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女人的国家”需要被拯救吗?电影《摔跤吧!爸爸》

yingyinc 2017-5-9 07:23

“没有女人的国家”需要被拯救吗?电影《摔跤吧!爸爸》

“没有女人的国家”需要被拯救吗?——观电影《摔跤吧!爸爸》

[url]http://mp.weixin.qq.com/s/u8n7wPJVyFKN8vMRQ61FDQ[/url]

“没有女人的国家”需要被拯救吗?——观电影《摔跤吧!爸爸》
原创 2017-05-09 文道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文道

“祝你生个女儿”是印度最恶毒的咒诅。BBC纪录片中的律师公然说:“在印度的文化中女人就不是人…在男人的眼里就是性。”片中两女孩被父亲训练获得摔跤冠军,改变命运。然而逼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父亲“究竟是救世主还是梦魇”?父亲要做一家之主还是一家之王?

5月5日由印度国宝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大片《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这部影片以破40亿卢比的成绩荣登印度影史票房冠军,荣获印度电影观众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大奖。

电影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尔(Mahavir)的真实事迹改编。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的马哈维尔,一心希望将儿子培养成能为国争光的世界冠军。而当妻子连续生下四个女儿之后,希望渺茫,他日益消沉。然而一次偶然中,他发现两个女儿具有摔跤的天赋,于是开始严格训练她们迈向夺冠之路。现实中的马哈维尔共训练六个女孩,四个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以及两个哥哥的女儿,这六个女孩全都在国内或国际比赛中斩获奖牌。

印度最恶毒的咒诅:“祝你生个女儿”

电影的拍摄与印度的“国耻”有关。印度前总理辛格曾毫不讳言地指出,印度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导致选择性堕胎和杀害女婴的行为延续至今,他把这一陋习称为印度的“国耻”。影片的上映配合了政府“拯救女孩,教育女孩”的变革诉求。

“拯救女孩,教育女孩”是由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在印度男女比例失衡最严重的地区发起的一项全国计划,旨在减少因重男轻女而选择堕胎的机率,拯救女婴的性命并教育她们让其有人生发展的可能,改变女孩生下来就是赔钱货的守旧观念。莫迪说,这项计划虽然是自哈里亚纳邦发起,但未来将贯彻至印度全国每一个邦、每一所城市、每一个村落。

重男轻女的习俗影响了印度人的生育观,“祝你生个女儿”是印度最恶毒的咒诅之一。女孩子生下来父母要为她筹集一大笔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一旦添了一个儿子,那就意味着多了一条生财之道。有一种说法是,养女儿就好比给邻居家的植物浇水。在这种社会氛围下,生了女孩父母就愁眉苦脸,比家里死了人还难受。加尔各答商人波达的妻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孩,他一气之下将她们全部勒死。在回答警察审问时,他居然回答说:“谁让她不给我生儿子?我付不起嫁妆,丢不起这个脸。”

印度史诗《摩呵婆罗多》中说:“没有比女人更罪恶的生物了,她是毒药,是毒蛇。”“女人是活生生的谎言。”可见,女性在印度是多么的不受尊重。BBC制作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中,为强奸犯辩护的两名律师在接受采访时堂而皇之地说:“在印度社会里,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在印度的文化中,女人就不是人,而是一种男性社会的附属品,女人在男人的眼里就是性。”

在印度,重男轻女至今仍是一个普遍的观念,被堕胎的绝大多数都是女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称,印度每年有50万女性胎儿在性别检测结果出来后即遭堕胎,平均每天少出生7000名女婴。


《没有女人的国家》电影海报

2003年的印度电影《没有女人的国家》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由于滥杀女婴之风盛行,导致许多乡村和城镇里缺少新娘。女主角卡尔基到了出嫁年龄,她父亲向男方提出10万卢比(大约合1.16万人民币元)的聘礼,谁知一家出了50万卢比,让卡尔基做他五个儿子的老婆。卡尔基嫁过去后,每周除了每天和一个丈夫同寝外,余下2天还被他们的父亲占有。受尽凌辱,遭遇悲惨,被戴上镣铐关在谷仓内。

这部影片从第一场戏就窥见印度社会歧视女婴传统的恐怖。女主角被抬进产房,她的丈夫在外面焦急地踱步,突然听婴儿啼哭声,当他听到“是女孩”时,接过婴儿,就马上把她扔进井里溺死。“明年一定要生个男孩。”父亲喃喃地说。

“你的对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

面对印度社会的种种弊病,包括《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尔·汗在内的印度电影人,也在做着各种努力。2012年,他开始筹划并播出自己的谈话节目《真相访谈》,每集都聚焦一个社会问题,其中不乏敏感内容如儿童性骚扰、包办婚姻、家庭暴力等。他说:“卸去演员的身份,作为一个人,我读报纸、看新闻、与朋友闲聊、和陌生人交谈,总有一些事触动我的心弦。有时我会想,我的生活幸福美满,别人的苦难与我何干呢?但是它确实有干系。因为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

“人人都说,伤害我们的人近在咫尺,或许我们都有责任。现在,与我一起踏上这段旅程吧。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学习、去分享,一起去揭开这些难题的谜底。我无心激化矛盾,只为能改变这个时代。无论是谁心中,只要有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阿米尔·汗说,“我们试图彻底弄懂每个话题,从社会的角度,从法律的角度,看看问题的历史沉疴是什么,具体的数据是怎样的,是否有人找到解决方案。我们想了解所有这些,也希望改变人们看事物的方式。”

影片中的主人翁做的也是同样的尝试。父亲马哈维尔在英联邦运动会女子55公斤级自由摔跤决赛前的晚上,对女儿吉塔说:“明天比赛的策略只有一个,就是让人们记住你。银牌很快就会被遗忘,只有赢了金牌,你才会成为典范。典范将被永远铭记在心。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将不会只属于你,还属于数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生的女孩,胜利属于那些被禁锢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女人。明天的比赛,你的对手将不仅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



“父亲究竟是救世主还是梦魇”

然而,即使不是解决问题,只是“改变人们看事物的方式”也并不容易。对于深深扎根于印度社会的父权制,人们不难发现,电影中的父亲马哈维尔身上有同样的影子。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展现出严厉独裁的一面,逼女儿跳河,剪短发,早起训练,剥夺玩乐时间……

有网友在豆瓣短评中写道:“父亲价值观简直令人作呕,以梦想、金钱、冠军强制女儿人生,所谓父女情不如说是满足私欲后的奖励。电影讲述打破性别偏见,其实自己已经偏见得无可救药。纵然父权被击倒在地,也要用整个后半部分将其再次扶到最高位。”

现实生活中,如此专制型的父亲通常迁怒的对象是“生下本该是个儿子”的女儿,或者不够“男子气”的儿子。他们往往非常苛刻,希望孩子能够继承一些家族传统,一旦孩子没能满足愿望,父亲便会暴跳如雷。影片中姐妹二人在接受父亲的残酷训练时开始退缩,就如影片中的插曲唱道的,“父亲究竟是救世主还是梦魇”。她们厌恶父亲的专制。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马哈维尔身为父亲的另一面,比如训练后替女儿按摩,女儿比赛失败后不训斥,在低谷时成为女儿的后盾。影片中,马哈维尔跟妻子说:“在这一年,你要隐藏你的情绪,给我一年,若我错了,我会永远埋葬我的梦想。”

尽管在训练期间,两个女儿充满抱怨。但当姐妹俩参加一位14岁就不得不结婚的女孩婚礼时,14岁新娘的一段话提醒了她们:“你们的爸爸至少替你们着想,让你们有自己的人生!”最终,姐妹二人选择职业摔跤,成为摔跤冠军。

电影中,父亲通过摔跤“拯救女孩”,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来帮助孩子和整个家庭成长呢?有人说,父亲有两种,一种是“一家之主”,一种是“一家之王”。“主”和“王”仅一点之差,但区别很大。

当爸爸是“一家之主”时,他做出的重大决定,要考虑的利害都会以家人为前提,并且以全家人的幸福为己任。而以“做王”心态做父亲的人,往往会把家人当做服侍自己的仆人,高高在上,甚至成为家中的暴君。他们会说,“我辛苦工作养活全家,难道我没有资格享受他们的服侍吗?累了一天,回到家,轻松看几个小时电视,又有什么不对吗?”“如果我喜欢,你可以……如果老子讨厌,你休想。”

然而,真正的父亲应该做仆人:不是对孩子唯命是从,百般迁就,而是有智慧教导孩子,善于观察孩子的潜力;不是取代母亲的角色,而是支援她,不让她身心疲累,一起分担,帮助她更有效的做母亲;不是让孩子任意妄为,而是教导孩子为他人的益处着想,甘心服事他人。同样下班回到家,这样的父亲会说:“虽然辛苦了一天,但在休息之前,我有什么可以帮助孩子的呢?他们一整天没看到我。”若一个个家庭成为良性的社会单位,人们有理由对国家的改变持更积极的态度。

翻转印度女性权益的力量

阿米尔·汗和印度总理“拯救女孩,教育女孩”的计划究竟能多大程度改变印度女孩的命运,尚需拭目以待。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为止引起印度女性命运最大翻转的一个英国人威廉·克里。重新思索他的经历,或许将帮助今天的人们发现变革的钥匙。



被誉为“近代宣教士之父”的威廉·克里没有学位,沒有显赫的家世,沒有钱财和当权的朋友,出身贫苦的鞋匠学徒,他于1793年到达印度,在印度宣教长达40年之久。他在印度开办基督教学校,创建一所大学;1820年成立印度农学会,改良农业;他把圣经翻译成印度几乎所有的二十多种文字。他的孩子、妻子都死在印度这块土地上。

威廉·克里非常关注印度女性的权益。因为印度有将寡妇活活烧死的风俗,这是印度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女人在丈夫去世时,作为忠诚的好妻子,她会被要求自愿地为丈夫的葬礼堆柴堆,与丈夫一同被焚烧。她如果拒绝,也会被强行放在那里,甚至被她的亲生儿子强行放在那里。

如果她设法逃离了火堆,她的余生也会在羞辱中度过。她只能每日吃一餐,穿最邋遢的衣服,永不可在床上睡觉,月月剃头以便在各种男人眼中显得刺眼可憎。由于印度的童婚习俗,当寡妇被陪葬时,她可能还是一个五到十岁的孩子。有时寡妇不是被火烧死,而是随她们的亡夫活埋。

这种习俗让威廉·克里非常痛恶,他积极领导废止杀婴、童妓、寡妇殉葬等陋习的运动,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29年获得成功,在当时印度总督督促下,废除了寡妇与亡夫一同火化的习俗。 “期望神为我们成就大事;尝试我们为神成就大事。”威廉·克里这句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用十字架废除了裹小脚”

支持威廉·克理关注女性命运的动力,来自他背后的信仰。研究基督教文明的作家阿尔文·施密特认为,耶稣的降生是妇女历史的转折点。他说:“耶稣基督的出现,使希腊、罗马、犹太妇女千百年来极其低下的地位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耶稣基督的言行把妇女的地位提到新的高度,常使他的朋友与仇敌惊愕、沮丧。有许多古老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信条与做法明确规定妇女在社会地位、智力、精神等方面均为低下。耶稣基督通过言传身教,批评了这些信条与做法。祂的话绝非徒然而出,祂曾说过,‘我来了,是要叫你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如果有哪一类人需要在精神上和社会上得丰盛的生命,那就是当时的妇女。”

耶稣在雅各井边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妇人却感到震惊。在犹太拉比口传律法中规定:“男人公开与女人说话,是自己招罪。”“人不得与女人打招呼。”然而,耶稣“不走寻常路”,使跟随祂的门徒也大跌眼镜。

不仅如此,在新约中,我们还看到神将圣灵赐给每个重生的人,包括女人,这一点就推翻了古时认为男人比女人重要的观念。难怪保罗会如此总结基督教的人观:“从此不再分犹太人和希腊人,自由人和奴隶,男人和女人,因为你们都在基督耶稣里合而为一了。”(加拉太书3:28)

跟随耶稣的基督徒们,也将妇女应得的自由与尊严带到世界各地。拿中国来说,盛行了千年的女人裹脚的恶俗,也是因为基督信仰的传入才得以废除。


十字架废除了令人恐惧的裹脚陋习

裹脚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裹小脚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束自己的脚,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裹足期间,肉常常腐烂,脚底大面积坏死,有时候脚趾会一个个掉下。”脚常常坏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

女人为何裹脚,其中一个原因是有利于把妇女禁锢在闺阁之中,对她们的活动范围加以严格限制,以符合“三从四德”的礼教,从而达到按男子的欲望独占其贞操的目的。

曾在中国宣教的耶鲁大学史学家肯尼思·赖德烈看到,没有裹足的女子是“羞耻的,不可能嫁得如意郎君。”然而,裹小脚的恶俗,遭到宣教士的谴责,最终在基督信仰的影响下,1912年中国政府废除了这个泯灭人性的习俗。林语堂说:“基督教传道士们用十字架废除了裹小脚。”神怜悯的心肠藉着祂的儿女们的行动,打破了人设立的一切藩篱和咒诅。         

看过《摔跤吧!爸爸》的中国观众,面对印度女孩的现状或许产生些许庆幸,毕竟中国女性权益早就今非昔比。如果只是裹脚,释放起来还容易;如果是头被裹了,思维要从各种桎梏里重新得自由就难许多。那是无分性别,无分国家,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唯有真理,能让我们得自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女人的国家”需要被拯救吗?电影《摔跤吧!爸爸》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