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别再制造“有父母的孤儿”

yingyinc 2016-6-1 06:51

别再制造“有父母的孤儿”

别再制造“有父母的孤儿”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A2MTMzMA==&mid=2652592224&idx=1&sn=899a010b46226bd59e8db617aba0a1b3&scene=0#wechat_redirect[/url]

别再制造“有父母的孤儿”
原创 2016-06-01 橡溪 ijingjie

点击图片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儿童节专稿】

爸爸妈妈听我说呀/宁可清苦也不要零钱花/真想听爸妈给我讲故事/每天看到爸妈都在家/你们快回来看看我呀/要不然你们就认不出我啦/同学们都说你们把我忘啦/到底是真还是假/很多次想你们从梦中哭醒/醒来更想念爸妈/快快回来看看我/快快回来看看我吧。

文| 橡溪

曾创作《迦南诗歌》的基督徒音乐人小敏,近日推出了一首关注留守儿童的公益歌曲《爸爸妈妈听我说呀》,这首歌由小敏亲自作词作曲,由同是基督徒音乐制作人的舒方弟兄担任制作人。歌曲的MV目前已经可以在网上观看,歌词通俗易懂却字字扎心,感动了无数听众。


(时长6‘09’‘,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

宁可清苦也不要零钱花

“亲爱的爸爸妈妈呀/你们在外地还好吗/我实在是太想你们呀/想给你们说说心里话/我已经长大了也懂事啦/门前的小白杨也长高啦/村口的大路也修平啦/学校的瓦房也盖好啦/知道你们打工是为了这个家/能让我也像有钱家的娃/吃的好穿的好上好的学校/手里还有零钱花/亲爱的爸爸妈妈呀/你们在外地还好吗/我实在是太想你们呀/想给你们说说心里话。

爸爸妈妈听我说呀/宁可清苦也不要零钱花/真想听爸妈给我讲故事/每天看到爸妈都在家/你们快回来看看我呀/要不然你们就认不出我啦/同学们都说你们把我忘啦/到底是真还是假/你们快回来看看我呀/很多次想你们从梦中哭醒啊/醒来更是想念爸妈/快快回来看看我吧/快快回来看看我吧。”

短短4分钟的MV中,留守儿童阿香陪着年迈的奶奶留守在山区老家。阿香穿着厚实的棉袄,时而穿梭于积满雪的林间,时而孤零零地站在门前,翘首以盼爸妈的归来。结尾,阿香一个人睡在印有“爸爸妈妈”漫画的床上,她的手搭在“妈妈”的手上。

据权威数据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79.7%由祖辈亲属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其中2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下,1300万没有获得户籍登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每一天都会出现因着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留守儿童悲剧发生。

2011年6月,在西安蓝田县孟村乡大王村,10岁留守儿童小阳告诉哥哥小东“我喝药了,不用去上学了”。半个小时后,半斤敌敌畏夺去了他如花的生命;2014年1月20日,安徽望江县9岁的留守儿童小闯在厕所房梁上自杀,只因为接到妈妈电话,说过年不能回家。

2016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9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这只是留守儿童大军中的“冰山一角”,许多无辜无助的孩子还在日夜承受煎熬。
                        
“我多么恨你们丢下我去打工”

由于生计,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外出寻求生活的出路。正如歌中所唱,“知道你们打工是为了这个家/能让我也像有钱家的娃”。但父母以养家之名,没有尽上做父母的本分,实在是愚昧之举。

今年3月底,《南方周末》以日记的形式,报道了我所在家乡安徽六安留守儿童的情况。在篇篇日记里,仿佛都能听到稚嫩且无助的呐喊:“那天,妈妈背着行李跟着爸爸打工去了,我看着妈妈、爸爸远去的背影,我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从此我就成了留守儿童。”

一个叫胡莹莹的六年级留守儿童写道:“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你们的女儿好想你们。你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把我留在家里,让奶奶爷爷带我。每逢过年才回来,待了几日便外出打工了。我不要生活条件多么的好,只想你们能回来多陪陪我。”

在这些孩子的日记当中,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母陪在他们身边。一个叫孙梦悦的孩子写道:“春节一过,爸爸妈妈又出门打工了,你们走的时候知道我是多么不舍。爸爸妈妈,你们走了的晚上我一个人在床上偷偷地哭泣,我不敢和你们说,怕你们担心,每当我看到家长来接他们的孩子,跟孩子有说有笑时,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是多么渴望有爸妈的陪伴。在寒冷的冬天,家长们对他们的孩子嘘寒问暖时,我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我是多么恨你们丢下我去打工。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出去打工是为了我好,想让我穿漂亮衣服,想让我买好东西,我宁可不要这些,也要你们陪在我身旁。”

尽管有些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扶持的力度,农民收入来源增加,农民工就愿意返乡就业、创业,留守儿童现象也会有所缓解。但留守儿童的问题仍然严重,我们也要反思: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是爷爷奶奶,也不是幼儿园小学,而是父母。如果孩子的童年没有父母,无疑,孩子的成长会有无法弥补的缺陷。

许多在外工作的父母,为了消除自己常年不在孩子身边的罪疚感,会在逢年过节时给孩子买上一大堆礼物作为补偿。这种将功补过的做法,对孩子并没有带来多大的益处。我们忘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些远远比物质更重要。

著名美式足球评论家约翰·麦登(John Madden)曾对观众说,他之所以辞去足球教练一职,是因为有一天,他妻子对他说她要带儿子去考驾驶证,而约翰·麦登还以为儿子才12岁,由于麦登太追求事业的成功,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但也错过了与孩子相处的宝贵时光。后来,麦登醒悟过来,为了以家庭孩子为重,他辞去了前途无量的职业,这实在难得。


做父母比做有钱老板重要

香港著名慈善家蒋震的女儿蒋丽萍是一位基督徒,她创立的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爱基金,越来越被人熟知,目前在国内已经产生了影响力。为何一位香港人对内地留守儿童如此倾尽心力关注?蒋丽萍说是源自她一次在外地做义工时的感动。她看见当地儿童因缺乏家庭温暖,最后成为街童,那种孤独、迷惘,甚至这些孩子被骗,去做不法之事,浪费生命,她看见后心里难过。心想,谁能帮助这些孩子呢? 若没有适当辅导带领,将来也必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蒋丽萍说:“今天的社会,人的价值观混乱,苦难特别多,根源是缺乏家庭温暖。大家为了追求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财富,都忽略了爱和关怀,连最基本的一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没有或很少,到底生命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人活着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只有神才能给我们生命答案。神叫我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世界的虚空上,只要定睛在主里,必填饱我们心灵的空缺。”

蒋丽萍看到有这么多宝贵的孩子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正慢慢迷失;在成长、学习、心志、品格、家庭观念、生命意义和关爱等重要价值观都被扭曲,她开始担忧。因这样的看见,她创办的爱基金走到留守儿童聚居之地,并已在河南、湖北、云南及四川等省,于每年暑假举办为期三至四周的儿童“快乐暑期班”,让孩子得到关心及照顾之余,接受真理和品格教导;也藉着不同的兴趣及益智活动,启发孩子的潜能,引导其建立积极和正确的人生观。

不过,仅几个机构之力并不能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只要父母一日不回到孩子身边,留守儿童问题仍然继续存在。我们不可能放弃一代孩子,而不殃及下一代人的社会道德和精神风貌,然而这恰恰是今天很多父母正在做的事。无论是户籍问题,还是生存问题,我们都不能把孩子弃之不顾。

成长中的儿童,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就很容易引起一些心理问题。据一位学者调查,有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跟监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甚至直接说恨自己的父母。这些心理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造成的。

另外,童年时孩子最需要的仅仅是和父母在一起,聪明的父母会抓紧编织爱和接纳的缆绳。有研究表明,孩子10岁之前与父母的关系处在亲子关系的黄金时代,在那些年,亲子关系在情感上是安全的,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很多事,不必担心和孩子产生情感距离,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父母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父母都不在家怎么开展家庭教育?教育界有个说法,5+2=0,两天的家庭教育缺失,五天的学校教育事倍功半。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老师和志愿者都代替不了。”

当前,很多父母已经失去了“父母”的功能,这一功能被爷爷奶奶取代,而真正的父母却执迷于追求所谓的“远大前程”,忘记了父母本身对家庭的责任,还振振有词说是要为孩子们的未来铺路,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更糟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愿意委身在教养孩童的神圣工作上了。

今天又有多少父母打着出门工作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摆脱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教养儿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就比较容易多了,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大有人在。归根结底,我们并没有认为做父母比做有钱的老板更重要。
 


有父母的孤儿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在他的著作《有品格的群体》(A Community of Character)里哀叹,现代社会与文化盛行的假设,已经使做父母的失去该有的信念,不再认为当个好父母是身为人类群体的一份子,本该承担的任务;他们认为那只是个人的意愿。然而,父母职分的主要责任,就是要将神百姓的价值观传递下去。

管教是父母职责中最重要的之一,如果我们尽责,负起对孩子的管教,将来他们才会更好地照顾好他们的家,用心去教养他的儿女们。神呼召我们成为父母,是要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祝福。试想,有一天面临审判的时候,神不会问我们:“你做到经理的位置了吗?”但会问:“你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了吗?”史蒂文森问道:“父母是否明白,神寻找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以信心、盼望和爱教养儿女的父母?每个小孩都需要有人向他指出一个有盼望的将来,无论社会看来多么黑暗。”

圣经说,儿女是神赐给我们的产业,我们是否真的尽到了看守这份美好产业的责任?但愿我们的孩子不要成为有父母的孤儿。

其实,这世代有父母的孤儿不止留守儿童们,那些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老家的父母,不过是让亲子关系的问题无可掩饰地曝光,多少北上广的高级白领也把孩子教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每天下班孩子已经睡了,顶多能在周末抽出一天做父母;多少港台精英把孩子扔给菲佣,菲佣放假的时候才能见上妈妈一面。这些孩子与父母在情感上的深度连接仍然无法完成,好像有父母在身边,心里面爱的空洞却赫然在目,成为性格中的隐痛。

而无论是进城打工的父母,还是在本城打拼的精英,他们自己的成长许多也像孤儿一样,从小没有得到爱的满足和滋润,以至于他们要用金钱、事业、影响力和他人认可来填补心灵的空虚,获得安全感。

孤儿的一代会终生带着孤儿的心态:不安全感、敏感、容易受伤、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因曾经别无依靠、争竞、无法显露真实的自我等。或许你在自己身上,也发现这些心理记号。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离开天父的“留守儿童”。而孤儿只能复制下一代的孤儿,除非回到天父的家中,满足心中爱的空洞,孤儿的世代才会翻转。
 
(本文部分成文参考了《南方周末》、爱基金网站等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再制造“有父母的孤儿”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