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宗教改革与你我

yingyinc 2017-10-31 19:11

宗教改革与你我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jA1ODIyOA==&mid=2649682750&idx=1&sn=7b25d4bb3d330795cfcf04fb8079dec6&chksm=f0c7f025c7b07933018ae41edba88b01fbd1309fbc4bfdaaba4f191cfbac8715e137c40d8a11&mpshare=1&scene=1&srcid=10311cmJ06CMuqMoFAsb6JP5&pass_ticket=chWhKhI99OZL%2BICccy03ITkgkubR9VGcFe7AOIQWPDX6cxpoYKUHnEfzZwohgOi1#rd[/url]

小约翰 | 宗教改革与你我(一)

原创 2017-10-31 小小推拉驴 小小推拉驴


今天主日学分享的题目是“宗教改革与你我”,其实,哪怕一个人没有信仰,宗教改革是跟他也是有关系的,比如说一本书讲到了《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这是199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霍伊卡。“倘若我们将科学喻为人体,其肉体成分是希腊的遗产,而促进其生长的维他命与荷尔蒙,则是圣经的因素。”这话出自一位占有丰富史料、作过深入研究的科学史专家,绝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从事实出发又合乎逻辑的结论。借着这本书,你可以在拓宽在科学史方面的地平线,拔高在科学哲学方面的观察点。通过对它的思考,你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科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可以获得某种更广阔的见解。所以,我敢说,宗教改革,比近一百年举行的所有会议都重要,因为没有宗教改革,就没有真正的近代世界观。我们就特别就这个话题来好好谈一下。
我们一起来先来祷告:“天父,我们谢谢你恩待我们,一起来思考宗教改革的真理的教导与我们今天生活的观念的关系,愿你吸引我们,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求你动工赐福引领。以上我们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五百年一巨变REFORM
宗教改革重要!重要!重要!尤其是我们今天纪念宗教改革。历史学家有一个说法,叫五百年年就会有一个巨变,或者说是五百年一巨变。果然,你看,从圣经确切纪年看起,公元前2000年,亚伯拉罕出吾珥,这标志着上帝的国正式借着一个民族和国家来拓展开来。亚伯拉罕牛到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所有宗教都尊崇的圣人和祖先。公元前1500年左右,摩西领着以色列人出埃及。这标志着一个前新约时代最重要的救赎事件。这个事件重要到成为从为奴之家出来的象征事件。甚至,你都可以说,这是对人的本质的重要觉醒:人到底是帝国的砖块,还是上帝的精兵,作为前者你还能搬砖,忙着建造积货城和金字塔;后者则是我信仰故我在,我首先是有灵魂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没帝王,难道我就吃不了饭?太自吹自擂了。出埃及,其实才是一个人之为人的根本觉醒之所在。你不读圣经,没法了解自己和人性。

公元前1000年,大卫的国建立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上帝做王的国家。大卫,你看那时候的实力,全世界首屈一指,但他拒绝成为帝国主义者。《消失的帝国》这本书,对这一点看得很准。你看过没有?本书贯通世界历史和圣经历史、祭司国度和帝国故事、先知书和历史书。浅显易懂地介绍了圣经中的古代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兴起与消亡,涉及历史、地理、人物和文化等众多方面,把圣经与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想了解世界历史和圣经的读者有很大帮助。大卫,实在是一个剑胆琴心真正的王,而这个王的伟大,就在于解释,王国的本质在于谦卑,而不是自我吹嘘,非得把自己搞成救赎主。这些都是历史,也都是心性。可惜人们不读史,也就不懂现实。

公元前500年,那个时候连中国都在预言,说500年之后会有巨变,公元前500年的被称为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是雅斯贝尔斯特别提到,影响人类历史的最重要的思想模式,最有创意的一批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群星璀璨般地一下子都爆发了,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中国的文化就奠定了;印度的释迦摩尼;然后旧约的先知时代;然后还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么一个纬度上。所以这个时间,公元前六世纪被称为“轴心时代”。人类在其后,不管你怎么想,都超不出他们的思想范围,所以我是绝对不会同意说,我们比孔子还聪明。然后说,我们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还聪明,就是你现在的思想只能是人家思想的那个唾余,你只能沿着人家想再想一想而已,就是我们现在原创性的想法太少了,就是有也几乎不太可能成气候,我们有一个想法形成一种所谓的有创造力的辉煌的文明吗?这个我想大家连想也别想。

公元前500年很重要,那么大家都在说500年会有一个巨变。结果呢,到元年前后确实主耶稣就降生了,的的确确是最重要的。然后500年之后,到了公元五和六世纪这个期间,我们看见伊斯兰教兴起,蛮族入侵欧洲,然后欧洲的西欧文明彻底崩溃,然后罗马帝国崩溃。这个时候,奥古斯丁早就在《上帝之城》中分析了罗马帝国灭亡的灵性原因,说古罗马是自杀,不是他杀,提出线性史观。这是了不起的。比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牛上一亿倍。



中世纪不黑暗REFORM
公元500年这个期间,500年到1000年,又是一个500年,这个期间被称为“黑暗世纪”,这是黑暗世纪,而不是中世纪。你可以去看威尔·杜兰写的《世界文明史》。这是有关人类历史文明的最伟大的一套书,2005年那个时候,750块钱一整套,11本,很便宜了,从台湾引进。威尔·杜兰曾游历世界各地,以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埃及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印度古老的泰姬陵、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又奔走于地中海的波涛之中,在已被人遗忘的克里特岛,在残垣断壁的雅典古城,在残酷的斯巴达古战场,搜寻、鉴赏。直至1975年,历40年的光阴,终于完成了《世界文明史》这一部旷世巨著。威尔·杜兰一直认为,一般分类历史写作法对于评价或批判人类整体的生活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最理想的历史纂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发展和变动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他希望这部《文明史》永远能诱导出一点进取的精神,使我们能冲进文明史的致命深处。

威尔·杜兰写的《世界文明史》里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说,中世纪并不是黑暗世纪,这个黑暗世纪真正的黑暗年代,这个黑暗世纪之所以黑暗,其年代是500到1000,是因为蛮族入侵到欧洲北部造成的,蛮族摧毁了希腊罗马文明,所带来一个动荡不安的五百年,而绝对不是基督教带来黑暗。

因此,这个期间从公元500年到1000年这个期间,我们看见是基督教驯服了蛮族,就产生了基督教的文明形态,所以这个过程的确是对文明有重要的动荡和影响,然后伊斯兰教也迅速崛起,那么这个时期的确有很动荡的影响,但是这个欧洲的黑暗的的确确是有一个蛮族的入侵所带来了这么巨大的破坏。而当时的修道院是保留了农耕技术,也特别地保留了这种农业文明的形态,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修道院有个口号,就是“劳动即祈祷”。所以他并不排斥体力劳动,希腊罗马文明是排斥体力劳动的。希罗文明不会发展农耕技术,但是,基督教文明是崇尚服侍劳动,因为耶稣亲自给人洗脚,这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时期的文明,从文明来说,的确是一个动荡和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对很多人说会有自己看法,有的说蛮族的宗教文化就被基督教给洗牌了,但是我们从人类的文明的角度来说,的的确确是这种基督教的这种引导对人的爱和怜恤这个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影响》这一类的书籍,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确实是好书,因为介绍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从公元1000年开始,基督教就开始成为欧洲的主要文明形态。那个时候一个镇上要建一个教堂,肯定是最高建筑,而且这个教堂,不允许一代建成,因为如果一代建成了,就留下了这一代的名字,所以必须得两三百年建成一座教堂,这个教堂必须是全镇最高最中心位置,围着教堂一定是有一个广场,然后这就是一个标志,所以瓜尔蒂尼在《近代社会的终结》说得很清楚,中世纪以信仰为导向的,尊重信仰,没有别的世纪能达到这么高得高度。当代唯物主义把人看得太扁平了。至少这500年,在1000到1500年,欧洲人活得并不悲惨,不是像我们认为的人家就处在多么落后、黑暗、呻吟之中,就至少从一个小镇上来说,他生下来就知道,他会受洗在教会里边成长,他会有他的行业的协会来给他争取权利,他也有尊重上帝的镇长,来给他根据圣经处理各种案件,至少起码有所敬畏。然后,他也会每周去教堂里边做礼拜,然后大家也会在教堂前边的广场来有交流,而且中世纪呢也保留了这一个重要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呢,其实是一种契约制衡的社会形态。中国其实没有封建社会,真正的封建社会真正保留的是在中世纪那个时候,因为国王是有制衡他的教皇,同时骑士阶层要向国王效忠,还有庄园主他有自己的封地,所以他有很多制衡国王的这种专制的势力,因此整个社会是以一种契约关系,以一种誓约关系,来组建社会。这样一种契约文明和誓约文明就使得欧洲至少不会乱,文明形态至少是比较稳定的,这样就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好大学都是在1000年之后产生的,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建立于1087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是1167建立,剑桥也差不多这个时候。而且大学产生很清楚,就是研究神学。然后要去解释圣经研读圣经,那基督教催生了一大批最著名的好大学,都是在那个时期相继出现。

而且这个时期欧洲的经院哲学也是非常了不起,如果诸位感兴趣,可以看北京大学的赵敦华写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那是真正的哲学保留,并不是希腊哲学,希腊哲学很出名,但是已经断了。然后真正保留哲学命脉的是基督教,尤其是经院哲学,里边有一大批非常聪明非常优秀的修士,修院的人士在专门研究神学和哲学问题。当然我们今天就嘲笑人家说,一个针尖上站几个天使,就说这些问题都很无聊,其实一点都不无聊,如果你真的钻进去,你就会觉得你探讨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天使到底是种什么存在,属灵存在是种什么存在。属灵存在是内涵存在。那有没有外延呢?那么如果有外延的话,就变成了物质,如果没有外延,只有内涵的存在是种什么的存在方式?中世纪哲学以托马斯阿奎那哲学为代表,都是意图用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概念来讨论神学命题。他们笃信“恩典成全自然”,也就是说神既然造了世界,让人类有理性,那么用理性来理解信仰就是完全有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形式是一类事物的总原则,是“是其所是”的那个东西,可以认为是某物的起源,动力,使它变成自己而不是别的物体的超验之力——例如受造力。而质料就是基质,就是一个在一个事物中始终保持的东西,简单来说,是制造某物的原料。我们可以举一个制陶的例子去形象地说明:制陶者在制陶前,会作一个陶器的样式设计,无论这个设计图是在纸上还是在心里,这个事先存在的设计图就是陶器的形式;而制陶用的陶土,在制陶前并没有一个形式,制陶之后才借着陶器的形式而存在,这就是陶器的质料。按照柏拉图的思想来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柏拉图的理念就是形式,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是不可见的,并且永恒存在;而柏拉图说的一般物质就是质料。质料在与形式结合之前什么也不是,因为与形式结合才有了区分,才能形成具体事物。 有了上面的背景知识,我们就可以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解决一根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的问题了。首先,上帝是纯然的善,因此它是纯粹形式的。同理推出,天使也是纯粹形式的,因为它也是没有质料的纯粹理念形成的,上帝并没有用物质制造天使。那么,因为天使是纯形式,没有质料,也就是说它不占有任何空间,所以即使在一根针尖上站了百亿个天使也丝毫不足为奇。

他们就研究这些问题,那这些问题的研究也为今着经验辩证法为着我们哲学工具的发展逻辑学的发展,各个学科的发展,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甚至中世纪的教育被称为七艺,到今天还有人要回到中世纪的古典教育。七艺就是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塞耶思写《失落的学艺》就在鼓吹回到中世纪七艺的学习,她认为这是真正的教育。她认为中世纪教育是最伟大的。这个时期也是教育开花结果的时期。



中世纪天主教的腐败REFORM
不过,这个时期教会的确是陷入非常严重的腐败,就是这500年间是教会史上的一个比较黑暗的时期。那么教会黑暗在什么地方呢?两个方面。

第一,教义的黑暗,就是越来越从因信称义走向因行为称义。它里边有没有因信称义?有。比如像约翰·胡斯、威克里夫,就在这500年早就提出来说我们是靠基督的恩典得救,读圣经里边早就有了,你不要以为说马丁·路德凭空一下子就提出来,如果没有威克里夫的唯名论,马丁·路德是不会有宗教改革的,就是他跟他的当时的奠基者,他的老师们是有密切关联的。唯名论(Nominalism)是经院哲学内部成长出来的一支哲学派别,以主张共相(普遍本质)只是名称而非实在得名,与唯实论(Realist,又译“实在论”)相对立。唯名论有强版本和弱版本两种。强版本主张,只有个体存在,共相不存在;弱版本主张,个体存在在先,共相作为推论次之,但仍然作为概念而存在。与唯名论相对的唯实论也有不同版本,最强版本是柏拉图式的实在论,主张共相可以完全独立于、而且优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其次强的版本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实在论,主张共相存在于殊相(个别事物)之中,我们通过思想可以认识到共相,但共相并不能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因此它的存在也不高于个别事物的存在。吉莱斯皮在他的名著《现代性的神学起源》中深刻地揭示了中世纪的唯名论革命如何为现代性开辟了道路:“唯名论试图把理性主义的面纱从神面前揭下,以便建立一种真正的基督教。”

但是,因信称义的这个教义被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也就是律法主义给淹没了。你想,整个欧洲全世界都成了基督徒,怎么教育这些广大的不识字的没有圣经的老百姓?教皇跟天主教,慢慢走向了很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教义模式,就比如说他们就强调说你可以购买赎罪券,你的罪就可以得到赦免。当然,他也不会公开一开始就这么讲。他一开始那就这么说,比如说你犯了罪你良心有内疚,你良心有内疚,就向神父去忏悔,忏悔完了,这个神父会邀请你让做一个补赎:比如说你去偷偷修一座桥,或者你捐款给穷人,借着这个行为来消除你良心的不安。这有没有圣经根据呢?某种程度上是有的。我们今天走到另一个极端,反正我得罪了人就得罪了人,只要我向神认罪就行了,我无所谓;但是圣经上说,比如说我偷了人家一头牛,那我不只是要向神认罪,我得还人家四头牛啊,是吧?就是撒该说的,我讹诈了谁就要还谁四倍!这是一个原则,因此的神父就提出来说,你可以做一些补赎的行为,消除你的良心不安。但是后来慢慢慢慢它就变成了重要的不是我去忏悔让耶稣去赦免我的罪,而是我再去有一些善行消除我的不安,就慢慢变成了我只要做好行为就行了。我有好行为,毕竟这个很难监督啊。就干脆,通过你的奉献来表达就行了。教会就慢慢就变成了卖赎罪券之事。

利奥十世那个时候,想着建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很辉煌的设想,结合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家来画那个教堂,因为谁要能够建成那么一个教堂,他也会更有得救得确据,他也觉得自己更是被神所重用的仆人。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是位于梵蒂冈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作为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超过六万人,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前方则为圣彼得广场与协和大道。虽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罗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彼得大教堂仍被视为是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地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位建筑师与艺术家多纳托·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等都曾参与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圣伯彼得广场的设计人是贝尼尼。堂内保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的壁画与雕刻。根据天主教会圣传,圣彼得大教堂是彼得安葬地点,历任教宗也大都安葬于此。

你不要嘲笑教皇这种心态,我敢说所有的教会领袖都难以避免这种诱惑,如果没有基督保守的话。领袖就是很想着把事情搞大,好证明我有神的同在,那时就有这么一种心态。但是到下边修士们去讲的时候,神父去讲的时候,慢慢慢慢就变成说只要你买这个赎罪券,你就得救。都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我可以为我的亲戚买,然后比如说我爸爸去世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得救,我就替他买,然后就让我的良心不需要不安。还有就是我知道有一个在监狱里的亲戚,我可以替他买。他也可以得救了!还有就是我也可以替我未来的罪行买。比如说我晚上想去酗酒,想去啤酒馆里边喝喝酒,喝醉,但是这是犯罪呀,那我就提前买了这个赎罪券,然后装在兜里边,毕竟我是基督徒吗,然后装着赎罪券去喝酒,放开喝就没事。反正主已经赦免了,所以到了下边,什么花样都出来了,因此那个因信称义的教义更被遮蔽了,然后整个教会就越来越走向叫教义论上的偏差跟失误,以致于说大家不再依靠唯一的中保,就可以依靠马利亚,依靠圣徒,依靠教会,所以就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出来了,就因信称义的救恩论陷入黑暗之中,这五百年在教会教义这一点上就沦陷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混乱就是教制,教会体制的混乱,教会体制方面的混乱很大。大家想一想,这个教皇他越来越强调,他是上帝代言人,他有这个钥匙的权柄,可以代表上帝,他越来越认为自己就可以代表耶稣基督,于是教会的圣传权威,就是圣洁的传统和权威,还有大公教会的会议,还有教皇这三者都成了中保,都成了代言人,于是呢他们就越来越走向集权和腐败,也越来越认为自己是有一个耶稣的钥匙权,他们叫“使徒统绪”,就是主耶稣把钥匙给了使徒,使徒的代表是彼得,彼得是第一任教皇,然后往下传,然后有这个钥匙权就可以决定你的救恩,那这个就恩论的问题又跟教会论连在一起了,绑在一起了,你要得救,就必须教皇帝给你开钥匙,给你开门。这个钥匙权柄的传承就是这样下来,然后就成了这种家长制和这种教皇制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的所在。

当时的教皇的权威大到一个什么程度?谁也怕这个钥匙权,教皇宣布你不得救,给你绝罚的话,全欧洲的人都可以把你杀了,而且不负任何责任,而且你就只能下地狱了,因为教皇说了。所以连当时的国王都害怕这一点。当时国王跟教皇之间是有权力斗争的,因为国王他有实权,而教皇他仿佛只是一个虚的。结果,就有一个德国的皇帝他就不服教皇,他就认为说我厉害,我干嘛非要听教皇的,然后我可以培植一个新的教皇出来,然后老的教皇他不服,他就宣布说,他要绝罚他,然后他还没有发布这个命令,皇帝就知道了,他知道之后完了,如果教皇一发布这个命令,他自己就全欧洲都可以众叛亲离,于是这个德国的皇帝,就早先打听到教皇要在哪里路过德国边境的一个驿站。然后他就在那个驿站的地方等着他,要向他道歉,但是教皇就老早听说了,他就绕开了那个驿站,躲到一个修道院去了,不见。结果这个皇帝呢就穿上了这个粗布衣服,在腊月的时候下着雪的时候光着脚,到了教皇住的房子的外面,然后在那边跪了三天,跪了三天,然后最后教皇出来,然后下着大雪,然后就让他起来了;就宣布不要绝罚他,当时的教皇的权力是非常巨大的,他把这种属灵和属世的权力都集合在她里边,而且呢这个这种集合导致了他越有权力他越腐败,越腐败他越有权力,就导致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也导致了这种权力斗争的残酷。

10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登上皇位后,摆在他面前的主要有两大难题:桀骜不驯的德意志诸侯、力量极大且难以对付的罗马教会。尤其是1073年,老教皇去世,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即位后,形势更加严峻:格列高利七世一上台就发布训令,宣布教皇拥有罢免皇帝的权力。亨利四世得知后怒不可遏,决定好好整治一下教会。1075年6月,亨利四世在战场上平定了地方诸侯的叛乱,开始腾出手来削弱教会势力。亨利四世坚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任免权,并拒绝让得到教皇支持的米兰总主教就职,为此与格列高利七世发生激烈冲突。格列高利七世明确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总主教职位的授职,否则就将他逐出教会。亨利四世也不甘示弱,于1076年1月召开会议,宣称格列高利七世压根就是一个冒牌教徒,拟通过决议把格列高利七世逐出教坛。但是,当时绝大部分教徒是支持格列高利七世的,亨利四世并未成功。作为报复,格列高利七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次月宣布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神职人员和教徒所受的重大处分):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据此,亨利四世的臣民作为上帝的子民,都将不再对他效忠。本来就包藏祸心的德意志地方诸侯立刻宣称,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他们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并将拥立新皇帝!在严峻的形势下,亨利四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的皇帝身份,决定去“负荆请罪”。当时格列高利七世正在用早餐,突然得知亨利四世来了,以为对方是来讨伐的,吓得饭也顾不上吃便逃往一位朋友的领地——位于意大利半岛北端的卡诺莎城堡。亨利四世没有放弃,带着老婆、孩子一路追了过去。格列高利七世担心有诈,不肯出来相见,亨利四世又想出一招:他光着脚丫子,披着一块破毛毯,跪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且一跪就是三天三夜。格列高利七世最终被他的诚心所打动,会见了亨利四世。亨利四世立刻虔诚地趴到地上,去亲吻格列高利七世的靴子尖儿。格列高利七世见状,决定取消对亨利四世的绝罚。这就是欧洲史上著名的“卡诺莎觐见”。

有一段时间欧洲闹出三个教皇,我在“晃人的博客”看到这一段,引用给大家看看:亨利三世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代(1046年加冕),亨三还是个厉害的皇帝,征服波西米亚的时候,波西米亚的公爵布雷斯提夫只好光着脚,穿着破旧衣服,跑来见亨三,表示愿意臣服,有那么点“负荆请罪”的意思。亨三对罗马教权的压制和控制也是空前的,就在这个时候,罗马出了一件怪事。教皇本尼迪克特(本驾)九世喜欢上了自己的表妹,哎呀,这可难办了,大家赶紧劝他,你是教皇,不能恋爱结婚的,但本九不听劝,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不干了,教皇也是可以辞职的嘛。但本九确实还有自己的小九九,既然决定不干了,也不能白白把位置让出来,他干脆把这个职位高价卖了。我也不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大概是不少人都获得好处了吧,总之有个主教就花血本买了,他成为新教皇格里高利六世。第二年,本九的婚事因为乱七八糟的原因没有搞成,本九气死了,他要求格六把教皇的位置让回给他,这怎么可能呢?你当格六是傻子啊!双方各拉拢一伙人,在罗马对峙起来。罗马本地的贵族也看到了机会,趁机把两个人都否定掉,推选出一个自己的教皇。这下子,罗马有三个教皇对峙。事情闹到了亨三那里,亨三带兵匆匆忙忙赶到罗马,一举把三个教皇都废了,把德意志人班贝格主教推上教皇位置,他就是克雷芒二世。大老远从德国跑到罗马来,不能白来了,搞一次加冕吧,刚上任的克二为亨三加冕。但事情没那么顺利,新教皇显然缺乏基础,有人干脆下毒,把克二毒死了。亨三只好又任命一个教皇,结果,又被毒死了。再任命一个吧,也没干太久,五年又死了。亨三气死了,一整年时间都不认命教皇,这个位置就这么空着,他后来最终挑选了一个德意志人维克多二世去当教皇。

所以,后来,马丁·路德才写了一篇文章,《教会被掳巴比伦》。以教皇为首的高级教士收入越多、越富有,生活越奢侈腐化,荒淫无度。作为教士本应遵守独身的规定,但是教皇英诺森八世有8个私生子。瑞士教会的一个主教把他管辖下的一个修道院的修女变为自己的情妇。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大家都知道,可是在这个荒唐的年代,竟然成了赌场!西欧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改革运动?修女变情妇,教皇有8个私生子。1563年在奥地利5个有修道院的地区,几乎在所有修道院里都发现了姘妇、妻子和孩子。例如在绍坦的本笃会修道院,9个僧侣共有7个姘妇、2个妻子和9个他们的子女;哈斯坦的18个本笃会修士有12个姘妇、12个妻子和12个孩子;阿格拉的40名修女有19个孩子等等。同一时期的巴伐利亚,人们绝望地谈到:在这里,很难找到三四个僧侣没有姘妇或秘密的妻子。基督教一些正直的僧侣不禁感慨,修道院规定修士不能结婚,这比不规定他们不能结婚影响还要恶劣,因为情妇和姘妇可以不受婚姻关系的约束,这使得修士更加下流无耻。如1520年问世的纽伦堡著名长诗《真理的胜利》中说:“如果一个男人有一个女人还不够,那他就弄两个,弄三个,看他的高兴。哪一个不中他的意,便把她扔了再弄一个,多少都随他的便。”

这500年的腐败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看见又过了500年,整好到1517年,再过五百年就到了今天。但至少我们说500年前的今天,10月31号,其实是万圣节前夕的一个主日,马丁·路德发布了它的《九十五条论纲》。我看见有趣的一篇文章说《一篇帖子改变了整个世界》。一个人发的一篇帖子改变了整个世界。其实,大家想一下,一篇帖子能改变一个世界吗?问题是这篇帖子在神的手里,确实就改变了世界。当然物质条件来说当时很重要的一点,印刷术刚好在欧洲使用。古腾堡圣经是《圣经》拉丁文公认翻译的印刷品,由同名人古腾堡于1454年到1455年在德意志美因兹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这个圣经是最著名的古版书,其产生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于是,其后,马丁·路德恰逢其时,其论纲被最新技术传播。而且,那时刚好德国的诸侯正在反对教皇敛财。



改教家马丁·路德REFORM
马丁·路德这个时候纯粹是一个救恩上的寻求。他一点都没想着改革教会。他自己一直在想人到底是靠什么得救?他在读诗篇的时候开始产生疑问。他特别喜欢诗篇。因为诗篇跟他的得救关系很密切。他在读诗篇的时候,因为他有奥古斯丁的《诗篇讲解》,他在大学里边就教诗篇,就读到大卫不断地祷告,说上帝的公义是我的安慰。路德就觉得很奇怪,他就觉得很奇怪,公义怎么会是安慰?就是神的公义会把我杀了,然后神的公义是我的不安慰,因为他一直公义,所以我不得安慰,因为我是个罪人。神不能妥协他的公义让我来得到安慰,所以呢他就一直没有办法得到安慰。他就认为说我要靠苦修,靠鞭打自己,靠禁食,靠着到罗马朝圣,靠忏悔。

马丁·路德跟他的老师施道比茨忏悔,有一次一直忏悔了四个小时,然后四个小时结束了,忏悔完了施道比茨说,你就回去吧,好了。他刚走了两步就又回来,他说我在路上就想忏悔完了,我很骄傲,他说我又骄傲了,所以又回去忏悔了,刚刚走了这几步就骄傲了,说你看我四个小时就能把罪忏悔完了,然后又骄傲了,所以他真的是没有办法来解决他的罪。他一直非常的不安,结果呢也就在这个期间。有人说1510年前后,他就已经在读罗马书的时候,罗马书一章16到17节,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本于信以致于信。你注意神的公义,正在这福音显明出来,显露出来。马丁·路德就说我在我的斗室中,就发现上帝的天光照亮了整个黑暗的斗室,原来神的公义,没有办法直接到你这里,但是这个公义的惩罚到了福音那里。福音是谁?耶稣基督!原来神对罪人的愤怒都倾泻在耶稣基督身上,从而我得到了公义的安慰,上帝看我如一个义人,因为那基督已经替我补偿了,就是这公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然后就成了我的安慰,我本于信以至于信。我能活着是因为我信基督,因信称义不是因为我的信心我被称义,而是因为我信基督的义才被称义。关键是信靠的对象。所以唯独因基督唯独因信心唯独恩典。这三个唯独,是从这里来的,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基督。我们下午再讲一下“五个唯独”很重要,宗教改革的五大口号,也是跟我们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路德就明白这一点之后,他就知道说天主教的教义错了,就说我们靠赎罪券得救,靠基督之外的中保得救,靠教皇得救靠教会得救都是错的,都必须回到靠基督,因信称义,我们对因信称义的解释经常是错的,我们不能说我们因为有信心我们被称义,错了,因为我信基督唯一的中保得救,“因”是“通过”的意思,不是“因为”的意思,通过信基督我被称义。所以,马丁·路德的名言是哪怕全世界都是义人,只有我一个是罪人,我的罪也足以淹没基督,让他为我钉在十字架上,我只能靠着他的拯救而得救。所以,他发现这一点之后,他就批判这个现象,他只是想改变这个赎罪券问题,他觉得这个太过分了,只是想改变这一点,但是后来他没想这个事,就交在整个德国诸侯的手中。

当时,腓特烈大帝也对钱都交给教皇不满,而帖次勒到处讲“银钱叮当响,灵魂升上天”;他搞了一个顺口溜,到处在讲,只要银钱交在这个奉献箱里叮当一响,灵魂就升上天啦,那这个还得了,那么多钱都跑了。所以,德国的诸侯很不满,他们就连夜翻译,路德用拉丁文写的论纲,路德本来不想争论,用拉丁文写,然后他们把它翻译成了欧洲各国语言,两周之内传遍欧洲。这的确不是马丁路德作的,是背后一双手让论纲传遍了整个欧洲!(待续)

yingyinc 2017-11-1 20:33

[url]http://mp.weixin.qq.com/s/5h36FfsZb5GpvkgywyeVOg[/url]

小约翰 | 宗教改革与你我(二)
原创 2017-11-01 小小推拉驴 小小推拉驴


九十五条论纲REFORM
马丁·路德认为自己:“不过是点了一点火苗,只不过恰好说出了符合圣经的话而已。”

《九十五条论纲》第42-52条表达了路德主要的观点,最末尾的四条为其抗议的动机。表面看来它反对买卖赎罪券,批判靠善功得救的观念。从积极正面来看,它宣扬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流血,从而使人的罪得赦免、得拯救,从而真诚悔改。这就是施洗约翰所传的福音:“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2)也正是耶稣所传的福音:“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第32条诅咒“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第36条指出﹕“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 ”第39条解释了赎罪券教士宣讲背后的虚假本质:“最博学的神学家也很难自圆其说,如果他同时向信众鼓吹赎罪券的特效,又宣扬真诚悔罪的必要性。”第86条则终于将锋芒直指教宗:“教宗是当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钱比古时最大的富豪克拉苏还多,那他为什么要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而不掏自己的腰包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呢?”第89条提到“既然说教宗发售赎罪券是为了拯救灵魂,而不是为了金钱,那么,他又为何废止了从前允诺的具有同等效力的赦免和宽宥”?

《九十五条论纲》传遍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少人开始质疑,教皇做的对不对?教皇就想让马丁·路德收回他的论纲,承认他自己错了,所以才要召开宗教会议,来让马丁·路德出席。如果要是早几年的话,马丁·路德一定会死去,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所有改教先驱像约翰·胡斯,教皇一召他,他必须从捷克到西班牙,参加宗教法庭的辩论,没有谁敢抵挡。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是1517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了呢?因为当时有三个人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位,就是全欧洲的国王。尽管似乎看上去是个虚的,但是很重要,因为你一当上就是王的王,你可以命令所有的王来听从,而且可以影响教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很多国家都在争。那其中最后是有两个在争,三个中一个退出了。最后彼此争锋的就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另一个就是法兰西一世,他们两个都在争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



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条件REFORM
法兰西一世,又称为弗朗索瓦一世,被称之为大胆而勇敢的“骑士国王”,年方二十的弗朗索瓦一世一心想夺回1513年路易十二丢失的米兰。在把王国交由母后摄政后,他便率军横跨阿尔卑斯山脉,出征意大利。在马里尼亚诺战役取得胜利,米兰公国又被法国侵占。然而,意大利战争仍未结束。在竞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时,已经统治着西班牙、尼德兰、南意大利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在1519年当选,号称查理五世。这样,查理既有帝国皇帝的号召力,又有从荷兰和整个美洲来的源源不断地经济补充,实力空前强大,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从三面包围了法国,对法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查理五世不仅想把法国的军队从意大利驱逐出去,而且企图多占其祖母丢失的领地勃艮第。1521年,意大利战争终于重新燃起。

在法兰西斯统治时期,反对查理五世的战争共进行了四次(1521—25,1527—29,1536—38,1542—44)。1521年交战一开始,法国便失去了米兰。1523年,英军入侵法国北方,法国陆军统帅波旁公爵叛乱,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1525年1月24日,法军在帕维亚战役大败,弗朗索瓦一世被俘。他给母后的信中悲叹自己的厄运,声称自己“除了荣誉和生命已一无所有”。被押送到马德里后,他又被迫签订了马德里条约,才得以释放。条约规定勃艮第归查理五世所有,法国放弃对意大利领土的要求。但是,签订条约前,他曾写下一份诏书称,国王签署的一切条约但凡有损法国利益的均属无效。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将继续与查理五世斗争。

法兰西一世必须得争,因为他不争,法国就腹背受敌,整个法国的就要被包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就可以把他的势力给吞了。

如果查理五世不当国王的话,那么法兰西一世当了国王的话,后果也是不堪设想。因为当时西班牙和意大利是天主教中心。查理五世把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视为在欧洲仅有的需要认真对待的对手。为争夺意大利和有争议的勃艮第领地,他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进行多次战争(1521年—1525年,1527年—1528年,1536年—1538年,1542年—1544年)。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维亚战役中俘虏了弗朗索瓦一世,并迫使他签署了1526年马德里条约,在这份文件中法国承诺放弃对意大利北部的要求。然而弗朗索瓦一世被释放之后立刻让巴黎议会宣布马德里条约非法,因为它是强迫签署的。之后查理五世为了打击法国,几次和英王亨利八世结成同盟,让英军从西面骚扰法国。他甚至在1554年安排儿子腓力王子(后来的腓力二世)与英国女王玛丽一世结婚,促使英西联军合攻法国,却导致英国失去欧陆最后的据点加来(被法军的优秀统帅刀疤的吉斯攻取)。1526年弗朗索瓦一世与教皇克莱门特七世缔结科涅克同盟,联手发动反查理的科涅克同盟战争,当弗朗索瓦一世撕毁与查理五世的马德里条约时,教皇以上帝的名义认可条约无效,给予弗朗索瓦一世神圣的加持。作为报复,查理五世1527年再度派军侵入意大利,包围罗马。因为主帅意外死亡,西班牙军队在暴乱中焚掠了罗马并掠走了教皇,是为罗马之劫。此后一百年内,教宗常常受到西班牙国王的压力和巨大影响(西班牙正式在意大利称霸),使其无法批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离弃查理的姨母阿拉贡的凯瑟琳,逼使亨利八世在1533年发动宗教改革。1529年法国在兰德里亚诺战役被西班牙再次击败,正式放弃米兰予西班牙;教宗更与查理签署巴塞罗那和约,结束科涅克同盟战争并建立更和谐关系。西班牙正式成为天主教的保护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伦巴第)。

两个人都是要争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德国腓特烈大帝也要争,但是他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肯定是争不过,所以他就宣布退出,那因此反而因他的宣布退出有了好处了,因为法兰西国王也向他讨好,西班牙国王也向他讨好,每个人都向他许诺,说你要拥护我当神圣罗马帝国国王,我会给你什么好处,其中西班牙国王说给德国国王极大的好处,他说甚至可以这样,以后,在德国发生的宗教案件以在德国审,不需要到神圣罗马帝国审。所以这个好处都给了他,那因此腓特烈大帝利用这一点,说我可以拥戴你当国王。果然这个西班牙国王当了罗马帝国国王。然后到德皇就有了这个权柄,就说在德国境内的宗教案件,不需要到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审。

因此,马丁·路德当时参加的两场宗教会议,两场著名的辩论,都是在德国审的,而没有在神圣罗马帝国审,如果他一到神圣罗马帝国审,就像约翰·胡斯当时教皇亲口答应,说能保证你的生命,但是来了之后就说你不配保守生命,因为你已经是异端了,异端生命不被保守,所以就把他给烧死了。

而约翰·胡斯被烧死之前,他有一个预言,你知道吗?约翰·胡斯的意思就是“天鹅”,他说:你们烧死这只天鹅,100年之后会有另一只天鹅,唱得更响!1414年,由教皇约翰召集的康士坦斯大公会议召开,结束大分裂,改革教会,处置异端。胡斯被传唤出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授予这位改革者安全通行证,并许诺保护他。然而,胡斯被教会官员关押入狱,并被命令放弃他的观点和无条件服从。他拒绝了,被判处死刑。西吉斯蒙德没有做任何事以履行他的诺言。1415年,胡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结果,差不多100年之后,马丁·路德出来了!所以,历史的确非常的奇妙。就正好像丁道尔他不是也祷告吗?“神啊,我可以被烧死,但是求你开国王的眼睛,让他甚至可以去印圣经。”他临死前的祷告,结果就整好他死了之后,詹姆斯国王就印了那个国王钦定本圣经,他一生就做了这件好事。上帝回应了他百姓的祷告。

结果,马丁·路德当时就在德国受审,生命安危并没有受到威胁,因当时神圣罗马帝国,正忙着交接和夺权。后来,伊斯兰教打过来,兵临维也纳城,马上就要把整个欧洲给占领了,所以神圣罗马帝国当时忙着去跟伊斯兰教打仗,没有时间管一个小修士掀起的波动。结果,没想到马丁·路德做大了,然后那么多人跟着马丁·路德闹起来。



交锋与抗辩REFORM
1518年路德写了《解答》一文为自己的主张辩解。路德在文中强调:自己并不是在攻击大公教会,反而是在肯定了罗马教会的正统性。并表示自己愿意维护教会的权威而顺服教会和教皇,也愿听教皇发落。不料却引起了争端。同时指出大公会议的权威高于教皇,否定教皇颁布的各种大赦理论。1518年8月(有些历史资料是7月),教皇命令路德到罗马接受审判,路德面临的很可能是死刑。撒克逊选侯腓特烈(Frederick)利用自己的权利使审判改在奥斯堡。1518年10月,在法庭上路德慷慨陈词,并拒绝公开承认错误。次年7月,亲罗马的神学家约翰·艾克迫使路德在保守势力较强的莱比锡展开辩论。辩论中,由于路德之论据只有一些唯名论的东西而在艾克的黠问下无词以对,因此明确断言圣经权威至上,可是当艾克引出圣经章节时, 路德却指圣经是教皇搞出来的假东西,并赞同康斯坦茨公会议所谴责的胡斯的一些观点,这就否定了公会议的无误性。辩论后,艾克宣称他已从路德的言论中取得了谴责路德为异端的依据。1520年6月15日由教皇利奥十世签署发出《斥马丁·路德谕》。该通谕例举了路德41条“严重错谬”,包括对告解、圣体、绝罚、炼狱及教皇权威等论述。通谕还限令路德在60天内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将遭受绝罚的命运。在1520年的8—10月,路德连续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预世俗政权。宣称教会如果不能自己进行改革,国家政权应予挽救,并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的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然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当时对圣经有多个不同之解释本,路德对此通通打压, 因此又有抨击者说他其实是把解释权改为由他自己所拥有。

由于路德坚持自己的观点,教皇正式宣布开除路德教籍的通谕。路德在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决定公开对抗,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毁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在政治上与法国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对路德的改革。因而在1521年沃木斯会议上,决定执行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硬态度,会议最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去,然后判罪并下逮捕令。路德在归途中,萨克森选侯腓特烈(Frederick)等人以“拦劫绑架”方式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翻译。这时,路德的拥护者已经行动起来,宗教改革运动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

“除非是圣经或常理真理说服我─我不接纳教皇和议会的权威,因为他们常常自相矛盾─我的良心是神话语的俘虏。我不能,也不会改变任何信念……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这是路德在沃木斯最后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成为名言。1521年,教皇就宣布了绝罚令,说每个人都可以杀死马丁·路德,于是马丁·路德走在路上的时候,就被四个蒙面人绑架了,绑架到了瓦特堡,其实是德国的皇帝想保护马丁·路德,把他给囚禁了起来。

结果马丁·路德1521到1523两年,没有出现在欧洲的舞台上。而这两年正好是改革扩展的时候,所以真正的宗教改革,并没有马丁·路德领导,因为这两年是真正关键的两年。但是马丁·路德没有做领袖,他在地下室,在翻译德语圣经。所以我看的那个《马丁·路德小传》,这一套小书我特别喜欢,四十本,我常常翻出来看,当年一块钱一本。里边有一段话说:“真正主宰历史的是那一位叫光从黑暗照出来的神。”因为在欧洲宗教改革最关键的时刻,马丁·路德没有做领袖,他被囚禁在地下室,然后神就使得这个整个宗教改革铺开,各地都开始反抗错误的教义,他们的确是从宗教开始的一场追寻,但是却影响了全欧洲的教会,那么多人在陷入这样的争论和思考之中。后来到了1523年,马丁·路德出来开始领导整个宗教改革,特别奠定因信称义的根基,这个教义就已经成了大家回到圣经来看的教义。

我们说,上帝借着马丁·路德把因信称义这个正确的教义从错误的教义中给拯救出来,然后我们曾经重新回到圣经,他原来在500年的黑暗时期,这个教义在黑暗时期是隐藏的。并不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只不过是借着这个回到圣经。




初期的纷乱REFORM
但救恩并不只是称义问题,我们家庭教会的理解,我们只要称义了就行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说,我们还要看成圣的问题,还有教会的问题,马丁·路德没有完成。他只是做了一个称义的工作,这一步上帝借着他来完成!整个欧洲就乱了起来,那教会到底何去何从,因此有人说,马丁·路德士是一把大锤,把整个错误的教义体系给打烂了,把整个天主教的教制也给打烂了,但是教会怎么样建造?大家就泼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泼掉,说天主教的全部都错,包括他的权柄,甚至洗礼全都错了,什么都错,因此信徒皆祭司,每个人都可以举行圣餐,每个人都可以施洗,然后每个人都可以读圣经,每个人都可以讲道,就到了这个人人皆祭司,所有的人都不需要教皇,不需要教会了。只要我们三四个人在一起,然后就是教会,就到了这么乱的地步,因此能就有了重洗派。

重洗派当时乱到什么程度呢?他们自己建了一个王国,在这个王国中,他们宣布说耶稣过几天就要来了,所以他们说必须没有婚姻,没有家庭。重洗派很迅速地发展,不过也同时变得更加激进。他们很多时只按字面解经,所以他们当中很多人真的站在屋顶上宣讲,真的变成小孩子,甚至撇下家庭,有些则遵从耶稣教训不要为衣着、食物忧虑而竟然一丝不挂的四处游荡。他们也极重视末世的预言;有一位名叫荷夫曼的便预言主耶稣于主后1534年再来,而史特劳斯堡便是新耶路撒冷的所在。他的一位追随者马提斯在蒙士特领导激进的重洗派起义,将当地的主教赶出。主教取得援兵,将蒙士特城重重围困,而他便在企图突围中战死。他死后由一位名叫布克逊的人继承他作领导。布克逊竟在被围的城中自封为王,强迫信徒实践共产,更宣称自己每天都有从上而来的启示。蒙士特结果于主后1535年被攻破,布克逊被捕,被毒打一番后被处死。我们也知道,德国也有了农民起义。当时整个欧洲陷入一场很大的混乱之中。



上帝兴起加尔文REFORM
这个时候上帝就借着另一位改教家加尔文兴起。宗教改革1517年的时候,加尔文才9岁,但是后来上帝使用他,接受了欧洲最好的教育。我们说整个宗教改革你不要小瞧是两个人文主义者发起的,他们两个都是受人文主义很深熏陶,两个人都非常强调回到经典,这是一个人文主义传统。研读原文很重要。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素养,上帝使用了,然后这两位伟大的学者使我们回到了圣经的根基。而加尔文的贡献在哪里呢?就是上帝使用他有了正确的教会体制,把长老会从教皇制里边又拯救出来了。上帝借着马丁·路德把因信称义的正确的救恩论从错误的遮蔽的教义中呼唤出来,又借着加尔文把正确的教义体制也就是长老制的体制给呼唤出来,组建了真正的合乎圣经的教会。我们看见上帝借着加尔文做了极其伟大的工作。

加尔文当时写完《基督教要义》之后,1536年7月,借道日内瓦。他本来是要去斯特拉斯堡,他只想着退休写作,并不想参与教会改革,他也不想参与,结果,西班牙国王跟法兰西国王正打仗,法兰西国王没有当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服,发动了四次战争,整个欧洲都在荡不安之中,几次战争都失败了。西班牙国王对他够好了,把妹妹都嫁给他了,他还是不服,还是要跟他争,结果西班牙国王查理最后说你我单挑,你这个混蛋。但法兰西国王不干。他自己以为自己是骑士,《基督教要义》就是献给他的,白献了,他不看。不过,他做了贡献,就是把道给堵上了,加尔文就只好绕道日内瓦。

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大熊旅社,只想就住一夜,第二天一早出发,结果有一个人法勒尔听说了,说有一个写《基督教要义》的年轻人来了,他知道说只有这个人能够拯救新教,拯救日内瓦,于是他就连夜拜访,他就劝他留下来,说你必须要留下来跟我一起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加尔文说:我生性懦弱,不喜斗争,也不愿意参与教会的具体事务,我觉得上帝给我的恩赐就是著书写作,我就安心做我该做的,不去做不该做的。说了半天没有说动。最后,加尔文就打开门说:“对不起,我要早点休息了,明天一早还要出发。”法勒尔最后就一拍桌子站起来说:“上帝需要你的时候,你还忙着退休忙着安息,愿上帝诅咒你的退休和安息!”加尔文后来说,突然感觉他脸上在放光,就像你神的声音临到,所以加尔文一害怕就留了下来。留下来之后,就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加尔文留在日内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加尔文的决心绝对不只是教会内部的,当时日内瓦是一个妓院之城。日内瓦乱到什么程度,有人裸体游行,整个法律已经完全没有约束了,是一个最淫荡的城市。但是加尔文要它成为一个世界最圣洁的城市,成为新教的大本营,他不只是要改造教会,希望日内瓦成为一座圣洁之城。

加尔文相信神的改革不仅限于教会,也必然的连带社会,但是教会必须是根基。所以就在那里建立了正确的长老会教会,也有了基督教的教育,也有了真正的基督教大学和基督教的学校,整个社会都被改变,也有了正确的教会建制。

我们说上帝借着路德做了破坏的工作,借着对天主教破坏的工作,借着加尔文做了建造的工作。当然这只是粗略的分,从正确的来说,就是上帝借着马丁·路德把救恩论的教义从天主教那边拯救出来,上帝借着加尔文把正确的教会论从天主教错误的教会体系里边拯救出来,所以借着这两位神的仆人,我们今天就有了正确的教义根基,也有了正确的教会根基,所以弟兄姊妹,我们今天纪念宗教改革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知道我们的教会不只是这“一撮人”在这里敬拜而已,我们是跟历世历代众圣徒一同在敬拜,好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

所以我们来讲他们的故事,也是在讲我们教会的故事。所以我们的改革宗长老会,我们简称约老会,是盟约派的教会历史,你知道我们的教会史从哪里开始写的?是从亚当写的。我们教会的历史,是从亚当开始的。你不要以为教会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你要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他们的改革跟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纪念他们!我们讲的是我们祖宗的历史,你不要忙着去看炎黄,跟你没关系,他们都是下地狱的,孔子也跟你没有关系,那也是外邦人,你真正的国家是在这个属灵的国度,你首先是一个亚伯拉罕的子孙,你要找你祖先的传统,你祖先的传统是在这里。我们经常数典忘祖。一个忘记祖先的人是没有前途和根本的,我们要在历史中找到我们的身份,在现实中找到我们的责任,在未来找到我们的方向,是吧?这是多年前,我说的一段话,在历史中找到身份,在现实中找到责任,然后在未来找到方向,而在只有在基督里,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往何方走。而这一点借着众圣徒使我们一同来明白。感谢神,我们就简单的讲了一下宗教改革与你我的关联。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想交流的,也可以交流分享一下。

彩虹分割线


盟约派(改革宗长老会)简史
问:能不能把盟约派跟宗教改革的关系稍微讲一下?

答:盟约派是这样,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日内瓦大学,训练牧师,要把正确的教义和教会体制传讲出去,当时有一大批英国逃亡的人,到了日内瓦,日内瓦成了新教的大本营,他们学了之后就回到了英国,也掀起了英国的宗教改革,那其中的在加尔文的学生中有一位叫约翰·诺克斯。他乃是一位有非常雄才大略的宗教改革家,你看宗教改革纪念的四位人物,他就排在其中。约翰·路克斯,他当时要改革什么?改革整个苏格兰,他有一句祷告说:上帝啊,你把苏格兰给我,要么你就让我死去。要么苏格兰,要么死!这是他的祷告,结果上帝就真把苏格兰给他,然后他在加尔文门下受教,后来他就回到苏格兰。

苏格兰是全世界第一个建立全国性长老会的,日内瓦只是一个小共和国,只是一个城市,苏格兰不一样,它是一个大国家,并且当时的苏格兰的宗教改革,有一个了不起的眼光,也得益于约翰·诺克斯,因为当时新教很多人说,你看教会贪污了那么多的地,我们要都分给穷人,然后我们这些都是他们贪污的,我们都不要。但是,约翰·诺克斯不一样,他说我们干嘛不要?这些教产很重要。我们将来还要办教育,我们将来还要办大学,都需要钱,都需要地,所以他们把地全部都拿过来继承了,教会继承教会,名正言顺。这一点,中国教会史有惨痛教训,多年前新教不少领袖千方百计把教堂都给捐了,但是天主教很少捐,所以多年之后,天主教的教产都纷纷地归还,新教则丢了不少。苏格兰长老会那个时候把地和教堂都拿过来,拿过来之后,有了雄厚的财力,就推动了全国长老会的进一步建造,这个长老会他们最早建立起来,建立起来就培养了大批的牧师,后来这一批的牧师神学家,他们就影响了一次重要的大会,也影响了英格兰和爱尔兰,这三个国家后来为了跟查理国王打仗,就订立了神圣盟约,这个盟约派当时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根基,就强调教会的头是基督,不是国王。这一点是他们坚持的,所以后来盟约派,他们就帮着打败了查理国王,召开了威斯敏斯特大会。

而苏格兰四位著名的神学家,就参加了威斯敏斯特大会,帮着制定了威斯敏斯特信条和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问答。这些,其实英国没有遵守,爱尔兰也没有遵守,因为他们没有国家基础和教会基础。真正遵守的是盟约派,盟约派一直持守,为此他们就进入了长达30年的杀戮期,就被查理国王的儿子来逼迫,但是他们持守住了,后来盟约派就到了美国,使得盟约派在世界各地来广传,后来他们在19世纪就到了中国,在北京、哈尔滨、广东宣教,以至于他们有了几位到中国教会影响巨大的人,有一个是魏司道,写的书对我们影响很大,另外一个就是赵中辉,这是盟约派所资助的。后来,赵中辉就到了美国,在我读书的神学院读了一年后,再到西敏神学院读,后来建立了改革宗翻译社,改革宗翻译社翻译了一大批好书,成了我们中国教会复兴的根基。所以盟约派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没有这一批书的话,没有我们看的赵忠辉翻译的二三十本的书,改革宗神学在中国不会有这么大的传播。当然,另外一位人物就是唐崇荣牧师,上帝也使用。一个是赵中辉的翻译,另一是唐崇荣的布道,使得改革宗神学在中国大地传讲。真正继承了威斯敏斯特信条精神的,我们认为是改革宗长老会,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而是说这里是我们的传承。





清教徒问题
问:美国是清教徒建立的吗?

答:当然是有清教徒的贡献啦。当时是由清教徒,还有叫相信一神一位这种人,好多一起来建。当时清教徒这种影响的确是非常深远,但并不是说只是清教徒,肯定,当时一定是有宗教因素的,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就是这种精神是非常深远的,就是说他强调政教分立,每一方都要向上帝负责,像这种精神确实是清教徒传播出来的。还有就是说我们要做管家,要尽心竭力服侍神,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带着呼召生活,这也是清教徒所传递,那么对美国的建国影响是非常深远。

问:我们非常熟悉的钟马田,他是盟约派的吗?

答:不是,不过,他自称是清教徒的后裔。你可以看一本书,叫《清教徒的脚踪》,是他编的,他们有一个叫清教徒论坛,钟马田他说他认为清教徒之父就是约翰·诺克斯,他说清教徒运动是一个彻底改革教会的运动,因此他的解释仍然是把长老会跟教会的改革放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很多人就不像钟马田有这么浓厚的教牧情怀,他们在解释清教精神的时候,更多是从这个宪政啊,社会负担啊,文化使命解释,跟钟马田牧师还是有出入的,我觉得钟马田牧师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钟马田很强调联合,也很强调这种论坛,而且也很强调说他的威斯敏特大教堂,伦敦的威斯敏特大教堂,这个声音是代表着整个基督教界对这个社会发出的声音,就是这种胸怀是非常有大公教会的情怀,跟我们今天这种关起门来建教会的精神是很不一样的。

问:美国现在有很多改革宗教会,他也自称是改革宗长老会,刚才讲的是真的继承改革宗神学和结合长老会体制的只有盟约派,那么美国早期的这些现今所谓七大长老会们的源头在哪里?就是美国这些改革宗长老会的源头?

答:这个源头肯定也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之后,的确是各种都有了,家长制,会众制,长老会,在威斯敏特大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但是到最后威斯敏特大会是比较倾向于长老体制的,后来大家都从新教的源头开始发展各种,那么美国后来有各种各样的派别,但是这些派别我们说到底还是那几种,你自己可以梳理,而唯一能在《圣经》找到根据的,我们承认说是长老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宗教改革与你我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