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网 »
历史 » 中古汉语语音在元朝发生的变化
伊万豆夫 2012-11-26 16:29
中古汉语语音在元朝发生的变化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2-11-26 16:30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2-11-26 16:34
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2) ——对话语言学家余志鸿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2-11-26 16:34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2-11-26 16:35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0 13:16
回复 1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演化为八调,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都是从八调演化而来,无论3调的西北方言还是12调的吴江方言都如此。.
伊万豆夫 2012-12-10 14:36
回复 6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0 15:22
回复 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四声八调,汉藏语系汉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以及越南语都属于这个声调体系。
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八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中古8调 北京4调 上海5调 广州9调
1阴平 1阴平 1阴平 1阴平
2阳平 2阳平 6阳去 2阳平
3阴上 3上声 5阴去 3阴上
4阳上 3上声 6阳去 4阳上
5去声 6阳去
5阴去 5去声 5阴去 5阴去
6阳去 5去声 6阳去 6阳去
7阴入 1阴平 7阴入 7A上阴入
2阳平 7B下阴入
3上声
5去声
8阳入 2阳平 8阳入 8阳入
5去声.
samyik 2012-12-10 15:39
回复 2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ptk和mnŋ是配对的,p m是闭口韵,最早开始丢失。m在多数方言中变成了n,p则大多不见踪影;即使是粤语,有些p尾字也变成了t尾,如“法”读fat,按理应该是fap;在日语音读中p尾失落全部变成长音;吴语更是如此,p变成ʔ,如“十”读作zəʔ,m一部分变成n,如“侵”,一部分直接变成开音节,如“三”。.
伊万豆夫 2012-12-10 19:00
回复 9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0 20:37
回复 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唐末,华北地区就经常处于少数族统治之下,经辽、金、元,特别是金时,大批猛安谋克入居中原,蒙元时期又是空前的屠杀,北方话基本是重起炉灶了。
宋《广韵》和元《中原音韵》相隔时间不久,却几乎代表了两种语言,不能不说变化之大。.
samyik 2012-12-10 20:37
回复 10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业余的啊,没经过专业训练。.
伊万豆夫 2012-12-10 21:33
回复 11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0 21:50
回复 1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规模比八旗大多了.
samyik 2012-12-10 22:02
回复 4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说的很对,汉语是多源的,这是汉语方言多样的基础,是汉语发展的基因,可是TG要统一语言,消除不同基因,大树削去了树叶枝杈,最终就是枯死。.
伊万豆夫 2012-12-10 22:03
回复 14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0 22:16
回复 16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河南那个是胡闹,为了多点优惠罢了。完颜是那时入主中原的女真,但与后来的满族没有多少关系,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基础,融合汉、蒙、高丽而形成,女真(满洲八旗)人数很少,汉人(汉军八旗)最多。要恢复民族也应该是女真,而不是满族。
北宋的河南话可以参考现代杭州话,杭州话还是典型的《广韵》体系。战争往往会改变一个地区的文明,金遭蒙宋合击而亡,宋军北上汴京时,千里无人烟,只见累累白骨。近代太平天国战争将皖南浙西扫平,皖南广德、郎溪原有的居民几乎死绝,那里的吴语就此绝迹,现在的居民不会当地风俗、不知当地物产,这是放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例子。
客家话在北方已找不到亲属,只有南通的通泰方言可以类比。.
samyik 2012-12-18 13:17
回复 10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汉语同羌语、藏语一样,最初是没有声调的。声调的产生与音节的辅音韵尾有关,如入声是以ptk结尾的,发音短促;专家根据藏缅语族、壮侗语族等亲属语言的对比、早期梵汉对音的研究,认为去声是以s结尾的音节演变而来,对比藏文“二gnis”;上声是以喉塞音结尾演变而来。.
伊万豆夫 2012-12-18 13:35
回复 18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8 14:13
回复 19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窟窿就是孔,声母构拟khl;不律谓之笔,故笔是pl;来和麦同声符,构拟为ml;监蓝同声符,构拟kl;各洛,kl。.
伊万豆夫 2012-12-18 14:22
回复 20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8 14:40
回复 21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复辅音声母、复辅音韵尾都是上古汉语的特点,现在是倒推构拟。上古汉语应还存在音节的曲折变化来表示数、体、词性等语法特征,如坐座二字就是动词名词的区分,坐是中古上声,座是中古去声,明显是种曲折变化,这和印欧语有的一比。.
伊万豆夫 2012-12-18 19:19
回复 22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2-12-19 15:28
回复 2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一般粤语是指粤语广府片广州话,广东广西其他粤语差别还是不小的,香港通行的也是广州话,香港深圳是粤语的东极,往东是客家话地盘,新界当地就有客家人。
粤语、闽语、吴语都是在古百越民族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有百越语言的底层,粤语中来自百越后裔壮侗语族的词汇不少,吴语则是华夏语与百越最早的融合体,上海本地话的紧喉浊塞音声母就是百越语言成系统的遗存。古代百越民族和东夷民族沿海分布一直到东北朝鲜,春秋越国也曾一度建都于山东琅琊,后世的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也都有不同于普通官话的特点,乃至沿海汉族居民的DNA也有高频度的百越标记。
粤语与官话相隔千里(广西粤语与西南官话相连是晚近的事),但是浊音清化的规律却是相同的,与两者之间的其他方言迥然不同。
江淮官话介于北部吴语和中原官话之间,其实就是两者的过渡。江淮与粤语亲近?可能是入声听感相似吧,虽然塞音尾不同,但都有短促停顿,江淮特别是苏北比较强烈,比吴语要强,上海话入声往往与后字相连,没有停顿间歇,粤语、江淮都是有明显间歇的,日语模仿汉语入声的促音就强调要停顿一拍。.
伊万豆夫 2013-1-8 21:58
回复 24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9 21:56
回复 25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扬中,属江淮官话洪巢片,不是泰如片。可以证实一下:“湿”“十”声调是否相同,“白”是否可以读“泼”。
泰如片是官话中的另类,浊音清化规则不同于其他官话,却与赣语、客家话相同,源出唐关中口音,陕西好像只有陕南有个别地点保留这一特点。
[[i] 本帖最后由 samyik 于 2013-1-9 22:07 编辑 [/i]].
伊万豆夫 2013-1-10 15:33
回复 26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0 16:49
回复 2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看了百度:
声母:
b:包鼻蹦 p:趴捧破 m:妈忙慢 f:饭方风 d:党懂德 t:唐谈同 n:男嫩严 l:烂浪罗 z:藏张在 c:菜虫曾 s:宋上生 r:人泳雄 j:租借经 q:腔勤群 x:想苏新 g:刚江高 k:抗空开 h:杭海浑 ng:我横挨 v:玩歪文 y:叶盐云
鼻 在 读不送气清音,没有泰如片的特点。
声调:
阴平:天先关摊丹酸
阳平:成同桥排跑兰
上声:板打早讨手矮
去声:信代亮报泡饭
阴入:急捉压八福百笔扎
阳入:合木热敌十毒别罚
分阴阳入,符合泰如片的特征。
“湿”“十”声调貌似相同,“白”读bok。
“湿”阴入,“十”阳入,混同说明只读阴入,也就是只有一个入声,是一般江淮方言的特点;
“白”读b,不送气清音,也是一般江淮方言的特征;
以上两点,初步认为不属泰如片。.
伊万豆夫 2013-1-10 19:10
回复 28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3-1-10 19:35
回复 28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0 22:16
回复 29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江淮官话分3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泰如片相对于其他两片一般性特征:去声、入声分阴阳,古仄声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赛擦音时多数为送气清音,“书”“虚”不同音。
《汉语方言地图集》、《江淮官话的分区(稿)》都将扬中和靖江南部划入洪巢片。
“辅”:《广韵》扶雨切 遇摄合口三等上声虞韵奉母,奉母表示声母是浊音b。在吴语中的演变是:b-v,许多人读f是错的;在普通话中的演变是 b-p-f;在赣客、通泰方言中的演变是 b-p'-f,有的地方演变了一半就成了“浦”。
[[i] 本帖最后由 samyik 于 2013-1-10 22:17 编辑 [/i]].
samyik 2013-1-11 11:24
回复 30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吴语“十”是浊音,读阳入调,“湿”是清音,读阴入调,历史上声调分阴阳就是因为声母清浊而产生的。.
伊万豆夫 2013-1-11 15:20
回复 32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3-1-11 15:43
回复 32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1 16:45
回复 3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交界地区是比较复杂的,但按照特征同言线来划分还是不能算作泰如片。.
伊万豆夫 2013-1-11 22:58
回复 35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3-1-11 23:22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2 11:06
回复 36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官话出现的时间相当晚,而江淮方言的历史应该相当长(不能单纯叫做江淮官话),其源头自然不能漏下古吴语,古吴语从太湖流域一直分布到山东,勾践曾建都山东琅琊就很能说明问题。春秋时代吴国曾大规模进犯楚国,并攻入楚都郢,吴军出发地是淮河,而不是长江。西汉灭闽越,迁越人于江淮。
现代江淮官话有古吴语底层并不奇怪,江淮官话、北部吴语都与南下的古中原方言密切相关,古吴语特征反而较多的保留在南部吴语和闽语里。
学术上语言方言的划分并不仅以听感为标准,甚至完全不以可懂度为依据。例如南北吴语听感差别很大,完全不能通话,但是都有共同的来源和相同的语音演变规则,因而合在一起称之为吴语。
江淮官话泰如片的标准,核心是浊音清化送气,通话程度则是次要的。
[[i] 本帖最后由 samyik 于 2013-1-12 11:09 编辑 [/i]].
samyik 2013-1-12 11:32
回复 3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东晋南北朝即所谓六朝时期官话方言尚未出现,江淮官话自然也不会存在,可以相信的是江淮地区作为当时吴语和中原方言缓冲的方言地区。
东晋时期,北方汉族南下,在宁镇地区聚集,逐步同化了当地吴语,将吴语推到镇江以东。隋《切韵》是综合南北的读书音,不是金陵或洛阳的确切地点方言。五代辽金元时期,北京等幽云地区都在阿尔泰系民族统治下,汉语的存在都是问号,北京话如果有的话也是混杂语,且汉语没有地位,更谈不上标准音。明《洪武正韵》恢复传统,韵书中朱家的江淮话入声特征自然是不能省的,口语中早已不存在的全浊音也给补上了,这依然是一种读书音体系,不是自然口音,当时北京话应该是朱家的江淮话或称江淮官话。.
伊万豆夫 2013-1-12 13:06
回复 39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2 19:27
回复 3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中国人喜欢傍名人,连语言也是。客家话、赣语、通泰方言、陕南方言都有浊音清化送气的特征,但是客家人是有来历的,并不是所有有这些特征的方言都是客家话,讲这些方言的人群并非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的邻居赣语人群就是一例,赣语与客家话特征类似,且都是北来方言,可就是没有认同。.
samyik 2013-1-12 19:44
回复 36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语言底层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底层往往是多层的、互相渗透的。吴语、闽语、徽语、江淮官话都与古吴语有渊源,而古吴语据认为是华夏语与百越语言的融合。从越绝书记载的勾践《维甲令》与现代壮语的比较来看,当时吴、越两国基层民众的语言是百越语,是当今广泛分布于南方和东南亚的壮侗语族的祖先,古吴语可能只是贵族和知识分子的语言。在百越地区形成的现代吴语、闽语、粤语普遍有百越的底层,上海本地话最有特色的语音特征是2个紧喉浊塞音(“八”、“短”)声母,这个特征广泛分布于壮侗语族、越南语,是百越语言遗留下来的底层,经历2000多年没有被同化。.
samyik 2013-1-12 20:11
回复 3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普通话来自北京官话,满清入关后清空了北京城,旗人入住,旗人中多数是汉军,汉军主要是来自东北的汉人,因此东北方言随成为北京官话。.
伊万豆夫 2013-1-13 11:18
回复 41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3-1-13 11:34
回复 42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3-1-13 11:57
回复 41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3 21:02
回复 45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吴、闽、粤系汉族与百越(壮侗语族)接近,客家与畲(苗瑶语族)接近。语言特征和DNA证据都支持这一点。现在闽浙的畲族均说客家话,而不是畲语,也不是周边汉族的方言,说明畲人北上与客家南下有过交换。.
samyik 2013-1-13 21:32
客家的苗瑶特征说明客家南迁线路偏西,至少在湖北有过较长的逗留时间。.
伊万豆夫 2013-1-13 22:43
回复 48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3-1-13 22:46
回复 47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3 23:26
回复 49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客家话以广东嘉应州(梅县)为中心和标准,形成时间大约是明末清初。赣南闽西粤东是客家人的聚居区。.
samyik 2013-1-13 23:35
回复 50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永嘉丧乱以后,东晋政权在江东设立大量侨置郡县安置北方移民,这些移民除了留居江东以外还逐步向南迁徙,将中原语音和吴语带到浙南、江西、福建,与客家形成似乎关系不多。至于中原成份,现有的遗传学材料证明父系大体一致,母系东南偏百越,客家偏畲。.
伊万豆夫 2013-1-15 19:47
回复 52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伊万豆夫 2013-1-17 15:27
回复 52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7 23:06
回复 5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文读系统是尊崇传统的,韵书是其归纳和总结,也起到指导作用,从《切韵》《广韵》《韵镜》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原音韵》是反映实际的另类,《洪武正韵》再次回到传统,满清再次破坏传统,并在民国时确立国语,彻底背离《切韵》以来的文化传承。
音韵学、汉语方言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切韵》系统,他是研究汉语语音的基础。.
franco 2013-3-12 19:09
元朝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后,他们也想学习古汉语(雅言)的高雅之风,奈何蒙古人本身的发声方法使得他们很难发出雅言的许多发音,于是他们便强行要求当时的国人都发蒙古音(胡(人)说(的话)),儒家文化的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被摧残的不轻。到了明朝,朱元璋登基后,马上废除“胡说”,恢复雅言,但是由于蒙古人的统治的影响,差不多花了近100年时间,才恢复了雅言。
不幸的是,清朝打进来后,满族人也不说雅言,和蒙古人一样,他们同样知道要说好雅言不容易,于是他们也利用他们的统治地位,强行要求国人讲当时的满族语言。因为满族人不能用雅言发出古汉语里面的很多汉字的语音,于是他们就奉行“不能发音的汉字,一律不用”这样一条原则,使得古汉语5万7千多个汉字,逐渐退化到只有1万多个汉字。中国古文化在清朝将近300年的时间内被摧残、阉割得最厉害。当然,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更是少得可怜。
后来,孙中山推翻清朝统治后,由于孙中山对中国古文化的了解,他提出来要恢复雅言。遗憾的是,当时他的几个主要的阁僚,都以北方人居多,都不会讲雅言,投票结果,孙中山以一票之差而未能如愿(恢复雅言)。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到了台湾,当时在决定官方语言的时候,海峡两岸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时的国人讲的主要是满族人的语言为基础。于是,国民党就把台湾的官方语言叫做国语,他们的国语更接近于当时中国人讲的话,也就是满族人讲的话。而大陆呢?则是以这个话为基础,稍加修改后,变成了今天的“普通话”。
在英语里面,普通话被翻译成“Mandarin”。而满足人的英语翻译是Manchu,满族人带的帽子,当时的英语讲是"Mandarin hat”。 大陆政府为了避嫌,不让我们的官方语言和满族人的语言有什么联想(人们会自然的想到我们政府在使用被推翻了的封建王朝的语言而没有面子),于是就命名为“普通话”。
普通话,顾名思义,就是普通人讲的话,讲的是普通人的话。我们的古人讲的是古汉语——雅言,顾名思义,是一种高雅的语言,是高雅的人讲的话。 这恐怕也能够说明为什么今天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古人那么高雅了。.
伊万豆夫 2013-3-12 19:40
回复 56楼franco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3-13 09:27
汉语在北方胡化,在南方吴越化。.
franco 2013-11-1 20:25
粤语不是粤人古语 而是中原夏朝的官方语言
[url=http://tieba.baidu.com/p/1343215852]http://tieba.baidu.com/p/1343215852[/url]
[size=3]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周云先生的文章,称“粤语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语”。文章摘录如下:
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戏剧。更重要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来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语言。到了今天,黄河流域已经不再流行这种语言了,已经成为失传的语言。反而广东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语言,广东话成为中国汉语的活化石。
汉语是汉人的语言,粤语却不是粤人的语言。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然而事实如此。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并以广州话为代表。
[/size]
[size=3]粤语的形成地 [/size]
[size=3]
[/size]
[size=3]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 [/size]
[size=3]当时各部落和民族结成了同盟,共同选领袖,治理天下,联盟之后,进行商品交换,分工合作,经济规模扩大了,部族之间的生存空间界线解决了,可以共同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例如共同开发水利,治理洪水,大规模改善生活环境,生产力快速提高,发展出灿烂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劳动中,就需要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文明中心,跟“夏语化”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汉语各大方言之间尽管千差万别,却总可以发现它与黄河流域的某种渊源。 [/size]
[size=3]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便是如此。虽然它从古百越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总体来看与古汉语有着更密切的渊源,有些语音和词汇,在今天中原汉语已经失传,在粤语中却保存完好。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韵母,在今天的中原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在粤语中就完整地保存着。[/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
[size=3]以“粤”命名 却非土产 [/size]
[size=3]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普通话——“雅言”。 [/size]
[size=3]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 [/size]
[size=3]在秦代之前,广东被称为南蛮。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百越又通百粤,所以,广东话又叫做粤语。 [/size]
[size=3]百粤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粤人。越南胡说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称,长江以南自古以来就是越南的领土,可说是荒唐透顶。百粤与百越都是译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国大地生活,越南仅是一个小藩属,按百越之继承逻辑,岂不是现在的越南也是广东的领土? [/size]
[size=3]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是指“山冲”,“那务”“那霍”“那录”中的“那”是指“田”,“罗镜”“罗龙”“罗沙”中的“罗”是指“山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的构词方法,也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同时,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里的人已经完全不晓得,也就是说,这些地名中的非汉语因素在当地今天的粤语中已经不使用,恰好证明今天的粤语跟古百越语没有继承关系。 [/size]
[size=3]由此可见,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非由古“粤人”的语言演变而成,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从外地“引进”的,是汉族移民带来的。这汉族,是秦代的汉族,主要是晋、赵、燕、魏的旧贵族及其下属兵丁。[/size]
[size=3]
[/size]
[size=3]
[/size]
[size=3]汉人南移 传播“雅言” [/size]
[size=3]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移,发生于秦统一中国之际。公元前223年,秦国60万大军攻灭楚国,便将大军驻扎于湘南五岭,准备南征百越。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瓯国”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讨。又派史禄在海阳山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漓江沟通,以保证军事上的运输。灵渠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第一条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灭了西瓯国,战争告一段落,秦“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广注:“五十万人守五岭。”(《集解》)这50万人,便是第一批汉族移民。 [/size]
[size=3]在秦始皇时期,岭南各郡地旷人稀。直至东汉时的统计资料,南海郡(广东珠三角洲)也只有9万人。因此,迁入50万人,足以改变岭南越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一下子迁入那么多移民并无可能。但我们知道,大移民是秦灭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将12万户豪富迁徙到咸阳以及巴蜀,又将内地大批罪人迁徙到河套以及甘肃一带,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大批中原汉人迁至岭南。虽不一定有50万那么多,但也肯定为数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迁徙,其目的主要在于铲除六国的地方势力,把族人和故土分开,交叉汇编,徙到南蛮之地戍边,也就连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胁,做其复国之梦,秦朝的统治就牢固得多了。这些移民不可能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国,而多半来自中原或北方各国。由于他们是成批迁入,所以到达岭南之后,思念故土、怀念昔日乡音,特别强韧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因而成为岭南最早的“雅言”传播者。[/size].
伊万豆夫 2013-11-1 22:47
回复 59楼franco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1 23:53
[quote]原帖由 [i]franco[/i] 于 2013-11-1 20:25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496579&ptid=4833535][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url]http://tieba.baidu.com/p/1343215852[/url]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周云先生的文章,称“粤语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语”。文章摘录如下:
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 ... [/quote]
百越语是粤语底层,怎么可以说与百越无关?粤语a分长短,大量独特词汇都是百越的遗留。.
samyik 2013-11-1 23:54
[quote]原帖由 [i]伊万豆夫[/i] 于 2013-11-1 22:47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496663&ptid=4833535][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肇庆封开), ... [/quote]
汉语粤化,早期面貌与现今广西汉语夹壮的情形类似。.
伊万豆夫 2013-11-2 10:26
回复 62楼samyik 的帖子
*** 该贴被屏蔽 ***
samyik 2013-11-2 20:52
回复 6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字音层面仅反映了方言的局部特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