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yingyinc 2016-12-15 21:43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Y4ODYwNA==&mid=2651686403&idx=4&sn=10348822982e083b0e645f148d4c6dcf&chksm=bd5b56b08a2cdfa69a2d16f8af38126a33d84ddcf9d32c53a061237cfca2656bfcc46ef8f46c&mpshare=1&scene=1&srcid=1214xTnZ0cDNiNKpUrlBZsGR&from=groupmessage&key=c81d77271180a0e6225f90ee13dd3569eee27be268670a0e01abb8157a37a0b1f753417a20cdbd22aeef6259f05b3e5e273f000eeda15fd6bcfc60865bb9fa42c5f5ba62b1827c63e83253b70f42f6b5&ascene=1&uin=MjkyOTg2MzEwMw%3D%3D&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31f30&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QABAAgAAQAfhh4AAAA%3D&pass_ticket=ad4cKmokeiGidrsCCLeFhwsrBGEj2WJrpiqRVw05FD9NVaGkzvvQktE7nNnK0Zq8&wx_header=1[/url]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爱好文学的人,多读过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喜欢美术的人,多读过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研究音乐的人,多读过傅雷写的《独一无二的莫扎特》。

琢磨教育的人,多读过傅雷写的《傅雷家书》。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这句话,既是傅雷的墓志铭,也是他一生的缩影。

今年,是著名翻译家、学者傅雷逝世50周年。谨以此文,致敬傅雷。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01

唐代诗人崔颢写过一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境界开阔、自然宏丽,被誉唐人七律第一。

数年后,诗仙李白游历至此。
据说兴之所至,也欲赋诗一首。
但读罢崔颢之诗后,李白搁笔而去: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傅雷(1930年)

1300年后,一群翻译家,
读罢傅雷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后,
发出了和李白一样的慨叹:

“再也没人能译出这样的文章了。”

《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第一句,
许聪这样翻译:江流滚滚,震动了房屋后墙。
韩沪麟这样翻译:屋后江河咆哮,向上涌动。

而傅雷这样翻译: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哪种译文更有格局气魄,不言自明。
傅雷这翻译,简直可以把纸钉在墙上。



傅雷一生,翻译过33本名著。
他的译本,除了人名有点洋味外,
文章本身几乎看不出翻译痕迹。

“既展现了原作之神,又展现了中文之美。”

傅雷有本《国语大辞典》,译到外文俗话时,
他一定会在辞典中寻找妥帖的成语俗话来配。

他还给自己订了规矩:每日进度不超过千字。
“这样的一千字,不说字字珠玑,至少每个字都站得住。”

译完之后,他还要逐字逐句细细爬梳。
“一句话翻得不好,十年都会耿耿于怀。”

以至于法国人说:“再也没人能把我们的名著翻译得如此传神。”

因为这么“顶真”,傅雷成了一代翻译巨匠。
也因为这么“顶真”,傅雷58岁就自杀而亡。



02

1908年4月7日,傅雷诞生了。
这一年,正赶上末代皇帝溥仪登基。
这是巧合,也像宿命。

傅雷4岁那年,父亲为乡绅陷害入狱,
含冤未得昭雪,抑郁而死。
其母为营救丈夫而四处奔走。
以致无暇照料孩子,四死其三,

只有傅雷一人侥幸生存下来。

巨大的悲痛从心理上摧毁了母亲,
致使她对傅雷存着一种病态期望:
“希望他出人头地,为父亲沉冤昭雪。”
她从此以一种极端方式督促傅雷学习。



小时候,傅雷有次逃学。
那天晚上,傅雷已经睡沉了。
母亲在亡夫灵前哭了一阵后,
用包袱皮将傅雷缠捆起来拖出门外,
她想把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扔进池塘。
傅雷大喊,引来邻居,才得以获救。

自那以后,傅雷再不敢逃学。
有一次,傅雷在家念书时睡着了。
忽然,他从烧灼的疼痛中惊醒,
低头一看,母亲竟拿着蜡烛,
让流下的蜡泪淌在自己肚子上。

“我的童年只见愁容,不闻笑声。”
在这种残酷方式下磨炼出来的傅雷,
养成了为人做事极端刚烈认真的性格。


傅雷和妻子朱梅馥

傅雷的刚烈认真在亲朋圈无人不晓。
从巴黎留学归来后,傅雷常与友人打桥牌,
原本纯属娱乐,傅雷却极其认真。
绝不以“技巧”欺瞒别人,

以致他的牌别人都猜得一清二楚,
结果往往就是十有九输。

傅雷为此大发雷霆,认为自己愚蠢。
但他又拒绝使用所谓的“技巧”,
最后弄得牌局常常不欢而散。

别人知他脾气,总不愿同他搭档,
傅雷只好和妻子朱梅馥搭档。
但几轮下来,傅雷就会气得“牌扔一地”。
朱梅馥只好陪着笑脸给朋友道歉。
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和他打牌了。



“他这个人做事,极其顶真。”
钢琴家傅聪如此评说父亲傅雷。

家里热水瓶把手必须一律朝右摆放,
倒光了水的空瓶必须放置排尾,
灌开水时,也必须从排尾灌起;
日历每天由保姆撕去一页,不许别人撕。
偶尔夫人撕了一张,傅雷就用糨糊粘好:
“等会保姆再来撕一张,日期就不对了。”

这种认真,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
他规定几点工作、几点休息、几点吃饭,
“都是准时的,不能更改的。”

在他工作时,谁也不能去惊动他。
与人交谈也有时间限制,到点便请人家回去。
对自己如此难近常情的“顶真”,

傅雷还有绝妙诠释:“一个艺术家若能很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他对他人的贡献一定很大。”

大倒未见得,得罪了不少人才是真。


1920年代末,傅雷留学法国结识刘海粟

03

1931,刘海粟与傅雷留学归来。
刘海粟担任上海美专校长后,
立即邀请傅雷担任校办公室主任。
一位北平画家受刘之邀来校任教,
为树立威信,将自己的画挂在长廊上。

傅雷见了,一瞪眼:“这些画不行,收掉!”

刘海粟赶紧将画家介绍给傅雷认识,
好个傅雷,一言未发就走开了。
事后,刘海粟说傅雷:你怎么这样狂?
傅雷一脸不屑:“此公没本领,只会抄书。”


傅家二子与刘海粟女儿英伦

同傅雷和刘海粟一起回国的还有张弦,
张弦回来后担任上海美专西画科主任。
张弦专心艺术,而刘海粟则忙于交际。
学者荣宏君撰文谈过一次见闻:
“刘一次周日叫张弦到家吃饭,
却安排他临摹一幅画,自己却打麻将去了,

中午回来,在张作品上署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又让张弦临了一幅,又署了自己名字。”
张弦工作繁忙,还得为刘海粟代笔。


傅雷看不惯,常为张弦打抱不平。
1933年,借母丧之机,傅雷提出辞职。
后来傅雷在《傅雷自述》中说:

“刘海粟待我个人极好,但待别人刻薄,办学纯是商店作风,我非常看不惯,故母亲一死即辞职。”


傅雷与画家刘抗

1936年8月,傅雷收到刘抗来信,
得知张弦积劳成疾,不治而去。
傅雷立即致信刘海粟:
“把死讯在报上登一登,让其桃李得悉;
筹备遗作展览会,设法替他卖掉些作品,
所得款作为他遗孤的教育费……”
信去后,石沉大海,傅雷火了。
随后,他在张弦老同学筹办展会上,
拍案大骂:“永不和刘海粟来往。”

1939年2月,滕固担任国立艺专校长,
“时北京与杭州二校合并,迁在昆明。”
两派争斗不休,很多学生都是冲着学校免费而来。
滕固倾慕傅雷之才,邀其担任教务主任。

傅雷到后向他建议,若要办好学校:
“一测试学生,二甄别教师,不合格者一律淘汰。”
但因种种原因,滕固没有接受。
作家施蛰存回忆,在雕塑家江小鹣新居,
“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了上海。”
这就是刚直顶真的傅雷。



“过分的认真,在他性格里构成一种强烈色彩。
因此带来的就是执拗,大家觉得他太桀骜不驯了。”
至交柯灵这样评述傅雷的狷介。
傅雷也承认自己“过于严苛”:
“提到学术、艺术,我只认识真理,
心目中从来没有朋友或家人亲属的地位。”

这一点,朋友杨绛十分明了。
一次杨绛译了篇散文,傅雷称赞了几句,
杨绛以为这是客套话,照例一番谦辞,
傅雷强忍了一会,最后还是沉脸发作了:
“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杨绛还在怀念傅雷的文章中讲过一事:
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
讨论翻译问题,傅雷提了份书面意见。
他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
但他似乎忘了,这些例句都是有主人的。
因此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
一位老翻译家,被气得当场大哭。



“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
是极繁琐的工作,译得尽管认真仔细,
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
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

事后,钱钟书写信“责备”傅雷,
说假如你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
或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
当时,傅雷经常和钱钟书书信往来。
读罢钱钟书之信,傅雷生气了。
杨绛回忆说:“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后,傅雷闭门思过,
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事是做得欠妥当,
于是又给钱钟书去信,“承认错误”。

傅雷就是这样可爱:认事不认人。
即便与刘海粟绝交,但涉及他之事依然公允。
1957年在院系调整座谈会上,
他因支持刘海粟反对华东艺专迁往西安,而被牵连打成右派。
数年后摘掉帽子时,面对歉疚的刘海粟,
傅雷却放声大笑,以一句“算了”相应。
这便是率真刚直的傅雷!



04

从国立艺专辞职后,傅雷回到上海。
那时的上海,已被日本军队占领。
抗战期间,傅雷给自己定下规矩:
“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
这是为了避免向日本宪兵点头行礼。

从此,傅雷便闭门不出,埋首于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请钱钟书当说客,
邀请傅雷到清华大学教法语,
但傅雷拒绝了,他只想干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内兄朱人秀说过这样一段话:
“傅雷性格刚直,看不入眼的事,就要讲;
看不惯的人,就合不来。

他选择闭门译书为职业,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好友杨绛也说:“傅雷满头棱角,脾气急躁,
动不动会触犯人,止不住要冲撞人,
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
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但正因如此,中国才有了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在家闭门不出的傅雷,
一边专注于翻译,一边专注于教育孩子。
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傅雷苛严之极。
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

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比方每天吃饭,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
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人,
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
站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
说话时决不能将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

有一次,傅聪一事做得不对,
傅雷抡起蚊香盘就猛地砸了过去。
击中傅聪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傅聪鼻梁上,从此留下一道疤痕。
两孩子在父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
只有当父亲出门后,才敢大声笑闹。


朱梅馥与傅聪

“我是你的舵工,责任最大。”
傅雷曾对儿子傅聪这样说。
如此严苛,是希望子有所成就。
傅雷本想让儿子学画,但傅聪没兴趣。

“傅聪3岁至4岁之间,站在小凳上,
头刚好伸到和我的书桌一样高的时候,
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
他就安安静静地听着,久了也不会吵闹。”
傅雷两口子就卖掉首饰,买回一家钢琴。

“他7岁半,让他开始学钢琴的。”
练琴枯燥,傅聪时不时就会偷懒,
比如,一边弹奏一边偷看《水浒》。
因此而屡遭傅雷修理:“爸爸打得我真痛啊。”
1955年,傅聪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夺得了唯一的“玛祖卡”最佳奖。
一举震惊世界乐坛,被誉为“钢琴诗人”。


傅聪练琴

这次比赛后,傅聪留学波兰。
临行前,傅雷给他的叮嘱是: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从此,父子俩开始了漫长的书信交流。

与儿子的通信,是从“认错”开始的。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

随后,傅雷便在信中教导傅聪为人做事。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1958年,傅雷划为右派

政府接二连三催促傅聪回国,
傅聪知道一回就必然难有宁日,
一番思索后,从波兰逃去了英国。
从此,父子俩再未谋面。
1978年,傅雷夫妇自杀12年后,
傅聪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邓小平在傅聪的信上批示:“傅回国探亲或回国工作都可以同意,由文化部办理。”

80年代初,傅聪才得以回国,
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做了兼职教授。
傅聪把父亲教导自己的信整理出版,
这便是后来风行中国的《傅雷家书》。

金庸这样评价《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一语道破傅雷教育儿子的基本精神。
那天晚上,傅聪拿到《傅雷家书》后,
无法入睡,他不酗酒,可那晚,他喝了整整一瓶。


傅雷家书手稿

05

1957年,风云突变。
傅雷被指为亲美反苏急先锋、“中间路线”代言人。

一位领导来沪后,示意上海右派太少。
为填充名额,傅雷被加进了这个名单。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周而复想保傅雷“过关”,
暗示傅雷,检讨不妨将调子定高点。

但傅雷却回答得斩钉截铁:
“没有廉价的检讨。”
见傅雷不肯低头,周又让其好友柯灵前去说服。

但傅雷的回答依然斩钉截铁:
“人格比任何东西都可贵!”
“我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
1958年,傅雷被戴上了“右派”帽子。


傅雷家书手稿

当时,在全国文化界,
只有傅雷和巴金不拿国家工资,而靠稿费生活。

但被划为右派后,傅雷不能出书了。
但傅雷的翻译实在是太牛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不舍,只有去请示中央宣传部。

回复是:可以让傅雷继续译书,但必须改名。
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郑效洵,便去函跟傅雷商量。

傅雷一口拒绝:“译著署个什么名字,本来无所谓。可是,因为我成了右派,要我改名,我不干!”

出版社没辙,只好内部商定,
一面请傅雷译书,支付稿酬。
一面把译稿压下,待他“摘帽”后出版。


傅雷译稿

1961年9月,傅雷“被摘帽”。
有关部门告诉他这个喜讯,
让他有个承认错误的表态,
一向顶真的傅雷竟不予理睬:
“摘帽子是你们的事,和我没关系。”

次子傅敏介绍当时的情状:
“有些事,他(傅雷)非常讲逻辑,
不光是骨气,是讲逻辑。
因为如果去摘帽,就承认戴帽是对的,
这是个原则问题,所以他说和我没关系。”

傅雷就这么执拗得可爱。
至此之后,傅雷更加闭门不出,
除了翻译,他开始研习书法、收藏字画。
并爱上了养花,在后院花园,
他竟然培育出了50多种月季。


傅雷写给黄宾虹的信,书法功底可见一斑

06

不问世事,只求偏安一隅的傅雷,
终究还是无法安然置身于事外。
1966年,“文革”来袭。
8月30日,一群红卫兵冲进傅家。
一番搜索后,在傅家阁楼找到一箱子。
箱子里有一面嵌有蒋介石头像的小镜子,
还有一页登有宋美龄相片的褪色画报。
这便成了傅雷夫妇“反革命”的罪证。

傅雷说:“这箱子是姑妈多年前托我保管的。别人寄存的东西,我家从来不动。”
但红卫兵们哪会容你辩解。

傅雷夫妇被拖跪在地上,然后就是4天3夜的连续批斗。

1966年9月3日上午,保姆周秀娣发现,
每天都会准时起床的傅雷,今天竟没起。
等了一阵后,周秀娣去敲门,无人应。
她推开门,发现傅雷夫妇已自缢而亡。


身后钢窗就是傅雷夫妇自尽之处

9月2日白天,朱梅馥对菊娣说:
“衣物箱柜都被查封了,我没有替换的衣服,麻烦你到老周(熙良)家给我借身干净的来。”

她是希望自己死得干净体面一点。
那天晚上,她还嘱咐菊娣:“明天小菜少买一点。”
那天晚上,傅雷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
这封信是写给朱梅馥哥哥朱人秀的。

“因为你是梅馥的胞兄,因为我们别无至亲骨肉,善后事只能委托你了。如你以立场关系不便接受,则请向上级或法院请示后再行处理。”


傅雷遗书

委托数事如下: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三、故老母余剩遗款,由人秀处理。
四、旧挂表(钢)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五、六百元存单一纸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六、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存单一纸六百元,请交还。
七、姑母傅仪寄存之联义山庄墓地收据一纸,此次经过红卫兵搜查后遍觅不得,很抱歉。
八、姑母傅仪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与我们自有的同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作为赔偿。
九、三姐朱纯寄存我们家之饰物,亦被一并充公,请代道歉。她寄存衣箱贰只(三楼)暂时被封,瓷器木箱壹只,将来待公家启封后由你代领。尚有家具数件,问周菊娣便知。
十、旧自用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又旧男手表一只,本拟给敏儿与儿媳,但恐妨碍他们的政治立场,故请人秀自由处理。
十一、现钞53.30元,作为我们火葬费。
十二、楼上宋家借用之家具,由陈叔陶按单收回。
十三、自有家具,由你处理。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 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傅雷遗书

在即将了断自己生命的前夕,
竟然还能如此地沉着冷静,
一笔一画,事无巨细,为他人而想,
即使这个社会亏欠了他们,他们也不愿亏欠任何人。
人心之温厚,莫过于此了吧!
那晚,夫妇俩将天蓝色土布床单撕成长条,
然后搓成绞索,挂到落地窗钢架上。
临行前,他俩还在地板上铺了一床棉被,
惟恐木凳倒地会影响楼下保姆的睡眠。
所谓优雅,有时不过是一床棉被的厚度。
真人的自毁,好象揉碎了花朵,震撼的同时,还能嗅到色香。



07

9月4日,在北京的傅敏收到父母死讯电报,
他只是发愣捏着信,竟然没哭:
“我发现人很奇怪。悲到极点时,欲哭无泪,欲喊无声。”
傅聪知道父母死讯后,与弟弟反应近似,
他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个结局:
“我父亲一开始就是烈士的典型,这就是他的命运。”
那晚,演奏时,他对观众说:
“今晚我演奏的节目,都是我父母所喜爱的。”
80年代中期,傅聪回京表演。
有晚没演出,他坐在宾馆看电视。
他看到戏里,一个孩子在四处寻找爸爸。
突然悲从中来,嚎啕大哭。



事后,很多人问傅雷为何会自杀。
傅敏说了一段话: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
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
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
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
所以他选择了死。”
1935年12月9日,为反抗日寇侵华,
蒋南翔执笔撰写了《告全国民众书》: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文革”十年,也是如此吧!
一心只求偏安一隅的傅雷,
竟也寻不到“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在那个年代里,
一向以民主著称的作家舒芜开始“忏悔”,
哲学大师冯友兰也不得不选择“投机”,
周作人这位五四闯将也写下了肉麻吹捧的日记,
就连敢与领袖拍桌子的梁漱溟也选择了委曲求全。
但是,傅雷做不到。
他性格之刚直,容不得说违心话。
如同作家狄马所说:“傅雷是他自己精神世界的王。”

后来,钱钟书先生这样评价: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就是“大爱”的傅雷先生。

这个大爱,就是爱真实、爱真理。
傅雷死后,他翻译上“一生的对手”施蛰存说:
“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1955年1月26日,
傅雷在家书中告诉傅聪: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2013年10月27日,
傅聪傅敏将父母骨灰取出合葬,
也在墓碑之上刻下了这句话: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