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小时候看笑了,长大看却哭了

yingyinc 2017-1-31 16:34

小时候看笑了,长大看却哭了

小时候看笑了,长大看却哭了
[url]http://mp.weixin.qq.com/s/nY7DxvGxEgulXbF8wLGGHA[/url]

小时候看笑了,长大看却哭了
原创 2017-01-28 武志红 武志红


今天是大年初一。

按照惯例,华语电影中那些最顶级最奢华的制作,将轮番上阵,轰炸我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娱乐版面。

其中,最受瞩目的,非周星驰的《西游伏妖》莫属。它是《西游降魔》的后续故事。
3:20
悟空
来自武志红

我看过《西游降魔》,不错。但还是最喜欢《大话西游》。

它们有共同的模式:最爱的女子,男主角一直在躲避她的爱。直到她用生死证明爱,男主角才悲痛成神。

而在戏外的真实人生中,星爷亦成了神。且,同样孤独。

《大话西游》最后一幕,两个时空交织在一起:城墙上,武士和紫霞拥吻;城墙下,悟空落寞地转身而过。


星爷若白头孤老,是不是同种滋味。

对和妈妈一样漂亮而强势的紫霞和段姑娘,星爷又爱又恨。

爱,可以是一万年,是永远。

而比恨更深的是绝望,不敢真正相信妈妈的深爱存在,最后不敢相信爱情存在。

除非像紫霞或段姑娘那样对爱给出绝对证明,否则宁愿孤独。

爱的绝对证明,即:

无论我怎么虐待你、攻击你、抛弃你、侮辱你、憎恨你、冤枉你……
你都一如既往地深爱我。

也就是说,我将我人性中一切丑陋尽现于你身,而你对我的爱毫不动摇。

紫霞与段姑娘,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讲,是经典的“自体客体”。

意思是,你虽然是别人(客体),但我觉得你却像是我自身(自体)的一部分。

我可以全然自由、肆无忌惮地对待你,而无论怎么对待你,你都不离开我。

由此,我才能确认:你是我自身的一部分。

确认这一点后,我才敢将我的爱意,传达到你的身上。



这是婴儿的需求。

仅几个月大的婴儿,会将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婴儿甚至会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这一切。并且,妈妈要通过足够好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婴儿的这一需求。

由此,婴儿才能将其爱与恨的能量,传递到妈妈的乳房、乃至妈妈身上。

婴儿最初的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婴儿的攻击力很弱,加上照顾婴儿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这么简单,所以养育者可以满足婴儿对自体客体的需求。

至于成年人,这种故事,或许只有影片和神话才可做到。

现实中,极少有人能做到。

关键不是没有谁能承受折磨的痛。而是,当你的折磨出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爱。你对我没有爱了,我为何还在你身边?


并且,所谓的一切丑陋,其实只是一种感觉。

《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小说家八女川自杀前留遗言说:
“生而为人,对不起”。

这份遗言现实中有人说过,就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

如此强烈的对生命的否定,原因很简单 ——

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其存在本身,就是羞耻。

因这份羞耻,而觉得自己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丑陋。

但是,一旦有爱的光芒照进来,存在着的一切都是荣耀。

周星驰的电影虽然是喜剧,男主角也会讨生活,但男主角很少丑陋而鄙俗,扮小丑的都是配角。

这是星爷的一个投射。

看他电影入戏的人都会感觉到,那种小人物的挣扎感。


但现实中,常常连嘲笑都没有。不是说你一点分量都没有,所以别人没空嘲笑你,而可能是真的没什么嘲笑。

嘲笑、丑陋与鄙俗,是自己内在的一种感觉,而非外部真实。

星爷在控制着自己影片的每一部分,由此可以说,星爷的经典电影都是他内心向外的投射。那些小丑是,反角也是。

并且,反角更为关键。

《大话西游》中,牛魔王与至尊宝是兄弟,牛魔王错杀紫霞。《西游降魔》中,则是孙猴子将段姑娘打成碎末。

而当这种情节发生后,至尊宝和唐僧才能成神,才有冲天力量镇住牛魔王和猴妖。




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既有“一万年”的爱,也有怨恨。

若爱极少,怨恨也可以冲天。

爱与恨先在心中分裂,而在影片中,则分裂成牛魔王与孙悟空、孙悟空与唐僧。

特别是《大话西游》中,牛魔王成了杀人凶手后,至尊宝才能将恨转移到牛魔王身上,而爱就可以全然贯注到紫霞身上。

一如紫霞与青霞,必须分离,才能存在。

其中的一个寓意是,恨表达了,爱才能生出。至少是,恨被看到了,爱才能发出。

但这一点太难。

周星驰的初恋罗慧娟曾对记者说,她对周星驰痴心一片,但周星驰却当她是神经病。

真是,戏里戏外都是人生,人生也如戏。

电影中,紫霞表达爱的方式神经,段姑娘也如此。
现实中,星爷也的确将罗慧娟的示爱视为神经病。

这一点理解起来很简单:
对爱绝望的人,视“直接示爱”为神经。




一来访者说,当他想对女孩示爱时,就觉得自己神经病,而一旦别人向他示爱,就更是如此。
他特别受不了那些弱弱地向他示爱的人,他表面上会客气对待,这比星爷要好。但如完全自由的话,他特想吼她们:傻逼,滚!

这位来访者的自述,让我更真切地理解了周星驰的电影。

记得一位朋友在描写周星驰时,曾这样评价:
周星驰没有跨越他的情结,电影剧本还是来自他童年的悲苦剧本。

的确如此。

但这也恰恰是星爷广受欢迎的地方。

他的片子来自他的潜意识,是他内心向外深刻投射的结果。他早已和影片角色互相镜映,成为彼此的影子。也因此,可以精准地命中你我共同的情结,打动人心。

在周星驰的电影里,你可以看见自己内心不愿意去面对的部份,触碰某些柔软。甚至,让你想起一些人、一段你以为自己已经忘掉的过去。

而其他的华语片,则缺乏这种品质,最终沦为一种表面上浮动的笑与泪,没有丝毫感染力。

从“月光下”的至尊宝,到身披“金甲圣衣”的斗战胜佛,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居然可以在光影胶片构织的交错时空里相遇、合一,带着满腔的狂傲、悲愤、温情、孤独与爱意,赤裸裸地展现在你面前。


星爷的电影剧本,正是来自他的人生剧本。
而他的人生剧本,恰恰是我们太多人的剧本。

也因此,他的电影仿佛获得了一种特别的魔力,小的时候看笑了。长大回首再看时,却哭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时候看笑了,长大看却哭了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