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7-8-30 22:08
从敦刻尔克开始,丘吉尔的战争已立于不败之地
从敦刻尔克开始,丘吉尔的战争已立于不败之地
[url]http://mp.weixin.qq.com/s/IaYMiI2hFrWuEwZNBmkycA[/url]
张明扬:从敦刻尔克开始,丘吉尔的战争已立于不败之地
原创 2017-08-30 张明扬 大家

文 | 张明扬
1940年5月10日傍晚,温斯顿·丘吉尔代替绥靖先生张伯伦,被英王火线任命为大英帝国的首相。
丘吉尔一上任就是渔阳颦鼓动地来。当天凌晨,德军突然向西线发动了全面进攻,装甲部队和施图卡俯冲轰炸机让德军的突破如柳叶刀一样冷酷锐利。二战爆发的正日子虽然被视作1939年9月1日的德军入侵波兰,但盟军在西线却耐心的和德军磨了八个月的“静坐战争”,如英国战略大师富勒所费解的那样,“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26个德国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勇盟国被人消灭了”。
对于这个丘吉尔这个自命不凡却实属三流的军事家而言,西线溃败之快绝对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与军事三观。5月15日早晨7点半,也就是西线战事爆发的第五天,丘吉尔就接到了法国总理雷诺的越洋电话:“我们被打败了!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丘吉尔还没过回过神来,雷诺又激动地重复了一遍。“不可能!”丘吉尔冲着电话大声叫道,“怎么可能败得这么快!”
丘吉尔镇定或强装镇定地给雷诺打气:“所有的经验证明,这种进攻不久后就会停止的。”丘吉尔“所有的战争经验”来自堑壕战横行的一战,他当时在战时内阁担任海军大臣,不过他在达达尼尔海峡惨败于土耳其人的拙劣表现也让他的“经验”显得并不那么有说服力。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了当时他的“无知”:“我简直弄不明白,自从上次大战以来,运用大批装甲部队进行闪电战会给战争造成这样剧烈的变化。”
但在那个时期的丘吉尔,还是谜之自信地以一战宿将军事专家自居,不断飞去巴黎开各种军事会议,给法国人提出一些大而无当或干脆不可行的建议,比如,“(连续失利后),我现在对胜利比一开始更有信心了”;“向敌人的坦克进攻,敌人的坦克就没那么可怕了”;“为什么不在夜间轰炸德军的坦克宿营地呢”;“等德军的装甲兵爬出坦克吃饭休息时,让我们的步兵朝他们射击,他们肯定乱作一团逃之夭夭”……

▲《敦刻尔克》剧照
也不能过分苛求丘吉尔。且不说他的军事素养本来就不高,若非开了天眼,谁又能想到,在一战西线战场曾硬扛精锐的德军长达四年多的法兰西陆军,在这一次的大战中,仅仅用了五天,这支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伟大军队就宣告败局已定。
不要说丘吉尔和英国内阁,连希特勒自己都无法相信这从天而降的胜利。5月17日,也就是西线开战第七天,此前踌躇满志的元首突然陷入了精神的极度紧张,他坚信初期战事如此顺利必有反常,法国人一定正在策划一次出人意料的强力反攻,就像一战初期击溃德军的那次马恩河大反攻一样。到了第二天,尽管前线捷报频传,希特勒却陷入了更强烈的焦虑与幻想当中,他被自己的成功吓坏了,认为古德里安们在南翼的快速冒进,正钻入法国人精心准备的陷阱,这会把整场战争都搞垮。
但法国人让希特勒失算了,他们并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反攻的预备队。5月20日晚,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决定性的进抵海岸线附近的阿布维尔,随即向北旋转,在南翼完成了对英国远征军、法国三个军团以及比利时军队的包围。
此时,即使是懵懂的丘吉尔也多少嗅到了失败的味道,做了可能是他在战争中第一个正确的重大决策,亲自下令海军部紧急调集船只,为英国远征军及盟军撤出法国的沿海各种港口做准备。
到了5月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已经包抄到距敦刻尔克仅有20公里的海岸线,40万盟军除了从敦刻尔克海路撤退,在陆地上已经陷入无处可遁的重围之中。
可就在当天晚间,希特勒突然下达了那道在二战史上著名的“停止前进”命令,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装甲部队都被强行要求停止进攻,把时间和舞台交给戈林的空军。对于敦刻尔克这整个历史事件而言,希特勒为何做出这个被称作“二战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个大错误”的决定,在历史上的谈资还要大于之后英国人那奇迹般的全身而退。
究竟为什么?即使是当时参与决策的德军高级将领们,在战后的各种回忆录中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他们之间,以及与二战史专家们,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猜测与争论。

▲《敦刻尔克》剧照
得了大便宜的丘吉尔怎么看?他似乎比较相信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的说法,“希特勒为这些装甲部队担心,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运河交错、处境不利的地区,要冒很大的风险”。哈尔德甚至说,是戈林不想让德国陆军独占在敦刻尔克全歼英国远征军这个大功劳,所以才向希特勒极力要求自己的空军接手最后阶段的战事,“在整个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
不过,在我看来,希特勒这次的所谓失误仍然可以追溯到他5月17日那次神经的极度紧张。从根本上而言,希特勒和丘吉尔一样,都无法在理智上相信法军的迅速崩溃,他们的大部分战争经验都植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在军事上比丘吉尔还是强多了)。希特勒这次对装甲部队的叫停,出于精神深处的高度不安,就好比空城计中的司马懿一样,就这么打赢了?其中一定有诈。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也谈到了一则段位更高的阴谋论,即希特勒是故意放英国一马的,避免对方受到奇耻大辱,以便在击败法国之后同英国有更好的媾和机会。
希特勒在这一点上彻底看错了丘吉尔和英国人。丘吉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一名无比坚韧且执拗的勇士,他或许并不知道东方的蒋百里,但蒋百里那句抗日箴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简直就是丘吉尔战时的不二写照。
他在就任首相的第三天(5月13日),就在下院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和眼泪奉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
即使在敦刻尔克最灰暗的时候,二十多万英军——这几乎是英国当时所有的陆军家底,深陷重围之时,丘吉尔仍然漫不经心的对内阁成员说道:“当然,无论在敦刻尔克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战斗下去”,他反复强调 “除非希特勒被打败或是英国不再成为一个国家,否则,我们决不退出战争”。

▲《敦刻尔克》剧照
也千万不要认为丘吉尔只是死硬固执而已,希特勒大抵倒是这样一个人。丘吉尔甚至与军方内阁一起推演了最悲观条件下的战争走势,他不惮于面对英国空军被消灭,英国海军不能阻止德国的登陆等一切极端的战争设定,然后他的结论仍然是“我们相信我们能”。同样是自信,丘吉尔与希特勒的区别在于,丘吉尔的自信不是建立在元首式歇斯底里的狂想与自我催眠之中,他敢于承认一切劣势与极端情况,然后仍然自信。
希特勒是5月24日晚全面叫停装甲部队的,两天后,即5月26日傍晚,他如梦方醒,德国坦克重新发动了引擎。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大范围的误解,敦刻尔克撤离(代号“发电机行动”)实际上是在德军重新进攻之后才正式启动的,准确时间是当晚6点57分。
也就是说,不仅是希特勒的失误,丘吉尔的决心和居中调度,英国空军和英国海军的悍不畏死,英国民船的万众一心,甚至还有法国败军的殊死抵抗(4万担任后卫的法军被俘),才共同合力写就了敦刻尔克的奇迹。
毕竟,按照丘吉尔和英国军方一开始的预测,敦刻尔克大约只能救出45000人。而5月27日,第一个撤离的全天,也只撤出7669人。
从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下午,9天时间,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里暂且不谈什么情怀,撤出的人越多对日后的反攻自然也是多多益善。敦刻尔克对此后战争最直接的影响,或者说最大先导性意义在于,德国空军在敦刻尔克的失利已经预示着,他们没办法在不列颠上空击败英国空军,而不击败英国空军,德国人就更没任何可能彻底击败英国。戈林如果在第三国的天空都无法击败英国空军,那么到了英国空军的主场,他还有什么牌?

▲《敦刻尔克》剧照
戈林可以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什么天气不好不利于空军行动,沙滩严重影响力轰炸的威力,英国的撤退“舰队”过于庞大炸不胜炸,但仅就敦刻尔克上空与英国空军的直接战斗而言,戈林也被打败了。更具有预言性意义的在于,丘吉尔最珍视的“最后的神圣后备军”,在法国战役中怎么也不愿意拿出来的英国首都空军,也出现在敦刻尔克上空,用胜利定下了几个后不列颠空战的基调。伦敦上空的鹰,早已飞翔在敦刻尔克的上空。
“我们必须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6月4日,也就是敦刻尔克撤退结束那一天,雄辩家丘吉尔又在议会发表了演说,他想向全世界特别是美国阐明,英国继续战斗的决心不是绝望的挣扎,而是有可靠依据的。“这是英国空军和德国空军实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而英国空军通过了考验,“难道不可以说,文明的事业将由数千个飞行人员的本领和忠诚来保护么?”
与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相比,三十多万陆军在敦刻尔克的奇迹撤离并不构成某种二战转折点。但是,从丘吉尔的角度而言,从敦刻尔克开始,英国空军已被证明无法击败,丘吉尔的战争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而至于从不败走向胜利,有罗斯福在,有斯大林在,他等得起。
而万一英国空军被击败了呢?丘吉尔淡然地说:“我们可以把舰队调往大西洋的对岸去,从那里保卫大英帝国。”
题图: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