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基督徒该如何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yingyinc 2016-5-13 08:40

基督徒该如何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基督徒该如何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gwOTA2MA==&mid=206209844&idx=2&sn=75ea0e3a9776e31a98b601a2522cb746&scene=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url]

转:基督徒该如何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2015-04-09 金宗墨 基督徒阅读找到啦环球文化

文/ 金宗墨
  
《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最近很火,在图书市场引起一股热潮。该书装帧精良,编排有序,确实是一流的图书产品。这本书的书名对基督徒来说很有吸引力,但若是拿过来用心一读,就会发现许多内容与《圣经》的教导并不一致。比如,作者说某些历史是“圣经的夸大”,又说圣经里包含“不可考证的神话故事”,还说圣经是不同作者“怀着大相径庭的意图编著而成”的。此类与信仰观念相悖的表述,在该书的“犹太教”与“基督教”的部分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为了批判《耶路撒冷三千年》。相反——正如标题所显示的那样——这篇文章是为了帮助基督徒去面对这本书。尤其是那些已经花了钱买到书的人,本文若能帮助他们化解一些阅读中的尴尬,目的就已达到。
  
那么要如何读这本书呢?或许下面几个建议可以参考。
  
首先,要明白《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一本社科类的历史读物,并不是信仰读物。该书作者的立意,不是为了坚固基督徒的信仰,而是讲述他所认识的耶路撒冷的历史。如果我们期待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属灵上的激励,怕是误会了这本书的用途。它只负责呈现历史情节,不负责传递信仰意涵,可以说是一本相对单纯的、没有宗教立场的历史叙事书。在这点上,它对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一视同仁、并无偏颇。该书作者既没有刻意去推崇任何一种信仰,也没有刻意去攻击它们。
  
其次,要理解一下作者的历史观。要想讲述耶路撒冷的历史,同时保持宗教立场上的中立,这怎么能办到呢?作者的历史观能帮助他办到。作者西蒙先生,全名西蒙•蒙蒂菲奥里(Simon S. Montefiore),出身于一个英国犹太世家,就读于剑桥,擅长写传记历史,多次获奖,是这一领域的行家。像许多犹太精英一样,西蒙先生也是一位秉持科学方法论的学者。对于此类学者而言,科学方法论不仅仅是他们做科研的技法,也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体。因为这一方法论,要求他们检验现有一切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信仰,也包括历史。检验是信心的杀手,非要检验过才信,就不是真的相信了。
  
在《耶路撒冷三千年》里,西蒙先生就是在呈现经过他检验的历史。历史怎么检验?最通行的做法,就是用考古发现去验证已有的历史文献记录。这基本上就是《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的写作理论——以现有的考古学资料为权威,去分析和审核历史文献(包括圣经),从而重现历史上的耶路撒冷。把宗教历史文献通通视为一种不具备权威性的历史参考资料,哪个都要检验,这就是西蒙先生保持宗教中立的诀窍。当包括圣经在内的历史记录,与考古学观点出现冲突的时候,西蒙先生的科学方法论就会推动他相信后者而非前者。因此书中出现了否定圣经的那些表述,也就不足为怪了。
  
说到这里,也许应该简单回应一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科学方法论。用考古学发现去检验历史文献,从而重建一个所谓的真实的历史。这套理论必然有三重预设在其中:一,历史文献都有撒谎的可能性(因此才需要检验);二,考古学发现都是真实可靠的;三,自己有足够完美的知识,能准确无误地解读考古学的发现。这三重预设,每一项都是一种假设,而且是很夸张的假设。事实上是,历史文献不一定会撒谎、考古学发现未必都可靠、学者们解读出土文物时出现误差的可能性也绝不能被低估。依靠假设建立起来的方法论,本身就是未经验证的,如何还能够验证他人呢?科学方法论本来就不是绝对客观的,它是人主观的一种构想。它以人为圆心,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半径,画出来的是一个以人为权威的、一厢情愿的世界观。
  
如果这种科学世界观是真理,那么按照它自己的方法论——“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应当首先进行的是自我检验,看看自己凭什么能够成为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追问,就打破了它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原来还有其他标准可以衡量它!科学方法论从来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它一直是在用信心去相信自己是对的。科学主义的兴盛,表面上从宗教思想中解放了人类,其实不过是让我们从一种看似盲目的信心里跳到另一种真正盲目的信心里。除非我们脱离人本主义的张狂,否则这种盲目的跳跃将会永无止境,根本是一个无底洞。
  
言归正传。《耶路撒冷三千年》并不能给我们指明一个真理般的历史,但也不意味着这本书对基督徒毫无益处。
  
首先,它是当代学术的前沿产品,能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对耶路撒冷历史的主流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对基督徒而言是世俗的,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但我们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掩耳盗铃注定不是长久之计。只要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明白它只是时下的一种非信仰立场的见解,并不是一套真理,相信可以化解阅读过程中经受的一些心理冲击。明白自己所信的是谁,以平和的心面对这世界的声音,这是神给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前往的方向。用圣经的话说,叫做“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我们不能与其他人老死不相往来,聆听与对话,总得从什么地方开始。
  
其实西蒙先生算是一位较为温和的学者,从在他的角度看,他只在尝试阐述他的理解。我们不需要同意他所有的理解,但也不必否定他的诚实。书写圣城历史,却对信仰保持着距离,这必然使他只能一直站在信仰历史的外围,好像一个看客,静静地观看着所发生的事,却不能走进其中去深入理解某些事件。或许西蒙先生也隐隐存着某些渴望,当写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时,他停止了叙事,也停止了解释,而是写下了他的一个疑问:“耶稣说上帝离弃他是什么意思呢?”能够发出疑问,总是一个开始的契机。
  
这本书第二个好处,是里面的史料非常丰富。它包含了圣经没有记载的某些时段(如两约之间),还提供了许多详细的资料(比如该书附录中的马加比家族、以及希律家族的族谱)。另有帮助的是,这本书洋洋洒洒地讲述了圣经时代以后的耶路撒冷历史,包括十字军时代、穆斯林的哈里发时代、奥斯曼帝国时代……一直写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才告完结。不论作者如何解读这些部分,它好歹告诉了我们历史上的耶路撒冷都发生了些什么事。这些历史是基督徒平时未必都接触的到,在很多人那里甚至可能是一片空白。以圣城为主线,为我们增补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这层意义上本书还是很宝贵的。
  
《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的历史跨度从古至今,可以看出西蒙先生的“野心”很大,他想要重建的圣城历史,不是部分的,而是所有的。因此英文原书名为Jerusalem:The Biography,直译就是《耶路撒冷传》,简洁到带点霸气。从这个角度上讲,中文译名“三千年”略略缩小了西蒙先生的气魄。为什么是“三千年”?或许从考古学资料的圣城建成的年代算出来的。但若是根据圣经资料,圣城年龄则至少要追溯到亚伯拉罕时代(逾四千年),而即便是那时,耶路撒冷也已经存在很久了,久到无人能知。这倒也有趣,按照人的意见(考古学),圣城的历史是属人的,不过三千年而已;但按照神的启示(圣经),圣城历史不属于人,其长无法测度。(完)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豆瓣书评,经作者授权发布,文中观点只代表个人意见,与找到啦机构无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督徒该如何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