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6-6-4 19:29
陈寅恪为什么没有去台湾
[url]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tt20160604.html[/url]
陈寅恪为什么没有去台湾?你们都想太多了
2016-06-04
踢踢
导读
那家里的钱呢?还用说么,都从牙缝里抠下来被老陈拿去买书了......又是可怜了老婆唐筼,为了几块红烧肉到底是给孩子吃还是给佣人吃纠结得肝肠寸断,呜呜呜真心作孽。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陈寅恪大师不愧是大活人移动图书馆,他一辈子读了多少书,有多爱书,看看下面这张油画你就知道了。
陈丹青《国学研究院》,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陈丹青《国学研究院》,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让我们先来看看陈丹青闯作的这幅著名油画。从时尚的角度分析,赵元任靠一身唐顿庄园的大表哥三件套异军突起独领风骚。但再一研究,这幅油画里竟然有一人玩儿起了mix&match的着装法——明里是穿着中式长袍,脚上却悄悄蹬着一双皮鞋——低调怀熏有内涵,陈寅恪大师的混搭穿衣风真是玩儿得得心应手棒棒哒。
但是。如果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处非常耐人寻味的小细节:老陈竟是五位大师中唯一一个手持道具的人。对。这个道具就是几本书。用心良苦啊陈丹青老师,为什么书被塞在陈寅恪大师手里而不是其他人手里呢?这还用说么 ——当然是因为陈寅恪对书的痴迷与热爱,横扫所有大师,在神州大地上所向披靡啦。
老陈爱书到底爱到什么程度,现在笔者就给你们看一段耳熟能详的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大家对宋真宗赵恒这段典型魔幻主义手法的《励学篇》一定不陌生吧?用物质主义的眼光去分析这篇文章,简直充满了传销洗脑的诡异画风,让离不开柴米油盐的人无力吐槽。然鹅,这段魔幻主义的成功学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赵国君拿来忽悠天下书生的吗?
并没有。这段才是让天下书生成为人生大赢家的成功学鸡血啊读者们!
童鞋们,宋真宗诚不我欺。童鞋们,宋真宗诚不我欺。
另一位大师吴宓,在1919年8月18日的日记里写到:“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到此不及半载,而新购之书籍,已充橱盈笥,得数百卷。”。事实上,不光是吴宓知道,在当时的哈佛大学,这件事根本不是秘密。
而季羡林提供的信息就更有趣了。陈寅恪完全把书当成女朋友一样在打扮——根据季大师的回忆,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教书时,都是要给书本穿上华衣哒——佛经的书用黄布小心翼翼包着,其余书用黑布包着。#小时候用挂历纸包书的盆友们,请来感受一下#大师爱书的心情可见一斑。
不过如果我告诉你们他魔幻主义式的读书精神,你们就更要瞠目结舌了。
全家福全家福
书中自有颜如玉,光棍打到三十八。别的大咖结婚离婚再婚都折腾几次了(我说谁你们都知道的),老陈年轻时没有绯闻不说,天天泡在图书馆和教室里,既没工夫谈恋爱也没心思娶老婆(看看别的大咖就知道了,谈恋爱和娶老婆在那时候是两码子事儿)——唯一能让这个炒鸡大龄优质青年产生兴趣的就是书,所以一直拖到38岁,他才在父亲陈三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下娶妻成家。#男人和男人差距怎么辣么大#
唐筼唐筼
书中自有黄金屋,苦了老婆DIY。因为老陈把所有钱都投资在了买书上,所以结婚前他的日常生活捉襟见肘。在德国为了省一张歌剧票的钱把同样是名门之后的杨步伟雷得外焦里嫩(有兴趣的自己去百度)。结婚前是没有女人照顾,不会安排生活,结婚后有媳妇照顾了,他的经济状况竟然也一点没有好转。这到底是为啥呢?原来钱都去书商那里买买买了,害得老婆唐筼为了支持老公的事业,不是在家自制土布窗帘,就是自制儿童识字卡片,各种DIY各种挖空心思省钱,简直悲催。
看书坐太久时间,腰哈酸童鞋们看书坐太久时间,腰哈酸童鞋们
书中自有千锺粟,全家一起饿肚皮。明明是拿着高薪的大教授,明明不差钱,在老陈三个女儿写的《也同欢乐也同愁》里,回忆来回忆去,就是一句话:各种吃不饱。香港吃不饱、北平吃不饱、长沙吃不饱……那家里的钱呢?还用说么,都从牙缝里抠下来被老陈拿去买书了......又是可怜了老婆唐筼,为了几块红烧肉到底是给孩子吃还是给佣人吃纠结得肝肠寸断,呜呜呜真心作孽。
写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已经完全同意大师对宋真宗的鸡血按部就班、甘之如饴?但看完下面这件事,你们就会知道,这套魔幻主义的读书论,他实践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季羡林说陈大师视力只有一些光感季羡林说陈大师视力只有一些光感
你们抱怨读书太累读得近视眼算什么?统统揍开!大师读书把眼睛都读坏了......中年失明后,他自己也狠郁闷地回忆:
“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小油灯,藏之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 印缩印本之书,字既细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度近视,视网膜剥离,成为不可幸免之事了。”
一声叹息。失明了还怎么读书?不过你们不要为大师太捉急,大师毕竟是大师,即使目盲两年后,还能每天依靠别人朗读资料、自己口述来进行学术研究和著作,写完了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给跪了#
写到这里,笔者已经献上了自己的膝盖,你们是不是也纷纷送上膝盖了呢?如果你们还死撑着不肯送上膝盖,那么笔者就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1940年代末能跑的大咖都跑了,而大师在好基友傅斯年的拼命游说下,却还是坚持留在广东?
有一些历史研究学者说这是因为大师“遗少心态”在作怪,也有人嘲笑他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却预测不出自己的未来,所以在文革期间那个遭罪啊。
大师为什么不走呢?可能大家都想太多了吧!
环球游学的陈寅恪大师,哈帅!环球游学的陈寅恪大师,哈帅!
翻一下老陈的简历,就会知道他半辈子漂泊游学,人生轨迹就是——书在哪里,人就在哪里。1939年初的时候,老陈动了举家搬迁到英国的心思。不是因为牛津大学聘了他做教授、也不是因为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了他研究院的职称。而是因为当时,伦敦大英博物馆出现了大量的罕见中国文献,如敦煌卷子、太平天国文书等等。这些珍贵的一手史料简直直击老陈的命门,让他无法抵抗牛津大学的邀请。可惜人算不如天算,1939年的9月,该死的元首发动了战争,让他的学习计划泡汤。而6年之后当他可以到伦敦的时候,双目已经失明,再也看不见这些敦煌文献了。QAQ
另外,他的女儿们也明确在回忆录中说,他一辈子经历过最痛苦的事情,还不是眼盲,而是因为两次战乱中搬家,遭遇大量藏书、笔记被偷被烧毁书的巨大打击。不仅如此,一生保持士大夫风度、从不批评人的他,还因为家里老佣人在装箱书籍的时候称重总是称错,瞬间怒气爆表,把老佣人骂了个狗血喷头。
现在,我们不妨做个大胆而合理的假设:陈寅恪之所以不肯去台湾,真的和任何政治都不挂钩,如果傅斯年使诈把他研究学问的藏书都先骗去台湾,那结果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真正的读书人就是书在哪里,他就要呆在哪里,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历史有时候就是被这么一个小细节所改变了。
看到这儿,陈寅恪大师的魔幻主义读书精神和他为什么不去台湾的原因,现在你们已经都知道了吗?
【责任编辑:身中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