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6-7-23 06:48
谁能“带给少年爱和信仰的力量”?
谁能“带给少年爱和信仰的力量”?——12年的《大鱼海棠》和《少年时代》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A2MTMzMA==&mid=2652592584&idx=1&sn=36ab3186f874091451b76ed201428639&scene=0#wechat_redirect[/url]
谁能“带给少年爱和信仰的力量”?——12年的《大鱼海棠》和《少年时代》
原创 2016-07-23 慕溪 ijingjie
点击上方蓝字“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请在wifi条件下观看“兴起发光”系列纪录片之二,《最后的宣教士》策划/文案 潘蕾蕾;拍摄/剪辑 王鑫 出品:《境界》
《境界》独立出品【灵光掠影】
文|慕溪
《大鱼海棠》其实在竭力传达一种绝对自由精神主导的爱情观,正如影片结尾揭示的一种“奋不顾身地爱一个人,追一个梦”的情感。可惜这种“奋不顾身”的爱在绝对自由精神主导下走向极端,成为摆脱一切限制的“不顾一切”。爱,如果没有界限,就是最恐怖的武器。
2005年,《大鱼海棠》导演兼编剧梁旋从清华大学退学,和清华美院好友张春一起创立了彼岸天公司,开始筹划动画电影处女作《大鱼海棠》。就在那时他信心满满地宣告:“我们的梦想是做一部深深打动人心的动画电影,带给少年爱与信仰的力量。”
时隔十二年之后的 2016年7月8日,《大鱼海棠》终于带着它铺天盖地的宣传姗姗来迟。观众们怀揣满满的期待和情怀,不少人却悻悻地走出影院。
有人说,故事意境输了,世界观没能有效立住,三角恋也矫情。也有人说,画面满分,剧情狗血,12年只等来一场尬尴。
《大鱼海棠》从筹备到上映,足足用了12年。12年,足够让我们走完一整个少年时代。
就在两年前的7月11号,一部同样花了十二年,同样讲述青春故事的电影在北美上映。它就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Boyhood)。电影一上映就好评如潮。它不但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六项提名,也获得第72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和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如此有趣的相似,让我们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两部电影究竟从内容上会有怎样的差异?
“逍遥游”下的爱情观
最近微信上有篇文章很火,叫《价值观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电影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大鱼海棠》和《少年时代》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这种世界观的差异。《大鱼海棠》这部国产动画,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元素,藉此获得观众在文化上的认同,使其与日系动画等区分。
从人设,衣服,发型,场景等细节,它确实做得了精致,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在角色名字上也使用了大量的古籍典故:从三位主角椿、鲲、湫,到毛人、帝江、鹿神、胤、珮、鲲妹、凤等,都是从《庄子》,《山海经》、《列仙传》、《诗经》之中选择。
在这样繁复的细节构建下,它的世界观也通过主角椿的旁白传达给观众:“每个人的灵魂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时从海的此岸出发,在路途中,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时去到海的彼岸,之后变成一条沉睡的小鱼,等待多年后再次出发,这个旅程永远不会结束,生命往复不息。”
很明显,这是一种佛教轮回的世界观,生死循环,往复不息。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下,它还杂糅了道家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中的“上古有大椿者,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影片中鲲为了椿而死,椿向鲲还命,湫为椿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送椿去人世间,和化为人形的鲲重聚。
关于生死,电影主张生死互通,甚至可以交换。掌管百草的椿爷爷了悟生死,一副超然世外的形象,对孙女椿说着大彻大悟生死循环的话,正是道家超脱生死的绝对自由精神体现。《逍遥游》的主题正是追求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虽然影片中这种宏大的世界观架构和三角恋的故事格格不入,这也是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仔细看,我们还是可以在故事中找寻到这种世界观的根基。
《大鱼海棠》其实在竭力传达一种绝对自由精神主导下的爱情观。正如影片结尾所揭示,它其实在传达一种“奋不顾身地爱一个人,追一个梦”的情感。可惜这种“奋不顾身”的爱在绝对自由精神主导下走向极端,成为摆脱一切限制的“不顾一切”: 椿爱鲲,愿意为了他与天下人为敌,哪怕是全族的人都因爱人而死,也在所不惜;椿爱鲲,就是哪怕有一个备胎对她再好,她也不会有一丝背叛他的念头,椿爱鲲,就是可以为了他而不顾亲情。可以为了他瞎眼,为了他减自己一半的寿命,让父母无人养老。
在爱情面前,亲情,友情和宗族都可以不顾;椿为了爱鲲,就是可以让他填满了自己生命里的所有角落。整天围绕着他转。她不跟父母说话,不跟朋友聊天,她的生命里只有他,只有爱情……
其实,这种想要表达真爱摆脱束缚的主题在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甚至也出现在许多中国古典作品中,长久以来,儒家伦理极度地束缚着爱情的自由,所以我们才那么欣赏《梁祝》、《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其中的反抗为了恢复爱的自由,显得天经地义, 然而,《大鱼海棠》将这种反抗推到另一个极端,道家的伦理观就是去伦理的绝对自由观,在这种世界观构建下的爱情是“以爱为名”反抗一切束缚的,不仅是儒家伦理,甚至是一切伦理,所以这样的抗争也变得极端而危险。
因此,《大鱼海棠》架空时空只为讲述一个追求纯爱的童话故事,可惜现在的观众并不相信这样的童话,不是因为观众不再相信纯粹的爱,也不是因为它幼稚,而是它对爱的解读肤浅而危险。
拍了12年的极度写实
如果说《大鱼海棠》抽离生活,想让观众在神话的世界里找寻到爱的意义,那么《少年时代》则是回归生活,让观众在现实的琐碎中体会爱的情感。前者极度写虚,后者极度写实。
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说,电影是雕刻时空的艺术。《大鱼海棠》构建想象的空间,在海底下创造了一个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世界。《少年时代》则压缩时间,用三个小时呈现一个德州男孩从六岁到十八岁的真实的平凡生活。
故事一开始,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梅森,就遭遇了各式各样的意外:单亲妈妈奥莉薇亚全心全意照顾他,但生活过得很拮据。于是决定带着他和姐姐莎曼珊搬到休士顿,因为他们长期不见人影的父亲大梅森,总算从阿拉斯加回来,重新加入他們的家庭生活,就此生活也风波不断。
随着梅森的长大,他的父母、女孩、老师、老板、梦想等也似乎都成了他成长中的过客,他也经历搬家,换学校,家庭矛盾,恋爱,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以及对人生目的的困惑,凡此种种,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之前的代表作《日出•日落•午夜》讲述爱情和人生的三部曲一样,《少年时代》的灵感和主题依然是“时间的流逝”。在真实的时间流逝中,它真实地记录了少年梅森长大成人的烦恼与惊喜、悲欢和感动,同时从梅森的独特视角,它也展示了一个家庭在12年里的变迁与成人世界的无奈。
影片极度写实,拍摄了十二年,演员十二年也未换。正是这样的现实主义才使观众跨越文化和时间的鸿沟,获得强烈认同和感动。
然而,正因为这部影片过于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它是生活未加雕琢的呈现,所以它给人带来的感动和思考也只会是一时的。人们会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如传道书所言“哭有时,笑有时;悲恸有时,跳舞有时。”(传道书3:4)人们甚至也会感叹少年时代的虚空,“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是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传道书11:9-10)
人们不正也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样感慨吗?电影不过给这种情感提供了集中宣泄的出口。唏嘘之后,生活依旧。这样看来,哪怕伟大如此的电影,也难以“给少年爱和信仰的力量”。
那些“以爱为名”的恐怖
回到《大鱼海棠》里对爱的解读。椿为了让鲲逃走,不惜世界混乱海水倒灌,让整个种族遭遇灭顶之灾。对此,反对者们说,你为了爱,毁掉世界有意思吗?但《大鱼海棠》所传达的奋不顾身,冲破一切束缚爱一个人的情感也让一部分人获得了理智上的认同:“为了爱,毁灭世界又如何?”
但是这种爱,产生于自由主义的道德观,显得浅薄而危险。现在很多的爱国主义者都有这种倾向。他们的爱国言论常常让人恐惧战惊。近日南海仲裁结果出来后,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发了一条微博,立刻引发舆论波涛。
他在微博上说,“南海仲裁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战争如若真的爆发,中国即使牺牲十亿人口,仍然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仅比印度少)的大国;美国若死亡三亿的话,人口还剩几何?……” 这样“以爱为名”的观点表面看来是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操,实则是以爱国之名漠视文明和秩序,抒发一己之私的情绪。
越来越多的爱国言论,充斥着对生命的残忍、暴戾与冷血,也充斥着对于现代文明与秩序的破坏。事实上,以爱国而祸民,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永远要热泪盈眶”的网红,将爱国当成一种生意;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一些“爱国青年”以打砸市民的日系车来宣示爱国,以爱国之名来实施犯罪。对国家的爱如果没有道德界限就会演化成“爱国恐怖主义”。就在南海仲裁案当天,有一个在地铁上殴打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里从俩人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男子动手殴打另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同胞”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对方穿了一双耐克鞋。以爱国之名行伤害同胞之实,这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愈演愈烈,令人痛心。
爱,如果没有界限,就是最恐怖的武器。爱需要真理的限制和引导,不然就会变得盲目而危险。
犹太人爱神,但缺乏真理的引导,他们对神的爱变为虚妄。他们内心“蒙着帕子”(哥林多后书3:15),将赐给他们的人子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使徒保罗爱神,但因为陷入到对律法的狂热中,看不到真正的主反而开始逼迫主的使徒。一些极端穆斯林们也爱他们的神,但因着缺乏真理的限制,他们变得盲目而残忍,以爱之名行暴力之实,助长了很多恐怖主义的行为。
哪怕是上帝的爱,也要与他的圣洁属性保持一致。“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罪在哪里显多,爱就在哪里显多。神对我们最大的爱就是祂道成肉身,将他的独生子钉在十字架上,承担我们的罪所带来的刑罚。这爱关乎生命,有恩典的怜悯又有真理的制约,所以才变得更加真实而厚重。
《大鱼海棠》之所以难以“给少年爱和信仰的力量”,因为它真正缺乏的,就是这种真理的引导和现实的根基,它的爱被架空在天界,抽离了生活,脱离了限制,就如脱离了大海到天空遨游的鱼,最终会饥渴而死。而《少年时代》虽然贴近了生活,呈现了它的琐碎和无常,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让我们在爱中感叹“时间的流逝”,但它也并没有真正给我们带来人生的出路和爱的力量。
爱,是由关系开始。其实上帝对我们的爱从一开始就显明了。祂创造,祂护理,祂救赎,祂给予,祂成就。上帝一直在努力修复被人的罪破坏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从一开始就设立的,就如父母与孩子,我们本就是按着神的形象和样式被创的。正因如此,上帝对我们的爱才会显得厚重,真实,伟大而圣洁,也能在我们真实的生命中体验到。
神就是爱,祂也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真爱和信仰,其实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