是女性出去打工,更不可能,农村为女性几乎没有提供改变自身命运的职业,而且马秀美还带着两个女儿,所以既不能出去打工,也不能在家里找到工作。她后来经历的苦难就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她必须坚持,也只能坚持,三十年中,唯一支撑她的大概就是爷爷柳彼得的信仰,经历过苦难,才能得到幸福。

时代造就了她经历的苦难,但是传统的生存哲学又让她安于苦难之中,在苦难里找到希望。

三十年未归的柳摩西,最终是搞了传销,回来之后,加入教会,大概更方便传销的工作,正如今天很多教会在做传销一样。基督教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又潜藏着巨大的传销经济资源。

三十年未归,女儿对父亲已经没有感情可言,只有痛恨之意。马秀美对三十年未归的丈夫是什么态度,这是让“我”好奇的,好奇到去她家亲自问马秀美。但是看到马秀美说那句“主啊,您又显灵了……”,便不再问了,折而返回。“我”为什么不问了呢。因为“我”理解了马秀美为什么喜乐,不是赦免了摩西,而是认为上帝显灵了。今天柳摩西能回来,女儿能给自己买了空调,装了太阳能,使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都是主显灵了,而主之所以会显灵,是因为她经历的苦难。这种哲学是从柳彼得的信仰继承而来。所以面对主的显灵,马秀美当然高兴。

显然作者的态度是否定的,对这种哲学,对这种宗教都是否定的。最后看着院子里的一切,“我”说自己是不正常的。那“我”真的不正常吗?大家都不正常吗?

“我”去马秀美家之前是什么想法呢?柳摩西三十年未归,杳无音信,马秀美独自承担家庭,女儿对之恨之入骨,在“我”的想法里,马秀美也必然不会原谅柳摩西,不会接受柳摩西,这才是“我”认为的正常。但是看到马秀美的态度,看到马秀美对上帝显灵的信仰,“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

无论太阳能,还是空调,还是马秀美今天的富裕生活,究竟是上帝对她苦难的回报,还是她两个女儿努力的结果?柳摩西的归来,是耶稣显灵,还是柳摩西走投无路的选择?三十年中柳摩西对家庭责任的缺席该怎样看待?是耶稣为了马秀美后来的幸福刻意安排吗?柳摩西就不承担责任吗?

但是不管怎样,马秀美坚持了对丈夫的等待和接受。

正如标题,等待摩西,主题不是摩西,而是等待,正是在等待中,马秀美展现了她从爷爷柳彼得那里继承的生活哲学。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历经苦难,却迷信命运,捐一年的工钱给土地庙,就为了死后有个好去处,无数的祥林嫂,安于命运,却不去抗争。


中国古老的生存哲学的确为底层苦难中的的人提供了安慰剂,这种安慰剂祥林嫂吃过,阿Q吃过,现在又借着这种掺杂了迷信和宗教色彩的一种基督教的样式贩卖给信徒。

莫言描述了一种底层基督徒的真实形象,虽然这种形象是负面的。而这种真实存在的形象,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如何走出迷信和宗教式的基督教,回归真实的基督信仰,才是亟需关乎未来的思考。









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平台 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等待约书亚?——莫言短篇小说《等待摩西》读后有感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