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无问西东,但总要向上仰望 ——观电影《无问西东》

yingyinc 2018-1-19 08:45

无问西东,但总要向上仰望 ——观电影《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但总要向上仰望 ——观电影《无问西东》
[url]http://mp.weixin.qq.com/s/kNB6y9-WKIf5G9u5sHUK8w[/url]

无问西东,但总要向上仰望 ——观电影《无问西东》
原创 2018-01-19 橡溪、一禾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 | 橡溪、一禾



人们藉影片悼念青春和大学的辉煌,或许你也曾“无问西东”,回首时拥有“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却不容易。无悔的人心里揣着一个秘密,否则“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难免沦为跟着感觉走的放纵、我行我素的自私、撞南墙不回头的愚顽。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你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这两段台词,正是导演李芳芳借着《无问西东》的四段故事所要表达的。

原本作为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电影,《无问西东》2012年年底就已杀青,没想到之后就真的“无问西东,就此失踪”。直到6年后,于2018年1月12日公映,第三天票房已破1.4亿,网络上好评如潮,影院内一片唏嘘。

屏幕上轰轰烈烈的青春与抉择,让许多中年人悄悄抹泪,似乎唯有动荡年代,青春才如焰火般炫目,正如影片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甚至连苛刻的影评人也宁愿放下冷峻的智力分析,宁愿被煽情桥段带着飙泪,毕竟,谁的青春没有火星儿,而今,仍未湮没?

不但凭吊青春,同样缅怀大学。片中最具华彩的篇章其实并非清华独占,而是发生在1938-1946年的西南联大。时逢日寇南侵,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辗转昆明,合建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撤校。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3882名学生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1980年代,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当时条件那么艰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战前的北大、清华、南开30年培养的人才总和,沈回答:“自由。”

今年恰逢西南联大成立80周年,失联的电影今年浮出水面正合适,向烽火乱世中的大学的背影致敬。



“你对自己是否真实?”

电影中,吴岭澜(陈楚生饰)作为学生,他发奋读书,虽然文科成绩遥遥领先,而实科成绩却相差悬殊。但他坚信理工科才是实业,实业才有价值,才是最优秀的。他从没问过自己的内心,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他疑惑,找到清华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认为吴岭澜不应该把自己置身在麻木的忙碌和充实之间,导致忽略了真实。梅贻琦问他,“你对自己是否真实?”他回答说:“我不关心是否对自己真实,每天我把自己交给书本,我心里就踏实。”梅贻琦说:“你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

吴岭澜又问:“老师,什么是真实?”梅贻琦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带着这份答案,他踏上了寻找“真实”之旅。十几年后,吴岭澜成为西南联大的老师。在日军飞机无休止的轰炸中,他带着学生躲在云南红土高原的山谷沟壑之间,饱含深情地朗诵着关于真实的诗歌,从容淡定。

在吴岭澜的学生中,有一位叫沈光耀(王力宏饰)。出生南方富庶之家的他,北上求学。父母期望他能够享受生活,而不是投身军旅。可当时国将不国,他犹豫不决,茫然无措。但沈光耀始终无法忘记吴岭澜对他说过的:“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在招募空军飞行员时,美国空军教官对着现场的众人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个人,而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沈光耀下定决心,顺从内心的真实,选择投笔从戎,并最终战死沙场。



沈光耀曾无数次开着战机为孤儿、难民投下食物,为他们带来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在这些孤儿之中,有一个少年叫陈鹏(黄晓明饰)。正是因为沈光耀投下的食物,他得以幸存,长大后成为清华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学生,在1960年代与王敏佳(章子怡饰)陷入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在宏大高亢的民族叙事中,陈鹏的爱情无果而终,他投身原子弹事业,为国家献出青春。而同样爱慕王敏佳的李想,带着懦弱的罪疚,牺牲自己救了张果果的父母。

而现代时空中,张果果(张震饰)从清华毕业后成为广告总监,面对现代社会和职场的尔虞我诈,他陷入焦虑之中,对人情冷漠、心怀诡诈产生怀疑。最终,当他选择面对自己的真实、用心去爱的时候,才发现对方也会用爱来回报。

几个人物的故事,构成了与清华有关的四段记忆。代际的传承在片中通过人物的关系具体呈现出来,藏在背后的一条线则是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所谓风骨所谓薪火,最终相传下来、能够公之于众的只有两个字“真实”:故事中的主人公最终都听从内心的声音,活出了对自己的真实。



梅贻琦心中,真实究竟是什么?

然而,这样的真实从何而来,又根据什么判断呢?校长梅贻琦是整部电影中唯一没有虚构色彩的角色,虽然他并非故事的主角,却是整个电影中的灵魂人物,他的存在让几代人的命运沉浮有了线索和参照。正是他的回答:“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句话为整部影片提供了能够立住的精神内核,为观众检索历史、凭吊青春提供了价值坐标。

影片结尾如此介绍梅贻琦:梅贻琦担任了17年清华大学的校长,人称“寡言君子”。他说:“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他主持下的西南联大,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1889年生于天津。考取清政府游美学务处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于1909年11月赴美,次年进入马萨诸塞州吴斯特工业学院(Worcestor Polytechnic Institute)电机系学习,求学期间成为基督徒。

曾经与梅贻琦在学校同住一室多年的同学杨锡仁回忆,梅贻琦成绩优良,性情温良,笃信基督教:“梅很少错过周日的礼拜。……1913年春天,梅、张和我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基督教青年会北美联合会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的立会宗旨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取自《圣经》马太福音二十章28节:“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简而言之,就是强调服务社会、服务人群。

1914年,梅贻琦获工学士学位。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到中国。同年10月,他被聘为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直到1915年9月回清华任教。


校长梅贻琦

这一时期的清华有着颇为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美籍教师自不待言,中国教师也多为基督徒,学生中虔诚信仰者亦不乏人。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许多课外查经班,每班不超过十人,每周一两次,读英文版《圣经》。社会学家吴泽霖和潘光旦教授回忆说,他们都曾参加过梅贻琦指导的查经班。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直到1948年底离开大陆,“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贯穿于他一生服务清华的努力之中。梅贻琦自执掌清华之始,在每一笔物资的使用上,都几乎达到“严苛”的程度,决不随便乱耗费一分钱,决不为己谋一丝私利。任清华留美监督期间,梅贻琦为简化监督处的费用开支,不仅辞去司机,自己学开车,还让夫人韩咏华兼作厨师,无需另付报酬。

梅贻琦出任校长后,按规定住进了清华园里条件最好的甲所住宅。可是,他放弃校长的特权,家里工人的工资和电话费由自己付,甚至连学校供应的冬季取暖的两吨煤也不要。遇有他认为应当花钱的地方,梅贻琦又异常“奢侈”,“清华有点儿钱,要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

梅贻琦晚年病痛卧床,面对死亡时说:“耶稣爱我,耶稣关切我,耶稣保佑我,所以耶稣救我。”“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原来神的同在是更真实的一件事,是内心平和喜悦的根源。梅贻琦在生命的终点说出了他心中真正的真实,一代代清华学子、影片的主创和走进影院的我们都受益于此,尽管这样的真实像一个秘密,不被影片呈现,被一个时代隐藏消声。



“我们企图躲避自己,就开始变得邪恶”

影片中,张果果的人生经历更贴近当下的我们。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刷下,连他母亲常去的肉店老板也开始趁着顾客不注意以次充好;在同样尔虞我诈的职场中,张果果被上司设计被迫离职,他爱心资助的四胞胎家人疑似也赖上了他。他愤怒且迷惑。

在这个时代,看似繁忙的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不真实,人们甚至假装忙碌,不敢停下脚步。影片中梅贻琦所说的,“你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放在80年后的今天依然贴切而睿智。人们太善于随波逐流,而不愿意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甚至就是在用忙碌来回避“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因为这样的真实和思索,会带给人痛苦。中产阶级们需要焦虑的事情已经够多了,别再让我们掀开盖子,窥见人生真相了。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史考特·派克博士(Scott Peck)在他的《说谎之徒》(People of the Lie)一书中,描述人如何无所不用其极地逃避自我反思和省察。父母可能故意忽略孩子被欺凌的事实,因为这样就可避免向学校告状或转学的麻烦;员工看到生产线上有偷工减料的事情发生,却因怕丢工作而不愿向上级汇报;一间教会聚会人数锐减,是因为领袖拒绝承认他们把教会带向了错误的方向。一个妻子天天把钱花在不需要的东西上,负债累累,却忽视账单的存在,直到被丈夫发现,她才不得不正视自己购物成瘾的问题。派克称这样逃避真实的人是“说谎之徒”,“我们企图躲避自己的时候,就开始变得邪恶”。

真实的人生就是完全献给真理和真相的人生,过真实的人生当务之急就是持续密切地自我反省。当然,面对真实需要勇气,无论个人、组织还是国家都是如此,因为将要被揭示的是关于“全部的、没有修饰的、丑陋的真相”。派克的建议是,即使发现自己的真面目令人感到痛苦,甚至羞耻,我们仍然必须面对。因为神改变人的方法就是先让其看到破碎不堪的一面,再重新塑造。

影片中王敏佳与陈鹏令人动容的爱情,就像一块帕子,遮在整整一段破碎的十年上面。神确知人性一切的不堪,祂的爱接纳我们,等待我自己取下粉饰的头巾,而祂最终的公义为一切真实提供力量。

对张果果而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意味着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珍贵且被爱的人。张果果说:“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这段台词令许多观众回味不已。但如此不堪的人性有何理由自认为珍贵,难道因为一切丑陋只在别人身上?即便影片中知识分子清雅不群的道德形象,也早在韦君宜、巫宁坤父女、章诒和等人的回忆录中碎成一地,张果果信手拈来的乐观与自信,倒显得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有一个视角才能说得通,才不是自欺欺人,那就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秘密”:只有从神的视角、从创造与堕落的视角看,神所造的人本有祂自己的美好样式,人却滥用自由,犯罪而堕落。我们忘记的,是我们在神眼中的美好与珍贵。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当人不确信自己是被神所爱的,就会陷入不停做事、追逐外在的成功,往往善于伪装自己,带着面具生活。我们好像永远都要这样忙碌,尝试着互相证明,我们是值得爱的。

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的著名作家卢云,不但著作等身,还有非凡的演讲才能。然而好几次,这位天资聪颖的讲员独自回到酒店房间后,立刻化身为悲伤的小丑。他写信给一个朋友说:“只要‘当一个被爱的人’,依旧不过是个美丽的想法、高挂的理念,目的只是要帮助我不陷入忧郁的话,一切根本不会真正改变。我需要的是在每日平凡的生活中成为被爱的人,才能一点一点地,合拢那个横隔在我所认识的自己和日常生活无数现实细节之间的巨大鸿沟。”

我们多么容易让灵魂迷失在世界里,让人和世界决定我们是谁,忘记了上帝所造的每个人都是珍贵独特的,我们是祂眼中被爱的那一个。只有毫无保留地相信我们是被爱的,我们才能放下一切获取爱的错误方法,摆脱“忙盲茫”的生活,因为真理可以让我们得自由。

在时代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影片中,张果果说:“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其实,《无问西东》取自清华校歌中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的解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纷繁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干扰和阻碍,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每个人的青春,也许都曾“无问西东”。然而“无问西东”却能不忘初心、不被裹挟利用,多年后回望自己的一生,仍能拥有“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却不容易。其实,那些真正“无问西东”的人,心里都揣着一个秘密。抽空了这个秘密,“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分分钟可能沦为“跟着感觉走”的放纵,我行我素的自私,以及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愚顽悖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一位宣教士和孩子们一起唱着《奇异恩典》,他用来自上帝的爱,安抚着这一群被遗忘的生命。《奇异恩典》的旋律,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许多时候,音乐比话语更适合传递心灵的秘密。

无问西东,但总要向上仰望。80年后的今天,一批北大、清华的学子们终于举头注目日光之上,通过新媒体公开见证他们亲身经历到的——耶稣基督的真理与爱。这份“奇异恩典”,就是回荡在梅贻琦心中的旋律,在时代的响鼓重锤之下,不绝如缕,萦绕人心。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境界读者见面会报名
为纪念《境界》诞生五岁,《境界》将在2018年1月27日周六下午2点到5点举行首次读者线下见面会——“因为生命中有你”,数算神的恩典,除了听《境界》双主编面对面分享见证,观看《境界》珍藏视频首播,还有读者小组现场敞开交流互动,见面地点在香港,欢迎香港及周边区域读者参加,有效报名需要扫码以下的二维码入群,并需提供你的“姓名”、“所在城市和教会”、“微信号”、“联系手机和电邮地址”,如果提供信息不完整,将不做有效报名,如果你是慕道友请注明,我们将选取报名的前80名(目前还有少量名额),回复你具体见面会地点和其他注意事项。《境界》等你来,因为生命中有你,不见不散!

yingyinc 2018-1-19 22:36

[url]http://mp.weixin.qq.com/s/FGijz5xNTI4oP_vMFZJCnQ[/url]

给你另一个答案,告诉你《无问西东》到底在讲什么?
原创 2018-01-18 子墨 子墨先生晚安



前几天就去看了这部电影,打算写影评,可接连三天的事情都安排的满满的,终于在今天可以安静下来写一下影评。《无问东西》讲述了四个年代 六个人(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李想、张果果)的故事。每个故事互相独立,最后却彼此巧妙串联、延续。

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片,无问西东到底在讲什么?

许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讲一种大学精神的传承。
在讲生命的真实和意义的思考探索。
在讲精致的利己主义下的善良和奉献。
在讲与世俗浪潮对抗的挣扎和勇气。
在讲时空轮换下人们不变的迷惘和追寻。

这些答案都没有错,但子墨今天给你另一个答案,告诉你《无问西东》到底在讲什么。

无问西东的四个不同的故事其实是有一个年代顺序的。但电影本身并没有采用这种规矩的年代顺时针 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脉络。但这样打乱故事的时代顺序,恰恰也正为电影的精彩程度增添了几分灵气和观影中的惊喜。当看似毫无关联和有点摸不着头脑四个独立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推动一一被巧妙的连接起来,则更加强化了观影体验。


但今天要想知道子墨所给出的答案,就要随着子墨回到年代的顺序里,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和推动。



1  
   
   生命中的贵人!什么是真实?  

首先是1923年民国时期的北平。

吴岭澜的故事在《无问西东》是最朴实平淡的。没有职场的尔虞吾诈,没有灿烂的青春恋歌,没有战火的英雄光辉。

吴岭澜像无数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一样,都曾感到茫然无措。
做怎样的选择?过怎样的人生?
自己的期待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回应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挑战未知?还是追随潮流的价值淹没自己?
吴岭澜所面临的困惑,是每个人都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的问题。

但也恰恰是这个平淡却不平凡的故事,为整部影片勾勒出一个非凡的轮廓。

从此刻开始,这部影片注定不平凡。

吴岭澜是幸运的!
当吴岭澜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如此难解的困惑之时,
当吴岭澜决定要追随潮流的价值而压制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时候。

他遇到了一位贵人—— 梅贻琦。

每个人都需要生命的贵人,在我们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总有几个时刻,是因为所遇贵人,才成就今天的我们。

生命的贵人不一定是救自己于患难,助自己登青云。
可能就是在最茫然、最无力的时候一句话,一秒善意鼓舞的眼神。
那瞬间迸发了无限之生命力量,带来了冰河消融、万物复苏的盼望。



当梅贻琦看到陈楚生所扮演的吴岭澜的文科成绩优秀,实科却垫底。便问吴岭澜为什么选择读实科,而不考虑转读文科。

吴岭澜也十分诚实的回答,因为那个年代所有优秀的人都是读的实科。

这是吴岭澜所观察到的世界,这也是吴岭澜所观察到的世界反馈给他的信息和价值观。

所以,为了成为优秀的人,他宁愿压制自己天性,去做并不快乐的事情。

但吴岭澜所看到的世界就真的是真实的世界吗?
那个世界所反馈给他的信息和价值观就一定是真理吗?

这个问题不仅是影片中的吴岭澜需要去思考,更是今天的我们需要思考的。

你有没有想过?
今天的我们,许多的人,都活在一个谎言和欺骗当中,虚假和虚幻当中。
谎言比真实更像真实,丑陋比美好更像美好。
那些看似真实的,未必真实。那些看似美好的,未必美好。

没错,这就是今天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貌。

吴岭澜所接收的信息和反馈本质是什么呢?
他的逻辑是这样。
如果我想成为优秀的人,我就必须读实科。
只有读实科,我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

但事实呢?

当吴岭澜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时,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里有几个是学实科的呢?没有一个!而这些没有学实科的人,却都成为了吴岭澜认为只有学实科才能有的成就的一批人。

这个世界常常灌输给我们一个谎言和假象,认为你只有往这条路走,才能达到目的地。但殊不知,目的地只有一个,但路可以有许多条。

许多时候,不在于你走在哪一条路上,而在于你是否怀着一颗赤城、坚韧、卓越之心在走你脚下的路。

正如今天有许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被同样的谎言所欺骗。她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从小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兴趣、特长班不能少,要读好的幼儿园、小学,要读好的初中才能考上好的高中,要读好的高中才能考上好的大学。只有读了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最好是公务员,再不济也要是个外企、国企。这样最稳定,稳定就一定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但今天中国人的焦虑指数甚至高于泰国,高于很多经济落后于我们的国家。




幸福究竟是什么?如此的人生,又真的幸福吗?

所有人都在忙于追随某些价值、潮流,却来不及停下脚步真正思考。

当梅贻琦告诉吴岭澜不要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

吴岭澜问了一句话经典的哲学问句, 什么是真实?
正如圣经·福音书里,彼拉多曾问耶稣,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真实?

梅贻琦给出了他自己的回答。他说,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简单的总结梅贻琦的表达,真实既无愧于心的去生活。而这个心,是心中之心 —— 良心、清洁之心、勇敢之心,而非被世界所抹了油、染了色的心。

梅贻琦这一段话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去剥开时代的浪潮,摘下世俗的面具,看穿世界的谎言,揭露高仿的真理。


去真实的生活,去触摸真实。才不会到年老时叹息,自己一生不过活在谎言中,从未体验过什么是真实、精彩、喜悦和幸福,那该是多么的凄凉。

所以,不要停止对生命的思考,那并不羞耻,而是勇敢者才敢去做的事。

吴岭澜终于在梅贻琦的启发下,挣脱了世俗的枷锁,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且一生用生命,传递这重要的信息。若非这样的转变,这个故事也将无法续写下去。




2  
   
爱与恩典的华章

接着,时间和时空转到 1938年抗战时期的昆明。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沈光耀的故事表达手法是超现实的,但艺术需要这要的超现实主义。如果《无问西东》是一部交响乐,那沈光耀的故事部分则是这部乐曲中最华丽和高亢的篇章。

沈光耀作为一个出身名门的富家子弟,在西南联大就学。但他心中向往的却不是继承和发展家业的安舒生活。他想去参军,但遭遇母亲强烈的反对。看到痛哭流涕的母亲,沈光耀不得不做出妥协,答应母亲不去参军。

这个时候,沈光耀生命的贵人出现了。而这个贵人不是别人,正是吴岭澜。当时的吴岭澜在西南联大作老师。或许他最终没有成为他心目中那样优秀的人,但他选择了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生活。


因为遭遇日军轰炸,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段话鼓舞和坚定了沈光耀。当看到死于日军炮火的孩子时,他再也无法欺骗自己那颗一直跳动的心,瞒着母亲还是选择了参军。



随着西南地区战事越演越烈,村里的孩子们也饱受战争之苦。贫穷、饥饿、惧怕。沈光耀在每次训练途中为孩子们投递食物,成为了他们每天活下去的盼望。 真正摧垮人活下去的不是苦难,而是没有了对明天的盼望。而沈光耀的晃晃成为了这些孩子们的盼望,给了他们生的勇气。

在沈光耀的故事中,有相当长时长是伴随着一首著名的音乐《奇异恩典》而推进的。而我认为,奇异恩典这首歌,也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个故事,甚至整篇故事的精神内核。

什么是恩典,恩典是白白的给予,是付出和舍己却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

沈光耀故事中陪伴孩子们的神父也彰显了这样的恩典。他放弃自己的祖国和安稳的生活,来到战乱的中国西南地区,照顾和陪伴这群孤苦伶仃的孩子。甚至他因此失去了双腿,依然尽所能帮助这群孩子,他用生命告诉了孩子们,什么是爱与恩典。

沈光耀将省下来的食物投给孩子们,这些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回报他,他依然每天坚持去做,这是爱与恩典。

沈光耀的结局是为了救自己的战友开着即将坠毁的飞机与敌军的军舰同归于尽。

其实沈光耀可以有许多的选择,而更好的活着。

他可以选择听母亲的意思不参军,甚至可以逃到国外完全消除战争的影响,过自己幸福的日子。他可以不必每次冒着生命危险去给那些孤儿投递食物。甚至,在最后,他可以选择跳伞,就还有生还的可能。

但那些看似“更好的选择”,没有成为沈光耀的选择。
大部分人都知道选择“更好”的选择,但只有伟大的人,才明白“更好的选择”往往不是推动人类迈进幸福的选择。
人活着,还有比“更好的选择”更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活出生命的本质,爱与恩典。

而正是这样爱与恩典,传递到了另一个人生命。




3  
   
背叛、饶恕与更新

时间推移到文革前夕,1962年的北京。

这段是讲章子怡扮演的 王敏佳 和黄晓明扮演的陈鹏和铁证扮演的李想之间的故事。他们三个人是初中同学,也是好友。陈鹏爱着王敏佳,而王敏佳面对两个优秀的男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心。一次偶然撞见,陈鹏以为王敏佳喜欢的是李想而伤心欲绝,决定放弃原来的计划接受学校的安排去工作。

在那之前,三个人因想去拜会初中老师而偷看到老师被师母胖揍,于是王敏佳和李想偷偷拓字写信,警告师母。最后却被师母发现,以为王敏佳跟自己的老公有私情,跑到他的单位大闹了一场。这一闹加同事背后的陷害和自己儿时一个无意的谎言,王敏佳有口难辩。

王敏佳为了不影响李想去支边而承认信是自己写的。但被王敏佳保护的李想,却因为担心自己的支边名额丢失而明哲保身,没有勇气去澄清真相,帮助王敏佳。



李想虽然并不算本部影片的主角,但他的角色塑造是成功的。这里没有好人和坏人的定义和标签。而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自我中心,有自私自利,但也有矛盾挣扎,也有想要做勇敢的事、美好的事的愿望。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当李想在这一边以榜样标兵演讲,为了保护她独自承担冤情的王敏佳却在对面被批斗时。这一段将李想的挣扎、矛盾表现的淋淋尽致。他想过要冲破自私和畏惧的枷锁去帮助王敏佳洗清冤屈,他又被自己一直以来的期望和众人的期待所辖制。最终他败给了自己的自私和世人的期待。

结果王敏佳被批斗昏死过去,深爱他的陈鹏来到时以往自己所爱的人死了,痛哭流涕。在陈鹏挖好坟墓准备埋葬王敏佳时,却剧情反转,王敏佳起死回生,醒了过来。为了不再有麻烦,陈鹏还是为王敏佳准备了一个坟墓。

当李想来到王敏佳的坟墓时,陈鹏没有失去理智的为王敏佳报仇。没有定罪和审判,只留下了一句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这句话对李想并不是审判和定罪,更像是一种饶恕和恩典。

陈鹏对王敏佳的爱,是一种可以牺牲自己的爱,是一种无需美丽容颜仍愿意接纳的爱。他最让人动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对昔日好友却伤害了自己深爱的女人的李想,他选择了饶恕。

而这份可能陈鹏自己都说不出、道不明的生命品质,和他在西南作孤儿的时候,那个开着晃晃飞机的沈光耀有着难以割离的关系。



4  
   
只管去爱,何问西东!

时间线推到了2000年的北京。

张震饰演的张果果是广告公司职员,在职场的竞争、尔虞我诈、利益交换之间的夹缝中努力的做真实的自己。而在期间认识了四胞胎的父母,并答应帮助她们。

当前同事Robert为代表的世俗和价值观, “善意”的劝告果果说,“本来以为救了一个孩子,没想到认了一门亲戚”。使张果果陷入犹豫不绝中。两个星期躲着不见四胞胎的家人。他开始迷惑,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自己当怎样做?


直到他父亲带着他去一位已故的恩人坟墓前去扫墓。

这个坟墓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想。

原来当年果果的父母和李想是同去支边的队友,再一次暴风雪中,他们迷了路。而李想选择了将全部食物留给他们,自己去找救援队。当李想找到救援队告诉他们救援地点后,自己却永远的倒下了。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话改变了李想,从此,他不在是从经那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同伴的李想。他成长了,或者说,他觉醒了。因此,他将这份舍己的爱与恩典用生命的代价传递了下去。李想最终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果果的父亲对果果说,希望他“做自己喜欢的、开心的事”。


那一刻,他终于从世俗的对与错、是与非之中得到释放。体会到了生命的恩典与爱的珍贵,所带来的喜悦与平和。只管去爱,何问西东!他选择继续珍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善意,不管会不会被拖累,不管对方会不会无休止的麻烦他,他只想帮助四胞胎家庭。只有如此,他内心才涌出真实的平和与喜悦。当他在四胞胎的房间里为窗户涂上艳丽的色彩时,他是快乐的。和这一刻的快乐相比,世俗的声音不再重要。



5  
  这个地球靠什么维持运转 — 跨越时空的爱与恩典

看似四个不相干的故事和人物,却又机缘巧合的把几个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使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不只是在时间中的相遇。
还有那跨越时空的爱、恩典,和对真实生命探索的勇气。

是的,正如片中一再响起的《奇异恩典》,这部影片从那种反潮流、对抗世俗的利他主义,而展现出舍己精神、不求回报的爱、真实与勇敢穿越时空推动着几代人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现耀眼的光芒。


梅贻琦对吴岭澜一番真诚的对话,是出于爱与恩典。今天有多少老师愿意这样的去与自己的学生对话。

吴岭澜在日军轰炸下在山洞里对同学们慷慨激昂的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是传递梅贻琦对他的爱与恩典。

沈光耀为饥饿的孩子们投递食物,为国家和战友牺牲生命,是一种爱与恩典。

神父放弃稳定和安全的祖国,来到西南照顾这群孤儿是一种爱与恩典。

陈鹏对王敏佳的爱,对李想的饶恕,是传递从沈光耀而来的一种他说不出的生命继承。

李想牺牲自己救了果果的父母,是传递从陈鹏那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所觉醒的生命美德。

果果拒绝职场的背叛与厮杀,帮助四胞胎家庭是传递从李想对自己父母所展现的爱与恩典。



人生一定有迷茫,人生难免有苦难,人生总会遇到和谎言。

但只要有爱与恩典,终会走出迷茫,胜过苦难,不被恶意所伤,不被谎言所困。

数千年来人类繁衍生息,若没有爱与恩典,人间早已变成炼狱,地球也将停止自转。

爱与恩典是《无问西东》跨越时空的连接和推动线。
爱与恩典是指引人类冲破世俗的牢笼与枷锁的力量。

这个地球靠什么维持其自身运转,靠这些愿意付出舍己的爱与恩典的灵魂。

最后,分享那首贯穿后半部的《奇异恩典》这首歌。

Amazing Grace
IL Divo - The Promise



忘掉一切吧

只要去爱,无问西东。

yingyinc 2018-1-20 20:49

[url]http://mp.weixin.qq.com/s/kBPGoGNfa9rOcj3v_0KFGw[/url]
【福音影评】无问西东“问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给祂真实的力量了吗?

原创 2018-01-20 康晓蓉 今日基督徒


——电影《无问西东》透析之二

题 记 :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圣经▪约翰福音3:16 )(黑楷体)

继上次谈了“无问西东问恩典”(点击查看前文)后,关于这部电影,继续再来谈谈真实吧。或者来读读片尾那时群星荟萃中的穆旦的诗吧,他经历并见证了电影里的西南联大和62年的故事。





残酷从我们的心里走来,
它要有光,它创造了这个世界。
它是你的钱财,它是我的安全,
它是女人的美貌,文雅的教养。

从小它就藏在我们的爱情中,
我们屡次的哭泣才把它确定。
从此它像金币一样流通,
它写过历史,它是今日的伟人。
——穆旦的《饥饿的中国之五》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要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电影里教务处主任梅贻琦对困惑中的吴岭澜说,沉稳而谦谦然。眼前人不就是榜样和力量吗?吴岭澜可能因这份诚挚、温暖、真实而得力。
将来能一直是这样吗?仍有云彩般的见证人扶持同行吗?就算吴岭澜熬得过西南联大时期的颠沛艰辛,他能熬得日后过各种运动、狠批臭老九的时代吗?苟活绵长到争夺课题经费的时候又会怎样呢?他还能从心灵深处漫溢出平和与喜悦吗……
当年泰戈尔的演讲击中吴岭澜的心,引导年轻生命的转向:“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挤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惟一的标准。如此你们虽则眷爱地上实体的事物,你们的精神还是无伤的,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来给一切的事物。”然而,有一天周围的人都否认有灵魂时,他还能像皇帝新装中的那个孩子一样发声吗?吴岭澜恐怕比1923年的他更困惑、抑郁吧。这声音如此的强大,完全盖过了泰戈尔的:“唯物主义的倾向是独占的,所以偏重物的人们往往不让步他们私人独享的利权,攒聚与占有的习惯”(摘自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辞《你们要远离物质主义的毒害》)。



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
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
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
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
——穆旦的《饥饿的中国之七》
这些电影未涉及的姑且不谈,那就谈谈片中的西南联大时期的抗战吧。片中的沈光耀和穆旦差不多同龄,也在西南联大就读,同赴抗战前线。“八百学子去从军”,其实数量远不止八百个,连校长梅贻琦的两个孩子都上了前线。当时对这些年轻人该学习还是该从军,曾有过不小的争论。那些在战乱中仍坚持做学问研究的人,为我们民族乃至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那些唱着“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而奔向战场的另一群人,同样是民族永续的脊梁。这些脊梁后的一个个家庭难以数计的像沈光耀妈妈一样悲痛欲绝的父母家人……
如果沈光耀能活着凯旋,难道以后就没有更深的悲伤了吗?他们的人生路比起返回北平、天津继续求学的同学相比,更加一言难尽。范稳的《吾血吾土》是以滇缅战场为背景铺开,三湘四水烽水地,一条极其惨烈的战线,贯穿湖湘大地南北,延至滇缅。沈光耀就是牺牲在1943年的鄂西会战。书中讲述了号称西南联大学生“三剑客”的赵广陵、刘苍璧、廖志弘的抗战和生活遭遇……一部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的时期起落沉浮的史诗。范稳说:“全世界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兵,只有这一群,最不一样。是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经受那么多审判和磨难,他们是历史的英雄,却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没有名字和容颜,甚至连数字都不详。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得胜军人会像他们一样顽强和纯粹。”为什么?当美国牧师和仪仗队为一名士兵举行海葬仪式,中国士兵呆呆地望着:世界还有人会这样尊重一个普通士兵的遗体。当日本人把每个土兵的名字刻在缅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们的勇士们只能是在某块碑文上含混地写某场战役的英雄们永垂不朽。而能够留下名字档案的又在文革中遭受了灭顶之灾。我们的历史上太多的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我们是一群被驯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没有光荣,只有耻辱!”《吾血吾土》中的赵广陵说道。
泰戈尔的一句诗:“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回望来路,多少年青的肋骨一根根被拆下,《无问西东》以一个沈光耀的形象纪念那些在黑暗中舍命流血却没有留下姓名的义勇者。单单因此,也为这部影片点个赞。



这是死。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
平衡,毒戕我们每一个冲动。
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
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

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
呵,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
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
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
——穆旦的《控诉之二》
什么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许伯常和刘淑芬夫妻,生动而叹息的诠释。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一个朴实的纺织工人,悲剧从何时开始,又如何衍生?那双魔鬼的手无形却有力地工作着:让一个困于道德责任和舆论压力的男人长年以冷暴力待自己的妻子;让一个巴望着丈夫之爱的女人在绝望中崩溃、挣扎、疯狂。王敏佳的“死”加深了这个女人对现实的冰凉——比畏罪自杀更冰凉的是打死“破鞋”也唤不回丈夫的心、得不到一个夫唱妇随。
许伯常或许心里恨刘淑芬毁了他的爱情,刘淑芬恨许伯常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爱。彼此对爱的渴求就像那口深井,跳进去也不能解渴,却是死亡、毁灭,和不能再弥补的悔与恨。更可悲的是连自己在恨什么都没想清楚就这么稀里糊涂过着。刘淑芬为什么死抓着许伯常?有对爱情的偶像崇拜、有粮票、有名分、有从小就被灌输的嫁鸡随鸡罢。她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珍贵的,不必如此卑微而又粗暴地求一个男人给自己以爱与价值。
许伯常呢,中国文化人骨子里的骄傲自义让他在读了大学之后就尽可藐视没文化的她。传统的伦理之义又让他没有勇气做“陈世美”“负心汉”,那个年代会因此影响他的工作、饭碗和前途。许伯常、刘淑芬们内里的坍塌、过度的压抑,让他们对一个并不相干的、也并不了解实情的王敏佳生出恶的集体狂欢。管她是谁,打了再说,泄一把平时受气窝囊、无处可发的气。
王敏佳批斗会上,最来劲的是她的女同事们,哼,平时“臭显摆”自己和主席的合影,看今天怎么收拾你。据民间统计,北京市在文革期间,打老师、打领导最多、最猛烈、最厉害的不是男生,是十几岁的如花似玉的女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她们用各种方式使出浑身之力猛抽死打那些以往崇拜的、想靠近又不能的异性和长者们。其手段之残忍、招数之狠,连男生都瞠目结舌。对此做什么解释?怪罪于谁?“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圣经 罗马书 3:23)



主呵,我们生来的自由失散到哪里去了
……
主呵,因为我们看见了,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战争,
太多的不满足,太多的生中之死,死中之生
我们有太多的分裂,阴谋,冷酷,陷害,报复,
这一切把我们推到相反的极端,
我们应该忽然转身,看见你
这是时候了,
这里是我们被曲解的生命,请你引导
这里是我们碎裂的众心
请你揉合,
主呵,你来到最低把我们提到最高的……
——穆旦的《隐现》节选
“你怪她不对你真实,可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有的影评认为陈鹏不可能对李想说那样的话。 但此语道出了问题的关键:那个时代谁敢对谁真实,谁能拥有真实并给出真实?三人要好,不仅是同学,乃都为孤儿。无父无母,彼此相依。在孤儿王敏佳,能给主席献花、合影,何等的荣誉、肯定、温暖。这是一个小孩子能承受的吗?她病倒了,但她可能心里真诚地认定我就是站在主席身边的那一个。这份心思让她在李想以血书表明心志要去支边时双眼发亮,感情的天平盲目地倾向一个院长表扬的先进分子,而忽视了陈鹏的一往情深。
“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陈鹏怕的是王敏佳选择李想,以致他没有告诉李想,王敏佳还活着的真相。一个男人在爱情中的私心吧,没有基督的爱,人的爱都有其阴影。他没有想过也不懂得这对李想的以后所带来的。试想如果李想知道王敏佳还活着,在大风雪中或许平添一份念想和勇气吧。支边的艰苦岁月足以让他饱尝遗憾与悔恨,也足以让他去思想厘清什么是真实的爱。
三个知交好友尚且如此,何况世人了。陈鹏带着王敏佳去云南老家还民风淳朴,民歌悠扬。三年后回乡,那么偏远的建水县乡村都到处贴着标语,打倒这打倒那。人去楼空满眼灰尘,所爱的人不知踪迹。电影里没写他们是否寻见,是否终成眷属。命运的洪波浪涌,人能如何呢?“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爱若不在永恒里,心无定向的真实与美善,怎样的坚持都可能南辕北辙。


真实来自有信、有望、有爱
穆旦在西南联大期间受燕卜逊先生的教导而信主。1955年因曾参加远征军、在FAO工作等而成了“审查对象”。1958年12月被判管制三年,后又遇诸多不公。1977年他在因心脏病去世前的《智慧之歌》中写道:“我已走到了幻想的尽头……社会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腾/生活的冷风把热情铸为实际。”

相较而言,2000年后的张果果幸运多了,虽然世俗仍然密云阴布,时代的挑战有了另一种严峻。他在照顾四胞胎家庭之后有勇气打电话给公司高管Robert:“David的事我不说,我和他们不一样!”Robert要他出来揭发他的前上司David。尽管他知道David曾经坑他、利用他。但他选择了尊重生命,不报复、不计较,这才是佳美的“无问西东”吧——
我想要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是国王的孩子
并确信他们不朽的灵魂
即,相信他们自身是不朽的
并坚持喜爱他们触摸到的事物……
——米沃什的《给Y. Z.的挽歌》(节选)
2018年元月19日  成都


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平台 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yingyinc 2018-1-20 21:11

[url]https://mp.weixin.qq.com/s/VfaW7NbjIBkAzM8xrHbIcA[/url]
无问西东,这部历时6年才得以上映的影片究竟在问什么?

2018-01-18 今日基督徒

注:本篇有剧透。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六年前就听说的影片终于上映了。

上映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去看,我也不知道,我是为了去看电影,还是为了去看清华,或者是去看曾经也属于自己的青春。

离开学校越久,就越想回学校。

就像孩子,年少时想离家,向往海阔天空,而漂泊久了,反而惦念故乡。

灯光熄灭,影片启幕,校歌响起,日晷,草坪、大礼堂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泪就涌出来。

一百年,这座园子迎来送往,拆毁过、建造过,埋葬过死者,也开启过新生。

那一幕幕青春悲喜剧轮番在大时代中上演,而当曲终人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浮现,我仍忍不住去回想那些影片中的问题,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什么是真实?



片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来自陈楚生饰演的20年代吴岭澜,他国文和英语都考满分,物理垫底,却因为优秀学生都学实业而选择理科。

学理还是学文,他望着自己的成绩单,在抉择面前迷茫。

老师梅贻琦建议他真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他却问:什么是真实?

他青春的年代是1920,我青春的年代是2010,但这个问题却一点都不过时,同样是我在园子里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的问题。

每一个考进清华的都是曾经的第一名,世人的评价和期待其实就像一把尺子放在每个人的身上,督促你去忙碌于追逐,忽视自己的内心。

但是人生并不像考试,有着单一的正确答案。

许多抉择摆在面前,许多声音呼唤着你,却往往听不见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我也曾在工字厅前踟蹰过人生,我也曾在凌晨的主楼前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适合学建筑,我也曾抱着红宝书在老图背过GRE,我也曾在大礼堂交过入党申请书……

可是规划好的道路就是你内心想要的道路吗?

可是高薪的好找工作的热门专业就是内心的呼召吗?

可是出国留学就是你最梦寐以求的出路吗?

可是某种被高举的信仰就是你必须认定的信仰吗?

当世界都催促你赶紧去追逐的时候,有没有一位如梅校长那样的谦谦君子坐在你面前,提醒你什么是属于你的真实?



生命是为了追逐名利吗?



片子里第二个问题来自30年代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

他出自名门世家,就读西南联大,却想去参军。母亲匆忙赶来以家训令其放弃,说不想让独子追寻必然幻灭的名利,还没有弄清楚当怎样生活,就匆忙送死。

他跪在泣不成声的母亲面前,承诺不去当兵。

但是孩子却最终因眼见日军轰炸的残忍,选择了对不起母亲。

中央航校——也许是历史上唯一以牺牲为校训的学校。

每一次训练的返航,他都特意路过一个孤儿村,给他们空投食物。

而这些孤儿们正在和一个传教士一起唱着《奇异恩典》,仰望从天而来的供应。

在这样的音乐中,他在执行一次轰炸敌舰的任务时,因飞机故障,毅然放弃跳伞,驾驶940号飞机,从2000米高空,默念着妈妈对不起,对准敌舰开足马力冲下,击中敌舰火药库,火光震天。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纪念中国空军的文章,来推荐海峡对岸拍的那部叫做《冲天》的记录片,因着那部记录片我知道原来有一个叫沈崇诲的师兄,殉国时年仅26岁。

他们的慷慨赴死,换得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如今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航母——辽宁舰,电视里看到辽宁舰上那个操作导弹的士兵,是当年和我同一个高中同年考取清华的同学。

他是隔壁班的班长,从小立志从军。

高考报了清华的国防生,在我们毕业为各种好或更好的出路犹豫的时候,他去了二炮。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总是有好男儿,传承了朴素的家国情怀。

知识、爱情、悲悯,这些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但一旦战争爆发,必须做出抉择,我们会如何选择?

我们是否如沈光耀一样,拥有值得自己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



你怪她不真实,可是你给过她真实的力量了么?



孤儿院中仰望飞机的孩子长大,成了60年代清华工物系的高材生,片子里的第三问就来自黄晓明饰演的陈鹏。

园子中的爱情真美。

他为了给王敏佳解释什么叫核,拉着她的手跑过了清华学堂、西操、校河、建设中的主楼……

他给她刻章,刻花,甚至为了照顾她婉拒去九院。

然而他最终还是去了,回来的时候,看到了文革中被批斗,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

他为她掘好了坟墓,她却在暴雨中得以苏醒,重获新生。

在她的假墓前,陈鹏拷问为了支边名额而放弃保护王敏佳的李想:你怪她不真实,可是你给过她真实的力量了么?

好难为人的诘问啊!

事实是,那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坚持真实的年代,甚至连那段离我们很近的真实的历史我们至今都觉得陌生。

清华著名的二校门就在那场浩劫中被毁,后来建筑系的老先生对着照片复原了如今的二校门。

校门可以重建,文化呢?人心呢?

国家走一段弯路,对个体而言就是毁了一生。

裹挟在时代洪流当中的个体,就如一片漂零的树叶,不知道如何阻挡汹涌而来的大潮。

但即使是一片树叶,我是否有过挣扎?我向哪个方向挣扎?

如果中国再来一次义和团或红卫兵运动,我能不能清醒地说不?

当大家都在赞美皇帝的新衣,异见者被蒙住嘴巴,谁给那个孩子说真话的力量呢?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镜头最后回到2000年后的北京,没有战争,没有革命,生活却并不显得简单。

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都有可能被讹诈的现代社会,哪怕是行善都需要鼓起勇气。

职场倾轧中,张果果犹豫是不是要救助困境中的四胞胎。

在跟随父母去给当年支边牺牲的李想扫墓后,他有了自己的答案。

他拒绝了揭发前任领导的要求,说:我和他们不一样。

片尾他望着婴儿床中可爱的孩子,在窗玻璃上画上如教堂一般的彩色图案。

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其实每一个影片中的人,都给了一个答案。

泰戈尔说:
我竭尽全力恳求你们,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情,拿出你们的光亮来。

沈光耀的母亲说:
没有想要你追求功名,那都是一场幻灭。只希望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自己喜欢的姑娘,结婚生子,不是为了我,而是你能享受人生乐趣。

而我最喜欢梅贻琦校长的话: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一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这就是真实。

他的答案也是我所找到的答案。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部电影的片名取自清华校歌中的一段: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意思是格局和胸襟胜过文章的技巧,立德立言,不受东西方的局限。

这句话用来形容影片自身也不为过,一部被审查了六年的片子似乎注定不太会成为流行片,但是我仍然想为导演喝彩。

因为我仅仅作为一个公号作者,也知道,在如今的环境下,庆祝清华百年校庆的影片,没有政治色彩,没有渲染爱国,没有塑造完美人格,而是竭力地去描绘一个一个在真实而又残酷的历史环境当中,基于人性做出抉择的青年,是多么的不容易。

拍摄的格局和立意胜过技巧本身。

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超越民族主义的局限。

就如片中的空军教官所说:

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

同样,这个时代不缺叫座的电影,10W+的文章,缺的是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

感谢这部不完美的电影,让我看到:

不必成为完美,只要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心,与你同行,无问东西。

yingyinc 2018-1-20 21:40

[url]http://mp.weixin.qq.com/s/9lsyniF8wFAKn4eWNtnbKw[/url]

张凯律师 || 无问西东的福音解密

原创 2018-01-20 张凯律师 张凯律师


东方加西方,就是整个世界。

无问西东,是影片对待整个世俗世界的态度。

影片提出了是一个庞大的命题。

我们当如何处置这个世俗世界?

对于只有一次的人生,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活着?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学、哲学,都在回答这些庞大问题。

这不仅仅是哲学家书斋里的问题,而是浸透在我们生命里,我们每天都在用生命祭奠这些问题。

整本《圣经》,通篇也都在回答它。

《圣经》中的所罗门王,用他奢华的一生回答。

使徒保罗,用他颠簸迷离的一生回答……。

所罗门享受到了人世间极度的繁华,最后,他却说:“万事令人厌烦……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看过人世间极度繁华的人,却道出了这个世界的苍凉和绝望。

《无问西东》的另一个诘问:“占有什么才荣耀,拥有什么才被爱”。

奢华一生的所罗门回答说:虚空的虚空。

使徒保罗说: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6:14)。

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世俗世界,当然不需要过问。这是保罗给出的答案。

他还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恒的。”

使徒保罗视这个世界已经死了,所以,寻求天庭的价值。

他们都在说:人生哪怕华丽,但如果失去永恒,最后,只剩下虚空。

如果用坐标来表达:横向坐标是通往西东,纵向坐标则通向天庭和深渊,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个人都背负了一个十字架。





西东无论多远,却是可见的和暂时的,而通向天庭和深渊的纵坐标,却是不可见和永恒的。

因为不可见,它才恰恰最有价值。人生就像在迷雾当中,在可见和不可见中寻找自己。

影片《不问西东》讲述了四个故事,四个故事试图回答这个巨大的,关乎生命的课题。

故事主人似乎都依稀记着那些来自天庭的准则,这些准则在他们心里明明可知,却又似乎蒙了油。他们挣脱、寻求、扣门,企图拨开迷雾。

四个故事是在百年内发生,却是在讲述整个人类历史的困顿。

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回答:如何可以不问西东,而去寻找爱、赦免、怜悯、自由……。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张果果陷入一场尔虞我诈的职场商战中,处处都是陷阱与诡诈,他也被曾经答应救助的四胞胎家庭,常常困扰。



他张望“西东”,他可以选择同样的诡诈与冷漠。然而,他说:“我,不一样”。

如果没有通向永恒的人生求索,他可以选择世界的荣耀和可见的利益,他可以把那个需要他帮助的四胞胎视为骗子与人生负重。

保罗把这一切称之为: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

然而,有一种可以唤醒他真诚的力量,督促着他,催逼着他。他的心里如同两个律在征战。

张果果爸爸告诉了他:自己战友李想舍身救自己的故事,如果没有李想当时的舍身取义,可能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李想的故事激励了他,张果果也明白了在“西东”与“上下”之间,应该如何抉择。

对于陌生人和伤害自己的人,李想最终报以真诚和善意。正如《圣经》中说: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

于是,他用真诚与善意,去抗衡周遭的败坏。

爱吧,就像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而他,最终也得到了爱的“赏赐”。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少女王敏佳、陈鹏、和上面提到的李想三人之间的各种纠葛与情愫。





王敏佳,她的老师家庭不和,她看到老师的老婆虐待自己的老师,心生不平。就与李想一起写了一封匿名信给这个女人。然而,此事被人利用,对她陷害。她差点死在批斗现场,她的同学陈鹏救了她的命,把她藏在了老家。

李想不敢坦诚这个恶作剧他也是参与者,因为他太想去支援边疆了。如果他勇敢的站出来,或许王敏佳不至如此。

他以为王敏佳死了,在哭泣中对陈鹏说:“她不真实,她没有告诉我们……”

陈鹏发怒了:“你怪她不对你真实,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

整个故事中,充斥着各种怨恨与愤怒。他们每个人,都无法饶恕和赦免别人。

男老师无法与自己妻子彼此赦免,王敏佳无法与男老师妻子彼此赦免,即使王敏佳“死了”,李想依然无法赦免王敏佳的“不真实”……。

这种无法饶恕的苦毒,如毒钩一般,侵蚀着每个人的心灵。

他们也无法饶恕自己。王敏佳老师的老婆最后带着愧疚跳井,李想带着悔恨去了边疆。

正如圣经里说:你不饶恕人的过犯,天父就不饶恕你的过犯。

陈鹏道出了所有事故的原因:“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

在一个彼此批斗和定罪的世道里,任何人都没有力量保持真实。

而这种力量恰恰来源于赦免。

就像那个耶稣也不会定罪的妓女一样,这是她悔改的力量。

陈鹏对满心愧疚的李想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

此时,陈鹏,赦免了李想。

这话对于李想来说是震惊的,诚如耶稣对那个犯了奸淫的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以后不要犯罪了”。

赦免,让李想改变了。懦弱的李想,最后舍身救战友,临死时,依然念着这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赦免终于成为悔改的力量。

这个故事中,陈鹏有力量赦免他人的过错,而他赦免的力量来自哪里?

陈鹏是个孤儿,被乡里乡亲养活大,小时候,有一架被称为“晃晃”的飞机常常给他从天上丢下面包。这从天而降的恩典,是程鹏可以赦免的力量。而这从天而降的面包,来自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沈光耀。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



沈光耀帅气、性情温和、出身商贾巨富之家,无衣食之虞,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他是那个时代的“完人”。

然而,他相信:“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要去当兵,在他的父母看来,这是为了追求名利。这并非他父母愿望。他们希望自己儿子可以享受人世间为人夫,为人父的快乐。

他有严格的家训:“负甲为兵, 咋笔为吏, 身死名灭者如牛毛, 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意思就是说:穿上盔甲当兵,拿起笔做官,不过是追求名利,身死名灭,这样的人多如牛毛。而独立、超越的人才值得敬重,这样的人如同芝草一般稀少。

沈光耀,面临着违背家训和人间享受“幸福”的风险。

沈光耀终于还是放弃了本来可以拥有“幸福”,成为国军航空兵,当兵期间,他会常常违规开飞机为山区的孩子投下面包。这面包就养活了第二个故事的陈鹏。

这个看上去老套的家国情怀的故事,在圣经里却有记载:耶稣在安息日里掐麦穗,为人治病。这都是违背当时律法的,法利赛人控告他,他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沈光耀,因着他的怜恤,他承受着违背“律法”的代价,而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怜恤。

在炮火声中,沈光耀面带微笑,带着满足,“回家”。

是什么力量让沈光耀可以违背家训?

什么力量让沈光耀这个富二代不享受生活而是留下来打仗?

这力量,来源于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就读时的吴岭澜。

敌人的轰炸警报拉响了,同学们都躲起来,沈光耀却以为没有问题,待在校舍里,这时遇到了他的老师吴岭澜。

吴岭澜说:学生不走,老师怎么能走?于是把他拉走,等他们回来,校舍被炸烂,吴岭澜救了他。

没有吴岭澜的人格魅力,战争来临,沈光耀何尝不也会一走了之?

吴岭澜给学生们上课,告诉沈光耀:什么是真实,应该如何真实的面对人生。

因着吴岭澜的教导,沈光耀寻求:“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真实的面对生命和自己,才会生出怜悯。

《圣经》中,在安息日不能看病的律法里,耶稣问那些人指控他的法利赛人,你们谁的羊在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上来呢?人比羊贵重的多呢?

此时的沈光耀,深知在苦难中的人,比那古老的家训,重要的多呢?而这一切,正是因为他的真实而发出的怜悯。

沈光耀的老师吴岭澜,就是第四个故事的主人公。

第四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



吴岭澜年轻时候,在读清华实科,他文科满分,实课(理工科)却不及格。  

梅贻琦校长问他为何不转学文科,吴岭澜回答说:“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

梅贻琦说: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贻琦是改变他命运的恩师。

这样的答复,让吴岭澜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他开始追问:什么是自由、真实、和生命的价值。

“叩门就给他开门,寻找就寻见”,他遇到了那个时代最卓越的人。

之后,他终于有力量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

10年后,吴岭澜学成归来,成为一代大家。

他在课堂上回忆往事。向他的学生传达着:关于自由、真实、寻求人生意义的价值,而这种追问并不是徒劳的,“叩门”与“寻找”才会得到那一份人生的笃定。

无问西东,讲了四个清华学生的故事,但背后,实际有第五个故事。

这就是影响吴岭澜一生的恩师:梅贻琦





如果说:前面四个故事是虚构的。而第五个故事却是真实的。

梅贻琦,1931-1948年间任清华校长,他是清华在任最久的校长,他让清华在风雨飘摇中存活且壮大。

他提出“大学,非大楼也,是大师也”。

他被称为奠定清华“校格”的校长。他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他在清华当然校长期间,贯彻,“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这是取自《圣经》 “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的教训。

他是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子赔款”的留美生,并于1909年抵达美国。在美求学期间皈依基督教,成为基督徒。

梅贻琦学成归国后,曾担任清华大学的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而此青年会实际就是当时的一个查经班。学生们每周会在一起阅读英文《圣经》。

他的教育理念、人格、行事作风都来自他的基督教信仰。

如此,奠定了清华大学自由、民主的办学基调。




清政府用庚子赔款的美国退款,向美国派出了几十名留学生。其中就有上面说的梅贻琦。1911年,用庚子赔款建立了“清华学堂”。这个学堂相当于出国语言培训学校,就是当前清华的前身。

《无问西东》是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办的献礼片,如果说,清华真的有其精神传承。那么,它是基督信仰精神的传承。

虽然,它如今被戏谑为:“五道口职业培训学校”。

虽然当下的清华博士,以抵制西方文化为由抵制圣诞。

但,依然无法掩盖,曾经辉煌的清华。

无法掩盖,基督教精神在清华的传承。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主题庞大,清华实在无法承载。

它讲的是苦难中奇异恩典的故事,是暂时与永恒的故事,是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故事,是整个人类走出埃及的故事。

那个残疾的神父,对着苍天喊着: “唱歌吧,孩子们,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

才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苦难中的赞美,曾经让囚禁保罗的牢笼门打开。

同样,赞美的歌声也可以在强大世俗面前,引领人们朝向天空,忘记恐惧。

那铺天的《奇异恩典》的歌声,是用来回答影片中关于人生的诘问。“如果提前了解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勇气不是来自环顾“西东”,而是来自站在世界的边缘,仰望天空而来的。这是人类“瞎眼可以看见”的奇异恩典的降临。

因着奇异恩典,可以摆脱“西东”的摆布,可以活出爱、赦免、怜悯、自由……。


阿们!

张凯律师2018年1月19日记录

yingyinc 2018-1-22 09:16

[url]http://mp.weixin.qq.com/s/-5oA2a6VUQk-P9QlT0Bggg[/url]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的“深情”从何而来?——评《无问西东》
原创 2018-01-22 齐宏伟 OC海外校园
引导关注

近期,电影《无问西东》热映,票房已破3亿。这部电影,众说纷纭,其实,在1862年,法国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就写下了一段理解《无问西东》的关键语——

“上帝永远存在于人的心里,这是真正的良心,它不为虚假的良心所左右,它禁止火星熄灭,它命令光要记住太阳,当心灵遇到虚假的绝对时,它指示心灵要认识真正的绝对。人性必胜,人心不灭!这一光辉的现象,可能是我们内心最壮丽的奇迹。”

甚至连构思,《无问西东》和《悲惨世界》也是惊人一致。《悲惨世界》中,米里哀大主教把“真心、正义、无畏、同情”的“真实”传递给了冉阿让,冉阿让又传递给了马吕斯和珂赛特,马吕斯和珂赛特下定决心再举起“人性必胜、人心不灭”的火炬,“只问真情,无问西东”,继续点燃和传下去!




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于2012年就拍好,直到2018年才上映。

1923年,清华学子吴岭澜,文科成绩满分,而物理却挂科。当时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后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问吴岭澜学理科(实科)的原因,吴岭澜说:“因为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学理科。”他没有听从内心,随波逐流地做着“看起来正确的事”,所以,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他认为只要忙碌和踏实就够了。梅贻琦一针见血地指出踏实不是真实。吴岭澜问梅贻琦:“什么是真实?”梅贻琦说: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就是真实。”

后来,吴岭澜在清华园听到了泰戈尔的演讲。1924年4月29日下午,泰戈尔与徐志摩等赶赴清华。5月1日晚,泰戈尔在大礼堂为清华师生做了演讲,徐志摩担任翻译。这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大声疾呼:With all my heart I take this occasion to entreat you not to be turned away by the call of vulgar strength, of stupendous size, by the spirit of storage, by the multiplication of millions, without meaning and without end(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正是这段话让吴岭澜茅塞顿开,毅然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选了文科。

1938年,已是清华大学文科教授的吴岭澜给沈光耀上课。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吴岭澜在日军炮火中启发自己的学生沈光耀,遵从自己的内心真实,做出正确抉择。沈光耀出生于广东一官宦世家,家中早已“三代五将”,他则是家中独苗。眼见山河破碎,他想去参军,却被听闻消息的母亲赶来制止。但沈光耀最终还是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真实,报名参加飞虎队,后来更是以受创飞机撞击日军军舰,壮烈牺牲。美国飞虎队队长的话,始终响彻在他耳边:“在这个时代,不需要完美的人,需要的是从心里给出真心、正义、无畏、同情的人!”

1962年,被沈光耀空投食品救活长大的孤儿陈鹏,成为组织垂青的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他爱上了护士王敏佳。不过,同是高中同学的李想医生也爱上了王敏佳。关键时刻,李想为了完成支边理想,没有挺身而出承认自己和王敏佳合写了匿名信。结果,王敏佳被当成了特务和勾引老师的女流氓,差点被群众活活打死。陈鹏要埋她的时候,她活了过来。但脸被永久毁容。李想却以为王敏佳死了,在她坟头痛哭。陈鹏对他大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以后对活着的人好点!”

牢牢记住这话的李想,在支边的时候,牺牲自己救下了一对夫妇。这对夫妇后来回到北京,培养了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儿子张果果。张果果所在公司想通过资助来北京生孩子的四胞胎家庭以推销奶粉。然而,奶粉营销策划方案没中标,四胞胎家庭也就无人问津。张果果担心四胞胎家庭“赖上”自己,本也想甩手不管。但后来,他选择听从内心真实感受,拒绝了这个世界尔虞我诈的诱惑,毅然决定个人资助这个家庭到底,后来也收获了一份真心感激。

于是,他渴望也能把这份真实传递给四胞胎。“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他真诚地对四胞胎这样告白。影片结尾,他总结道:“记起你的珍贵,坚持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只要耕耘,总有收获

总之,这部电影讲的是:不忘初心,唤醒良知,因为良知就是最大的真实;然后,不计代价,不问后果,不顾一切地去付出、分享、施与和传递。总有一天,这份真实和善意会在世界某个角落和人心某个角落,传来遥远的回响。所以,这不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而是“只要耕耘,总有收获”!

圣经中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篇》126:5-6)耶稣基督也说过撒种的比喻,他提到撒种的时候有撒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太阳一晒,苗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就被荆棘挤住了。但不管怎样,总还是要去撒,因为毕竟还是会有种子落在好土里,就发生长大,结实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参《马太福音》13:18-23)使徒保罗也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参《使徒行传》20:35)德兰修女也说:“怀大爱心,做小善事。”

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圣经鼓励人行善不可丧志的根基,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不是“不忘初心”,而是建立在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悲苦人间,流血牺牲,救赎全然败坏和幽暗的人性,更从死里复活,给人类带来了战胜罪孽和死亡的勇气与盼望这一神圣根基之上。

其实,从雨果到李芳芳,他们都不怎么承认这样的神圣根基。他们力图唤醒人的道德良知,鼓励人凭内心真实感觉去积极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然而,问题在于,当经过了20世纪这么多人性幻灭事件,经过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人们早就不会轻易被说服和打动了。说到底,《无问西东》没能从根本上说服我们,只是忙着端上来四大碗鸡汤。这正是这部电影引起如此大争议的根源之所在。


▲《无问西东》剧照


爱的源头,从何而来?

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分科和择业首先考虑的是上帝的呼召。吴岭澜没有这样的观念,才纠结于到底选文科还是理科。最后,他依从内心的真实感受选了文科。但问题在于:为何把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和对生命本身的反省,归结为文科生的内心真实?难道理科生就不该有这些思索了吗?

对于沈光耀来说,他的内心真实又是什么呢?为何说参军才是他的内心真实,而享受生活、绽放青春、报答亲恩就不是他的内心真实?其实,天命和使命对人的要求,常常要人违背自己,而不是顺从自己。深明此意的耶稣基督才说: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参《路加福音》9:23)

对于陈鹏、李想和王敏佳的“三角关系”来说,其实也是虚的。从一开始,李想似乎从来就没严肃、认真地想要和王敏佳在一起,他心心念念的是实现政治抱负,去支边,为此不惜写下血书。后来,他纯粹是因良心内疚救下张果果父母,死前还念叨陈鹏告诉他的“逝者已矣,生者于斯”的话。而陈鹏也因误会李想和王敏佳的关系,才报名参加核试验。后来,他救下了王敏佳,发表了愿以爱为王敏佳托底的感言,但还是在王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她。茫茫人海,阴差阳错,几年后二人似乎也就一别永绝。真实渺茫,真情何在?

最拖沓冗长的是张果果的故事。他到底如何找到内心真实,从而甘心乐意开始资助四胞胎一家的?是不是因为他恰好听到了李想的故事?导演当然是刻意成全,想借着这事带来张果果的内心升华。但我们越看越觉得太过矫情和虚假。

人既然见到了那么多尔虞我诈、阴险黑暗,人心的升华就更需要有力度和深度的精神资源才行。单靠一个“无问西东”的口号,是无法唤醒人心的迷惘和沉沦的!这也正是歌德的《浮士德》和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于一个经历过历史动荡的人,总觉得像在道德说教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浮士德和冉阿让奋斗了那么多,最后的结局越看越像是失败,而不是成功。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内心,无问西东。”说得真好!但这颗“内心”必须得真正经历过那份十架上的神圣挚爱才行,否则你爱的源头和动力又从何而来?既然世界这么荒寒,人性这么黑暗,自我这么软弱,爱又如何可能?

老约翰说:

“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一书》4:10)

有一次,我在祷告会上听到一位弟兄读起这话,突被大光照彻内心,那一刻,泪流满面——为着无爱的我和主那一份真正“无问西东”的爱!

yingyinc 2018-1-29 17:45

[url]http://mp.weixin.qq.com/s/mUZ5ZGj7HQG16EftU9nskg[/url]
无问西东:谁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原创 2018-01-23 / 黑門


yani(id:yani3927) | 整编:黑门
转载请后台输入 授权


终于看了这部自上映至今一直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在这段时间被大家反复品味过的对白,都在越发清晰的向我展示出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个谁都有,却谁都无从开口的问号。

我正在过的生活,是对的吗?

而当影片中的年轻人,走过他们各自的心路历程,我也在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他们跟这些人物之间差在哪儿?甚至出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他们已经那么深刻的理解过人物了,那他们可以如此去生活吗?

在离开影院的大街上,风很冷,但我感受着可体验的真实,感受着极深的踏实感。我开始淌泪,开始祷告,我想我知道这里面的破绽,电影的破绽,人生的破绽。


01

// 整理剧情,整理人生

电影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四个间接牵连的故事在时间上打乱,由“清华学生”这同一线索贯穿。这很像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在产生对他人故事的影响,而由于剧情庞杂,人物繁多,似乎理不出个主线。而只要有人能将自身故事放置更宏大的剧情中,比如国家,就都会被冠以“伟大”。

可是,更多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段落里,以自己为主角,看不见全局,于是自私,于是用同样活在自我中的他人做参照,于是,我们集体迷失着。

那么,在讨论“人生全局”问题之前,让我们用最正常的直线叙事的方式,来整理一遍《无问西东》的剧情。为了方便更多人理解,以下人物直接使用扮演者的名字。


02



// 迷茫A:忠于兴趣还是忠于主流价值?

陈楚生扮演的是一个迷茫的大学生,明明偏科严重,却有一执念,认为学习好的人都应该学实科。但这个风,他跟的极累,直到教导主任梅贻琦为此找他谈话,又紧接着听到了泰戈尔的演讲,这个本来只是傻傻相信“反正读书就没错”的年轻人顿悟了。然后,他到西南联大做了老师。这是一所抗日战争后建立的综合类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南开等。本来在长沙,日军轰炸长沙的时候迁去了昆明。

在昆明,这位老师影响了一位也正在迷茫着的学生,也就是王力宏扮演的各方面都优秀的富家子弟。而至此,全片的“钥节”出现了……在一次避难的课堂,陈楚生告诉学生们: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段话非常触动人。我们都或多或少思考过人生,却在得出答案之前被更棘手的事打断,甚至一断就是一辈子。这段话似乎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告诉我们思考这些是不丢人的。这对于很多刚刚上初中,就在谈起“未来”的时候,满口赚钱,满口工作稳定的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就像电影中的那些学生,口里念着莎士比亚的台词,心里想的却是别人如何看我一个大男人演女生……他们知道“To be or not to be”这个问题,却从未严肃的回答过。


03


// 迷茫B:听从爱我之人还是爱我自己所爱?

王力宏的迷茫在于,国难当头,自己被指挥官的一番话触动,想加入空军,但作为一个大家族的独苗,又是孝子,他实在不忍让父母操心失望。

最终,受老师影响的王力宏,选择“对自己真实”,他爱着那些遭遇战争的人,他想保护他们,他当了空军。而这位空军经常做违反常规战术的事,走相同路线,为了把家里给他的食物抛撒给贫困村子里的孩子们。而这群本来会饿死的孩子中,有一个就是因为他才没有被饿死的,这孩子就是黄晓明。

记得很多年前,我曾在一个脑瘫儿童收养所,目睹一位妈妈把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拖回家。她的话,甚至她的面部表情都清晰留在我的记忆里。她咬牙切齿的说,我怎么能让我女儿的青春浪费在这些人的身上!

在北京西的火车站,我送走这位刚刚信主的女孩,我体会着她妈妈的爱,也体会着她对那些孩子们的爱。当时,她每月只拿八百块的工资,还寄给家里五百。这样艰苦、懂事,却不能换来妈妈的理解。


04



// 迷茫C:成全自己还是成全正义?

黄晓明扮演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孤儿。这个段落里的人物和情节都相对丰富。大致是说,黄晓明喜欢中学同学章子怡,但因为误会章子怡喜欢另一发小而离开。在他离开的这段日子,章子怡经历了被诬陷、批斗,甚至差点被打死。可是这位留在章子怡身边,叫李想的年轻人,他纠结于是选择前途,还是保全章子怡而毁掉自己。

而他没有为章子怡竭力声辩,也确实没有想到,章子怡因此被“打死了”。他带着黄晓明悲愤的临别赠言开始了人生新一旅程——“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活着的人好吧!”

这个看起来特别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将迷茫藏于更深之处的李想,最终,在边疆的雪地里,他为了救同行的人,自己牺牲了。而他当年救下的人,正是下一段落男主角的父亲。

这样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只是大多无关生死,我们也就淡忘了。但是,那种明知道心里会不安,却还是会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做出稍显卑贱选择的经历,我们应该不陌生吧。


05



// 迷茫D:乐于助人还是恐于助人?

张震,扮演一位从清华毕业的企业高管。他找了一个贫困的四胞胎家庭,以给他们提供帮助来宣传奶粉品牌。但广告项目没中标,他只好自己掏腰包继续救助这几个孩子。而当他被警告说,这种“助人为乐”会带来甩不掉的麻烦,他的迷茫也浮出水面——是继续精心利己,还是为那些不相干的人付出?直到他听了爸爸讲的李想叔叔救人的故事,他选择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继续照顾这几个孩子。而结果并非那么可怕,这家人根本没想死缠烂打,反而非常感激。

电影的结尾,是这个无论经历升值还是经历被算计,都面无表情,都一脸疲惫的成功人士,他笑了。不只笑了,还一边在婴儿房的玻璃上画画,一边说出了影片的结尾: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06


// 人性的基因,清华的传承

当把七零八散的情节,按着时间顺序重新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剧情的推动,是因为关键人物的变化。陈楚生的思想改变了王力宏的决定,王力宏的行为改变了黄晓明的命运,黄晓明的话改变了李想的后半生,李想的选择改变了张震父亲的生死,而张震父亲的话又改变了张震如何面对四胞胎。甚至可以往下想,这四朵金花长大,会继续受张震的影响……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迷茫,清华学子尚且如此,那些三本的,大专的,就更不用说了。这种迷茫其实是一种选择恐惧症,深深烙印在人性的基因里——是勇敢的做自己,还是躲在社会普遍价值的庸俗中争取一席之地?电影试图通过“榜样”的展示,向年轻观众说明,虽然都迷茫,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样东西被传承了下来。这种东西弥足珍贵——对自己真实。

是的,迷茫如你,何不选择真实?

这个建议真好,甚至电影让我们看见了不真实所带来的是不快乐。就像许老师夫妇,这段婚姻不是由心而发,便只是维持了一段空壳,彼此折磨。可是,“不真实不好”能成为我“要真实”的力量吗?

电影的回答是三段独白。


07



// 梅贻琦的平和与喜悦

电影试图回答“真实”的原因,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梅贻琦对迷茫中的陈楚生所说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正是以陈楚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所缺失又羡慕的:心灵深处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的,不羞耻的,平和又喜悦的。那么,我未来的人生要怎么选择?我要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呢?标准应该是可以给我带来如此感受的一切。

这真的令人心动,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社会的发展会给人不同的对快乐的满足方式。其次,作为一个个体,缺乏指导和如此行的能力。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若是有条件直接应用,恐怕有一大半会选择和手机在一起吧?再看一看网吧少年的表情,他们多么享受和“看不见的队友”在一起打游戏的感觉啊……一离开电脑,他们的眼睛便迷离恍惚,一开始“战斗”便生龙活虎。若不是家长追着打,若是一直有钱冲卡吃泡面,他们自身还能感受到懊悔和羞耻吗?

在这部电影里,有虚构的人物,也有真实的人物。虚构的人物也可以讲道理,但没有实际生活为佐证的道理,在经过推敲后,恐怕就渐渐失去了力度。但这位后来做了清华大学校长将近二十年的梅贻琦老师,他是一位基督徒。我们觉得他说的话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话有根基。

所以,梅贻琦老师的话,不能单独成立,来给迷茫的年轻人以真实的力量。若你没有他话语背后的根基,他的人生你便学不来。


08

// 泰戈尔的使命和天堂

泰戈尔,作为全片的精神核心,当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所念的诗,是下面这首。

——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
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
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
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
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
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唯一的标准。
如此你们虽则眷爱地上实体的事物,
你们的精神还是无伤的,
你们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给人间,拿灵魂来给一切的事物。

泰戈尔劝年轻人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天职,不要被恶俗力量引诱。要怎样呢?要保持理想。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诱惑你们的,是无目的的营利,而你们有使命。什么使命?就是拿天堂给人间。这样的话,你们虽然也爱着物质世界,但精神却可以不受损伤。

这看似非常准确的描述了年轻人心里的困惑,以及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甚至这些建议都满满的正能量,但是整首诗的落脚点,也就是所谓的使命——拿天堂给人间。这指的是什么?怎么拿天堂给人间?这能使迷茫的年轻人真的有处落脚吗?

诗歌是有力量的,很多伟大的诗歌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激励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小确幸放下,而投身于更宏大的叙事中。但是太平年代,没有那么具体的背景,甚至没有清晰的敌我,没有被炸死的孩子躺在我的面前,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那些不明所以的诗句?

而我们只能无奈的承认,即使是泰戈尔的诗,在今天也已沦为供人品玩的文字游戏。在今天,能影响年轻人喜怒哀乐的,是他爱豆的歌词。


09



// 张果果的荣耀与爱

那为什么要真实?

经过古今先辈们的思想传承,影片结尾的那段旁边,应该是为结论了。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什么才荣耀,拥有什么才被爱。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这段话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站在末尾看如今。

这是一个很宝贵的视角,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自己要过的人生,你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吗?你会在离开世界时觉得后悔,觉得白活了吗?如果站在死亡面前,你还会像今天这么在意世俗希望你在意的事吗?

这几乎已经可以说服人们无问西东了。但是等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我们在意的事?

在他接下来的话中已经总结好了答案——因为我们希望有荣耀,因为我们渴望被爱啊!

这是一个圈,我们对被爱与被认可的渴望,是与内心的满足不可分割的。而这又是个足够残酷的现实,我们的“荣耀”和“被爱”,确确实实就是和“占有更多”和“拥有更多”紧密相连的!我无法自己告诉自己“我很珍贵”,我需要一位我认为珍贵的人告诉我,只有这样,我才能从这个怪圈里逃出来。也就是说,我需要有人给我托底。


10



// 谁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黄晓明对绝望中的章子怡说,我就是给你托底的人。意思是别怕,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在,我都爱你。这样的爱与接纳,能使一个被孤立,被伤害,被抛弃的人重新有力量面对人生。

可是,谁是那个给我们托底的人?父母吗?他们不是见到孩子分数高,证书多才高兴吗?他们不是恨不得从胎教就开始跟别的孩子竞争吗?一个孩子,被寄予至少六份厚望!谁想让家长没面子?妻子吗?她们不是想住更大的房子,过更高质量的生活吗?哪个男人希望自己在爱人眼里是无能的?丈夫吗?不出轨就算好男人了,他们不是期待妻子又能持家又能赚钱吗?那么,谁能给我托底?这只是恋人之间,未经验证的海誓山盟吗?

人们都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彼此辖制,以至于当我们听到“无问西东”便会激动一阵。但很快,更多的人便归于平静,安于现状,甚至我们已经怯懦幻想着,自己的洒脱会连累到那些关心我们的人,我们早就不敢拿自己的现实生活来折腾了。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给你托底呢?就像走出影院后,忍不住哭泣的我,我好感恩啊!

耶稣爱我,耶稣无条件的接纳我,他不认为我必须有多么好的成绩,他只在乎我是懒惰还是努力;他不以我的收入来看我的价值,反而不断安慰我,让我知道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就够了;他甚至不在乎我长得怎样,不在乎我这个月又减肥几斤,他只告诉我,我的身体是他的圣殿,要珍重爱惜;他不只在生活中照顾我,帮助我,他还给了我永生的应许;他担当了我的罪,受了我该受的刑罚,为了将永远的生命赐给我,他选择牺牲自己。

我是被爱的,爱我的那一位是宇宙的王,因此我不需要再做什么,好换得这些小人物的认可;我的生命也不只是80年,所以80年的荣耀不会真正的引诱我。


11



// 年轻的基督徒,把你的小片段放进大叙事里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应该可以发现,若没有《圣经》真理的背景做支撑,这几个故事也就仅仅是另一口味的鸡汤而已。但对于已经信耶稣的弟兄姐妹,《无问西东》里所探讨的问题却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我是仅仅知道耶稣的事迹,还是真的敢于过一个他所喜悦的生活?我是仅仅自称基督徒,还是真的投身在他所让我们看见的天国事业里?

而那些拦阻我们去爱主的人事物,他们希望我们在意的事,是否正在捆绑我们?而听他们的值得吗?甚至我们真的可以试一试张果果的建议,到人生的末尾去一趟。当世界上的各样情欲都如影过去,真正存留的,只有天上的财宝,只有你传福音而得救的灵魂,只有你与这位救主的关系。

让我们超越当下,将自己的人生故事的小片段,放置耶稣基督救赎计划的大叙事里。听从这颗基督里的新心,因他给你托底,又给你真正天国的使命,而当你听从他的话,你会有不羞耻,不懊悔的喜悦和平安。当你如此度过一生,便会像保罗一样,说: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提后4:7-8 )

那么现在就像保罗一样,

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他丢弃万事,看作粪土吧!(腓3:8)

另外,也特别呼吁大家可以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李芳芳祷告。当她大量使用《奇异恩典》作为背景音乐,并在镜头中涉及类似宣教士戴着十字架的镜头时,相信她或多或少接触过基督信仰。求主能开启她,使她面对那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本,《圣经》,认识救主耶稣基督。

而至于我们,愿我们爱主所爱,恨主所恨,听从主话,无问西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问西东,但总要向上仰望 ——观电影《无问西东》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