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答案不再风中飘——2016诺奖新得主鲍勃·迪伦的信仰追寻

yingyinc 2016-10-18 09:43

答案不再风中飘——2016诺奖新得主鲍勃·迪伦的信仰追寻

答案不再风中飘——2016诺奖新得主鲍勃·迪伦的信仰追寻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A2MTMzMA==&mid=2652593107&idx=1&sn=3a89cee1af7d4104d5062df9e5a018bd&chksm=8413c4eeb3644df8a03576898bb3694df4f37dfa4d77d9d8c1f4ae51c3a7e0b4ee3e163481ce&mpshare=1&scene=1&srcid=10185DzeZSioYm5Dd4vhGiR7&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key=c3acc508db7203761b5d01e7dabc887d04440fee9f6f7ab436f64df95a7ba0c0339deaff3276019b284e17bd1ebff1ac&ascene=1&uin=MjkyOTg2MzEwMw%3D%3D&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31b31&nettype=WIFI&pass_ticket=xqMYQrQLRvsOoOnrfYU7k2q3CScOXkTbI411tyb1zxrV37iI%2F05dfXGI6zLvhl7s&wx_header=1[/url]

答案不再风中飘——2016诺奖新得主鲍勃·迪伦的信仰追寻
原创 2016-10-18 文道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视频时长约12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收看。播种国际事工出品,联系电邮:[email]info@sowim.org[/email]; 网址:[url]www.sowim.org[/url];微信:2SOW播种国际事工。)

《境界》独立出品 【经典人物】
文| 文道

鲍勃·迪伦曾吸过毒,心里充满空虚,1979年他发行首张福音专辑《慢火车》,感叹自己和人们都是“慢火车,很慢才知道真理”。2012年他又推出新福音专辑《暴风雨》。不过有舆论认为迪伦后来一度离开了信仰。1978年带领他信主、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的阿卡沙牧师说,虽然有很多争议,但迪伦从未放弃他的基督信仰。

10月13日晚颁出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爆出冷门,这匹黑马竟然是唱摇滚出身的鲍勃·迪伦(Bob Dylan),于是75岁的他便成为史上第一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人们会问,一个唱歌的凭什么拿这个奖?其实不然,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Sara Danius)说他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瑞典学院也在一个简短的声明中说:“迪伦出版的大量专辑均涉及社会环境、宗教、政治和爱情。”

我们也能从以下的信息中看出,他并不只是一个歌手那么简单。斯科特·科恩(Scott Cohen)在1985年采访迪伦时曾经这样描述他:鲍勃·迪伦,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这么多的定义,难怪有人称他为“谜一样”的人。

迪伦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与猫王、披头士并称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不朽象征,先后获得过格莱美奖、奥斯卡、金球奖、普利策奖。迪伦曾被《时代》杂志选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2004年,《滚石》杂志评选出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他的《像滚石一样》名列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迪伦曾宣称自己是个“重生”的基督徒。

“答案在风中飘”

鲍勃·迪伦于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明尼苏达州,他的祖父母都是犹太裔的移民。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就自学了吉它、钢琴和口琴,高中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

60年代初,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创作摇滚乐。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后,核战争的阴影就萦绕在人们心中;嬉皮士、反战、妇女解放与黑人民权运动相互交织,形成了对美国社会的巨大冲击。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战后核武器威胁最逼近的时刻,就在这一年,鲍勃·迪伦的首张专辑《鲍勃·迪伦》发行。

收录在专辑中的《暴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用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兰波式的笔触,写出一部核战过后的黑暗启示录:悲伤的森林、垂死的海洋、被狼群包围的婴儿、不断滴血的树枝、上千个没有舌头却仍在讲话的人……他在另一首《答案在风中飘》中唱道:“人们要等到何时,才能得到自由”、“炮弹要在空中呼啸而过多少次,它们才会被禁止”,于是这两首歌迅速成为反战运动的主题曲。

同一时期,美国黑人的社会处境艰难,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隔离使问题雪上加霜。以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发表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标志,民权运动达到了高潮。当时多位重要黑人领袖、白人歌手同台合唱《答案在风中飘》,而迪伦也积极参与这些运动,他写出了20世纪最响亮的反战、反种族歧视歌曲。

摇滚乐是嬉皮士的集体宗教。作为摇滚灵魂人物,迪伦也成为众多年轻人追崇的对象。嬉皮士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群学生突然跑到街上,宣传人生没有意义。和持守传统的祖辈不一样,他们要挑战新事物,于是药物派上用场。大多数使用药物的大学生,是追随着无神论者赫胥黎的思想,把药物看作自己的理想和宗教。正如基督教思想家薛华(Francis Schaeffer)所观察到的:“他们既然放弃客观真理,不再对其寄予希望,便把希望放在药物上,希望药物能给他们与客观真理相反的主观主义。现代世界乌托邦主义者的梦想就是,如果人人吸食药物,现代文明种种的问题就会解决。”

1964年及随后数年,嬉皮士毫不犹豫得接受了这种论调。1967年5月14日的《纽约时报》有这样一段对加州海特埃施勃里区的嬉皮士的描述:“到处可以看到吸大麻的人,人们在边道上吸,在点心店里吸,坐在停着的车里吸,或躺在金门公园的草地上吸。街上几乎每一个20岁的人都是用毒者,不是吸大麻,就是吃迷幻药,或两者都用。”

鲍勃·迪伦也身处其中,他曾经吸过毒,心里充满空虚,发现这个世界问题多多,而且远不是他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后来,他宣称自己不再属于任何组织、任何人,他只属于他一个人。于是,答案继续在风中飘舞。

“很慢才知道真理”
               
鲍勃·迪伦说:“这个世界的所有真理加起来就是一个弥天大谎。”他知道世界给不出答案,但是一位牧师却为他提供了答案。1978年,美南浸信会一位叫阿卡沙(Al Kasha)的犹太裔牧师(阿卡沙牧师曾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作曲奖),与迪伦在好莱坞的家中一同祷告,带他接受耶稣基督。随后,鲍勃·迪伦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自己转信基督教,并且还在南加州的加利利教会参加过一个门徒训练的课程。

他信主引来了许多歌迷和乐评人的嘲讽:你不是说答案在风中吗?这下你可找到答案了。1979年,鲍勃·迪伦发行了首张福音专辑《慢火车》(Slow Train Coming),感叹自己和人们都是“慢火车,很慢才知道真理”。他也因这张专辑得到了格莱美奖最佳摇滚男歌手。

紧接着在1980年代的头三年,他连续发行了《拯救》、《爱的爆发》、《不信教者》(Saved,Shot of Love,Infidels)。这些专辑都蕴含着许多来自圣经的信息,比如:《你必须为某人服务》(Gotta ServeSomebody)中唱到:“管你是个虔诚且自豪的传教士,管你是个在背地里行贿的市政议员,管你是在理发店里工作,且懂得如何理发,管你是谁的情妇或者是谁的继承人,但你必须为某人服务,你可以选择魔鬼,也可以选择上帝,总要找一个来服事”;《当你醒来》(When You Gonna Wake Up)中唱到:“神的应允必实现,只是你自己梦了个自以为是的大头梦,醒醒吧”。

虽然乐评界普遍反感,但是迪伦勇敢反驳,甚至还写了一首《耶稣的产业》(Property of Jesus)来反击乐评与歌迷,歌词中说:“你尽管跟别人一样嘲笑他吧,但是他不为所动,他是耶稣的产业,你比他更好啊,你有铁石心肠啊。”

1983年以后,鲍勃·迪伦的专辑不再有太多明显的福音色彩,但信仰的痕迹依然时常可见,比如1988年的《死亡还没结束》(Death Is Not the End),1997年的《渴望上天堂》(Tryin' to Get to Heaven)。

在接受访问时,迪伦曾谈到他信主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身边有许多出色的基督徒,比如说爱尔兰U2乐队的波诺(Bono)、当代敬拜摇滚先锋凯斯格林(Keith Green)、当今最红流行福音跨界制作人T-本恩·本内特(T-Bone Burnett)。

作为他的好友,波诺曾在2008年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授予“和平大使”称号。波诺跟一位乐评人及小说家阿萨亚斯(Michka Assayas)之间曾有以下的对话——

阿萨亚斯说:“在世界上的伟大思想家中,基督耶稣占有一席之地。但若说他是上帝的儿子,就未免太牵强了!”

波诺回应说:“对我来说,那可是一点儿都不牵强。你看,世俗对基督耶稣的故事的反应通常都是这样:他是一个伟大的先知,显然是一个有趣的家伙,他说的话也都能呼应其他伟大的先知,例如以利亚、默罕穆德、佛陀或是孔子。但事实上基督耶稣并不许你这样看,他不会让你置身度外……所以你只有两个选择:相信他就是他所自称的弥赛亚,不然就是把他看成是一个完全的疯子。我说的疯子是指像杀人魔王曼森那一类人(1969年,曼森所控制的邪教组织在洛杉矶连杀7人,其中包括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怀孕8个月的妻子、女演员莎朗·泰特等,被判处终身监禁)。如果说半个地球的文明发展是被一个疯子完全翻转和改变的,这对我来说才叫作太牵强了。”如果耶稣不是疯子,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接受主耶稣的宣称,并且以他为我们生命的中心,我们不可能对这样的宣称无动于衷。

“我用血偿还,但不是用我的血”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鲍勃·迪伦于2012年推出一张鲜为人知的新福音专辑《暴风雨》(Tempest)。其中《用血赎买》(Pay in Blood)一歌里写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在副歌部分迪伦唱到:“我用血偿还,但不是用我的血。”

曾有舆论认为迪伦后来一度放弃了基督信仰,因此,2012《暴风雨》发行的时候,当年带领迪伦信主的已75岁的阿卡沙牧师“非常激动和兴奋”,因为虽然有很多争议,但迪伦从未放弃他的基督信仰。据Sloppynoodle网站报道,阿卡沙牧师说:“这张新专辑显示,迪伦从未离弃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呼召,他从未放弃。当人们说迪伦已经过气,再也写不出这些歌的时候,我很难过。其实写歌是需要时间的,这次专辑的歌曲都是关于基督的,就像我过去说过的一样,媒体更多是伤害而不是帮助迪伦。”

阿卡沙牧师虽然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但深受环境恐怖症的困扰,这破坏着他的人生。作为犹太人的他,一次在自己卧室中打开了基督教电视台的节目,认识到耶稣是圣经旧约中说到的弥赛亚,于是他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基督,后来他的环境恐怖症得到了医治。

后来,阿卡沙读神学,并且开放自己的家作为聚会点,许多好莱坞内心痛苦挣扎的歌手、演员在他家中学习圣经。当年,鲍勃·迪伦也来到这里,因为他周围的一些朋友告诉他耶稣就是圣经旧约中应许的弥赛亚,所以他来参加圣经学习。阿卡沙牧师回忆说,当时迪伦连续六个月每个星期都来,就是在这里祷告接受基督的,并且在这里也曾创作了他的第一张福音专辑。

2016年,美国媒体爆出一封迪伦1980年4月写给一位叫做“斯蒂文”的朋友的手写信件,从中也看到迪伦明显的基督信仰。在这封信中,迪伦写到:“我们来到多伦多,在市中心的剧院里面向大约3000人演奏——在这所美丽而干净的城市中,主的灵在呼唤这些人,但是比起受圣灵的洗和被圣灵充满,这些人好像对刚出来的电影《现代启示录》更感兴趣。”

他还劝勉自己的朋友说:“你会在主里面变得刚强,并且看到表面的东西是充满欺骗性的,你会彰显奇迹的,因为上帝呼召你成为一个圣徒,你的责任单单只是为了主,祷告并且不要向后看,持续地向前看。”  

真正的问题比炸弹更深层
               
鲍勃·迪伦在他的传记《编年史》中回忆道:“那些日子里发生的一切,所有那些文化上的胡言乱语,都令我的灵魂备受困扰——让我觉得恶心——民权和政治领袖被枪杀,街上垒起重重障碍,政府进行镇压,学生激进分子和游行示威者与警察和军队发生冲突,爆炸的街道,燃烧的怒火,反对派公社,撒谎扯谎,吵吵嚷嚷,无拘无束的性爱,反金钱制度的运动,这就是全部。”他已经看清这些,就如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炸弹已经渐渐变得无聊,因为真正的问题比炸弹更深层。”

大多数人认为,19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是一个政治运动,这也就是为何迪伦后来远离运动的原因,因为他只想用音乐说话。但在美国历史学家查伯尔(David L.Chappell)眼中,这个运动基本上不是一个政治运动,而是一个宗教和属灵的运动。北方自由主义的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民权领袖站在同一战线,他们并不是支持黑人的非暴力反抗,也不是在攻击白人的种族分离政策,他们乃是对人性的善良有一个通俗的信念,并且认为教育和启蒙会带来社会和族裔的进步。

查伯尔进一步指出,黑人领袖的见解更为扎根在圣经所教导的对人罪性的认识上,更像圣经中希伯来先知那般痛斥不公义的行为。正是基层老百姓的活泼信仰,使得非裔美国人在面对别人施暴反对他们的要求时,依然有力量坚持公平和正义。因此查伯尔说,除非你把民权运动看成是一种宗教的复兴,否则你不可能明白整件事情。

当马丁·路德·金质问南方白人的种族主义时,他并没有呼吁南方的教会要朝更世俗化的方向走,而是呼吁白人基督徒更要忠于自己的信仰,更了解圣经所真正教导的。他引用先知阿摩司的话:“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他深知一切问题的解药不是靠更少的基督教信仰,而是更深入、更真确的基督教信仰,耶稣才是这个世界的答案。

孤独的朝圣者
                     
作为摇滚圈的另类,鲍勃·迪伦曾毫不留情地指出“贵圈真乱”,他说:“仅有很少的几位艺人曾公开承认他们把灵魂卖给了魔鬼,大多数主流音乐圈的艺人已经把灵魂卖给魔鬼。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歌词中暗示这一点,或干脆公开说出来。我们无从知晓把灵魂卖给魔鬼的全部过程,但我们已设法获取了关于音乐界艺人被引诱而签下契约的部分情况,这个艺人会被邀请到一个房间,一个舒适而友好的环境,然后他会看到许多药品摆放在他眼前。他可以选任何他喜欢的药,然后他会看到一系列诱人的展示,这展示是那些已经出卖灵魂给魔鬼的明星们的奢华生活。最后,他会被带进一个美女如云的房间(如果该艺人是男性),他可以挑选他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带回家,而这些女孩都是经过严密的精神控制的,当然该艺人对此毫不知情。”

迪伦在1993发表的《孤独朝圣者》一诗中写道:“暴风雨怒号,雷霆咆哮,风暴即起,临空呼啸,而我的心境平静,灵魂安详,所有的眼泪被一扫而光。”这令人想起圣经里的一段话:“我们各方面都有缺陷,我们却不感沮丧;我们感到迷惘,却永不绝望。我们遭逼迫,但是我们永不独自承受;我们也许会被打倒,却不致完全被击倒。”(腓力斯意译版圣经)

马丁·路德·金牧师说:“寻求神并让他成为你生命中的力量。没有他,我们的一切努力至终变为灰烬,我们的朝阳会变成最深沉的黑夜;没有他,生命变成了一出没有主旨的荒诞剧。然而,有了他,我们能够从绝望的深渊中找到奋进的盼望;有了他,我们可以从无望的漫漫黑夜中找到夜尽天明的喜悦。”就如迪伦所写的:“那只领我穿过狂风恶浪的手,温和地指给了我回家的路。”

鲍勃·迪伦的福音歌曲始终有一个主题,就是怜悯。他说:“人若不顾念重生,就是自寻死路”。其实,人若尝过耶稣的怜悯之爱,必定会谦卑地活着,无论是否有一个诺贝尔奖的名头加在身上。

ி 鲍勃·迪伦语录:

“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象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

“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无论谁生谁死,地球都照样转。我的意思是说,别看拿破仑那么嚣张,他死后我们仍在生活;别看哈波·马克斯那么风靡一时,他死后世界依然正常。生活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一秒。这听起来令人难过,但却是真相。”

“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

“人们很少做他们相信是对的事,他们做比较方便的事,然后后悔。”

“荣誉,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它,但没有人思考过得到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说,你路过一家小酒吧或者小旅店,你透过窗子看到人们来来往往,兴高采烈地吃着聊着。你在窗外看到的他们是如此真切,真实到吸引着你进去看看,可是一旦你跨入了那间屋子,一切都结束了。你再看到的世界,都是那么不真实。”

“你要知道,想不下地狱是很难的。世上有那么多吸引你、诱惑你、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当你努力好好做人的时候,总有人半道把你拖下水。当你把外部的敌人消灭掉后,你内心的敌人,又从四面八方涌现上来。《圣经》说:‘抵抗恶魔,恶魔会逃离。’因此,你必须坚持与它抗争。”

(本文成文参考了《编年史》、提摩太·凯勒的《为何是祂》一书,以及《时代》杂志采访视频、Sloppynoodle网站等其他网络的相关资料。)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答案不再风中飘——2016诺奖新得主鲍勃·迪伦的信仰追寻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