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凤姐启示录:底层青年的尖叫与迷失

yingyinc 2017-1-15 20:47

凤姐启示录:底层青年的尖叫与迷失

凤姐启示录:底层青年的尖叫与迷失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E5NzQyNA==&mid=2650623527&idx=1&sn=6c75fd43fe21ec22dc2b8f4870c46126&chksm=838e5bb8b4f9d2ae0fabc9c4c59ef3cbf0a0c0a9f90c6fefbc9d7106d3b8744462d42c8b1811&scene=0&pass_ticket=cHZmHRZiw2AFajE2FYZ6ZKOKtx30joLrEJijyuJ7PjWLWBgLz%2FXsRcYOVTiJ1zqs#rd[/url]

2017-01-14 丁书奇 麦琪的礼物

导语

因一篇《求祝福,求鼓励》,罗玉凤小姐最近在网上赢得了空前的赞誉,在这个时候我写本篇文章,似乎不合时宜。但不吐不快,我还是想聊聊。首先要说明,我与罗玉凤小姐同是社会底层出身,她的家乡在重庆綦江区,我的家乡在甘肃黄土高原,我们都是农村人。所以,我并不是高高在上,用中产知识分子的心态在写作,我与罗玉凤小姐无冤无仇,也没有底层倾轧或互害的心态。本文的焦点不是讨论罗玉凤小姐本人,而是试图透过“凤姐”这一现象,来审视底层青年的生命困境,同时对相关舆论做简要分析。

当我提到“凤姐”的时候,特别针对罗玉凤小姐在公开媒体上所呈现的形象,考虑到自己不了解真实的罗玉凤,所以,我会克制用道德主义式的评论去对待“凤姐”这个形象,不过这不代表我会抛弃道德立场。只是说,同为底层青年,我对罗玉凤小姐抱有极大的同理心,盼望自己能够凭爱心说诚实话,荣神益人。

1、“凤姐”:社会转型期的底层青年

法国作家司汤达在著名的小说《红与黑》里,刻画了“于连”这一经典的社会底层青年形象,他不甘平庸,野心勃勃,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心想要爬到上层社会。他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了市长家;接着他在巴黎给一位侯爵当私人秘书,又处心积虑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终,在教会的干预下,市长夫人以一封告密信揭发了于连,于连的美丽前程毁于一旦。在气愤之下,于连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结果被法庭判处死刑,送上了断头台。

上面的描述过于简单,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会清楚,司汤达对主人公于连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于连并不是某种脸谱化的反派形象。于连才智过人,情感丰富,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每当面临违背道德常情的抉择时,于连总是经受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和良心谴责,然而,作为拿破仑的崇拜者,他又无法忍受身处底层,平庸无为。

最终在法庭上,于连把身处底层的不幸和对社会的控诉,一起说了出来:“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当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于连作为拿破仑的崇拜者,代表着底层革命者的形象。评论家认为《红与黑》是鞭挞复辟王朝的一笔力作,“红”象征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指教会的僧袍,象征教会势力与封建王权。

换言之,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于连,代表着一类底层社会青年,他们有才华有抱负,并不屈服于命运。只是,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里,社会阶层已经非常固化,要想按部就班获得极大的成功,已成为非常困难的事。个人的野心与社会上升渠道发生冲撞,于是,他们选择了激进的方式,试图打破原有的社会规则。

事实上,在社会阶层渐渐固化的共同体内,底层社会青年上升的路径确实非常困难,上层社会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规则本身排除了很多可能性。同为中国人,一出生就面临权利上的不平等,比如因为户籍制度,人便有了城市和农村之分。与此同时,大家能够分配到的公共资源就完全不同。有些不平等是天然存在的,这无需抱怨社会,但是有些不平等则是人为造成的,这就需要引起重视。

在这种大背景里,来理解“凤姐”为何不走寻常路,或许会更清晰一些。

不过,如果只是将“凤姐”的反常举动,归结于社会原因,或者如自由派知识分子一样将事情“泛政治化”,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就如同《红与黑》里的于连,将自己的不道德归结给对立阶级一样。这是一种法国大革命式的思维模式,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放在“凤姐”身上则不够谨慎,过于先入为主。

社会原因和个人抉择有关,但并不总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否则,任何个人都可以在某种“受害者情结”里,为自己的反常举动寻找到道德合法性。

事实上,“凤姐”在綦江师范学校获得中师文凭,在重庆教育学院教院获得大专文凭,曾在重庆奉节黄泗小学做过两年老师。按照“凤姐”的底层身份、智识水平来说,奋斗到这一步在小地方已经算取得了成功。我的小学同学里,有两个女孩子都是类似状况,读了中师,然后在做乡村小学做教师。

唯一不同的是,凤姐的野心、或者说志向,比我的小学同学要大太多。可惜的是,她所拥有的资源和她自身的能力,又无法支撑她达成目标。正如路遥小说《人生》里的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无法接受自己的命运一样,“凤姐”并不甘心做老师,于是,她就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2、个人价值与道德底线

志向远大的人,是否可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择手段呢?答案当然是:不可以。这个道理,大凡心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不过具体到个人的遭遇,在很多场景之下,每个人应该如何抉择,这就比较难以回答。更糟糕的是,在个人主义压过普遍道德律的时代,要指出明确的道德底线,也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具体到“凤姐”这件事上,如果我们足够诚实的话,还是可以理清头绪。

“凤姐”早年雷人的征婚广告,娱乐了自己,也娱乐了大众,对媒体来说,更是制造新闻的好时机。她当年宣称自己“熟读《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书籍”、“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她也曾在选秀节目上语无伦次,让众人目瞪口呆;在温州动车事故后,她更是公然在微博上说:“一直没看新闻,今天才知道温州死了35人。我相信他们死前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凤姐了,所以他们也死得其所了。另外,他们为中国的人口优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当然,“凤姐”还做过很多类似的事情,网络上可以搜索去看。

如果“凤姐”的反常举动,是她获取关注度的一种策略,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奋斗历程呢?“英雄不问出处”是中国人的态度,但你不问出处,怎么知道是“英雄”,还是“伪英雄”呢?不可否认,人生不易,要取得任何成绩都要付出代价,但是,过程的合法性蕴含着社会整体的道德观,也在影响着社会发展。

今天很多网民被“凤姐”的励志故事感动,但是,很难说这种感动是诚实严谨的,很大程度上只是把自己的思想投射进去,通过给“凤姐”点赞,来安抚自己的灵魂而已。

自由派知识分子,在“凤姐”身上看到了个人意志、自由气质、“早发早移民”、美国价值观等等;事业有成的中产阶级,在“凤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忍辱负重等美好品质;还在底层挣扎的人们,则从“凤姐”身上看到了励志、希望、不向命运屈服等精神。

试想,“凤姐”如果至今沦落底层,有谁会赞美她呢?说到底,大众舆论还是“谁赢跟谁走”,谁成功谁就是偶像。只不过,法国小市民的势利眼,换成了励志的老鸡汤,如此罢了。这是新时代的人间喜剧。

如何塑造一个偶像呢?就是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她身上。人心是制造偶像的工厂,于是,“凤姐”在自媒体时代完成了自身的转型。

3、权威VS底层:到底谁在掌控话语权?

“凤姐”这个形象的诞生与转型,和主流媒体紧密相关,也与底层网民密不可分。

最早的时候,主流媒体各怀鬼胎,将“凤姐”的反常行为推波助澜,甚至有媒体还邀请各类专家做分析、评判,对“凤姐”有诸多的嘲弄和挖苦。当然,底层也有响应的人,“凤姐”参加某次活动,曾经被一男子扔过臭鸡蛋。

我们要说,“凤姐”的行为固然是反常的,但是主流媒体和很多激进的网友,对“凤姐”的批判实在缺乏怜悯和克制,施加给“凤姐”舆论压力超出了个人承受的范围。

再者,本国的主流媒体均属喉舌一类,在明白人眼里主流媒体本就没有公信力。想一想,没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本着娱乐至死的精神,在“凤姐”身上大肆做文章,吃相真是太难看了。

大众的判断是直接的,在很多人心中,主流媒体缺失权威性,这时候主流媒体说什么都是错,都是泛政治化的人身迫害。而在自媒体时代,“凤姐”迅速获得了话语权,就像任志强通过微博改善了自己的形象一样,“凤姐”也在微博通过点滴的生活,改变着自己的公共形象。

这时,“凤姐”作为曾经的底层社会青年,直接绕过了主流媒体,和广泛的社会底层人群接触。作为媒体的“凤姐”,多少掌控了一些舆论话语权,此时的“凤姐”已经不再是在上海发征婚广告的那个“凤姐”了。“凤姐”成为了自己的媒体品牌,自己的舆论权威,按照她最新的微博来说,她有自己的团队。

那么,“凤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本身也就与主流媒体没有区别,都带有强烈的舆论引导倾向。好吧,既然你们厌恶主流媒体,厌恶权威,那么“凤姐”来了,两者相比,大众似乎更能接受“凤姐”这个媒体品牌和舆论权威。

人们对主流媒体这种话语权威的“反动”心态,在“凤姐”身上得到了缓解,然而,是否思考过现在的“凤姐”只是另外的“权威”罢了,为反动而反动,迅速承认新的“权威”,以至于丧失掉基本的是非判断,未免得不偿失。

4、底层青年的尖叫与迷失

在任何时代,做底层青年都是艰难的。贫穷不仅是一个事实,在普遍缺乏教养、缺乏体谅的罪人中间,贫穷还是一种羞耻。我自己深有体会,曾经谈恋爱见家长,阿姨直接问我:“你们家一年收入多少钱……哦,这样啊,那你们做朋友还可以,以后要结婚恐怕就不太合适了。”我至今还记得那种势利、傲慢与不容争辩的语气,要是内心不够强大,十有八九会生出苦毒怨恨来。

对于底层青年来说,若是资质平庸,知足常乐倒也罢了,但若是略有才华,便自视甚高,就会陷入到巨大的人生困境里。底层青年所能把握的资源并不多,若是无法在意志上战胜对贫穷的恐惧,让自己活在自由里,那连自己所拥有的也可能失去,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会让自己走入歧途。

在世俗主义和物质主义两股潮流面前,底层青年承受的生活压力和道德压力更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出人头地是每个底层青年的心愿,说得好听点叫“梦想”,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责任与担当。然而,罪人组成的社会只会一味残酷竞争,社会阶层一旦定型就很难有缺口,出身底层必然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命运。

这时候,如何去平衡这种矛盾,就成为底层青年一生的功课。“凤姐”代表着一种极端,她始终无法和自己达成和解、无法和这个糟糕的世界达成和解,骄傲与自卑、偏执与臆想折磨着她。在失去权威的世界里,她选择站在人群中,不惜以自毁形象为代价,去赢得关注度,独辟蹊径,杀出一条成功路。同为底层,我对凤姐抱有极大的同理心,我能感受到她的灵魂在尖叫。让人忧伤,也让人哑然。

学者秋风多年前就说,“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是,指着底层青年在说。

前一段时间的“借贷门”事件,10G内容的压缩包,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还包含个人身份信息以及亲友的联系方式等,其中大部分出生于1993年到1997年,也有个别是1981年、1982年,她们借钱的条件不光是裸照,还能裸聊,甚至可以“肉偿”——用性交易来还债。这是发生在底层青年当中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部分中国人都属于底层,在板结的社会阶层里,除了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你我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贾葭老师告诉中产阶级,“早发财,早移民”,甚至不惜要“做好准备,牺牲一两代人”;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都流落到了无人知晓的角落,毕业还谈梦想,几乎成了笑话。这,也是发生在底层青年中的事。

“凤姐”是底层青年中的异类,但并不是好榜样,对于她用适当的同理心看待即可;“凤姐”又是世俗主义的牺牲品,对她的任何赞美,都是被世俗主义价值观所裹挟。同为底层青年,我更愿意坚信,也愿意告诉别人,底层青年当然要奋斗,但并不是用这种方式。“凤姐”的故事,一点也不励志。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积极进取都是人生的主旋律,但必须卸下精神枷锁,用更自由的生命状态去面对一切。物质世界是冰冷无情的,若是单单注目于此,那对底层青年来说,则是更大的残忍。灵魂深处的尖叫与迷茫,只有通过更超越的价值去安抚与平息。轻松一些,不要怕。圣经说,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愿神祝福更多人,愿所有尖叫与迷失的灵魂得以释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凤姐启示录:底层青年的尖叫与迷失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