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8-3-26 17:38
极简雪莱教会史
极简雪莱教会史
[url]http://mp.weixin.qq.com/s/JNcEAMtXi6kbzP_gStIn2Q[/url]
极简雪莱教会史
原创 2018-03-26 郭暮云 郭暮云的半导体
作者按:本文是根据我的同名录音整理。全文约两万三千字。文末有录音链接。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的是雪莱的这本《基督教会史》。这是本好书,对于了解基督教历史是一本非常全面的书,它集中在世界教会史,可能对中国教会史说得比较少。
今天,这本书我是想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跟大家分享。以前我读过一本书,这本书也推荐大家读,叫做《极简欧洲史》。《极简欧洲史》用了六种方式,把欧洲历史讲了六遍,从六个角度。这个很有意思,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多角度多线索地来了解同一个事情。所以我也东施效颦一下,今天我的讲座题目简单说就叫:极简教会史。当然,极简教会史是有这本书的,只不过我的讲座并不是参考那本书,我参考的是雪莱的这本教会史。我会尝试从四个方面来把教会的历史简单的梳理一下。
在梳理之前,我们还是先介绍一些共有的背景。既然说是基督教会史,那就从新约说起,旧约的背景可能我们会提到一些,但是不会说太多。
共同背景
教会,或者说基督教会,显然是由耶稣基督亲自建立的。无论你怎么定义教会,教会都是耶稣建立的,我们相信他是神,他也是人,他是创始者,这个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三年的过程中他亲自训练门徒,明显地呼召出了一个社团,这个社团就是教会的起始。
在这个带门徒的过程中,他彰显着神的国度在地上怎么渐渐展开。更重要的是,耶稣并没有说这是个凭空而出的事情,他始终在教导也是这样地在做,他是从圣经,也就是当时的旧约圣经出发来做这一切的事。对他来说,建立教会这件事就是对耶利米书等其他先知所预言的:到了日子,耶和华那个最新的约的一个应验,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圣经的后半部分称为新约。所以从三个角度——训练门徒,建立神最新的国度,履行最新的约,都可以讲教会是耶稣亲自建立的。
教会建立之后,起初教会这些门徒认为自己和犹太人是同一群人,然而渐渐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不同,在起初就体现在他们怎么诠释旧约这个问题。你可以看到,耶稣对于很多旧约经文的解释,已经和很多的犹太拉比是不太一样了。到了第一位殉道士,就是在使徒行传中比较明确记载的一位殉道士司提反,他在殉道之前,他在众人面前的见证,说的就是旧约历史,讲旧约历史讲了一遍,只不过在这里他赋予了旧约历史新的意义。从解释的不同,你就发现教会和犹太人毕竟是不太一样的,虽然是有这种继承关系。
之后,建立基督教会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使徒保罗。保罗开始,教会从耶路撒冷,或者说从所谓的拿撒勒教派渐渐成了世界性的宗教,当时的世界指的是欧亚非它们交界的地中海沿岸。保罗自己的身份和背景是意味深长的:他是有犹太血统的,以色列人生的以色列人,便雅悯支派的;同时他又是受过希腊学问训练的,从很多意义上都可以说他是希腊学者;从身份上讲,他又是一位罗马公民,他生在大数,他生来就有罗马公民权,这一点对他的宣教有很大的益处。保罗以这样的三重身份,可以讲真的是一位天选之人,被上帝使用的一件贵重的器皿。他在四次的宣教旅程中——具体的四次宣教的细节我们就不能说了——这四次的宣教旅程中把福音开始传到了欧洲,最后他来到了帝国的首都罗马,在罗马传道,直到殉道为止。
我们需要了解一点背景,在犹太人当中,当耶稣开始传福音的时候,反对他的其实是很多的。当时犹太人中有四大群体,圣经中至少提到过三个。
所谓的法利赛人,这个是由犹太知识分子,拉比组成的,你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公知。他们很圣洁,很熟悉律法,是宗教的保守派,他们反对,也不能容忍出现一个新的权柄叫耶稣的。
第二类人叫撒都该人,撒都该人相对于刚才公知而言,你可以说是当时的五毛或者别的什么,他们就是权贵,投靠了罗马,仰仗着罗马的势力鱼肉百姓。他们其实平时和法利赛人是很不对付的,矛盾很大,但是在面对耶稣的时候,他们出奇一致地团结了起来,成了朋友。就是圣经说的,从那天开始,希律和彼拉多成了朋友。而且他们一起联手法利赛人来审判耶稣。
第三种人是奋锐党人,奋锐党就是当时的地下革命党,搞暗杀搞破坏。耶稣的十二使徒中就有一位奋锐党人西门。
第四种人叫爱塞尼人,圣经没有明确提过,其实也间接提过,比如说施洗约翰。施洗约翰的这种作风和生活方式非常像后来在考古和历史中记载的爱塞尼人,他们就是离群索居,在旷野居住,成了封闭的地下社团。你可以看到起初犹太的这几大群体,对后来教会的风格,对基督教的风格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影响的。仅仅从组织性这个角度来讲,日光之下真的没有新鲜事。
当保罗将福音传遍了欧洲之后,在罗马帝国中很快出现了特别多的基督徒。可是当时的罗马人在这种偶像崇拜、异教崇拜中他们起初是非常地反感和讨厌基督徒的,也散布了很多的谣言。
当时的“罗马义和团”,他们指控基督徒主要是两点,一个是说基督徒是性泛滥的,也许是针对圣经说的“要亲嘴问安”这个所谓的“圣吻”的犹太习俗,他们对此有很大的误解,他们认为这是性泛滥。第二个是指控基督徒秘密集会的时候是吃人肉喝人血的,这个是对圣餐的显然的误解。
可以讲,这种义和团风格从那个时候就有,和后来我们这边所发生的一样。当我们对于陌生事物没有足够理解能力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妖魔化的妄解、谬解和强解。
当西方的教会或传教士拿着一些眼药水就能够来治疗中医治不了的中国人的眼病,他们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什么呢?他们就会想为什么呢?会联系,这些药水的秘方中国人不明白,而且他们也不告诉我们。同时这些教会又收养了很多中国人的孩子,弃婴,女婴,有这种孤儿院。那么根据中国这种巫术式思维,这一定是把小孩眼睛抠出来泡了眼药水,所以这个眼药水才这么有神力。这是典型的中医式理论,吃啥补啥,用啥治啥。所以洋鬼子罪大恶极。其实眼药水只不过是用了当时中国人不知道的青霉素之类消炎药做的,就这么简单。你今天拿着青霉素跑去非洲,你也是神医。什么病,基本上一针下去就好使。
总之,当时的罗马人对基督徒的看法,跟一九零几年中国人对基督徒的看法差不太多。然后就出现了一个罗马的皇帝,叫尼禄,尼禄这个人是暴君。波兰的作家显克微支写的《你往何处去》,得了诺贝尔奖,就是以尼禄这个时代作为背景的。尼禄这个人是心理变态的,乱伦,而且有个极其恶劣的爱好。他自己喜欢写诗,然而其实是个糟糕的诗人,可能连乾隆都不如。不过他总认为自己的诗写不好,是因为没有壮丽的景色和奇观来刺激他。那什么样的奇观能够让他感到被刺激呢?火灾。所以他就放火焚烧了宫殿,焚烧了罗马城,想要在大火中找灵感。不过放完之后呢?他不傻,他不可能承认是自己放的,于是嫁祸给基督徒。
这种对基督徒的嫁祸也是古往今来惯常的做法。出了什么问题就直接宣布都是这些基督徒造成的。后来教父德尔图良在他的《辩护辞》中写到:如果台伯河淹没了这个城市,或者说如果尼罗河不涨水,或者说天不下雨,或者发生了地震,饥荒,瘟疫,叫喊声马上就会出来:把这些基督徒扔给狮子。从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到今天还是这样。
这个尼禄曾经在他的后花园里,把基督徒绑在墙上燃烧当做火把来照明。据早期教父的记载,保罗,彼得都是在尼禄的权下被处决殉道的。所以尼禄这个人罪大恶极,恶到这个程度,以致于在圣经里面都有他的,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是在启示录里众人皆知的那个所谓魔鬼数字666,其实指的就是尼禄。这个是被圣经宣布过的,真正的罗马老铁666。因为希腊、拉丁文字都是有数字含义的,所以把希腊文的“尼禄”的名字代表的数加起来就是666。作为旁证,早期的拉丁文圣经的一个版本就很有默契地把那个魔鬼数字666翻译成616,因为尼禄这个名字翻译成拉丁文拼写的时候,数字加起来就是616了。
后来到了公元70年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圣殿被毁,圣城耶路撒冷被占领。在那之前,因为当时罗马的做法是扩大内需,投资,怎么稳住犹太人呢?让他们去修建圣殿。修建圣殿会雇佣很多劳工,就像搞基建,好几万亿投资。可是圣殿完工之后,就无数的劳工失业了。这可能是经济上的一个层面。再加上罗马的许多宗教政策越来越严厉,尤其是他们的凯撒崇拜的兴起,要求各地的人都要来崇拜凯撒,向凯撒致敬,给凯撒烧香,当神这么崇拜。这个是后来的基督徒和早期的犹太人都不能容忍的。于是爆发了犹太起义,在这个起义过程中也死了很多人。最后罗马将军提多攻克了耶路撒冷,焚烧了圣殿,从此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基督教就分散开了。
在早期他们走到了世界各地,最早期的时候就有所谓的四大教会。分别是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基督徒们之所以被称为基督徒就是从安提阿起首的,这个是在略东方的地方。还有就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以及帝国的首都罗马。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罗马,四大教会。比较靠东方的是耶路撒冷,安提阿,比较靠西方的是亚历山大和罗马。你可以看到这四大教会,从东西方来看,一开始就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就从解经来说,就有安提阿学派和亚历山大学派,罗马跟亚历山大,耶路撒冷比较跟安提阿。可以简单的说,亚历山大学派是非常强调耶稣神性的,从天上开始往地上讲。而安提阿人非常强调耶稣的人性,是从地上开始往天上讲。这样的四大教会,分歧开始还不太明显,后来就越来越明显了,分成了这样两派。这两派后来可能就埋下了东正教和天主教分裂的种子。
这个是我们说的共有的一些背景,背景介绍完之后,就照着我刚才所说的,我来尝试从四个角度,用四种方式来简单地梳理一下教会史。
圣徒史
第一个方面,我称之为圣徒史,我们藉着一些人物来简单说一下教会的历史。
在耶稣和使徒之后,是教父时代。
这些早期教父有一些人是很著名的,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比如说:伊格纳修,他是第一个使用了“大公教会”这个词的人。还有爱任纽,他是高卢里昂的主教,他是早期反对诺斯替异端的人。
再有一位教父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德尔图良,德尔图良被称为拉丁神学之父。他出生,成长,服事都在迦太基。迦太基就是在亚历山大城的西边,这个地方很有名,如果你了解世界历史,你就知道这是和罗马争战不休的一个北非城邦。他当然是属于亚历山大学派的。德尔图良的辩护辞是早期护教学经典,直到今天也是经典。
他怎么定义基督徒呢?他在书里讲:我们有了那些名声就是因为我们不随从大众。可以讲这就是基督徒一直以来的一个特色,就是“我们不一样”。他非常警惕随从世俗,他甚至禁止基督徒担任学校的教师。因为当时所谓的学校都会涉及到使用古代那种所谓异教多神崇拜中神的故事来当教科书,要求遵守异教年历上的节日。他是坚决反对基督徒去那些地方的,不仅是不能上公立学校,而且是不能在里面任教。
再之后有一位教父,也有人说他是殉道士的始祖,叫做坡旅甲。他是在小亚细亚西部的示每拿教会。罗马人指控他,总督甚至在祈求他“你就用凯撒的名义发个誓吧,你就否认一下,面子上应付一下说你不是基督徒,你就承认凯撒尊重凯撒,我就放你一马,或者你放我一马吧?”把总督逼得没办法了。但是坡旅甲就是不听,他说我是基督徒。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基督徒,你就给我一天时间让我讲道。总督说“你跟民众讲吧”,他说“不,我就是要跟你解释,不是跟他们解释”。“你不能跟我讲,我是国家公职人员,你跟我讲,我要把你扔到斗兽场里面的。”“那就把你的野兽带来吧。”总督说“你要是连野兽都不在乎,我就烧死你”。坡旅甲说“没问题,你就烧吧。你想用烧不了两个小时的火来威胁我,但是你忘了地狱的火是永远不灭的”。总督没办法了,就向着民众大喊说:“这个坡旅甲自己说了他是基督徒。”这帮暴民就开始发泄说烧死他烧死他。于是他就被绑在柱子上焚烧。据说烧了一会儿,他忽然不动声色地跟行刑人员说,喂,这边烤熟了,翻个面儿吧。
再往后教父就出现了别的一些风格。比如早期希腊哲学有斯多葛派,有一位斯多葛派哲学家后来改宗了,改信基督教。他叫潘代努斯。这个人学问很大,他在亚历山大建立了一所教理学校,在那里讲授基督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他所讲授的基督教有强烈的诺斯替主义的掺杂。不过他的用心还是好的,他是想向异教世界证明大公信仰至高无上,是很深厚,很丰富,而且理性上也站得住脚。所以他的教学方式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人来听他讲课,可以讲他为基督教赢得了大批异教徒。
他有一位出名的弟子,也是早期教父,就是克莱门特。克莱门特被称为第一位基督教学者,不但精通圣经,而且对那个时代的知识了如指掌,包括希腊哲学,古典文学等等。所以他非常理解那些来自罗马,雅典,安提阿那些青年人心中的问题和难题。他们也跟克莱门特一样,对自己过去接受的教育不满,想在基督教里面找到最终和最高的智慧。克莱门特可以讲应运而生,就进入他们的世界,把他们旧有的捆绑和思想剥除,引导他们从错误的异教进入到基督教的真理当中。他像一个哲学家和学者那样生活和教学,运用他那个时代的形式和语言,虽然还是有诺斯替主义的影响。
克莱门特有个弟子叫俄利根,也翻译成奥利金,这个人也是在亚历山大做教师。他首创了一种方法叫寓意解经,也就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理解有点过度解经。但是当时来看,这是一个很崭新的方式,将一切都指向福音,指向新约等等。寓意解经不能一竿子打倒。有很多重要的教理也是他提出的。比如后来我们知道在正统教义当中“圣子是从永恒中从父受生的”,所谓“受生的”这个概念最早就是俄利根提出的。不过他提出一些好的教义之外,还提出了其他一些,简直可以叫做异端的教理。比如他教导说一切受造物,包括魔鬼在内,有一天都将恢复和神的合一,地狱会空无一物等等。他会提出很多这种东西。可以说这些东西给他带来了麻烦,以致于他虽然名气很大,但后来东西方教会都没有给他封圣,而且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公会议上还被定为异端。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个记载,更加奇葩,就是当他读到马太福音19章12节说有人为天国自阉的时候,他忽然不寓意解经,改成字面解经了,然后他真的把自己给阉了。可能他也深受情欲的试探困扰吧,但这个办法显然不是解决的方法。否则天国里的弟兄都曾经做过太监了。这就是俄利根。
再往后就进入了所谓拉丁教父的时代。很有名的拉丁教父,比如说安布罗斯,可能很多人知道他是奥古斯丁的导师。但他本身也很有影响力的,他做了几件大事。他第一个去促使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确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而且他在狄奥多西犯下了一个罪行以后,他还写信给皇帝,停了他的圣餐,要求他必须悔改认罪才能恢复,然后这个皇帝接受了。安布罗斯坚决地捍卫正统的基督教,坚决地反对当时的一个异端亚流派,而且也很同意禁欲主义,也主张教会不能被政权捆绑,要独立,各个教会之间要统一。他也是最后促使奥古斯丁放弃摩尼教皈依基督教的很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还对西方的赞美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再往后,在他之后的一位教父就是著名的圣奥古斯丁了,希波主教奥古斯丁。奥古斯丁这个人19岁的时候,当他读到西塞罗的一篇论文,他就已经在理性上发现他要将真理作为一生的追求。不过奥古斯丁这个人一生都处在左右互搏的这个状态,甚至他给后世的影响也是左右互搏的。他就像保罗一样,好像总能感受到有两个力量,一个高级的,一个低级的,在他心中争夺主宰权。内心冲突的时候他就求助圣经。但是在起初圣经对他没有吸引力,而且在他看起来圣经的风格是又野蛮又粗俗的。外在的很多诱惑一直在强烈地影响着他,最主要的是性方面的诱惑,这是他自己所承认的,他抵抗不了这种情欲的引诱。不过他并没有去学俄利根。
在早期的时候,在这种内心二元冲突的时候,他也颇为合理地皈依了当时的一个波斯宗教,叫做摩尼教。摩尼教是受诺斯替善恶二元论影响的,这是从西方来说。从东方来说它也可能是受过佛教影响的。它是在三世纪中叶古代波斯萨珊王朝兴起的一个宗教。这个宗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二元论,善与恶的对立,明与暗的对立。这个摩尼教可能你不了解,但是如果你读过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的明教,就是摩尼教的中国版本。它很早就传到了中国,在水浒传中宋江打的方腊也是早期的摩尼教徒。
奥古斯丁早期受摩尼教二元论的影响,他沉溺在情欲当中,还生下了一个私生子。基督教开始吸引他是早期的修士们身上的那种道德榜样,非常吸引他。有人告诉他圣安东尼,就是著名的隐修教父和其他一些隐士的故事,怎么抵抗诱惑。他就感受到了一种特别强烈的羞耻感,他自认满腹经纶,但是却完全地在这些情欲的方面失败。他无法想象那些没有学问的人怎么可能在灵性上赢得这么大的胜利。所以他的这种罪恶感和软弱感极其强烈。
在他这种焦虑万分的时候,有一天他走过自家的花园,忽然就听到一个孩子在唱歌,在说话,说:你拿起圣经来读一读吧。他就拿起一本新约,一翻就翻到罗马书13章13到14节,写着: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可以讲这段话就说中了他。后来奥古斯丁说:立刻,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最后一个词的时候,好像有一种圣洁的和平之光倾注到我心里,一切怀疑的阴影都退却了。然后在公元387年的复活节之夜,奥古斯丁就和他儿子还有朋友阿里皮乌斯在米兰接受了安布罗斯的洗礼,从此他就成为了一位基督徒。
后来经过了一些辗转,经过了他那位著名的母亲莫妮卡的去世——他的母亲是基督徒,多年为他祷告——经历了他儿子的去世,他最后在希波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在并不那么情愿的情况下被按立为神父,后来成为主教。在他43岁的那一年成为主教,以后的三十多年,直到430年逝世,他一直位于那个时代基督教的中心。
他很反对多纳图派。多纳图派的教会观就是认为教会由完全不犯罪的圣徒组成的,可是奥古斯丁强烈地反对这种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不让福音向罪人敞开的这种观点。他坚持说直到审判的日子,教会必定是混合的民众,有麦子也有稗子,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就像方舟里面有圣洁的动物也有不圣洁的动物,这就是教会。
大家要留心,这两种教会观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许许多多的事情。
他其他的一些教导,比如说他著名的作品《上帝之城》,回应了他那个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就是罗马被蛮族攻陷了,那么到底人们的盼望在哪里?这个看起来永恒的城为什么会衰落?世界尽头真的要来了吗?他这本书给当时的人许多的安慰和引导。
我们说他这个人一生,我定义为左右互搏。后来新教和天主教都非常地尊崇奥古斯丁。只不过宗教改革的时期,看起来就好像是天主教在强烈地坚持奥古斯丁的教会论,新教却强烈地坚持奥古斯丁的救恩论,各自用奥古斯丁的一部分去打奥古斯丁的另一部分。
奥古斯丁之后还有一些著名的教父,比如说耶柔米,他是拉丁版本武加大圣经版本的译者。这个译本也是后来天主教官方钦定的唯一合法译本。
再到了后来中世纪的时候,还有一位大的神学家,也可以称之为教父,托马斯阿奎那。他是多米尼克会修士。他也非常地尊崇理性。在当时有很多的学说,比如说阿维罗伊,迈蒙尼德,这是犹太人,还有古老的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对人的冲击很大。他没有把这些抛开,而是去检验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观点,拒绝一部分,然后把其他部分跟基督教整合起来,因此能够回答很多事情,这就是他的《神学大全》这本书的诞生。从他开始,他的神学成了天主教的官方神学。
这个说的是教父的时代,接下来到了宗教改革时期,叫做改教家的时代。
在改教时期,其实不是突然地出现马丁路德的,大家应该知道,还有所谓的前宗教改革家。比如说韦尔多,也叫瓦尔多。瓦尔多派他们就践行着向穷人传道,然后安守贫穷的精神等等,跟当时的教会有很多的冲突,要求明确回到圣经等等。可以讲,他们的许多教导和后来路德和加尔文的教导很像的,因此称为宗教改革前的宗教改革家。
然后就是宗教改革的晨星,威克里夫。我自己之前写了几篇文章,我还起了个名字,叫新教五圣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在我定义中威克里夫叫北丐。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强烈地要求固守贫穷,向穷人传道等等。他那一派叫做罗拉德派。罗拉德的意思就是当时的一个蔑称,就是乞丐,嘟嘟囔囔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北丐。他有许多的主张后来是新教的核心主张,比如说对圣经权威的尊崇,比如说反对天主教的圣餐观,特别反对他们的赎罪卷这些观念。
威克里夫,作为一个英国人,给一个东欧波西米亚的神父很大的影响,那位就是胡斯。波西米亚的胡斯在布拉格大学任教,也是一位神父。他接触了威克里夫的思想后非常认同,在波西米亚,就是今天的捷克去传讲这件事情。后来胡斯被官方定为异端,在后来的康斯坦茨会议上被烧死。胡斯这个名字在波西米亚语当中的意思就是“鹅”。他在临死前发出预言,他说你们把这只鹅烧死,但是我告诉你们,一百年之后就会有另一只天鹅飞起来,它的声音你们再也无法控制。
他这个预言实现了,就在他死后一百年,真有一只鹅在德国出现了。不过当时不叫德国,当时是很多德意志诸侯邦。在萨克森州,这只天鹅出现了,就是马丁路德。路德后来也知道胡斯的这个预言,他说我就是胡斯预言的那只天鹅。
可以讲路德不是第一个宗教改革家,但他却是第一个成功的宗教改革家,他真正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从他开始,95条论纲钉在了维滕堡教堂的大门上,跟天主教开始正面决战,提出的最关键教义叫因信称义,建立的教会宗派叫做路德宗或者叫信义宗。
在他之后最伟大的一位宗教改革家就是约翰加尔文。加尔文秉承了路德的许多精神,但是又有重大的发展。这两个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讲加尔文更加宏大,全面,像一位建设者。路德非常锋利热情,像一位革命者,大概是这样的区别。加尔文建立了加尔文宗,而且他的《基督教要义》成了新教的经典。他所建立的教会和他的影响绝不仅仅在教会的层面,早期的五个国家:瑞士,苏格兰,英格兰,荷兰,以致于后来的美国都是深受加尔文的影响。可以讲他是宗教改革当中最明亮的一颗星。雪莱说得好:宗教改革,路德决定了何时开始,加尔文决定了何时停下。你可以好好想想这句话。这个是改教家的时代。
再往后的一个两个世纪,进入了一个简单说是布道家或者奋兴家这样的时代。这个以约翰卫斯理和怀特腓作为代表。他们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带领大觉醒和大复兴的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归信上帝。
在美国的大复兴当中,还有著名的美国神学家约拿单爱德华兹,这是他们所谓的第一次的大觉醒。再往后的第二次大觉醒,味道有些变了,以芬尼这些人为代表,他们进入了十八世纪以后,这个第二次大复兴,更加看淡了神学和真理,更强调个人的情感被激发,以及个人意志的运用,所以说这个就从最早的宗教改革精神中开始有点走偏。这个是今日福音派的一个起首。前一段刚刚去世的葛培理也可以说是第二次大复兴的一个余波,或者说至少是这种精神的继承人,是一个布道家,建立很多的教会,也确实影响了很多人。在中国这样的人比较著名的就是宋尚节。
好,我们从人物的角度,圣徒史,这是第一个方面来梳理了一下教会历史。
教义史
第二个角度可以称之为神学史或者叫教义史。
我们说神学,尤其是基督教神学,其实不是由人发明的哲学体系,不是坐在书斋里搞的学术研究和理性设计,这和很多人的直觉相反。我们可以说神学或者教义就是由无数的圣徒在实际的教会工作,牧养,在历史当中慢慢地发现、锤炼、总结出来的。最明显的动力是不断出现各种要威胁改变基督教本质,毁灭基督教核心的异端。为了回应这些异端,我们才确定说我们信的是什么。这个就是神学的诞生。
异端的确层出不穷,在早期的时候,犹太人当中就有伊便尼派基督徒,犹太基督徒。他们的观点认为耶稣只是纯粹的一个人,一个很伟大的人,一个很伟大的道德教师,但是肯定不是神。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很多很多的人,比如说后来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自己非常尊崇耶稣,他说我从耶稣这里得到了太多的精神资源,他的登山宝训简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但是那是从道德意义上给我的帮助,我是绝对不会相信他是一个神的,这是甘地的这种思想。你发现这种思想也就是吴耀宗的思想,也就是很多今天实际上不信的这些人对于耶稣的看法,认为耶稣只是一个人。大公教会为了反对这种教导,就强调耶稣是一个纯粹的人,但是也是纯粹的神,完全的神。
另一种异端,幻影派,跟刚才那个相反。他认为耶稣根本不可能是人,只是个幻影。所以既然他只是个幻影,那他只是“似乎”在十字架上为人受苦,没有真正的受苦。所谓的“幻影”这个词就来自于“似乎”这个希腊词。它跟诺斯替是非常相关的,诺斯替主义简单来说就是灵肉两分,重视灵,反对物质。认为一切属物质的就是邪恶的,因此耶稣不可能有邪恶的身体,人不该追求物质上的东西。
诺斯替的这些东西,非常明显是受了东方思想的影响。我可以说中国人受诺斯替主义影响也很大。灵肉两分,其实明明更热爱物质,可是嘴上一定要说物质啊身体这些东西是不好的。
对于这个问题CS路易斯在他的《返璞归真》里面说过这么一段话,是很有帮助的,他说:基督徒要想变得比神还属灵,这是毫无意义的。神从来没有说让人变成一个纯粹灵的受造物,所以他才使用饼,酒(圣餐)这种物质的食物来放在我们的圣礼当中。你可能认为这太过于野蛮和不属灵,但是神不这么认为,他创造了世界,发明了饮食,他喜欢物质。这是路易斯的观点。
还有一些什么异端呢?比如有个叫马西昂派,这个异端很奇葩的,也是很危险的。他们极其崇拜保罗,崇拜到一种程度,取消了旧约,甚至于取消了福音书。他们的敬拜只保留保罗书信,只念保罗书信,只尊崇保罗。你不要觉得奇怪,这样的人在今天也不见得没有,你去观察他,他可能讲了十年二十年道,从来没有脱离过罗马书,以弗所书,真的有这样的人。当时的教会面对这个马西昂异端就很麻烦,因为教会同样知道保罗所写的是圣经,可是如果你把其他都抽离掉,你只保留保罗,这是一种更危险的操作。所以当时的教会也反对这个异端,就确立了新旧约圣经到底包含哪些经卷。
还有个异端叫孟他努,你看看他的主张,起初看没有问题,听起来挺好的。比如它要求信徒要有更高的生活标准,道德标准,有更严格的教会纪律,它要将教会和尘世一分为二。你发现圣俗两分这个范儿又出来了。如果说到这儿还没毛病的话,他另外一个主张就出来了。孟他努和他手下的两个姊妹开始以圣灵的名义说预言,说基督复临迫在眉睫。他们在一种迷狂的状态下说话,就好像保惠师在他里面说话一样。然后他就认为他和女先知是神所用的启示的工具,开始出现了一种所谓“超灵”论,开始讲一些奇怪的东西。简单说吧,这就是最古老的敬虔派和灵恩派。他宣称圣灵的新时代到来了,旧约的时代过去了,甚至以耶稣为中心的基督时代也过去了,现在是圣灵的时代等等。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异端。
可以讲对异端的态度,古代和今天是不一样的。咱们今天的基督徒很难理解中世纪和早期对待异端的态度,打打杀杀的。今天咱们相信宗教是个人选择,不认为宗教信条关涉生死,可是古代不这么看。古代人从来不认为信仰只是私人领域的,因为基督教的信条神学就是社会的粘合剂。你否定一个信条,就等于背叛,等于要拆毁一个教会和社会的结构。那个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当时的基督教王国,异端就像你身体里的癌症一样,是恶性的肿瘤,不能被人接受的。
再到了中世纪往后,还有许多其他异端。比如说什么清洁派,阿尔比派,这些就不多说了。所宣称的东西跟刚才提到的几个早期异端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甚至可以说你今天所知道的一切异端都可以在刚才提到的那几种异端中找到它的根源。
所以呢,教会在面对这种异端攻击的时候,开始确立自己的神学。最早的时候先确立圣经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确立圣经的时候,建立了这样几个标准:首先当时的基督徒们承认真正属于圣经的经卷一定有自明性,就是说你一看就知道它是独一无二的,它对人的生命发挥重大作用。第二,它也一定在传统中早就被各处的基督教会,圣徒崇拜所采用。第三,它一定有使徒性,它是由某位使徒,或至少是跟使徒有关系的人写的。从几个角度说,确立了今天的66卷圣经。
神学包括的绝不仅是刚才所说的这些,你对教会是什么看法,这个也是教会论的神学观点。起初就有一个思想,有个叫诺瓦替安,他对教会的看法是,他说教会是圣徒的社团。相对应的就有一位科尼利厄斯,他提出的观点认为教会是罪人的学校。
你想这两个观点,一个认为教会是圣徒的社团,一个认为是罪人的学校。套用佛教的术语,这个简直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也就是说你认为教会仅仅由字面意义上的圣徒组成,这就变成一种小教会观。你这个教会人一定不会太多的,因为能达到你的标准的人很少的,这里先不说你这个标准是你自己定的。当然小教会观有他的力量在,比如说这种圣洁和道德力量,在起初是很重要的。早期的外邦人都承认基督徒是很圣洁的,有道德力量的,就算是反对基督教的人也承认这一点。然后呢,在基督教变成国教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年大逼迫时期,很多基督徒背教了,在逼迫面前,没有几个人敢像坡旅甲一样说你烧死我吧,有很多人是背叛了基督教的,但现在他又流泪痛悔地悔改,想要重新加入教会。那么你必须要有一个教会观了:这样的人可以接纳入教吗?难道当着众人的面否认基督这不就是亵渎圣灵的罪吗?如果这个都能接受,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你发现好像也挺有道理的。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问题。
总之这种小教会观起初有它正面的意义,但是到最后推到极端,就变成了在这种小教会观里,教会就开始不能容忍任何罪人了,然后就开始助长自己的自以为义了。那怎么调和罪人和圣徒呢?怎么入教呢?圣洁的圣徒和其他那些平淡无奇的,庸庸碌碌的,糟糕的,甚至于很肮脏很罪恶的所谓基督徒在同一间教会里,这怎么处呢?
于是人们从神学上就发明了一种东西,叫做补赎。可以讲这个教义就是这么来的。简单的来说,就是说某些圣徒的功德分高,比如提醒别人翻过来烤的坡旅甲那种,高到一个程度,余额根本用不了,然后多出来的这些功德就能转移支付给功德比较差的人,借用某种仪式,就能把他的东西转给你,这就叫做补赎。简单说它可以遮盖你。这不就是后来天主教那种补赎体系的建立吗?甚至于赎罪卷跟这个都有关系。
相对于这种小教会观的就是大教会观,罗马主教首次把要接纳那些真的悔改的罪人作为教会的政策。刚才也提了,奥古斯丁和早期的一些人就认为方舟里面圣洁的动物也有,不圣洁的动物也有,都能进方舟,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些主教,叫加里斯图斯,也重新接纳犯过通奸罪的会友。当然了,大教会观也不是没有问题,你把它推到极端,教会就会充满了罪人,觉得道德生活和圣洁生活不重要,于是在社会上失去了见证,失去了基督教的道德榜样和力量。可以说,真正的平衡是要在这两者之间的。这是教会论的方面,从神学来说。
神学也会体现在一个问题,叫做信条。早期基督教会公认的是使徒信经,今天的基督徒应该都会背,之后有好多好多信经。有一本书叫做基督教历代信条史,大家可以去看。比如说有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不是大家发明出来作为学术消遣的。就是为了针对当时的一些异端的攻击,才在尼西亚会议上奠定了尼西亚信经。它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义。
类似的迦克墩信经是奠定了神人二性的教义。你可以讲每一次的公会议和后来确立的每一个信条其实都是为了去反对一个异端和明确我们相信什么。这个明确,有的时候是正面说的,就是说我们信的是什么什么,有的时候,因为神有他的奥秘性,他会以一种负面的方式来说。比如说迦克墩信经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东西,它只是明确地告诉你我们不是什么,画了一个边界,圈了一圈篱笆,然后说我们相信的奥秘在这个篱笆当中。比如说神人二性,既然是有两性,怎么在一个位格里合一呢?迦克墩信经没有说这个问题,它只是说我们不信有两个位格,不信这两性可以转化,一个可以消灭另一个,一个可以溶解另一个,我们不信这些。
在教会史,神学史当中,可能很多人认为神学就是关于救恩论的。当然救恩也确实是个大问题。其实在天主教和新教,他们所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是怎么得救的?教会是什么?真正的权柄和标准是什么?可以说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天主教的一些回答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人如何得救?信心加功德。教会是什么?教会是唯一的权威,是建立在彼得的权柄之上等等。
而新教是什么,新教,马丁路德至少在早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要发明一个新宗教,他认为自己是对大公教会的一些东西的修正。新教对于几大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人如何得救?第二,宗教权威所在?第三,什么是教会?第四,基督徒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路德代表新教的回答是:人如何得救?不凭善功,因信称义,唯独信心。宗教的权威何在呢?路德说不在于罗马教会这个有形机构里,而在于圣经里,在神的道里。这叫唯独圣经。什么是教会呢?他的回答是就是整个基督信徒的团契,因为人人都是祭司。而至于基督徒生活的真谛是什么?圣俗两分?路德的回答是在一切有用的职业中侍奉神,无所谓神圣世俗的两分了。他的回答直到今天都是新教的核心真理。
这是第二个角度来梳理教会史,可以叫做神学史。当然信条后来继续在发展,比如说后来著名的威斯敏斯特信条。
宗派史
第三个角度,我们可以从一种,勉强称之为宗派史,从这个角度来看教会的历史。
从起初的大公教会,尤其是国教化之后,开始出现了种种不同的力量。比如说起初就有一种叫做隐修制。隐修制是什么呢?就是教父发现当时的教会生活不够圣洁,于是他们躲在了沙漠中,以安东尼为代表。这种隐修制,追求圣洁生活方式,起初是个人隐居,后来就有一些人,比如说帕科米乌和本尼迪克,他们就确立了教会的修道院制度。
中世纪教会修道院修道士们的三大信条就是:要穷,要羞,要乖,意思是要守贫,要贞洁,要顺服。修道院制度对于个人隐修是个很好的规避,或者说一个矫正。我和一个弟兄我们商量后,说修道院的精神其实就是:让我们一起孤独。别自己寻求智慧,要孤独一起孤独。
修道院重视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每天光敬拜,也要干活,但也不是光干活,也要敬拜,而且有挺严格的管理制度等等。从负面来说,后来新教对它有很多挑战,它说隐修制暗示着人通往上帝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绿色通道,直接去隐修,当修士,就能上天堂,这是VIP路线。而你在世俗世界上生活就很low,很低级。这个暗示是错的,因为大家都只能在福音中被拯救,唯独信仰主耶稣基督。从负面讲,隐修制是有一些问题。禁欲主义,禁欲你还是有欲的,于是滋生了一些更恶性的情欲问题。当然修道院从正面来说也有它的意义。比如说古老的很多文明在当时的浩劫当中被毁灭,但是很多古老的典籍,古老的知识就是保留在修道院里的。它就像方舟一样,将许多文明的精华,古代世界的精华保留了下来。这就是隐修制。
再往后,天主教稳定下来后,到处派人去各处宣教。比如说著名的卜尼法斯,他到日耳曼宣教。日耳曼人起初崇拜橡树,就是树神。卜尼法斯传教的办法就是“治橡树”,直接用大斧子去砍树。然后砍的过程中,天上降一道闪电,把树劈倒了。日耳曼人懵了一脸,就彻底服了,马上改信基督教。早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卜尼法斯后来还亲自给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加冕,矮子丕平的儿子就是著名的查理曼大帝。
可以说早期宣教史,我自己总结为两句话:异端下手早,正统收割强。异端出手比较快,比较早。阿里乌派,亚流派很早就开始在西哥特人中传教。但是后来当正教会,大公教会派出宣教士到各处去的时候,基本上信仰才稳定下来。爱尔兰使徒帕特里克,英格兰使徒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等等,他们就做这个事情。可以说早期宣教之后,基督教传遍了欧洲。
宗派这个角度讲的话,就不可回避天主教这个宗派它的一个特征,就是教皇制或者说是教宗制。我们时间有限,不能说太多。教宗制是从利奥一世开始的,在他之前没有真正的教宗制,只有罗马主教。从他开始开启了教宗制,他很强烈地教导教宗的权柄直接来自于神的授予,彼得的统绪。你听起来很讨厌,但是某个意义上,利奥一世有资格这样讲。因为简单的说,他可以说是一位两次拯救了罗马的人,一次是盖塞里克攻陷了罗马的时候,在皇帝跑掉,守军解散的情况下,他率领教会出城和这个人谈判。这是第一次。后来在所谓的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进攻到罗马附近的时候,他又出去跟阿提拉谈判。所以他这样两次的交涉,跟阿提拉和汪达尔人盖塞里克,他是两次拯救了罗马,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威望,以这种方式教宗制确立起来。
在他之后的,比如像大格里高列,是一个秩序生产者,以他的强大的政治才能和行政才能投入到乱世当中建立秩序,他可以说稳定了教会。但是他也有很多糟糕的发明。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他认为可以给死人领圣餐,于是他真的这么做了。
在他之后,有一位希尔德布兰德,本来是个教会的总执事,也是政治才能很高,后来他被推选为教宗格里高列七世。从他开始确立教宗制有史无前例的权力,而且创立了基督教共和国这个理念。他是在1037年当教宗的。
在他之后,英诺森三世这些人就比较能够实现这个理念了,真的是基督教共和国。教宗成为了欧洲最高权威,教宗制完全成了普世的君主制一样的中央集权。所有的主教要发誓效忠于教宗,没有教宗的授权不能建立任何的修会,最高宗教法庭要接受来自整个欧洲基督教王国的上诉。来自罗马的使节要到每个教区监管每个教宗命令的执行情况等等。英格兰著名的失地王约翰就是因为得罪了英诺森三世,在他的绝罚威胁下才屈服的。
再往后的教宗叫做卜尼法斯八世,他是教宗走下神坛的开始。他用奇葩的方式窃取了教宗的宝座,上去之后作威作福,凌虐各国,遭致欧洲开始抬头的民族国家的反抗,在法国国王率兵攻打之下,含羞屈辱而死,八十多岁。
在他之后,就进入了教宗制非常黑暗的时代,叫做阿维尼翁之囚。就是法王得势之后,直接以法国势力操纵教宗选举。之后从克莱门特开始,有六位教宗都是法国人,法兰西血统,而且都不住在罗马,都住在法国阿维尼翁这个小镇上,前后有七十年。这就是著名的教会被掳阿维尼翁,有点类似当年旧约里面犹太人被掳巴比伦的七十年。
好容易到了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重新回到了罗马。回来了没多久死了,又要选新教皇。现在枢机主教团倾向于法兰西人,但是被罗马人所裹挟,在喧嚷中选举了一位意大利人,选出来的就是乌尔班六世,所有红衣主教都出席了加冕礼。结果过了几个月,四个月之后,8月份红衣主教又突然通知整个欧洲说当时是罗马人胁迫我们选举,所以结果无效,要选举另外一位主教。背叛的这些人重新建立了一个主教团去选举。于是经过一番纷争,形成了真假美猴王的状态。结果就是克莱门特七世跑到了法兰西阿维尼翁,在这个地方成了一个教宗;罗马乌尔班还在,也是教宗。这就是教宗制大分裂。这个分裂持续了39年,将近40年。两个主教团,两个教皇同时存在,各自确立自己的继承人,每个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基督代职人。真的就是真假美猴王一样。
直到康斯坦斯会议,这个会议结束了分裂,并且反思了教宗制的弊端,确立说教会大公会议的权柄要比教宗的权柄大。这个会议又选出了马丁五世。但是这个马丁五世除了他自己的当选以外,否定了这个会议的一切结论,否定了大公会议比教宗的权柄大。天主教就这样失去了自我改革的机会。也是在这个会议上,威克里夫和胡斯被定为异端,胡斯还被烧死了。
后来天主教内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做法,就是修会制度。比如说道明会怎么建立的呢?就是多米尼克这个人为了赢得阿尔比派异端,他就效法他们,也是光着脚到处要饭,这叫做赤足乞食。后来就被称做托钵僧。以这种方式回应了一些外界的要求,因为对于天主教的腐败奢侈,外界的斥责是很多的。这是道明会的建立。
法兰西斯会也类似,法兰西斯这个人是意大利一个富商的儿子,曾经做了一个骑士去作战,在监狱里面发高烧,默想生命的意义的时候决定要自甘贫穷,安贫乐道。穿上破斗篷,拿着草绳当腰带,离开家乡,漫游乡间,到处传道。他建立了法兰西斯会。他甚至跑到了英诺森三世那儿要求他批准。这个其实是当年的瓦尔多派面见亚历山大三世之事的重现。当年被镇压了,但现在情况变了。英诺森也总结了其他人犯下的很多错误,所以他批准了这个传道会的成立。这个就是法兰西斯会。
在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内部一个更重要的修会叫做耶稣会。这是罗耀拉建立的,他是个军人,战场上腿被炸得粉碎,在康复期看了两本流行的励志书,当时的心灵鸡汤,一本是关于圣徒生活的,一本是讲基督生平的。他的归信历程就随着这两本书开始了。可以讲不是多高深的书,但是对他这个人发生了奇妙的作用。然后他在一种自认为经历一个光照之后他成了一个另类的人。他建立了耶稣会,以一种军事体制来管理。耶稣会的口号可以讲是教皇的死士。教皇指哪儿我就打哪儿,绝对属于后来天主教的特种部队。而且他非常重视严格的纪律,又非常重视教育。所以他们这儿出现了很多既有学问,又有军人范儿的人。平心而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后来来中国宣教的利玛窦这些人都是耶稣会的。但是因为耶稣会的这个风格,后来它有了很大的臭名。耶稣会这个名字成了所谓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代名词。
其实在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在愤怒当中又发动了特兰托会议,在特兰托会议当中,现代的天主教才真正的确立了。这个会议以一种愤怒反击了、否定了新教的一切要求。说教皇就是无缪的,就是应该成为君主国,教宗就是有首席权的。
这是天主教
东正教是基督教内另一大支派。东正教,我们刚刚提到天主教和新教,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对人怎么得救啊,教会是什么啊,权威在哪儿啊,传统怎么看待啊,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是如果说天主教和基督教只是答案不同,那么东正教相对于这两个来说,是它的问题就不同。它认为真正的问题就不是刚才说的那些,它关心的是别的东西。所以它的那种趋向是很东方的,你可以简单说东正教的风格就是神秘主义的,它从来不做过分区分,它的圣像崇拜也在反映它这种神秘主义崇拜。
教会体制方面,它起初就高度依托于君士坦丁这个东罗马帝国,所以它的政教不分和对专制的拥抱也一直都是一个传统。而且在圣像运动中,确立东正教神学的一个著名人物就是约翰曼叟尔,这个人简单说就是受了柏拉图唯识论的影响,以那种思想来确立了东正教的神学,神秘主义的一些东西。
所以到了后来东西教会的分裂,那分裂绝对不仅仅因为所谓的“和子”说,圣灵到底是从父而出,还是从父和子而出,绝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话。政治的,神学趋向的,风格的,各种方面的争端最终导致在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这个争端最早的端倪可见四大教会之间亚拉山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的不同。
再多说一点,东正教对俄罗斯精神的影响是很厉害的。当东罗马覆灭之后,莫斯科就开始渐渐认为自己是正教世界的领袖。它发明或意识到了一个新理论,三个罗马这个理论。他们认为第一个罗马是意大利,已经落入了野蛮人和天主教大公教会这个异端的手中。正统转移到了东方,就是第二个罗马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1453年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后,正统再次往莫斯科转移,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了末代君士坦丁堡公主。这是第三个罗马。所以说俄罗斯皇帝的头衔都来自于第一个罗马和第二个罗马,也就是从凯撒和君士坦丁这里来的,就是沙皇。这就是今天的俄罗斯精神,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在代表世界的正统。这个是东正教。
新教是什么呢?新教我们刚才提到了一点,新教也诞生了很多的宗派。我们可以简单地借用雪莱的话总结那就是:宗教改革,路德决定了怎么开始,加尔文决定了怎么停下。后来有一些根本停不下来的宗派就成了重洗派和其他的一些异端,走得太远了。简单说就这两句:路德决定怎么开始,加尔文决定怎么停下。
路德宗的信条就是因信称义,也同时可以讲是路德的进路。是从人的角度去思考,从人出发,然后到了天上,想到神的那一边。路德从起初对政权的依附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因为也在当时的选帝侯保护之下。
加尔文宗就不太一样了,如果说路德是从人到神,加尔文宗就是从神到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跟起初的四大教会的风格有点关系。加尔文宗的神学特征就是对神的主权非常地强调。但是就外界所知,人们常常以为预定论是它最主要的观点。其实预定论不过是对神的主权的坚持必然得出的一个总结性的结论。
在教会体制方面,他比较赞同的是共和制或者长老制,当然长老制真正实现,做的比较好的,反倒是他的一个门徒诺克斯。
虽然他完全相信是神拣选人,但是加尔文也相信有三个办法作为一个准绳让我们判断谁是得救的。比如说你是不是参加两个圣礼,就是洗礼和圣餐;比如说你是不是有正直的道德生活,以及第三个,你是否公开表明信仰。他说对于一个正常的教会来讲,这三条标准足够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得救了。判断是判断,不是让你做断定。所以说,一个不渴望圣洁生活的人在他来看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所以说加尔文宗其实是特别强烈去追求道德的。很多人对他的误会,因为他对预定论的强调,认为会带来放纵自由堕落。可是整个加尔文宗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解。
然后他在各国都有他的影响,在法国叫做胡格诺派,在英格兰叫清教徒等等,这是加尔文宗。
第三大新教的教派叫安立甘宗,安立甘宗是英国的国教。如果说路德的改革始于他在修道院中的默想,如果说加尔文的改革始于他写基督教要义,如果说重洗派的改革始于那一次的祷告会,那么英格兰的改革始于亨利八世要离婚,这个事情是上帝允许的,虽然奇葩。因为要离婚,天主教不让,于是他决定脱离天主教,变成英国教会。但是它变成国教会,其实神学并没有改。再之后经过好几代人的角力,可以讲加尔文的神学也比较强烈地影响了英格兰的教会,它再次经历了一个神学上的改变。因此安立甘就变成了一条介乎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道路。它自己认为自己特别中庸,合乎中道。但是以天主教来看,它是新教。以新教来看,它是天主教。
刚才说路德决定怎么开始,加尔文决定怎么停下。然而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就叫重洗派。重洗派把宗教改革开始往极端化和狂暴化推行,要求一切的传统都解构,一切教会的体制都拆散。左派,极左派,极极左派。后来有一支在明斯特这个地方,就有所谓的一群重洗派信徒建立了千年王国,它的领袖叫简,自封为大卫王,搞多妻制,城中饥荒他不管,他就骄奢淫逸。从此这个明斯特的千年王国、锡安王国就成了欧洲人对于重洗派的一个印象,已经符号化了。就非常像中国人对太平天国的印象。太平天国说起来也是号称基督徒的。
但是我们得公平地说,其实多数重洗派是持有非暴力观念的,不是都要去打仗起义的。但重洗派的确是喜欢往极端去走,要求把宗教改革进行到底。这个精神成了后来许多教会的一个精神来源,最主要是对浸信会的影响。
可以讲在英格兰里面,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或者说清教主义,同样也是有三阶段。第一阶段1558到1603就是在伊丽莎白女王治下,沿着加尔文的日内瓦路线净化了英国国教会,这个比较成功,将神学引入了安立甘宗。第二阶段,就是在查理一世和詹姆士一世的治下,1603到1642年,开始反抗君主制,王室就高压,顶峰就是查理一世被斩首。第三个阶段就是英格兰内战和克伦威尔时期,1642到1660年,他有机会重造英格兰国教会,著名的威斯敏斯特信条也是这个时候确立的。但是因为清教徒内部不合,最终在英国内部失败了。失败之后,尤其是王权复辟之后,有一支人马坐着五月花号来到了美国,将加尔文宗的精神带到了美国。
所以宗派这件事,我们只能说,你也许不认为它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它同样也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是对人的良心自由,对很多事情的保护。可以说从保护良心自由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就是宗派制。宗派在宗教改革时期是个热点,可是再往后二三百年,更不用说今天,宗派在大多数的基督教世界好像不再是一个重点了。人们开始有很多的像某种联盟或者机构或者志愿者社团或者宣教协会等等这种新组织新架构开始更多地兴起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每一个都要展开讲就太多了。
世界史
好,我们从第四个角度来看,就是从世界的通史来看基督教会史是怎样的。你可以讲它跟世界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的。
比如在当年的罗马帝国,国教化,君士坦丁,可是在国教化之前有过最后一次大逼迫,就是戴克里先年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面对庞大的罗马帝国无法治理的问题,他确立了一个脑洞很大的方略,叫做四帝共治,在帝国的东西部分,各自设立了一个皇帝,叫做奥古斯都,又分别给这两位皇帝设一个副皇帝,副手叫做凯撒。因此就形成了东西四皇帝共治这个做法。在他的治下,还能hold住,他一死,这个架构非常的不稳,引起了很多的纷争交战。你可以讲东西罗马分裂就是从他这里奠定的。
西罗马这一边经过了帝制角逐,不管合法不合法,最后君士坦丁胜出。他在决战前在梦中梦见个十字架,他就向这个十字架祈求:让我打胜吧,打胜我就信主。第二天他真打胜了。所以后来君士坦丁就皈依了基督教。君士坦丁的归信你不能说他完全是假的,他起初当然有很多异教思想,继续玩弄阴谋诡计,搞暗杀,甚至还保留了他异教大祭司的头衔。但是他后来也同样公开的表示喜欢基督教,又废除了十字架的死刑,终止了用角斗士格斗的方式惩罚罪犯,又把星期天定为公共假日。到了晚年,他也公开受了洗,受洗之后他就拒绝再穿皇袍,因此在离世的时候穿的都是白色的受洗袍。
再往后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罗马陷落。罗马陷落刚才已经提到了,《上帝之城》这本书就是在回应这个事。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410年率领他的部众攻陷了罗马,大肆劫掠,他是第一个攻克罗马的蛮族首领,那时候奥古斯丁56岁,他知道罗马被洗劫了。所以他一方面欢迎罗马的难民,给他们找家找住所,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同时他在讲道中比较了罗马被掳和索多玛的审判。他又开始写一本书,最后确立说真正的上帝之城和人间的罗马城的区别是什么。
第二个理解罗马陷落的角度是上帝之鞭。452年的6月,匈奴人的领袖阿提拉,号称上帝之鞭,向罗马进发。在攻克罗马之前,他的军队其实也有很多兵变,瘟疫,也有很多的问题,其实他已经想要退兵了。正在这个时候,罗马大主教利奥作为皇帝的使者来跟他谈判,可以讲他一半是被说服,一半本来早有这个打算,所以居然接受了这个和谈协议。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利奥两次拯救罗马其中的一次。
稍后三年,455年3月,你可以称之为上帝之矛,汪达尔人的王盖塞里克,他名字的意思就是矛。同样的方式,也是率领他大批的蛮族部众,他是先占领了北非,又从北非出兵,攻克了罗马。这次虽然是利奥跟他谈判,他也接受了,但是他仍然纵兵抢劫了14天,但是好歹没有屠杀,所以也可以算是挺感恩的事件。这是罗马的陷落。
刚才说了,教宗制跟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当社会秩序完全崩溃,皇帝都跑了,士兵都跑了,是当时的教会承担起了责任,维持秩序,跟蛮族谈判,组织恢复各项社会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的人民是发自内心尊崇教会、尊崇利奥的,从他开始,罗马主教变成了教宗。
然后罗马的崩溃跟蛮族有很大的关系。蛮族就是所谓的日耳曼人,日耳曼这群人也是重要的一群人。根据罗马的历史学家来看,他们酗酒,赌博,好像臭名昭著。但同样的罗马历史学家,就是塔西佗他们,也赞扬他们很勇敢,很尊重妇女,没有罗马人的恶习。日耳曼人喜好的娱乐就是听他们的吟游诗人背诵远古的英雄史诗。
可以讲,他们不是以我们想象中的几大战役把罗马干掉的,不是的,其实是在几百年间不断地渗透,侵扰,争夺,占领,也有退却,是逐渐蚕食的。甚至在那之前,很多的日耳曼人已经作为奴隶或者雇佣军进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的兵早就不能打仗了。所以罗马人早期出钱雇日耳曼人打仗,后来很多有罗马名字的日耳曼人的叛乱颠覆了罗马帝国。但是古老的罗马帝国并没有真正灭亡,那个历史意义的罗马帝国灭亡了,但它在死之前,将灵魂交给了基督教,将身体交给了日耳曼,于是它等于说以这个方式在人类文明里又延续了下去。
后来日耳曼人占领了欧洲之后,东边匈奴人,今天普遍认为是匈奴人,上帝之鞭阿提拉,他们又入侵欧洲。匈奴人就是从中亚草原上兴起,开始搅乱了当时的世界。他们往西来引发了连锁反应,哥特人,汪达尔人,一共十蛮族,引发了连锁反应,罗马陷落,建立了许许多多的蛮族王国。其实同样的这波人也在大概的历史阶段,也就是前后一百年,往东侵扰,那就是中国的五胡乱华时期。
在日耳曼进入到欧洲后,他们的思想很简单,非常勇武,大批的日耳曼人或早或晚都接受了基督教,皈依了基督教,因此形成了后来在西欧才有的一个政教分立模式。刚才提到的卜尼法斯他膏立的丕平,他的儿子叫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大帝当时统一了欧洲的大部分,确立了许多东西。但是这种大一统还是不能完全的维持,在他死后国家就慢慢地分裂,成为了今天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前身。这就是日耳曼人,他们的标志就是封建制。
还有个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十字军。十字军这件事,简单地说吧,其实自古以来欧洲的这些基督徒可以去耶路撒冷朝圣,在早年间也没有遇到阻挡,甚至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也没有遇到阻挡。但是在十一世纪,有一个刚刚归信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王朝,土耳其人,比较狂热,他们开始禁止欧洲人去朝圣。再去的还被他们虐待,殴打。而且这些塞尔柱人还攻打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在抵抗不住的情况下向西方的兄弟们写信,要求西方的教会和各个王国的王子们来解救出兵。所以十字军是在这个形势下发起的,是西方发起的自卫反击战,起初是正义的。但是该咋说咋说,也许只有第一次它是既成功也正义,以后就开始乱了。十字军毕竟也是人,而且引入了很多的混乱。
比如第四次就为威尼斯商人所操纵,不去打异教,反倒攻击了基督教的城镇扎拉,进而更可耻的,居然把君士坦丁堡攻陷了,而且还抢劫,令人发指。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为了筹措军费,焦头烂额的教皇也就发展了刚才提的补赎理论,开始卖赎罪卷了,就从这个时候来的。
宗教在通史上还和一些大事件有关。比如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也改变了欧洲的很多事情,比如开始在海外殖民。早期是西班牙葡萄牙,再往后新教国家稳定下来后,慢慢往外走。各自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在殖民的过程中,也包括宣教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好多政策的不同。比如说是彻底征服呢,还是去适应当地文化呢?两种政策都有。对于印第安人,好像比较低等的文明,采用的是征服的政策。当然,这样做最多的,主要的是天主教,直接征服,灭绝。
而对于比较高的文明,比如说是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采取适应政策,比如利玛窦这些人。这些适应政策适应到一定阶段后,可能给后去的人看起来你适应得就太过分了。所以在1631年,法兰西斯会士和多米尼克会士到了北京,他们就认为适应得过分了,后来礼仪之争就这么起来。他们强烈地反对对于中国文化这么妥协。结果这种反对也造成了清廷的不满,禁绝了天主教。
所以说新大陆的发现也改变了世界格局。南美变成了拉丁美洲,天主教占了很大的势力;北美英国为主,在那里殖民,后来脱离了英国的统治之后,美国,加拿大就这样诞生了。
在宗教改革时期,就因为许许多多这种民族的纷争,利益的纷争,十字架东征后这种利益的真空造成的这种纷争,要填补空缺,再加上宗教问题,造成了可怕的30年战争,1618到1648年。
这30年战争和刚才提到的波西米亚是很有关系的。波西米亚在胡斯之后200年,新教再次和天主教爆发冲突,从那开始,丹麦出兵,然后瑞典出兵,法国出兵,之后别的国家也开始参战。最后欧洲四分五裂,谁也打不过谁,谁也赢不了谁,最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今日欧洲的一个基本态势。
在30年战争之后,进入到17、18世纪,进入了所谓的理性主义时代。在理性主义时代,人们不再去发动战争,至少不是全面性的,人们开始反思一些其他问题。在理性主义时代开始诞生了以摩拉维亚兄弟会为代表的,开始向外宣教和建立基督教的社团。摩拉维亚兄弟会影响不小,往西对英国的卫斯理有影响,往东对中国今天小群这个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再有这些宣教,这些敬虔运动,这些理性主义时代的运动,今日福音派的一些影响也是从这里来的,刚才提到的大觉醒等等。
还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宣称自由平等博爱,这种东西以一个完全反对上帝,以无神的方式组织起来。可以讲对基督教世界是一个强烈的冲击。对它怎么回应也成为一个时代主题。英国风格和法国风格,海洋风格和大陆风格,保守主义风格和激进主义风格从这个事情就能看出来。
再到了19世纪,1846年到1878年在位的庇护九世教宗,在他的治下,意大利这里的民族主义运动等等经过了一些错综复杂的过程,教宗国最终消亡了,变成了今天所谓的梵蒂冈。
再往后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围绕着奴隶制,也确立今日美国南方,北方,以及教会对奴隶制不同的支持还是反对,也形成了今天许多宗派和观念的历史来源。
进入到二十世纪,可以讲世界的三大冲击,用雪莱的话讲:进化论,工业化,还有对圣经的高等批判。可以说法国人发动了政治革命,德国发动了理性革命,而英国发动了工业革命,这几种不同的势力分别影响了这个世代。
在二十世纪,世界就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意识形态这个时代。在前半段一个纳粹,一个苏联,分别以极权的方式统治了当时的人民。而且在他们的统治之下,尤其是在纳粹的统治之下,路德宗可以讲是失节了,反倒是天主教保持了良心的自由。在苏联,苏联官方对东正教和其他机构也有很多的拉锯战。起初就是直接全面的拆毁,全面否定,后来发现把教会拆了,自己根本管理不了这个社会,于是又恢复了教会的一些架构。
应对工业化的问题,其实也出现了多种路线。马克思是其中一种,他要支持和利用这股力量。面对工业化,教会也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说,早年的教会都是支持建立工会的,缓解穷人,工人,弱势群体的痛苦的,也去要求国家出台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等等措施。
另外的第三大冲击,理性的,尤其是自由主义冲击,对圣经开始批判。自由主义神学什么特点呢?三条:把进化论用在宗教信仰,对人特别高估;它的宗教体验是以人为中心;坚持一种道德主义的神观,相信人可以找到神,而且人找到神是很轻而易举的。这就是自由主义神学。它支持现代思想,支持个人体验。主要的思想来源就是理性主义和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
按照尼布尔的说法,所谓的自由主义就是:由一位没有愤怒的神,带着没有罪的人,通过服事一个没有十字架的基督,进入了一个没有审判的国度。这就叫做自由主义神学。为了反对自由主义神学而出现的这些基督徒叫做基要派。
进入到二十世纪以后,天主教从特兰托会议的愤怒中也慢慢地明白过来。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又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不再愤怒,不再否定,不宣扬新教条,也不打击异端了,也不去抗击敌对势力了,而是将教会称为朝圣子民,甚至对新教释放很多善意,甚至于引进很多新的礼拜仪式,也就是说当年很多新教的要求它在一九六几年终于回应了,去做了。那你早干嘛了?你要三百年前就这么做,就没有宗教改革了。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在二十世纪,随着人们对个人体验的重视,对真理本质的轻视,于是很多其他的宗派就出现了。可能有影响力的就是灵恩派,以及某些巨型教会开始诞生。人们开始以教会为中心,以某种运动为中心,而不再是以宗派为中心了。
这就是我们用四种方式总结了一下教会史。当然这个是非常非常粗略的。分别是从圣徒的历史,从人物的角度;从神学的历史,教义的角度;从宗派的历史;以及最后从世界通史的角度,历史事件的角度来总结一下教会史。
这本雪莱的教会史最后的结语非常好,两三千字,是作者本人对于这本书的总结。你把这两三千字要是都能理解,每一个提到的名词,每一个说法大概都能明白它的意思,你应该对于教会史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好,这就是这一本书,推荐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去读一读。
下面是问答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