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4-10-8 09:29
“我全都忘记了”——阅读曼宁笔记之三
“我全都忘记了”——阅读曼宁笔记之三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c44340102e6qg.html[/url]
范学德
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生命中的罪到底是什么,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人到底病在了哪里?
在以往关于罪的探讨中,一般说来,自奥古斯丁之后,绝大多数的基督徒都认为,从亚当的堕落开始,人犯下的第一个大罪是骄傲,第二个大罪是骄傲,第三个大罪还是骄傲。骄傲,就是以自我为生命的起源和中心,我自己要成为我生命的主人。
但在曼宁的探讨中,他却集中阐发了自卑这个罪,而自卑恰恰是骄傲的反面。正因它是自卑的反面,因此,它与骄傲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硬币的两面。自卑,依然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的自己身上,依旧否定上帝是人生命的主人。骄傲的人以为我就是上帝,自卑的人则以为上帝不在我里面;骄傲的人夸大自已的能力,自卑的人,否定上帝的能力,而无论自卑还是骄傲,都拒绝承认上帝无条件的慈爱,永远的恩典。
曼宁赞同席梦德(David Seamands)的观点,撒旦的一个最厉害的心理武器名字叫低自尊,就是“自卑感,缺乏感和低落的自我价值。”(孩子27页)许多基督徒被这个武器打败了,严重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由此产生的首要疾病就是自我厌恶,就像契柯夫小说中所写的那个抑郁的灵:“我的朋友,你活得很糟糕。”(同上页)或者说,你永远不会有出息。用另外一句流行话,活得真没劲。
不久前看到一个报道,说到了2016年前后,抑郁症将成为人类的第二大疾病。自卑感,自我厌恶,正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曼宁自己,一生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到底是酒精中毒使他抑郁,还是他抑郁使他借酒浇愁,这,也许也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不管是哪个问题,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在人心中建起了一个新的偶像。他说:“自我憎恶是一种不适切的奢侈品,沒有哪个门徒负担得起。自我憎恶巧妙地重建自我,使之成为我关注焦点為我的中心。從圣经的角度來看,这就是崇拜偶像。” (签名102)
卢云也发现,“我们生命的最大陷阱并非成功,名望或能力,而是自我弃绝。。。当我们听信了称呼我们没有价值,不可爱的声音时,成功名望或能力便容易被我们视为是一项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法。。。自我弃绝是属灵生命最大的敌人。”(孩子28)其实,自我弃绝奇绝的不仅是自我,更是自我里面的上帝,那位创造了我们并呼唤我们回家住在家中的上帝。
贝那诺斯(Georges Bermanos)在《乡下教士的日记》中:描述了自己由于不安和忧虑而造成的内心冲突,“要恨恶自己是多么容易!真正的恩典在于忘记。然而,如果我们里面的骄傲可以死去,那么至高的恩典就是能单纯地爱自己,如同爱基督的任何一个肢体。这要紧吗?十分要紧,因为恩典到处都是!”(孩子35)
真正的恩典在于忘记,忘记自己里面的一切垃圾;同时也在于记住,记住上帝的一切恩惠,他爱我直到永远。
曼宁说:“当我们因着自己过去生活中实际或是想象中的失败,以致陷入羞辱,悔恨,自我憎恨和罪恶感中不可自拔时,这份沉溺泄漏了我们对上帝大爱的不信任,显示出我们不接受耶稣基督对我们的接纳,从而也拒绝了他救赎大工是完全足够的真理。全神贯注于自己过去的罪,目前的软弱,性格的瑕疵,促使我们陷入自我毁灭的穴巢中,情绪激烈翻腾,迫使我们躲进大能的自我堡垒中,情怯先发制人,占据了原本属于怜悯人的上帝同在的位置。”(信任32)
这个以自卑为根基形成的虚假自我,曼宁称之为“骗子”。这个“骗子”就像伍迪艾伦在《变色龙》中塑造的那个泽利(Zelig)一样:“他随着周围世界的改变,改变颜色,口音,形状。他没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见;他只是遵循。他只想安全,适应,被接纳,被喜欢。。。他是个有名的无名小卒,不起眼的人。”(孩子38)
曼宁自述:“我一生努力要克服自我在憎恨,制服内心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那份极度的渴求”(信任127)。这渴求同时也是“从小到大无法摆脱的被遗弃的恐惧,不会有人帮助我的惶恐,所以必须有好表现,别人才会喜欢我。”(签名58)就这样,缺乏安全感,能力不足感,自卑感和自恨感使“我们全心专注在自己的身上”(信任149)。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教会中所接受的信仰,使我们把上帝想象为一个敏感易怒,冷漠孤傲,心胸狭窄,怒气冲天的暴君,(信任37)他整天拿着一个小本本,记录下我们的每一个罪孽,以便算总账那天到来时,一下子就把我们扔进地狱中。而现在,则使我们活在地狱般的自我折磨自我毁灭之中。
教会中那数不清的律法,这也不准,那也不行,每一条都在判断我有罪,且是死罪,令我想起来就充满了耻辱感,不寒而栗。
骗子生活在恐惧之中。
骗子最在乎接纳和肯定,它害怕被拒绝,害怕被遗弃,害怕别人的不满,害怕达不到别人的期待,它一心讨别人的喜欢。它的身份来自成就和他人的评价赞许。(孩子39/40)至于上帝,他怕得更是要死,因为他清楚知道,我,永远也达不到上帝的标准。因此,他以“服事”来逃避。曼宁自我解剖:“多年来,我借着自己服事的表现来躲避真我。。。我愈投资于服事的成功,骗子就变得愈来愈真实。”(孩子40)我越是想获得他人的肯定,我越是感到他人对我的肯定太少太少。
骗子就是存在于我心中的理想自我,一个讨他人喜欢的人,牟敦把它称为“假我”,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虚幻者的阴影下,这个虚幻者就是假我,这就是我希望自己成为的那个人,但他不能存在,因为上帝完全不认识他。要完全不被上帝认识实在是太隐私了。我虚假隐私的己想要活在上帝的旨意和上帝的爱之外——活在现实和生命之外。这样的自我必然是一个幻影。我们不善于辨识幻影,尤其是自己所怀抱的幻影——我们与生俱来的喂养罪根的幻影。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主观实体就是他们这种不可能存在的假我。而热衷于崇拜这个影子的生活就是有罪的生活。”(孩子43)
沙特有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当一个人以他人的评价作为确定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根据时,他人就成了他的地狱。狄安东神父描述说:他人借着批评和拒绝使你陷入深渊,“看看你自己:醒着的每一刻似乎都在安抚人,讨好人,不管是死人或活人。你根据他们的规范而生活,效法他们的标准,寻求他们作伴,想要他们的爱,害怕他们嘲笑,渴望他们的掌声,温顺地降服于他们加在你身上的罪恶感,你深怕在穿着,说话,行动,甚至思想上违反流行时尚。你再仔细看看,即使表面上是你再控制他们,其实你仍是在依靠他们,做他们的奴隶。人们已经成了你的一大部分,使你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能过一个不受他们影响,不为他们所控制的生活。”(孩子157)
做一个假我,就是犯罪,因为它正在毁灭真正的自我。犯罪其实就是毁灭自我,把自我关押在地狱中,正如一位评论家对电影《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的评论: “他们的地狱没有出口”(温柔111)而在“人际关系中,成熟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同上109)上帝向人提出挑战,敞开心门,不然就灭亡。
但是,骗子很早很早就把这扇心门关上了。
曼宁分析了骗子选择这种虚幻生活的原因,首先,童年所压抑的记忆开启了自我欺骗的先河,一个人,当自己从小就没有好好地被爱,反而不断遭到父母的斥责,目睹父母的争吵,骗子就产生了,它在心中建立起一个心理系统,什么事情才能不会引起父母的不满,或者,讨父母喜欢;第二原因是纯粹的懦弱,即使自己长大后受到了许多鼓励和肯定,但依然生命围绕着“以恐惧为根基的中心”而运转(孩子47)。
接受我们的罪性的实际就是接受我的真我。
茱莉安有一句颇为费解的名言:“罪不是羞耻,而是荣誉。”摩尔解释说:“我们的沮丧,嫉妒,自恋,和失败,与我们的属灵生活并不冲突。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若处理得当,它们会防止我们的灵飞到完美主义和属灵骄傲的大气层中。”(孩子188)
我们的罪迫使我们来到上帝面前,祈求他怜悯我们,洗净我们的一切罪孽。
曼宁讲了一个很有深意的故事: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圣徒跪下来祈祷:“亲爱的上帝,我一生只有一个渴求,请你赐给我永远不再冒犯你的恩典。”上帝听到他的祷告,哈哈大笑说:“大家都向我求这个。不过,要是我赐给每个人这个恩典,我还饶恕谁啊?”(褴褛39页)
路德用一句话揭示了这个故事的精义:悔改乃一生之久的历程。就是说,我们要在上帝面前成为实在的罪人。
唯有罪人才来到上帝面前,上帝欢迎罪人。牟敦说:“真正信仰经验的一个关键,就是认识到:无论我们多么令自己讨厌,我们并不令上帝讨厌。这个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的爱和上帝的爱之间的差异。我们的爱是一个需求,而上帝的爱是礼物。”(孩子176)赦免我们的罪,这是我们的需求,每一天我们都要为此祷告。赦免者——上帝,则把这个礼物天天赐给我们。
麦格纳(Francis MacNutt)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既然主耶稣基督已经用他自己的血將你洗淨,又赦免你一切的罪,你怎敢拒绝饶恕自己?”(签名)101)说得绕口一点,就是在上帝的饶恕中饶恕我自己。我已经被耶稣基督接纳了。我的罪,过去的罪,现在的罪,将来的罪,都被他赦免了,完全赦免,饶恕一切,十字架上耶稣流出的宝血,洗净了我一切的罪。
曼宁叙述了一个故事,在许多次的布道会上,我也重述了这个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一位姐妹说她在异象中看到了耶稣,主教前去询问,并说,当你下一次见到耶稣的时候,请你问他,上回我告解时承认了哪些罪行。十天之后,这位姐妹又说她看见了耶稣。主教前来询问她是否问了他问的问题?姐妹说,问了。主教问,耶稣说了什么。姐妹握住主教的手说:“主教,以下每个字都确是他的回答:我记不得了。”(褴褛138至139页)
在其他人述说的这个故事中,最后的一句话是翻译为:“我全都忘记了”。我更喜欢后一个翻译。这正是大卫的祈祷:主啊,“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涂抹我一切的罪孽。”(诗51:9)
“我全都忘记了”,这就是上帝的恩典,无尽的恩典。
在三十年代,康士丹(Daniel Considine)用另外的比喻说了同样的故事: “从来没有一位母亲像我们的主一样盲目,他看不见他孩子的错误。”但因着爱,他要洗净我们的一切污秽。”
因着我们的一切罪孽,上帝全都忘记了,因此,我们可以从自卑造成的恐惧中走出来,不再害怕。
当上帝的恩典降临到人之前,圣经上经常出现三个字:“不要怕”。《你别小看神》的作者John Young 在书中引用了一位牧师的统计,在圣经中,出现了366次“不要惧怕”,一年之内,每天一次,包括闰年。(褴褛46页)
唯有上帝无条件的爱,才能使我们停止害怕,敞开自己的心灵空间,拥抱上帝的爱。曼宁引用薇尔玻的话说:我们对上帝的爱“不管是恐惧受上帝惩罚还是恐惧整个事件不过是一场骗局,要是我们出于恐惧有所保留,爱的信心——即以完全的信心把生命交托在上帝的手里——就不可能发生。”(褴褛269页)
感谢上帝,他用爱来帮助我们战胜了恐惧。卡凡那(John Kavanaugh)观察,“要是我们能够数算那些捆绑自己的恐惧,不管是大是小,然后为每一个没有成真的忧虑感恩,我们的心就会止不住地感恩。”如此,他们就能够和奥古斯丁一起呼喊:“主耶稣,当我说我爱你时,别让我说谎。。。保护我今天不要背叛你。”(褴褛273页)因为,你的爱,你无条件的爱,就是我的生命,比我的生命更美好。
2013.7.20
小注:最近一个月来,反复阅读了曼宁的几本翻译成中文的著作,摘录,整理,写下读书笔记,愿与爱读者一同欣赏。
附录,曼宁著作的中文版:
吴曼玲译:《衣衫褴褛的福音》(简称褴褛),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
刘如箐译:《耶稣的签名》(简称签名),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
吴曼玲译:《毫不留情的信任》(简称信任),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05
彭信之译:《阿爸的孩子》(简称孩子),台湾橄榄文化事业基金2005
沈眉绮译:《温柔的智慧》(简称温柔)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