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7-11-18 13:49
李文斯顿的信仰--李文斯顿传记阅读之一
李文斯顿的信仰--李文斯顿传记阅读之一
[url]http://mp.weixin.qq.com/s/qE3g6GU_DRSCbwEqPgUvHA[/url]
莫非|李文斯顿的信仰--李文斯顿传记阅读之一
原创 2017-11-14 莫非 莫非不朽的传说
温馨小提醒:欢迎订购莫非老师《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莫非爱可以如此》请点击文章末尾左下方“阅读原文”。
有年旅途服事,携带在机上阅读的书是《深入非洲叁万里--李文斯顿传》。一向喜欢读传记或回忆录,人过中年尤其是,在阅读中可以把他人的一生纪录,和自己走过的路来两相比较,看看有何可以效法或调整的地方。
更何况跟著服事的脚踪开始繁忙,对宣教士的脚踪又更为好奇,会想了解支撑他们离乡背井,在陌生环境里为主奔走效力的後面,是什麽样一种信仰的力量?
於是,我翻开书页,进入李文斯顿的世界。首先,就很喜欢李文斯顿这名字的英文:Livingstone,活石,好似有滚石不生苔的生命意思。
然後发现李不祇是一名宣教士而已,他也是就医学而言,第一位进入非洲内陆的医生。在这片瀰漫传染病或热病的大地上,他和当地人一起暴露在疾病的危险中,用少数、简单的医药为他们医治。
就地理而言,他是第一位画出非洲内陆河川、山脉的人,他最後的去世,还是在跟随大象脚踪行,想找出尼罗河的发源地途中过世的。
就政治而言,他是终止非洲人被贩卖为奴的关键者,为保护非洲逃奴或阻止贩卖,曾多次冒著与奴隶贩子频频对抗的生命危险。
就探险而言,他是打开外界进入非洲的先锋,也多次和当地许多不同土著包括食人族,从被敌视、攻击,到被用最好的食物款待的经验。
就科学而言,他也是详细记载中非洲动物、植物的先河,对许多有生命的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心,也是一位捕鱼的高手。
原本宣教士的使命,可以说只是想去一未得之地传福音,却没想到,也可衍生出如此丰富又多样的成果!神的心意有时实在不可测透。
非洲宣教,李文斯顿所经历的探险和生命危险,对我们自然难以想像。每次掩卷,都有自己的宣教行程怎麽显得如此苍白、平面的感觉?他那种行程可以说是《阿凡达》的3D,有色彩、有动作、有场景、还有情节。危险度与艰难度,在在都无可比拟。
然而,李文斯顿的信心,却在多方面触动了我。尤其,他一次次地对神宣誓,他要怎样走这条信仰路,他要成为怎样的一个荣耀神的人,都让我汗颜。因为发现自己只是在一次次难关中,问神:我要怎麽走?而非我决定要为神怎麽走,以及,我要为神成为怎样一个人。这一点差别,就可看出信心的大小境界之差。
他的信仰,自然和生长的环境有很多关係,比如说影响他一生的是一位主日学老师,劝勉他:如果你的信仰是为了追求突发式的感动或神蹟,试探与引诱将迟早追上你。反之,如果你把每天所该进的职责,都交扥在上帝的手中,并且学习在这些事情上与上帝同行,你的信仰会更扎实於真实生命中。成为一个基督徒是成为一个踏实的人,他用手作的永远比用嘴巴讲的更多。
我觉得这段话,把信仰说得特别简洁清楚。我但愿有人曾经这样教导过我的孩子,点出信仰不是追求神蹟或感动,只是作一个踏实的人,在主裏作的要比说的多。我也盼望自己能把信仰说得如此清楚,一语能道破天机。
後来这主日学老师去世,在离世前也作了一件不同凡响的事。他把主日学所有的孩子都召集到床前,为他们一一提名祷告,放在上帝的手中,才安息。多麽有意义,又有属灵传承和祝福的离世方式?他不只教导了主日学孩子要怎麽在主裏活,也已亲身的示範传递了在主裏,要怎麽死。相信没有一个在场的孩子会不深受影响。
让我欣喜的是,李文斯顿的呼召是来自文字事工. 他读到一位荷兰宣教士郭实腊的《中国的呼声》,寫道"听!在中国那一片禾场上,成千上万未能听见福音者的呐喊,为什麽我们的回应只是一声叹息?那传福音的人在哪里?海外宣教士为何总是那麽少?"
写得多好啊,成千上万的灵魂呐喊,只换来我们的一声叹息。这段话深扎李的心,他写下:"我的一生,除了解救人的灵魂之外,没有第二个选择,我将全力朝此目标,装备自己。"
这是李文斯顿的一个特点,从呼召到走上宣教,都用文字一次又一次地留下他对神的立志和对信仰的认识。我也是从李的文字裏捕捉到他许多的属灵秘诀。比如说下面他在医学院中写下的这一段:
"一时想成为宣教士的负担,并不保證一生都能行在这条路上。一时信仰的复兴,也不能保證以後能够走到底。能够走到底的人,是让耶稣基督信仰成为他的生命与性格。我年轻的时候以为,没有口才怎能传道?不能讲道,怎能传福音?後来方知,福音的信息与传福音者的生命特质最有关係。传福音不是为了完成伟大的使命,也不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梦想,更不是为了达成改变他人的功效。真正的传福音,是以真诚的生命,去接触每一天遇到的人,去作每一天所该作的事。"
这段文字不是和我们创文的"工人先於工作,作者重於作品,真诚胜於一切",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麽?要让耶稣基督信仰成为我们的生命与性格,这才是整个服事能走到底的原因。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努力的方向!
也因为对传福音的真正认识,使得李文斯顿呼召原本是对中国,却因鸦片战争的开战,英国整个前往中国的福音门被关闭了,李只能等候其他的服事机会,到後来便转往非洲。
但对这"不如所想"的服事方向,却没看到李有任何挣扎困惑或委屈,还在和家人的信中写下:"成为基督徒,是成为上帝手中贵重的器皿,我不在乎上帝在哪里使用我,祇在乎是上帝在使用我。为了上帝的呼召,我愿意在圣洁上保守自己,在现有的工作上忠心。"
这段话我要深深说:阿们!在我创文W300课程中曾,分享"神塑造工人时间表",里面有一"内心成长期",在这阶段裏,神会不断操练工人的忠心和顺服,在很多不如所想的服事工作中,看工人是否带著愿意的心仍不断忠心服事。
有一次在教这堂课时,赫然发现过去所带过的学生裏,可能会有人永远在内心成长期裏转,无法进入"服事成熟期",就是因为还未学会忠心和顺服。这是神使用我们的基石,若没奠好,神无法让这工人担负更大的责任。
弟兄姊妹们!我们是否能作到李所说的:不在乎上帝在哪里使用我,祇在乎是上帝在使用我?愿我们的心志,天可怜见,会使用我们!
在李等候服事工场更明朗的过程中,他作的最多的是锻鍊身体和深度阅读。锻鍊身体,是为了能够日後在物质缺乏的生活水平下,还能生存。显然这在後来去非洲成为一种必要属灵本钱。事实也显明,当一次次探险,随行的人一个个得病倒下时,他还可以深入、再深入地前进非洲内陆。
近年来我四处奔走传道,也发现身体是服事的本钱.若无身体,谈不到为主作些什麽. 因此不出城服事的时候,先生都会拉著我去健身房运动, 或牵狗走长路,就怕身体不争气让服事这条路走不长.
李的深度阅读,对他则是尽可能把书本知识,转换成自己熟悉的东西,甚至读到自己内心深处湧出喜乐的泉源。
而且他阅读,是靠著"依靠上帝",带著愿意的心,学习接受每一本书。他说:"让上帝作我们所有事情的总代理(sole agent),我们只需存著一颗愿意的心,单单地去跟随祂。我们一生所能作的是那麽少,而且经常摇摆不定,令人失望。我不确定上帝怎麽看我这软弱的人,但是我确定,上帝看的是我们向著祂的一颗心。上帝能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作所想的事。"
由阅读上,让上帝为自己选择要阅读的书,无论喜欢不喜欢,都可运用他一味顺服神带领的信心,使所读的文字化为生活。弟兄姊妹们,让这段话成为我们常常的思考和祷告的重点,好麽?让上帝作我们所有事情的总代理!我们只需存著一颗愿意的心,单单地去跟随祂!
yingyinc 2017-11-18 13:52
[url]http://mp.weixin.qq.com/s/3SE4o2a9TDLAHes6RdrivQ[/url]
莫非 | 李文斯顿的宣教态度--李文斯顿传记阅读之二
原创 2017-11-16 莫非 莫非不朽的传说
温馨小提醒:欢迎订购莫非老师《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莫非爱可以如此》请点击文章末尾左下方“阅读原文”。
李文斯顿在宣教上的态度和做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若知道一点宣教史的,都知道西方对宣教工场所在之地,不只带去信仰,也曾带去破坏和伤害。
问题主要出于西方宣教士的态度傲慢,以为自己所带去的种种,不论是信仰上或生活上,都对当地是"拯救"。因而他们不但传福音,也传文化,更传递生活方式。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当地指点江山。
自然,现在西方神学院的宣教课程都开始有所反省了,强调所有宣教士到了工场,都应该"道成肉身"。这"道成肉身"包括要像耶稣进入当地人中间,放弃熟悉的便利生活,适应当地的气候水土,吃当地的食物,和当地人平起平坐一起作息。
这牵涉到一种谦卑的学习态度,学习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思考方式。而且,不只对当地的未得之民如此,也包括对宣教工场里已有的工人或领袖,要先学习他们的服事方式,以他们为重,而不轻易地用自己"一套"来介入。
李文斯顿进入非洲宣教,便如此多面地活出真正的"道成肉身"。首先,他一抵达好望角时,便身处不同的宣教和政治立场之争。
不发议论,安静服事
当时有人认为海外布道是西方优势文化的延伸,应该对当地土著出战征服。另外一派则认为基督徒应该成为受压制土著的代言人,强烈反对西方对非洲的殖民主义。两边常常在各样场合里争吵辩论,李却打定了主意不参与论战,他说:
"我不愿意在任何议题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依附政府的保护,会沦为殖民主义的附庸,但是激烈的反对政府,会成为分离主义分子。即使起初有正确的动机,仍易落入以行动表明的抗争里。当基督徒花时间为这些不同看法争执时,撒旦将伺机带领大批未听福音之人进入无底坑,阴间将为基督徒不同政治纷争而高兴欢呼。因此,我立定心志,平静地在众人中生活,愿上帝给我智慧,使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对我们海外基督徒特别需要警悌。对亚洲一些地方的种种,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实无立场可以置啄,身在海外的我们,更没有什么立场来论哪一种信仰更真实。我们能作的,也需像李文斯顿,不在这样的议题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要立定心志,平静地在众人中生活,愿上帝给我智慧,使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一旦踏上了那片土地,就看神如何带领我们,在神工作的地方工作!(出自《不再一样》一书)
慎用财物,免落入骄傲炫耀的陷阱
然后,李文斯顿对金钱的运用,也很警醒。雇用当地同工时,他精确地计算、再合理地给付。他认为太多的金钱给予,不只会败坏土著工作的精神,炫耀金钱也会招来杀身之祸。太苛刻的给予,是滥用土著乐于助人的心,会阻碍土著下一次的帮忙。
即使到今天,这也是所有西方宣教士要学习的功课。适当地让在地机构作金钱上的责任分担,这样才能走上比较健全的服事生态。或多或少,都是他们的一分承担。这对宣教机构的奉献者,也是一种忠心的管家心态。
说其语言,听其故事,过其生活
李文斯顿对其宣教说:"不是主教式的高贵巡礼,而是前往非洲未知的部落。讲他们所讲的语言,听他们所说的故事,过他们所过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并医治病人,建立学校,成立布道所,排解部落之间的纠纷。"
就是秉持这种"客随主便"的宣教态度,使得李文斯顿对部落中的巫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他写道:"我知道巫师信仰的错误,但是在原始部落中,巫师有其存在的功能。土著们治病、丧礼、祈祷、安慰,都需要这些巫师。巫师也可能是原始部落中最懂植物与动物的人,因此我不与他们对抗,也不就他们任何的表现定罪他们。我不作不同宗教的立场之争,我只在他们当中,确实的亲手工作。"
这是一种对文化开放又谅解的心胸,不轻易更动一个文化里既有的组织结构。然而,他真正道成肉身式的谦卑,却在于放弃既有的属灵术语,开创新的信仰语言来传递信仰。比如说,他发现"上帝的真光会照明人心的黑暗",土著怎么都听不懂。因为他们搞不清"照明"的意思,李便仔细地观察土著生活,重新解释:"上帝的真光会照明人心的黑暗,如同我们拿条鞭子赶出躲在草丛中的大犀牛。"土著就懂了,在祷告里,土著就会起来祷告:"求主赶走躲在我心中的大犀牛"。
李教导土著:"耶稣的宝血将我们的心,洗得洁白如雪",土著也听不懂,他们从未看过雪,无从想象雪有多白。李问他们什么是他们当中最干净的,他们形容:"清晨时候,沾满泥土的水牛由水中爬出来时,阳光照在水牛的皮肤上,所反射出来的闪亮光芒。"李便采用,日后土著祷告就有:"求主耶稣的宝血将我们的心,洗得像由水中爬出来的水牛皮肤,在阳光底下那么的洁白。"
李又教导他们:"魔鬼不能控告上帝所赦免的人。"土著又不懂"控告"和"赦免",在他们的辞汇里没有这种用字。李想尽各种方式解释,土著才说:"这好像河边风大的时候,别人怎么骂我,我都听不到,因为我耳中听到的只有风声。"李文斯顿认为这个解释太贴切了。日后土著祷告里便有了:"上帝啊,赦免我们,因为你的赦免像是河边的大风声,使其他控告我们的声音都听不到。"
在语言上的"道成肉身",更是我们作文字工作者需要学习的。用文化中熟悉的图像和用语,来形容抽象或已熟悉到陈旧的信仰观念,是一种文化"翻译"。那需要观察,也需要用心,更需要学习。当我们决定用文字来服事这个世代时,就需要先对这个世代的声音倾听。就像我在文化课里多方强调的,我们是"用听来赢得说的权利"。
面对文化,我们需要尽我们的能力放下身段,来走入红尘,与世人认同,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平起平坐一起作息。这种离开本位,走向对方的作为,就是舍己。你,能离得开自己的本位吗?我们一起加油!
yingyinc 2017-11-18 13:53
[url]http://mp.weixin.qq.com/s/WeQoWF0fq4ksIAfFyD_F3Q[/url]
莫非 | 爱的坚持,就是一种受苦——李文斯顿传记阅读之三
原创 2017-11-18 莫非 莫非不朽的传说
温馨小提醒:欢迎订购莫非老师《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莫非爱可以如此》请点击文章末尾左下方“阅读原文”。
李文斯顿宣教的一生,并不顺畅,虽然声名赫赫,他也有生命中的许多困顿要一一走过。
早在李踏上宣教之旅时,就曾写下:“我知道所遭遇的坏事与好事总是交错在一起,使人在狼狈里仍然有荣耀。....我将来所要面对的,可能都是这种好坏参半的情景。不过,我宁愿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志,进入高山低谷中,去接受各种困难的考验,也不愿在平静无事的泥泞中浮沉。”
他所说的“狼狈里的荣耀”,可以说是他在非洲一路的经历。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宣教工场,自然和我们很不一样,我曾形容他的宣教和我们相比是3D的色彩,有鳄鱼、犀牛、狮子、湖边的采采蝇(叮了人畜可以使其沉睡至死)、疟蚊等自然界的威胁。交通工具则是坐牛车(李曾多次从牛被上摔下),过河还曾翻车。坐小船过鳄鱼河,或者靠两腿,走的常是沼泽或芦苇林......
再加上探险途中,常缺水,缺食物,碰到的各地土著不是拿着武器攻击,就是会下毒等种种危险相迎。但是常常,李都是用善意和爱,来让这些土著放下武器,为他们提供食物款待。
在进入非洲内陆心脏时,更是各样危险一波又一波,向导失踪,迷路,缺水而喝下各类飘满昆虫、犀牛小便的污浊水....可以说多次绝处逢生。但是他二儿子对他的形容是:“李文斯顿面对各样困难,能耐心的一点一点去克服,丝毫不转移自己的目标。....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只要他拿起圣经,就不在乎明日所有的难处了。”
这是怎样一种面对眼前困难的态度?只要拿起圣经,就不在乎明日难处。我们能作到如此平静安稳吗?
但是,就像所有服事,最大伤害还是来自人言争辩与攻击。李文斯顿面对的,是不同的宣教立场争辩。有人认为应该走救济路线,提供医术药品就可吸引人来教会,要比十字架救恩的传福音来得有效。但李坚持认为非洲土著是人,不是野兽,有心灵,能分辨善恶,对永生有盼望,能够明白真理。因此,他不厌其烦地传讲纯正真理,而不要土著依赖医药救济。他认为“依赖人的救济,末了只会败坏人。”但是他的坚持,使他遭受不少责备,也影响所收到的奉献。到底,治好多少病人,比数算多少语言不通的土著甚至食人族得救,要容易得多。
想想,他在宣教“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后勤却不但不支持,还传来各种语言中伤。这对士气与灵里打击是严苛的,但是,李文斯顿却写道:“再多的控告与中伤都不会跟到天国去,上帝会平静我的叹息,擦干我的眼泪。”这是一个让人意外的天国眼光。
一向,基督徒都强调不要在乎这个世界,但多指这个世界的享受或所受的病痛苦难。但却很少能够看来自人的攻击或伤害,也只限于这个世界,无法跟到天国去。上帝自会平静我们的叹息,擦干我们的眼泪。这是我们每位服事的人需要学习的:人言中伤无法跟进天国。
李文斯顿受到的另外一个打击,是很多宣教士所经历的,因为环境艰苦,使得妻小生命都受威胁,甚至过世。他在一次沙漠中寻找水源,终于找到水时,小孩很快乐的跳入水中玩耍,却未料干季水浅,蚊虫孳生,传染病容易流行。不久妻子、孩子都病倒。没多久,妻子便产下一个女婴,未几便夭折了。这对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次事件,也揭露了李内心身分的一个挣扎。他写道:“如果要作宣教士,就留在克罗本,不要一直火热的往北边走。如果想作探险家,就不要留在村落中传福音。我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我知道在未知之地探险,比在土著中传福音会获得更多名声。但是真正的未知之地不在地理上的探险,而在尚未得听福音的人心上。”他又挣扎的写道:“如果要在政治上帮助土著,应该回到英国去呼吁。一个人如何对抗波尔人?但是离开非洲,我又会挂念土著的信仰了。”“如果我要作一个好父亲,就应该经常留在家,既然常常需要外出,起初就不该结婚生子。主啊!也许我的一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望,我也分不清自己到底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就像一个搞不清自己是哪一军种的士兵。但是,我认识我的总司令。”
身分角色上的挣扎,可能是我们所有服事人的挣扎了。因为服事的角色,常常会和家庭角色冲突。一个人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能作的事,能经营的人际关系有限。身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和传道服事的生活,是多方面竞争,顾此就必会失彼。服事上的方向,也可能有好几种选择,是向左还是向右?可能是我们都要时时面对,到神面前去求的挣扎。但我们也和李一样,也许搞不清自己的军种,却认识我们的总司令。
李在丧女后,再一次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启程。他写道:“再度带着妻子与孩子前往瘟疫流行的内陆,是非常冒险的事,但是对一个与耶稣同行的人而言,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冒险。临行前孩子问我,我们还会活着回来吗?我的心好痛,我无法确保安全,但是相信上帝会保守、祝福我们,直到我们见祂的日子。”
七年后,因为妻子玛丽身体不佳,夫妻俩终于分开,妻子带着孩子留下,李再度上船。再4年,玛丽忽然病倒离世,李这一生经历多少危险,看过多少死亡,走过多少患难,却“像个孩子般的哭倒在妻子的床榻边”。他写下:“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打击,携走了我的爱,失去了所有的力量。”
玛丽死前曾对李文斯顿说:“亲爱的,不要像以前我看过的一些人,还没有死以前,已经像个墓碑一样的裹足不前。我只有一个期望--你要像以前一样,一直往前去。”这是传道人的妻子,没有因为丈夫无法照顾,给她许多注意力和陪伴,而感觉自怜委屈。她也有一样的呼召,因此愿意鼓励先生前进,再前进!
但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李在沮丧中度过。他写道:“我愿意再往前去,但是我举头望着遥远的地平线,前面只是一片的幽暗。”
这时,李的岳母写信来:“为着非洲的苦难大地,为着非洲人生命的真光,为着玛丽最后的劝勉,再向非洲迈进吧!前面还有一大片为之的旷野,一大批从未听过福音的人。每一次的服事,每一次的传讲都是新的,愿那爱我们的父神,安慰你的忧伤。”
因此,李带着对妻子的思念,又走上非洲宣教之途。但是,他写下:“每当我往非洲内陆愈走愈深入,我就不断地、不断地,想到你对我的叮咛。”某些方面来说,奉献传道的人,在亲情上也得和世俗物质一样,要割舍放下。这也是亚伯拉罕献以撒式的奉献。
但像许多宣教士或服事人的家庭,他的孩子中也出了一只黑马,罗勃特。罗勃特从小不喜念书,喜欢到处闲逛。中学没念完就逃学,偷钱离家出走,改名换姓,后来在美国从军入伍。这成为一些人抨击李文斯顿的破口,说李因为只顾海外宣教,忽略对自己孩子的照顾。罗勃特也的确是李心中的一根刺,使他长期心中作难。
后来儿子参加美国内战,受伤被俘,死在俘虏营中。李接到消息后十分难过。但其他四个孩子,除了二儿子26岁死于肾脏病,都各有杰出建树。三儿子成为科学家,两个女儿都成为非洲宣教士。
如此让我们看到,再伟大的宣教士也有其人性挣扎的一面。面对宣教困境,人言中伤,丧妻,浪子离家.....一个一个都要在神面前对付过。他回顾一生在非洲所受的苦,写下:“世人多么期待上帝的工作是轻而易举,或是满足人的眼目享受,但是我知道爱的坚持,就是一种受苦。”
这可能是我们所有基督徒都要有的心理装备,就是服事就是在爱里的坚持,然后爱的坚持,就是一种受苦。所以,你有受苦的心理准备吗?
李文斯顿最后的离世,是在床前以一种祷告的姿态谢世。这是怎样一种见证?Finishwell,用祷告赞美、忏悔、并为世人代求,然后被主接走。
盼我们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从李文斯顿的生命见证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