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对待教难中的各种人

yingyinc 2016-2-27 10:40

如何对待教难中的各种人

如何对待教难中的各种人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MzNjgwNA==&mid=401904734&idx=1&sn=22362ef8dfd4e3c5ba8300cb409b5b24&scene=1&srcid=0227eUXvnFQXE0itSeuR9qKO&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url]

如何对待教难中的各种人
原创 2016-02-18 思乡客 拿细耳
在教会遭难时,因信徒对真理领受的程度、角度,对政教关系理解,对现实环境认识各不相同,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表现。如何对待在其中犯了过错的信徒及领袖,是教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问题。希望此文能给我们以启发。

作者:思乡客

当康士坦丁称帝后,古罗马对基督教会长达近300年的逼迫终于结束了,教会自此进入合法、尊贵的环境。但教会马上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大问题:如何处理在逼迫中的各种人?当时出现了两个主要对立的意见:东部教会认为在逼迫中向偶像烧香献祭者是背道者,但交出圣经与奉献盘的“交出者”应从轻发落,代表者是凯其良,称为宽松派或实际派;西部教会对“交出者”处分则看法不一,认为对“交出者”特别对圣职人员的惩戒应从严,代表者是多纳图,称为多纳派或圣洁派。

这两派之间在对待“交出者”的问题上激烈争辩,各据一词,互不相让,甚至将个人的恩怨、间隙带入了此场重要辩论上。最后,宽松派得到了大部分教会的支持,多纳派于是脱离大公教会。因为多纳派与大公教会分裂,削弱了教会力量,也瓦解了原本团结的士气,以致经过第五世纪蛮族汪达尔人与第七世纪回教军队的入侵后,多纳派与大公教会一同被扫除。罗马主教在纷争过程中的领导决策,也助长了中世纪教皇制度的萌芽。(该段历史详见吕沛渊《教会史话》)
 
宽松派和多纳派不能合一、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二者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是符合圣经原则,以至于互不妥协,又因为有些事情处理不到位导致二者的张力越来越大,如凯其良允许“交出者”腓力斯参与按立圣职一事,就使多纳派更加难以接受。要在保证合一的前提下,处理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平衡教会的爱心挽回和严厉惩戒,如何平衡圣洁与实际难题。要弄清这个关键问题,我们不得不回到圣经看两个例子:彼得与犹大。
 
彼得虽然三次不认主,但结果是悔改并得到主的赦免,他回过头来坚固了更多的人(路22:32)。犹大卖主,结果是吊死沉沦(太27:5)。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实犹大也有悔,并且是相当自责以至于要自杀,所以后悔不是二人不同结局的主因。
 
这二人都犯了滔天大罪,不认主的彼得之罪并不亚于卖主之犹大的罪。他们二人所犯之罪的形式并不是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从预定论角度看,他们二人的结局正是神的拣选与废弃。圣经记载了耶稣多次提醒犹大将要遭受的结局(可14:21,太26:24,路22:22),这证明了神给人悔改的机会和警示,即使在灭亡之子身上也不会缺乏这样的警告,以显明神的公义,使人在沉沦之时无可推诿。圣经同样也记载了主对彼得的提醒,但不同的是主已经为彼得祷告,使他可以重新站立(路22:32),这恰恰证明神所拯救的必拯救到底,即使堕落得再厉害也有主无穷之生命的救赎。
 
预定论是奥秘,正如伯特纳所言,我们不知道谁没有被神拣选,直到那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不过对于彼得和犹大,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因素好让我们面对具体问题时有一定的参考。彼得不是主动不认主,他对主有很深厚的感情,甚至把主耶稣看得比他的生命更重。他愿意陪主一同下监,甚至一起死(路22:33)。只是当死亡危险临到时,彼得软弱了,他在环境面前跌倒了。但我们不要忽略此时的彼得对救赎的道理还不清楚,圣灵还没降下来居住在他里面,所以彼得的跌倒更是人之软弱本性使然。犹大与彼得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心里没有主也没有他人,只有钱财(约12:6),他可以为了钱主动去见祭司长,可以为了三十块钱把自己的主给卖了(太26:14-16)。犹大的灭亡并不是在环境中软弱,而是他至始至终心里就没有主耶稣,他跟从主耶稣不过是为了吃饼得饱(约6:26)。也正因为他心里没有主耶稣,所以他在懊悔中不是转向主,而是自行了断。
 
有时候,患难可以让教会看出哪些人是假先知、假教师、假信徒,正如保罗在坐监的时候看出了底马原来是贪爱世界的人(提后4:10),又如在文革中一些混进教会的党员受不了逼迫就亮出了卧底的身份。保罗教导我们要防备犬类(腓2:3),也不要容让、顺服偷着进来的假弟兄(加2:5),故此我们当靠着圣灵、本着圣经竭力分辨出教会中的“犹大”。根据彼得和犹大身上截然不同的内在实质,我们可以粗略判断哪些人是混进信徒中的狼,哪些是长在麦子中间的稗子。为了不冤枉人,保守的判断方法是:在教难中主动向逼迫者投怀送抱,利用暗地里的交易使自己获利的人都是犹大。这样的人并不是一时软弱,因为软弱的人可能在压力面前妥协,可能违背了某些真理,绝不会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彼后2:1),他们的行为是被压力所胜,并不是自己内心所愿。
 
至于如何正确处理一时软弱的人,笔者认为总原则就是耶稣在马太福音18章15-17节所讲的四步骤:一、私下劝解。二、若私下劝解后仍不悔改,就要找几位可以见证的肢体一同劝解。三、还不听劝者,就要由教会按照教会章程处理。四、拒不悔改者,就待他如税吏和外邦人。
 
在执行这四步骤时需要注意,我们的目的是要“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即使最后要待他们如税吏和外邦人,也不是说把他们从教会除名就够了,而是除名后要看待他们如同未曾悔改的人,给他们重新传福音,为他们灵魂祷告,希望他们最终可以回转。另外要注意,那些在教难中违背信仰的行为如果是公开的,经过教会私下劝诫愿意悔改者,他们悔改的心志和行为也需要公开。
 
在两年多的浙江教难中,我们可以将信徒简单分几个类别:一是主动妥协派,二是被动妥协派,三是被动守护派,四是主动守护派。这四类人中,重点要看教会负责人,因为他们对事件负有更大的责任,对他们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些人在教会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圣经真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他们一般认为自己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是正确的,面对他人的质疑时他们也会从圣经中找出一定的依据。我们从表面上很难看到这群人有悔改之意,特别是公开的悔改。笔者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悔改,包括最坚定的主动守护者。他们的行为或许是正确的,但可能没有眷顾他人的软弱,没有担当别人的重担,没有扶持软弱的人。即使有些人在各方面都无可指摘,也需要在上帝面前呈上悔改,正如完全的约伯为其子女献祭,这是守望者的责任(伯1:5)。
 
面对那些妥协的教会领袖,我们要做的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必须在暗室里为他们祷告,求圣灵光照他们。
2、找几位受当事者尊重的肢体前去劝解,前去劝解的肢体一定要保持谦卑和互相勉励。劝解者要先表明自己的软弱和自己悔改的见证,然后引出圣经全备真理,最后引导当事者自己认罪。
3、经过第二步后即使当事者未当场悔改也不要气恼和着急,要继续为其祷告,应当给予一段时间让圣灵动工。
4、拒不悔改者,教会须按照章程举行全体会友会议,通过会友表决暂停或罢免其职。
5、对于拒不悔改者,别忘了主的教导,要对待他们如税吏和外邦人,向他们重新传福音。
6、尚未悔改的负责人所举行的圣礼不可不参与,因为主仍然留他在这位置上,而圣礼的关键是设立和保守圣礼的神。如大祭师该亚法虽然要杀耶稣,但因为当时他身为大祭师仍然可以受感说话(约11:51)。
7、要回想犹大和彼得,真信徒如彼得一样软弱跌倒,必然有主的代祷,也必然会重新站立,所以我们不可轻看他们,别忘了多得恩免的人会更爱主(路7:41-43)。如有些人是彻彻底底的犹大,那就让我们像耶稣一样给予温柔而实在的提醒吧。
8、不可忘记历史中的宽容派和加纳派的分裂直接导致了被回教吞噬的可悲结局,要尽力避免重蹈覆辙。
9、要效法主耶稣的忍耐,忍耐那些不合神心意的宗教领袖暂居其位,忍耐犹大暂时在使徒队伍里,同时也不忘记用爱心责备这些领袖的过犯。
 
逼迫是一场洗礼,但愿浙江教会在这场洗礼中变得更加纯洁,在真道上更加合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对待教难中的各种人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