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灵魂的"卓越" ——由李天一事件反思精英教育 .

yingyinc 2013-3-4 09:28

没有灵魂的"卓越" ——由李天一事件反思精英教育 .

没有灵魂的"卓越" ——由李天一事件反思精英教育 .
[url]http://www.inlord.cn/index.php?o[/url] ... 1-05&Itemid=477

2013-03-03 20:29 赵晗(香港)
我也曾经深深陶醉于拥有特权、优越感、等级分明、脱离底层的"精英光环"中,很多年后我才觉醒,看到自己的生命出了问题,原来我患上了严重的"精英病"。

我参观的香港那所学校的校长说:"我们学校的精神,就是无私的服务。"

在学校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会像露宿者一样躺在天桥上或立交桥下,他们要忍受行人的白眼和唾弃,他们亲身感受躺在大街上,在尾气和各种喧嚣中,人的灵魂究竟是怎样的。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和一些露宿者交谈,使他们认真思考,贫富悬殊的背后,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作为城市明天的领袖,他们又该从现在开始做些什么?

没有灵魂的"卓越"

——由李天一事件反思精英教育

近来李双江之子的顽劣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反思。

儿子李天一曾一直是李双江的骄傲。他4岁学钢琴,8岁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受名师调教,曾多次在钢琴、书法、冰球比赛中摘金夺银,还在2011年举办过自己的歌友会,引得众名人捧场。

李天一从小就被寄予很高的希望。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李双江曾说到,妻子给儿子的未来定的标准,一度是"一定要得诺贝尔奖,一定要当大人物"。

李天一引起了社会极大愤慨,然而他既是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不应该是他的末日和人生的终结,他同样应该有机会将生命更新,继续他的人生路。

这并不只是李家的悲剧和失败,其背后更隐藏着一群在过分宠溺、过高赞扬和过度保护之下成长的"精英少年"。我想通过我的个人经历来反思"精英教育"。

我曾经一路顺着精英教育的模式长大,绝对称得上一路名校,然而当我走进社会时,真正接触人生时,我惊觉过去的精英教育是"残疾教育":我的两条腿根本不一样长。在做精英之前,我还不会做一个人!

杰出面具下生命枯干的人

当表现成为一种迎合的手段,当表现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当表现与真正的内心断裂,表现便成了一场盛大而华丽的表演,只不过是一张张聪明、勤奋、才华、自信的面具。而那副杰出面具之下是有着绝佳表现却生命枯干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单看学业成绩,我们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舞文弄墨、琴棋书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与自己的内心和性情断裂失联,无论外在的表现多么出色,内里也是岌岌可危。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之后还有学者提出第九项智能,即"存在智能"。

过去的教育中,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在一些"名校"的课程安排上,格外注重数理化竞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最不容易用"表现"来体现的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则基本停留在尚待开发状态。

一个学生可以在高中就自学完成大学的微积分或者分子生物学;他可以勤学苦练达致钢琴十级同时小提琴也技压群芳;他甚至还是校游泳队的主力,写得一手好文章,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被保送至北大或获得美国常春藤多所学校全额奖学金录取——然而,拥有了这些出众的表现,他依旧可能对于自己一无所知!当他什么都可以选择时恰恰更不知道前路在哪里。人生有太多难题,不是光靠逻辑和才华就可以解决。在人生面前,真正可以依靠的,再也不是那些灯光和面具。

谁来告诉我,奋力卓越的目的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年轻便感到"输不起"?我该如何面对挫折?我要如何面对死亡?我如何说"不",该对什么说"不"?我是谁?我活着是为什么?我可以为社会、世界、宇宙做些什么?我这辈子的召命是什么?

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对成功的定义却千篇一律。已经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只会出于惯性而走下去,他可能身怀绝技,但并无真正令他满足的用武之地。有的人可能已经走得无趣又辛苦,但是他不知道除了这条路,还有什么别的选择?有的人一开始就不想走上这条路,但他没有任何探索和发展自己道路的机会,所以从小就被标签为"失败者"和"异类",过着本不属于他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本该有着不一样的梦想和人生,然而现今的教育,却是磨灭这些独特和多元,通过"表现"的衡量,将我们裹挟到成功的康庄大道上。这种衡量出现得越来越早,不只在小学,不只在幼儿园,不只在母腹中,在受孕阶段,竞争已经开始。一切不能也不该被策划的,全都被精心地策划着。

"精英病"

2012年8月17日,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博客上发表一篇名为《从博士抱怨下基层看我国的精英教育》的文章,其中引述了一位厦大的女博士在微博上关于"下基层"的看法:"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

熊丙奇写道:"博士生下基层,通常被认为是深入进行'田野调查',加深对低层社会的了解,然而,这位女博士下基层,是希望被照顾好,吃好喝好玩好。"

并不用对这位女博士过分苛责,这可能仅是她的一种略显极端的情感宣泄,但她想法和她身处的社会、学院大环境分不开,只不过她赤裸裸地表述出来了。这也令人反思,精英教育的胸怀和目的是什么?

我很认同熊老师的看法:"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博士教育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精英教育,旨在培养精英人才。而真正的精英人才,有三个基本特点,即有杰出的能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深厚的平民情怀。与这样的精英人才对比,我国培养的博士,杰出的能力谈不上,在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方面也有十分巨大的差距。不少博士生把精英人才理解为享有特权、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阶层,调查显示,我国博士毕业生占相当比例将公务员作为首选。这样的'精英',根本就不是精英。"

"我认识多位哈佛在校生,他们每年都利用暑假回国到中西部义务支教,没有学校组织,也没有学校发文要求'地方接待',他们回校后,也不会将此作为一项业绩进行汇报展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社会责任心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爱。他们的价值观,与美国的精英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有关。"

我也曾经深深陶醉于拥有特权、优越感、等级分明、脱离底层的"精英光环"中,很多年后我才觉醒,看到自己的生命出了问题,原来我患上了严重的"精英病"。在病入膏肓中,我想的竟然是"离开美国去火星"。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阿君,每逢我在寻梦的路上感到灰心失意,都会写信给他,而他也往往在回信中表达相同的困惑与偏执、改变与希望。

他在北大获得化学学士和教育学硕士,按他的话说:"我本来奋斗的目标是离开老家去成都、离开四川去北京、离开中国去美国,最好能够离开美国去火星。但后来我放弃了离开。512地震发生后,我返回四川做志愿者,那段时间我重新建立对四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决定毕业五年后回四川定居。"硕士毕业后他去了广东番禺的一间工厂,服务那里的工人。现在他真的回到了四川老家。

阿君的文字总会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使我对于自身生命有深刻反思:

"我的首要目标是放弃精英思维,踏实地站回平凡而卑贱的地面。求学时我的目标是成为精英,与众不同,初来番禺时,我彷佛被打回平凡卑贱的原形中,痛苦得辗转反侧。但当我从象牙塔的思维中走出来,接触最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和办公室文员,我才明白从前的教育理念太曲高和寡。现在的基层生活对我们是有益的,亲身体会过贫贱的意义之后,我们才有行公义、好怜悯的基础。

"我生于底层,但是从读书开始便拚命脱离底层;现在重回底层,于我是一件幸事。否则,若我一直逃离面对底层,我的生命只会像草木禾秸的房子,遇火就烧得一点不剩。"

如今我时常为过去的狭隘、自私和骄傲感到羞耻。我重新学习一种品格——谦卑;学习"与哀哭的人同哭",用平等的尊严接触所服侍的人,我这才感到活得更像一个人。

我们所盼望看到的教育,应该鼓励青少年追求真理、公义和智慧;为他们给予空间去施展生命无限的潜能;助他们点燃人生的理想;提供接触社会和参与服务的机会从而认识苦难和不公,可以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培育认识自己,珍惜他人,懂得自律和与人合作的未来领袖。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卓越,而是有灵魂的卓越。

"有灵魂的卓越"

我曾经参观过香港的几所中学,其中两间基督教中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间学校的特色是生命教育。校长在介绍学校办学宗旨时提到,青少年的成长,包含三个方面:知识、品格和灵性。他还提到,一份"对于宇宙奥秘的赞叹"和"超越眼前问题的信仰眼光"尤为重要。

那所学校隶属基督教中国布道会(中布会),而中布会的创办人是无私服务劳苦大众的计志文牧师。校长说:"我们学校的精神,就是无私的服务。"我听罢非常感动。反思我过去的思维,都是想着怎么让别人为我无私的服务,我所接触的学校精神,似乎"教书"多过"育人",对于"知识"的执着,要明显强于"品格"和"灵性"。

在第二间学校参观时,令我更加惊叹不已。这所学校为来宾预备的学校介绍光碟中,并没有出现每年学校有多少学生升入一流大学,多少学生拿到全优成绩,多少学生举办个人钢琴演奏会,它所强调且引以为豪的,恰恰是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如何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然而它的学业成绩,同样在香港众多学校中名列前茅。

这所学校地处九龙一个相对贫穷的区域,而这所中学的学生却多数来自较为富裕的中产家庭。正因为如此,学校的社工老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关心邻居关心社区的情怀。

他们响应"食物银行"组织的号召,将富余的食物集中起来,分享给有需要的穷人。香港很多连锁超市每天丢弃的水果、蔬菜、面包等食物,高达70%是没有过期或腐烂的"可避免厨余"。全港超市每天丢弃约87公吨食物,其中三分之一尚可食用。

为了不让拾荒者捡到其中未过期的面包,他们会在面包上淋上漂白水,宁愿浪费,也不愿捐给食物银行。学生通过食物回收再分配的活动,便看到这个表面光鲜的城市,在利益和贪婪的驱使下,充满着不公不义。

学校社工不会让学生直接接触领食物的人,而是通过类似"食物银行"这样的中间人,他们相信,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同样重要。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亲身体验贫穷。在学校所处的街道附近,有许多露宿者。平时我们路过这些人,多是遮掩口鼻,目露鄙夷,从未思考过他们的感受如何?更没想过什么原因令他们无家可归?

在学校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也会像露宿者一样躺在天桥上或立交桥下。他们要忍受行人的白眼和唾弃,他们亲身感受躺在大街上,在尾气和各种喧嚣中,人的灵魂究竟是怎样的。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和一些露宿者交谈,使他们认真思考,贫富悬殊的背后,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作为城市明天的领袖,他们又该从现在开始做些什么?

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为智障人士宿舍绘画壁画,因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枯燥的四面墙,如果可以色彩丰富些,心情也可能好些;他们开放学校电脑室,由学生教附近的老年人上网,其中一位老人更是第一次给远在北美的孙子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他们鼓励彼此服侍,定期组织学生去内地或境外参加短宣活动;他们走进残障人士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吃饭;他们学做幼师,按学生能力自己准备教具,每个人都参与和贡献......

我在这所学校看到了青年人应该有的活力和热情,感受到青年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而在我读书的年代,参加社会服务的机会实在太少,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管。"而那时的视野也太过单一,每天的生存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有的考试都服务于最终的高考,那时很多同学的人生梦想就是考上清华北大,却很少有人会问:"考上之后呢?"

当有人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之后,便突然发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完全坍塌,似乎再也没有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然而也有人会描绘之后的人生梦想:抓好学分绩,找到好实习,拿下GRE,要么出国Ph.D,要么大公司拿好福利。

再之后呢?是一片茫然。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一味关注自己,就越看不清自己;越是沉浸在自己的得失利益中,就越难以得到真正的平安和满足。
(欲转发给无微博朋友,请关注新浪博客"境界Territory",欲订阅全年免费电子杂志《境界》,请发邮件至 [email]jingjie2013@gmail.com[/email]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

文章出处:境界Territory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83d6430101a136.html[/url].

混凝土 2013-3-4 10:30

靈魂跟不上追趕財富的腳步.

heart 2013-3-4 11:20

没有那么复杂,人的变化是分分钟的事情,做好事很难很难,一辈子难上难,做坏事一分钟就可以毁了一辈子。上到帝王下到竖子无不如此。.

胡豆妈 2013-3-4 12:28

这一段是凤凰涅磬

我的首要目标是放弃精英思维,踏实地站回平凡而卑贱的地面。求学时我的目标是成为精英,与众不同,初来番禺时,我彷佛被打回平凡卑贱的原形中,痛苦得辗转反侧。但当我从象牙塔的思维中走出来,接触最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和办公室文员,我才明白从前的教育理念太曲高和寡。现在的基层生活对我们是有益的,亲身体会过贫贱的意义之后,我们才有行公义、好怜悯的基础。

"我生于底层,但是从读书开始便拚命脱离底层;现在重回底层,于我是一件幸事。否则,若我一直逃离面对底层,我的生命只会像草木禾秸的房子,遇火就烧得一点不剩。"

如今我时常为过去的狭隘、自私和骄傲感到羞耻。我重新学习一种品格——谦卑;学习"与哀哭的人同哭",用平等的尊严接触所服侍的人,我这才感到活得更像一个人。

[[i]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3-3-4 12:31 编辑 [/i]].

ldot 2013-3-4 13:03

钱理群先生的著名论断: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在的大学,尤其是名校,正在大量生产这类人
怪不得《非常勿扰》里面,人家哈佛高材生安田要失望而去.

shumi1 2013-3-4 14:51

回复 1楼yingyinc 的帖子

标题套用了哈佛一教授的一本书的的书名.

haoran2013 2013-3-4 19:37

回复 1楼yingyinc 的帖子

好文,好文!赞一个!:victory: :candle: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完全失败的,这种体制不但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反而对人的创造性、独立性和探索能力进行了摧残。

[[i] 本帖最后由 haoran2013 于 2013-3-4 19:46 编辑 [/i]].

shensongyu 2013-3-4 20:08

谢谢楼主,真是一篇好文,感触很深!!.

Daxiaolin2004 2013-3-12 08:55

说得很好,教育要接地气。.

火车是运茶的 2013-3-15 15:35

李家那种既谈不上教育,更算不上精英教育.

宁静致远远 2013-3-20 13:33

好文章!.

franco 2013-3-23 15:09

“卓越”打上引号,说明不是卓越!

这个地球上,真正卓越的事情,只有一样:“能够时刻反省自己的过错,并且立即改过”。

地球上曾经征服一个国家的人,已经数不清了,但是能够真正改过的人,恐怕没有几个。.

9月zz妈 2013-12-12 14:59

写得好,能拼爹妈,拼孩子的都成'精英",剩下拼不过,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累死累活学习的孩子跟家长,啥也没得拼,不是要‘残废’了,反正都是残废,高级一点低级一点而已。不过社会还是更偏向于各种’精英‘。作为家长,心疼目前的教育,眼馋国外的先进教育,只能在这里敲敲打打,回头还要继续没有灵魂的教育去。等到灵魂回归了也在睡梦中了。.

burninglife 2013-12-13 15:53

回复 7楼haoran2013 的帖子

看这里帖子就知道,成绩好的基本都是靠提前一年学,当年学的时候课外再补课提高,如此“精英”不是做题机器还能是什么?:L.

mingchenjing 2013-12-16 16:39

问问精英的家长,认同这篇文章吗?.

liuy818 2013-12-16 19:35

回复 10楼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同意,这篇文章根本没搞清什么叫精英。不是学了多点东西就叫精英,就如同暴发户绝不是贵族一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灵魂的"卓越" ——由李天一事件反思精英教育 .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