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回应佛教徒对基督教的若干问题

yingyinc 2017-3-9 17:12

回应佛教徒对基督教的若干问题

回应佛教徒对基督教的若干问题
[url]http://mp.weixin.qq.com/s/2kI_w2EPOqK4Cir89Ds8vQ[/url]

回应佛教徒对基督教的若干问题
2017-03-09 我们合理的信仰


佛教徒说:基督徒通常以为佛教只看到因果的现象,但无法解释因果的来源。他们误以为因果律是佛法的顶峰。但他们不知道,因果律在佛法里仅仅是个描述现象的规律,就好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在无数现象与规律的背后,还存在着自有永有的本体(真如)。这一点,通常基督徒是不知道的。


说到真如的意思:真是真实的意思;如是不变的意思;合起来可以说成真实不变的真理本像。按照《杂阿含经》中的说法:真如即是因缘性。《阿含经》中则说真如的真理是恒常不变的。这些都是佛教对真如的解释。仔细分析其实有点意思,释迦摩尼特意把这个问题抬高到一个逻辑不能去分析情况。说真如是本质,缘起为表象,结合起来就是在说:世界万物一切都是通过无常的因缘所结合的(万物没有不变的定律),但是他讲的这句话的理论依据是恒常不变的(他讲的话却是不变的定律)。


我们拿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来分析一下,举个例子:人人都会死,我是人,所以我会死。这个是符合逻辑思维的观念。而释迦摩尼所提出的观念:万物无常,真如于万物之外,真如恒常。这样用三段论分析推到第二段就不行了,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法用逻辑来解决的。


再次重新看下这个问题:释迦摩尼先是说万物都是无常,然后自圆其说自己所说的这个理论依据真如则是恒常。不过下面的问题也就来了:请问释迦摩尼他悟出来的真如这个真理的依据何在?又请问为什么真如可以作为恒常的真理而在无常之外呢?这个问题释迦摩尼没有回答,他把问题留给了后代的佛教徒……


这样到了大乘佛教时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佛教如何发展?所以那些借释迦摩尼的名义写佛经的大乘佛经作者是这样回答的:

《宝雨经》中说:“实义者,所谓不虚妄,即真如也。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何以故?此法超过一切文字言说及戏论故。离诸出入,无有计度,非计所行,无相离相,远离一切诸魔境界及一切烦恼境界。其自性寂静故,无垢无染,清净微妙,最上无比,恒常不动,性不灭坏。若诸如来出现于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安住。如是名为真如,亦名实际,名一切智,亦名一切种智,名不思议界,亦名不二界。”


《胜天王般若经》中说真如:但唯智知,非言之能说,离诸戏论,绝诸分别,远离寻伺、过寻伺境,非识之所了。

意思就是:真如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真实的存在所以能跳出无常;你自己也能知道它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办法证明,也不能用言语把它说清楚。所以你看佛教这些东西都是在跟你绕来绕去的,绕到最后你已经晕头传向了,结果还是一个无头公案罢了。总而言之:真如真实存在,说也说不清楚,你信就是了。


而对于自有永有这个问题,基督教与佛教有本质的区别。佛教说有真如的真理存在,这个真理是教主释迦摩尼悟出来的。基督教绝对相信有自有永有的的真理的本体,就是三位一体的上帝,这个真理是上帝自我启示下来的。


这两点的不同,做个比方式的提问:你如何能知道你爸爸是你爸爸?
佛教的回答:因为我想要一个爸爸(类似于释迦摩尼寻找真理),所以就悟出我爸爸是我爸爸(类似于释迦摩尼悟出真理)。

基督教的回答:因为是生养我的爸妈告诉我的(类似于创造人类的真神的启示)。

佛教徒说:在佛教中,真如与万物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而在基督教中,上帝与万物的关系是能造与被造。两者相比,后者在逻辑上存在漏洞。古印度人说,世界被四头大象驼着,大象被一头乌龟驼着,如果你问:谁驼着乌龟?印度人只好说:乌龟自有永有。基督教并不比印度人更高明。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很容易了。本体与现象就很符合逻辑吗(当然上文已经分析了逻辑不能解释这个问题)?其实这种问题是最说不清楚的,好比当今的中国经济是姓社还是姓资?况且这个本体佛教都根本就没办法解释清楚,又怎么去逻辑本体与现象呢?

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万物,以及人与万物是受造物,我不知道哪里还有比这个说法更符合逻辑的了。你父母生你,所以你是你父母的孩子,就这么简单。

之后什么大象和乌龟的更是无稽之谈。请问哪个印度人说过:他们的乌龟自己说自己是自有永有的了?全世界的宗教中,唯有耶和华上帝自我启示给人类,他是自有永有的。

佛教徒说:基督教无法解释命运。以寿命为例,如果罪的工价是死,那么同罪应该同罚。既然人人都同样继承了亚当的原罪,当然也应该在同样的岁数死掉。但人的寿命参次不齐,甚至有人胎死腹中,为什么?难道胎死腹中的婴儿比希特勒的罪还大?同罪不同罚,只能说明上帝不公正。又如果你认为寿命与罪无关,那么上帝面对每天横死的人命见死不救,又恰恰说明了上帝不慈爱。如果你相信一位公义兼慈爱的上帝,那么“前世种因今世结
果”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研究了5年的基督教,居然研究成这样,真不知道是怎么研究的。基督教中讲罪的工价乃是死,这里的死有三个含义:一是亚当犯罪后,亚当和以后的后裔肉身都会死。二是因为后人受到原罪的咒诅,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会犯罪,上帝审判人在世上的罪行,最后都是永远在地狱中的永死。三是人犯罪就与上帝关系的隔绝的死,所以上帝差遣他的爱子耶稣基督在十架上流出宝血,成为了众人的赎价。


说罪的工价乃是死,就说人的寿命不齐简直可笑。因为论到死是基督教神学中很深的话题,只看其表面当然会闹笑话。请问,如果人活着的时候上帝都审判完了,那么末日以后还审判什么?有些罪人活着是上帝为他安排悔改的时间还没到,有些罪人活着是上帝任凭他们到死。夭折的婴儿基督教归正神学是认为能得救的,这个和原罪没有关系,这是上帝的公义。


用前世因果来说明人的死才是最不合理的,我简单随便说两个好了。人道中的人从何来?《阿含经》说是天神福报满了从光音天下来,那这些天神之前造了什么因?佛教说不清楚。其次人生前不修十善的被会打入畜生道,可是就单单拿蚂蚁来说就远超过人类的数目,又作何解释?《正法念处经》中说畜生有三十四亿种,可是今天人们总共发现的生物,算上那些微生物也不过200多万种,难道不是笑话?


佛教徒说: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基督徒内心被圣灵重生,生活中又受到圣灵的引导,行为上应该远优于非基。好比两辆车,一辆人拉着跑,一辆神拉着跑,谁跑得快,应该一目了然。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观察到这种一目了然的差别。如果说这是因为重生的基督徒太少,那么圣灵为什么不能普度众生?好比一万个人溺水,圣灵只象征性的救一两个,这能算慈爱吗?


真正被圣灵重生的基督徒,按照圣经的教导为人行事,其行为当然远超过非基督徒。虽然基督徒也会做错事情,但是圣灵的感动会使之悔改而归回正路。


这里说现实中基督徒做的不好,问题是基督徒做的好与坏,标准不是你定的。不是你觉得只有很少的基督徒做的好才是好,也不是你觉得很多基督徒做不好就是不好。况且佛教徒拿佛教的标准看基督徒,然后再去要求情人眼里出西施,有可能吗?


圣灵普度众生?为什么圣灵要普度众生?凭什么圣灵要普度众生?刚才已经说了犯罪是人自己犯罪,如果按照公义来审判,一个法官面对每一个犯人,最终罪犯罪有应得这个是公义的审判。


两个人都是开车去不同的地方,两个人都发生了事故,两个人都动弹不得快死了。其中一个人因为事故地点就在医院附近,医生很快就赶到,所以及时得到了救治,捡回了一条命。另一个人事故地点是荒郊野地,出事后无人发现,就死了。


请问第一人得救是因为什么?答案是:有医生及时来救他。
请问第二个人死了又是因为什么?死亡报告上写没有医生来救他吗?当然不是,死因是交通事故。

所以圣灵没必要普救众生,人灭亡是因着自己犯罪,原本每个人都灭亡这个是公义。但是上帝出于他的怜悯,把他自己的羊从死亡中挽救出来,这个是上帝的主权。


佛教徒说:不少华人基督徒热衷于用西方的强大为基督教作见证。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基督教在西方统治的一千多年,是欧洲最黑暗的岁月。

到了近代启蒙运动,民主科学在西方兴起,基督教一落千丈。总结地说,基督教的兴旺与国家的强大是互斥的。当基督教兴旺时,国家就衰落。当国家强大时,基督教就衰落。现在西方社会已经沦为属灵的沙漠。


基督教在西方统治?我怎么不知道这回事,请先分清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历史上的确存在天主教对古时欧洲的统治,但是天主教只是基督教中的一个宗派,这个宗派的问题是另一回事。


接着所谓的黑暗又是什么呢?每个地方都会有黑暗的事情,这个不必多讲。你说欧洲黑暗的时候,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又是个什么样啊?


欧美许多大国的兴旺当然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佛教徒吗?不是,是基督徒。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佛教徒吗?不是,是基督徒。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是佛教徒吗?不是,是基督徒。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佛教徒吗?不是,是基督徒。这里我不是说世界上伟大之人都必须是基督徒,但是这些伟人里其中有许多是基督徒,而我根本看不到佛教徒的影子。这不都说明基督教影响了西方的强大嘛。再说许多美国的历史学家都承认,如果不是那些清教徒来到北美这块大陆开垦,美国不可能有今天的强大。所以具体西方是不是因受基督教的影响而强大,看看西方人怎么说,东方人酸葡萄心理说人家怎么不好没有意思。


话再说回来,佛教在中国是什么时候衰落的呀(在印度可以说佛教就没兴盛起来)?隋唐之后就衰败了。中国的皇帝们发现佛教给他们带来的危机,历史上就有了五次大规模的灭佛。而每次一灭佛,佛教徒就收拾行囊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历史上佛教为中国和印度做过什么贡献呢?南唐后主李煜面对敌军都兵临城下了,还念佛求保佑呢,老和尚还对他说佛祖定能保佑你国泰民安。历史上因佛教亡国的例子一大堆,因佛教昌盛的例子一个也没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应佛教徒对基督教的若干问题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