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武汉7个家庭放弃学校教育 自办“桃花源”式教育

子玖妈妈 2013-1-3 15:35

武汉7个家庭放弃学校教育 自办“桃花源”式教育

 [ur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1-03/4453397.shtml[/url]
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逃离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近日,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自己教孩子诵经读典、练习书法。
  7对家长坦言,此举实属无奈,只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失去信心,不得已只好去摸索一条能够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
  [color=Blue]孩子们的“桃花源”?[/color]
  这处“世外桃源”在武汉市黄陂木兰山脚下的一所闲置小学。两层的教学楼一楼被改建成各家的宿舍,每家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房里摆有高低床和书桌;二楼则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其中,幼儿活动室里,装有一大片木板搭成的榻榻米,榻榻米上,有两块棉纱搭成的帷帐。

      据介绍,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锯木刨光打磨后铺的,而帷帐则是妈妈们用植物染料手工染的色。活动室里摆放的玩具中,看不到塑料玩具,更没有小汽车、变形金刚或芭比娃娃,全是家长们的手工作品,比如用木头、竹子制的积木和用布缝的手工娃娃。
  家长给孩子们安排的生活很规律。早晨7点半起床,吃过家长们轮流做的早饭后,孩子们齐坐在蒲团上,由家长引领着诵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据称这是孩子们每天最重要的一堂课。读完经书,年龄大的孩子会有数学、书法、英语等课程,全由家长授课。3岁以下孩子的主要任务则是玩。
  除了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课堂学习外,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所有孩子的衣服上都灰扑扑的,脸蛋大多都被寒风吹得皴裂。8岁女孩朱佳曾上过三年私塾。她认为,在村里学的内容和学校没啥区别,但自由时间更多,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
  家长说,孩子们没有考试,但也有任务,就是跟家长一起刷墙布置教室、填埋垃圾、种菜浇水等,大点的孩子要自己手洗简单的衣物。“很多人以为教育就是上学考试。而我们认为,让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劳动、读书,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可以在自然中学习,从模仿父母中学习。”
  “我们追求的教育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家长杨女士举例说,教数学时,沙包、红豆、小米等与生活相关的物品是最常用的教学道具,如采取丢沙包的教育方式,让大点的孩子每人丢100个沙包,既锻炼身体又培养计数能力。
  “远离城市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就是我们想给孩子们提供的生活。”一位妈妈这样解读她心中的“世外桃源”。
 [color=Blue] 真能逃离应试教育高压?[/color]
  为什么要放弃现行的学校教育,选择自己教孩子?家长们称,自己的出发点是不希望子女重复灌输式教育模式。
  从武汉某名牌高校毕业的家长周泉说,她从两岁多进入幼儿园,前二十年人生不是上课就是考试,带孩子到村里自己教育,就是不想让两个孩子重复自己,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知识填鸭,让分数成为唯一目标。
  一位母亲告诉记者,不送孩子上学,原因在于对现行教育体制失去信心。当她女儿三岁送入幼儿园时,老师为使女儿不哭,恐吓说“再哭,就把你丢进垃圾桶”。听到女儿回家复述后,她从此再未送女儿进过校园,“这种教育方式怎么来尊重孩子个性发展?”
  “石头和草木,是比变形金刚更有价值的‘玩具’。”家长海女士认为,与城里上学孩子相比,按国外风靡的“华德福教育”理念,关注孩子内在需求,这样教出的孩子能够完全接触大自然,拥有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避免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
  10个孩子能在这里呆到何时?如何上初中、高中?能不能考不上大学?成人后如何找工作、靠什么生活?针对记者的种种担心,家长们说,他们也在计划每年将孩子送到附近的村小学上2、3个月的学,弥补自办教学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顺其自然。
  在她们看来,孩子没有学历不等于没有能力,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找不到工作。她们相信孩子们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将来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找到合适的位置。
  家长们还称,他们每年会组织孩子到全国各地游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些孩子比别的孩子拥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交流融入不是问题”,“至于高考,还没想过。如果可能,将来也许会去留学。”
  据了解,7个家庭的家长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在此陪伴孩子的多为母亲,父亲则在城市赚钱养家。这些家庭有的是私营业主,有的是教师出身,也有个别家长是“海归”。
  记者还了解到,这些家长们主张的“在家上学”思想,在全国已有不少志同道合者,他们在网上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已有南京、上海、北京、广东、成都等20多个分站点,群体内交流频繁。
  [color=Blue]公共教育欠缺了什么?[/color]
  黄陂区教育局有关人士认为,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必须是呈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系统工程,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拢”在一起,很难体现阶梯式的教育区别。
  教育界人士说,尽管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屡遭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责,但不可否认,其教育体制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形成,而且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都是具有深厚的基本知识储备。家长直接教孩子,孩子能否接受消化?家长的教学能力是否胜任?
  对于自办教学这条路能走多远,这些家长均称自己没有想过,“走一步看一步。”在交谈中,一些家长也坦言,在两个多月的教学中,他们已经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在教孩子学习的同时,他们也通过网络、看书等不同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冯桂林则认为,这7对父母的选择,是用实际行动对现行学校教育模式的无声反抗。尽管社会对家长们“宁让孩子做自己的试验品,也不做学校的牺牲品”的做法褒贬不一,但其行为和家教实践所展现的教育理念却值得学校教育深思。越来越多的“在家上学”等有异于常规学校教育的方式出现,代表了当前不少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构建更多元化、更符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模式。
  他说,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弊端就是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育,造成了对孩子童心和人格的压抑。不过,冯桂林也认为,这种尝试具有风险性,孩子年纪小,可以暂时听从父母的安排,但他们不可能永远当“隐士”,“桃花源”里出来的孩子能不能与社会生活成功“对接”,还需要时间检验。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公众受教育权利的发展,以应试为主、课程统一的传统教育体系,目前已难以满足家长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这也要求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亟待在保障所有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基础上,研究建立相应的申请与质量保障程序,增加多样化的公共教育服务内容。(注:文中家长和孩子均为化名)(“新华视点”记者廖君、李劲峰).

Tangmaotou2002 2013-1-3 22:04

他们的爹妈不用工作吗.

s1100 2013-1-4 05:22

除非出国或者将来在父母开的公司工作,不然,小孩早晚要融入到社会上去的,一切的不满意,最终只有接受.

shilr 2013-1-4 09:23

---
  据了解,7个家庭的家长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在此陪伴孩子的多为母亲,父亲则在城市赚钱养家。这些家庭有的是私营业主,有的是教师出身,也有个别家长是“海归”。-----
一样要融入到社会上去,但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和一个机械化的人,所拥有的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吧!
很羡慕,但自己没有他们内心强大,受不了周围的闲言碎语[:ph89:].

悠优 2013-1-4 10:36

哈哈,很好啊。.

回首来时路 2013-1-4 11:48

[quote]原帖由 [i]s1100[/i] 于 2013-1-4 05:22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139561&ptid=4836082][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除非出国或者将来在父母开的公司工作,不然,小孩早晚要融入到社会上去的,一切的不满意,最终只有接受 [/quote]
同意这个看法。
我看这7个家长是3分钟热度吧,3分钟太短,那么就3个月的热度吧。就算教育局保留这7个孩子的原学校学籍,承认这7个孩子的“桃园式”教育的学分(姑且比照大学学分制称为“学分”吧),这7个家长无论在哪方面的教育,都比不上原学校、老师能给于孩子的。.

jenny老妈 2013-1-4 12:44

不靠谱。
要找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关键在于心态,其次在于形势。
有这份心态,在哪儿都可以,不是非得“隐居”,轻松的学校多了去了,关键你愿意去哇.......

guaiguai妈 2013-1-4 12:54

[quote]原帖由 [i]jenny老妈[/i] 于 2013-1-4 12:44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140209&ptid=4836082][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不靠谱。
要找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关键在于心态,其次在于形势。
有这份心态,在哪儿都可以,不是非得“隐居”,轻松的学校多了去了,关键你愿意去哇...... [/quote]
认同!如果能保持这份心态,无论在哪上学校,都可以让孩子上得轻松。而采取这种远离社会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融入社会的能力是有影响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汉7个家庭放弃学校教育 自办“桃花源”式教育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