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每个抑郁病人背后,一个家庭的隐痛——影片《一念无明》

yingyinc 2017-4-28 16:25

每个抑郁病人背后,一个家庭的隐痛——影片《一念无明》

每个抑郁病人背后,一个家庭的隐痛——观金像奖获奖影片《一念无明》
[url]https://mp.weixin.qq.com/s/8HOoY6uxK1aOU8K3Ru4VrA[/url]

每个抑郁病人背后,一个家庭的隐痛——观金像奖获奖影片《一念无明》
原创 2017-04-27 橡溪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影评】
文|橡溪

据香港真实新闻改编,主人公阿东患躁郁症,病发失手杀死患病母亲,后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一年。母亲对阿东喊:“要不是因为你这个混蛋,我怎么会成现在这个样子?”阿东从出生起就不断被指责,父亲离家出走后独自照顾母亲,不停付出却换来母亲谩骂,终酿意外。

今年4月7日是世界健康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这天启动了一项名为“抑郁症:我们来谈谈”的推广活动,致力于为抑郁症患者提供相关帮助。同一天,国内公映了一部与抑郁症有关的电影《一念无明》。该片去年获得金马奖两项大奖,今年4月又在第 36 届“金像奖”上得到8项提名,并且最终斩获最佳新晋导演、最佳男女配角三项大奖。《青年电影手册》评选出的2016“十佳影片”就包括《一念无明》。该片也被曾志伟夸赞是“十年一遇的好剧本”,并吸引余文乐、金燕玲等人的零片酬加入。

根据香港真实新闻事件改编,主人公阿东(余文乐饰)是一个患有躁郁症的年轻人,在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阿东病发失手杀死了自己患病的母亲,后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一年。故事主要发生在阿东出院后,和父亲相依为命的他,仍然面临着社会、同事、陌生人的歧视,阿东再一次面临崩溃。影帝张家辉看完该片后感同身受地说:“这个故事随时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


阿东和母亲

从出生就不停地被指责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饰)被判入住青山医院,父亲黄大海(曾志伟饰)迷途知返,带着伤痛和愧疚接回康复后的儿子,蜗居在一间狭窄的板间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阿东却并不领情,原来阿东一直对爸爸当年抛弃家庭的事耿耿于怀。阿东对父亲当年的离开,心怀苦毒,他对父亲说:妈还在的时候,你出现过吗?但是父亲却有一肚子苦水:从我们结婚第一天起,她就说嫁错了,不知什么时候,她开始讨厌我了,说我没用,只懂开车。我真的不懂怎么做老公,不懂做父亲。原来这个家庭陷在一个互相伤害的漩涡里。

阿东记得,读小学六年级时,自己和弟弟在同一个学校,学校组织亲子游戏,但是父母却带着弟弟参加,把阿东留在学校。这对他的伤害之深,从影片就能看出,父亲以为那次出游带的是阿东,实际上是爸妈带着弟弟去的。

另外,阿东的母亲吕婉蓉常年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尽管如此,大儿子阿东仍不离不弃,只是想照顾母亲,别人建议他把母亲送进护老院,但他却执意不同意,为了照顾母亲,他甚至辞去工作。在阿东的心里,他一直在尝试被母亲接纳,然而,他的母亲却对他充满偏见,口口声声说阿东不如远在美国读书的弟弟阿俊。

阿东的躁郁症很显然是受到了这个扭曲家庭的影响,一个为自己婚姻不幸而抱怨不堪的母亲,一个因不堪妻子生气而撒手离家出走的父亲。母亲对阿东的指责,基本上就是对这个社会,对丈夫,对大儿子的不满,而这种种不满凝集在一起,全部投射给了阿东,阿东深深地被伤害着。影片中,母亲对阿东喊叫道:“要不是因为你这个混蛋,我怎么会成现在这个样子?”听到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孩子都很难接受。独自照顾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却长期面对不被欣赏、不被体谅,甚至被谩骂的光景,不停地付出却换来母亲的谩骂,母子间的情绪互相牵引变得激化,最终酿成意外。

很明显,阿东从出生就不停地被指责,让一个孩子从小就背上自责的感受,这是他躁郁症根源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阿东来说,他在找寻一个可以视为家的地方,但整个家庭并没有给他安全感,自己不被接纳。在很大程度上,躁郁症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者尼利科(Armand Nicholi)说,那些为严重的情绪上的疾病所苦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历过父母不在之痛,不论是因为死亡、离婚、工作的需要或其他原因。阿东一直活在这种被责备和“父母不在”的阴影之下,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影片中的那个小男孩余果其实也是阿东小时候的一个投影,阿东问余果怎么没见过你爸爸,而余果反问道:“你妈妈呢,我也没见过你妈妈。”阿东默不作声。

李尔(Edward Lear)是19世纪英国打油诗的创始人。他父亲欠债导致家庭分裂,李尔被遗弃给大姐照顾。后来,虽然家庭复合,他的母亲却再也没有参与养育李尔的工作。李尔被母亲的不可靠和拒绝所伤害,后来罹患复发性的忧郁症。由于和父母没有亲密的关系,李尔成了一个孤独的人,一直在寻找他所失落的,他期望有一个人会要他,就像别的父母要一个小孩一样,而这是他父母没有做到的。李尔终其一生都在游荡,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这种流浪的生活是由他母亲造成的,他发现自己的心“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视为‘家’的地方。”

不难发现,抑郁症的确和家庭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正如希腊医师希伯克拉底斯说,抑郁症很大程度是因为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破碎,从外部而来的不幸感与挫折感,导致缺乏自我认同,所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30多年的抑郁症如何被医治

躁郁症就是既有躁狂表现又有抑郁表现的一种疾病,这也属于抑郁症的范畴。患者情绪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时而歇斯底里、亢奋至极,时而又悲观沮丧、低落到谷底。就如影片中所说的,患者情况严重时,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从而常有自杀倾向。

如果放任躁郁症自然发展,很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不良、生活满意度下降。对于基督徒来说,当有主内肢体患了抑郁症,要给予积极的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罪没认清,这反而带来很大的伤害,就像约伯所说的:“你们安慰人,反叫人愁烦。”

影片中,说战胜躁郁症需要家人的支持以及积极的治疗。美国印第安纳州绿城华人教会石平南长老有30多年的抑郁症病史,拥有博士学位的他,直到2010年才确诊为躁郁症。经历过死荫的幽谷后,从2011年7月,石平南开始在网络上进行抑郁症的知识普及和咨询。

“因为人们对抑郁症的无知和偏见,你会被视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甚至疯狂。所以我们开始会不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而想悄悄地渡过难关。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终于面对现实,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一个像高血压一样可以得到医治的病。这么多年来我都一直是默默地承受抑郁症的折磨,而不知有药物可以帮助我。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就像我一样。要战胜抑郁症,唯一的方法是面对这个像歌利亚一样的巨人,像牧童大卫一样靠神而战。”

石平南博士分享到,在医治上面,大致上有七个步骤。第一,就是必须意识到自己得了抑郁症,而且要承认。很多人不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总觉得抑郁症是一个弱者的表现,特别对男性而言。不少患者不去看医生,结果没能得到及时的医治,最后演变为严重的问题。第二,就是要告诉你的家人或密友。如果他们清楚抑郁症是怎么回事,他们会对你有很大帮助。抑郁症不能靠个人,靠个人是扛不过来的。

第三,一定要寻找专业的帮助。精神科医生,心理辅导师,还有牧师。抑郁症是身心灵全人的紊乱。如果严重,就需要吃药。这就和感冒一样,吃药对患者有帮助。“感冒不吃药也能好过来,但会很辛苦。抑郁症也是这样,生理的部分需要吃药治疗。医生和药物都是神赐给我们、帮助我们的,是神医治我们的一个手段。”

第四,要有好的心理习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很悲观,事情总是往坏的方面想。“我们作为基督徒都知道神让我们经历的事情一定是对我们有好处的。”第五,要相信神的爱。“当你抑郁症严重的时候,你感觉不到神的爱,感觉神离你很远,但这只是你的感觉而已。神还在那个地方,没有离开,只是你感觉不到而已。你要清楚,知道神是爱你的,因为这是神的应许。”

第六步是积极地避免复发。“一方面要坚持吃药,另一方面,可能你需要改变你的工作环境。可能你的工作压力过大,你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或者你的生活环境也需要改变,换一个环境可能对你有帮助。”

第七步就是帮助别人。“神让我们经历抑郁症是让我们得益处,也让别人通过我们得益处。当时我的病还没有完全好,就开始写微博,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神要我们做祝福人的管道,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别人。所以不是说我们患抑郁症很倒霉,如果我们按照神的心意来行的话,它也会成为我们的祝福。”


阿东

阿东的苦毒和女友的饶恕

影片中,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阿东和他的女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内心深埋着一颗不肯饶恕和苦毒的种子。
   
影片开始,曾志伟饰演的父亲就把一把铁锤藏在被子底下,其目的就是用来防范患有躁郁症的儿子犯病。当阿东发现父亲的枕头下藏着锤子,伤心的他对着父亲说:哪有父亲拿着锤子提防儿子的。这对刚康复的儿子来说等于重重的一击。
   
其实,父亲也想挽回,父亲黄大海知道黑巧克力能帮助到儿子,就买给儿子吃;为了了解抑郁症,他寻药问医,还买来《走出抑郁的深谷》一书。但他能做多少呢?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时常软弱的人而已。就如导演黄进所说,曾志伟“演活了一个‘弱男人’……其实生活中每个男性都有软弱的时候,面对着社会的性别角色定型带来的压力,很多男性都累积了很多委屈,或隐藏了软弱、举棋不定的一面。志伟的演出就是帮各位男士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他承认了他的软弱和不知所措。”

面对当年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的自己,父亲黄大海其实也恨自己,他忏悔到:其实做个混蛋父亲很容易,可以撒手不管。活了大半生,什么都逃避,有一天懂得后悔了,却没有用。黄大海醒悟到自己前半生只懂逃避,无奈之下,父亲拨通了远在美国的小儿子的电话,小儿子却劝父亲把哥哥阿东送进精神病院。父亲亲身体会被亲人冷漠对待的感受,于是说出一句:“不是所有事情都可外派给别人做的。”父亲选择留下来努力修补这段父子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阿东前女友Jenny在教会做的那场见证。Jenny一直梦想着29岁结婚、30岁生孩子,一步步建立幸福的家庭。在她28岁时,她遇到了阿东,当他们准备结婚时,Jenny却接到了警察打来的电话,说阿东杀死了母亲,并且得知阿东瞒着她借了很多钱。面临这样的打击,她的梦想瞬间破灭,她恨阿东毁了她的梦想。她无法饶恕阿东,直到她遇见了神。

在Jenny做见证前,教会里的苏牧师宣读了《哥林多后书》5章17节:“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苏牧师解释说,唯有依靠神,我们才能饶恕别人,靠着圣灵的帮助,我们才能胜过自己的软弱。如果我们不肯饶恕别人,我们的怒气会把我们摧毁。尽管饶恕的功课并非易事,但只有饶恕,才能使我们过崭新的生活。

Jenny在台上做见证时问:“为什么神将苦难加给我?”她泪流满面地说:“我真的很恨你,但我选择宽恕,苏牧师说,苦难是神安排的试炼。靠着主耶稣的大爱,我可以重生。”此时,坐在台下的阿东不知所措,显然他还没做好饶恕的准备,他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只好仓惶离开。阿东跑到超市,一个劲地吃着黑巧克力,想让自己开心起来,可是吃着吃着却哭了,他的内心被苦毒吞噬着,他仍然陷在无尽的迷茫之中。


阿东和前女友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

阿东的迷茫,其实也象征着香港的迷茫。《一念无明》的英文片名叫“Mad World”,译为“疯狂的世界”。影片通过一个躁郁症病人的境遇来反映整个社会现实。

近年来,香港的自杀问题严重。电影中,阿东的前同事Louis似乎因为工作压力巨大而自杀。人们缺乏法定标准工时的保障,导致工人的权益受损,人们生活在高压之中。黄大海从事中港货运司机,工时长,缺乏时间陪家人,就连小便也要在车上解决。

电影中的孩子余果从小就被母亲和社会灌输一些被扭曲的价值观。余果被母亲教导将来要赚很多钱,甚至为了孩子更聪明,把针扎在孩子的头上。孩子想种花,却遭到母亲的反对,使孩子处在压抑的学习环境中,这其中也映射了香港的教育问题。


阿东和余果

据报道,从2015年9月1日起,在香港就读小学、中学及大专院校的学生,接二连三发生自杀事件,至2017年4月,已有65名学生选择轻生,打破香港历年学生自杀人数的纪录,也引起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基督徒关怀香港学会在近日举行的“自杀还是他杀?!”的研讨会中,试着从神学、教育、社区连结多角度,来分析香港学生的绝望呼喊。

研讨会中,一位女高中学生诉说了自身情况,向大家先讲述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希望她读商科,因看到许多商科出身的人,至少能月入4万港币。但她仍以自己的兴趣为先,选择就读文科。双方均不愿在学业取向上作让步。她多次形容“家是避风港”,不懂为何在家仍要承受压力?父母拿孩子作比较,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常存在着争竞,她除了倍感压力,更觉得无所适从与不满。

香港中文大学龚立人教授在会上认为,圣经的教导,是以如何将生命圣化,从而如何活出潜能,及如何享受人生。他感到现今香港的学校就像自建一道防火墙,自顾着吸引学生入读而着重一些校内学生成绩、成功升上大学比率的数据,而非真正关怀学生的需要,忽略了对学生的多元发展,这也正是电影所呈现的问题之一。

阿东的躁郁症不仅仅是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冷漠加重了他的病情。电影中,邻居们对阿东充满了防备,生怕他病情复发,危及到他们的安全。阿东和邻居的孩子余果在天台上聊天,孩子的妈妈急忙跑上来,以为阿东要谋害孩子。这些来自外界的压力,使阿东难以重新融入社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影片只是描绘香港现状,并没有开出良方。影片最后的镜头,父子俩坐在河边,父亲说:回家吧。导演黄进说:“可能电影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但是结局在我们自己的身上。电影中父子生活的环境是我们大家造成的,他们的结局如何是在于我们如何跟别人相处。”

导演黄进及编剧陈楚珩提到创作初衷时说:“让观众学懂同理心,将人连接起来,才能令世界更美丽一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苗春称:“黄进和陈楚珩为当代人摆脱精神困境寻找到的方法,是同理心,而非同情心。同情心很方便,而同理心是换位思考,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

而同理心的基础就是倾听,用我们的心去倾听别人的需要。电影结束的字幕上写着《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我们很少去聆听别人的需要,以致彼此之间带来误解和纷争,从而变得没有爱,变得看不到邻舍的需要,变得只求自己的益处。然而,当我们用心去倾听别人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心灵贫穷的光景。

作为基督徒,用心去倾听,这也是主教导我们去做的。因为祂本身就是带着同理心来救赎我们。祂为了体会我们身在罪中的苦难,祂亲自降生为人,亲自担当我们的罪和过犯,亲尝苦难。正是因为这位真正的倾听者,明白我们内心的需要和呼求,解决我们灵里的“抑郁症”,使我们找到活着的意义,也得以成为新造的人,心存盼望和使命。

我们也当存着一颗倾听的心,去聆听他人的需要。保罗曾分享过他的领受:“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带着基督的爱去关怀和倾听,最终将基督带进别人的生命,因为唯有基督才是医治“疯狂世界”的良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个抑郁病人背后,一个家庭的隐痛——影片《一念无明》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