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4-6-17 11:29
基督徒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基督徒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06baf0100yag1.html[/url]
晨光阅读
在与《属灵伟人同行》一书中,华伦·威尔斯比煞费苦心地劝基督徒要读经典名著。他说:“基督徒如果肯阅读经典名著(不论属灵的,世俗的),他的生命必然会有长进,不会盲目地崇尚畅销书了!”威尔斯比列举了三个理由。第一,经典著作能耐久;第二,经典名著是超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第三,“经典名著像泉源,能涌流出其他的著作;又像一把钥匙,能开启许多新的门户;或像一粒种子,会产生丰硕的果实,虽然成千上万的书不断出版并风行一时,但它们渐渐地销声匿迹,然而经典名著仍然能吸引人的思想,历久不衰。”
认真阅读一本经典名著,胜过阅读许多本一般的图书。马克吐温极具讽刺意味地说:“所谓经典名著就是那种人人称道却没有人读的书。”为什么阅读经典名著有那么多的益处,人们却不愿意读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人以为经典著作只有专家学者才能读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C.S. 路易斯说,他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的主要工作重点就是让年轻人明白,第一手的知识,不仅价值高于第二手的知识,而且往往也更容易学,更令人愉悦。当然,经典著作也并非都很容易读。由于经典著作的思想有一定深度,要吃透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如果阅读经典能帮助基督徒成长,付一点代价岂不是应当的吗?著名的基督徒教育家嘉柏霖在《当代基督徒人文素养》一书中说:“如果基督徒只接受垃圾作品,就算再敬虔也无法在智性上有所长进。如果基督徒从来没有自动自发地读一些艰深的书籍,听一些伟大深刻的音乐,与人谈论一些需要动脑筋的话题,那么就别指望智性会有所成长。”农民要得粮需要劳力,运动员要获奖需要训练,基督徒在真理上要有长进,不也需要一点努力吗?
在阅读中,存在两种坏习惯:一种是无论拿到什么书,不读则已,一读就从头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甚至连读报纸都一字不落;另一种是书读得很多,什么书都草草翻过,不求甚解。在两种毛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药方。该书的作者把阅读分成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受过小学教育的人都会的阅读,主要在于理解字句的意思。主题阅读比较复杂,牵涉到不止一本书,但它是做研究、写论文不可少的能力。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介乎基础阅读和主题阅读中间,是被使用的最广泛的两种阅读方式。
矫正第一种习惯需要用检视阅读。检视阅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也称略读或预读,通常花的时间不多。检视阅读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一本书是否值得我们细读;二是可以让我们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前者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后者则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因为经过检视阅读,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对这本书没有兴趣阅读,或这本书为什么不值得细读。比如说《与神对话》一书,你要不略读一下,以为是一本基督教信仰的书,一头扎进去细读,实在不值(除非你想深入了解新纪元运动的思想);可你要听说它是一本新纪元的著作,因此翻都不翻,那么就连它大体讲什么都不知道。
矫正第二种习惯需要用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优质的阅读,目的在于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个很普遍的形象。有些人读书是因为对知识有一种贪婪,希望把什么都吞吃了,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资讯;有些人读书总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初读没有什么感觉便不愿意再进一步深入阅读。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我们阅读的深度。我们说一个人“博览群书”,通常是指这个人阅读量极大,我们很少考虑阅读的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指出:“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针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作者说:“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
对于基督徒而言,要达到理想的阅读境界,分析阅读还不够,还需要灵修阅读。中世纪熙笃会修士圣提里的威廉(William of St. Thierry)劝诫说:“每天应固定花一些时间专门读些东西。如果只是无计划又杂乱无章地阅读,或者偶尔、短暂地浏览,是很难达到果效的,甚至还更让心思漂移不定,因为它们总是清淡地进入记忆,又轻忽地走出记忆。我们应专心于某些作者和某类读物,好让大脑熟悉、深化思考,效果便能长存。”现代的灵修导师侯士庭(James Houston)也说:“我们需要有规律、固定的阅读时间,缓慢有度的步伐,即使一天只有二三十分钟亦无妨,把几行有益的文字进心底,在把它们流经全身‘血管’,内化成为自己的心思和态度。这比单纯为了好奇而急着浏览完毕有效多了,……”要将有益的文字内化为我们的心思与态度,默想和祷告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