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诸子百家 顾颉刚

ououmama 2012-7-20 08:14

话说诸子百家 顾颉刚

战国诸子的著述,是战国时代的一些纪录。秦统一后,为了灭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把正式记录烧掉了,所以研究战国史,子书的材料就很珍贵了。所有的子书,都是战国思想史,也是战国史。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写战圉史的部分,有许多错误,因为他没有掌握战国的史料。从前的人只信孔子、儒家、排除子书,一般人不读子书,史,所以过去对于战国史是一片模糊。近代才对子书,对战国史进行研究。
[b]孔子[/b]  在孔子之前,没有―人开门收徒,也无一人把贵族的书公开给平民百姓的。把五经普及于一般人,孔子是第一
人。这是孔子最大的功劳。所以后人说五经是孔子编的。
孔子对政冶无主张,只要维护周的制度。孔子主张安分,不想改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他不信天命,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看不到时代要变了,讲古人的修养多,讲天下大事少,非常少。
这一时期,奴隶制变为封建制。人们向往封建制度好,于是大家对于将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做了各种设想,于是才有了诸子的各种主张。
孔子以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第一个大思想家是墨子。
[b]《墨子》[/b]
墨子有明确的主张,他有十大主张:
第一,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以为凡是做官的都是贤人,打破原来的阶级。天子是天下最贤的大贤人;诸侯是一国的大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这是大变革,要打翻周制。
第二,尚同。就是要组织起来。一乡,听乡长的;一国,听君的;天下人,听天子的。全国都要层层向上同。同时,各国对君主无须进贡,很宽松。
第三,兼爱。他设想诸侯相爱,兼爱各国的人, 彼此就不会打仗。
第四,非攻。他以为那攻伐兼并的战争都是不义的,加以反对。
第五,明鬼。孔子不信鬼神,存而不论,这是说鬼神是存在的,不信就是。墨子不同了,要"明鬼", 证明鬼神实有,所以他信鬼神。
第六,夭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最高的神, 夭是有意志的。
第七,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便—切自然都会好起来的。
第八.非乐。认为音乐无用,听音乐妨碍耕织,是浪费。
第九,节用。他觉得贵族太浪费了,去掉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
第十,节葬。他认为当时厚葬费用太过,是极大的浪费,提出节葬的主张。
总之,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可是当时的人,都尊古,于是墨子的主张便借托古人.说古来如此。
墨于究竞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不清楚。墨家的势力当时甚大。读书人非儒则墨,不属于儒家,便
属于墨家。墨家有组织,孔于无组织。墨家组织的领导人是钜子。钜子是1'大老"、"先生"。钜子是代代相传,就是贤人传给贤人。
墨子虽然"非攻".却善战。在墨子的书中,战书多。他要以战争来消灭战争。墨家研究"名学", 即逻辑学,是讲说话方式的。叫做《墨经》,墨家都读。墨子,政治、军事,科学都有,髙于孔子。可惜,他被人骂得狠。孟子骂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即禽兽。
汉代,对墨子很怕,因为墨家有組织,故消灭墨家。这一来墨子的书便无人看了。到了汉代末年,道教起来了,便把墨子的书收到《道藏》当中,就是把墨子的书和道教的书并到了一起。幸而这样才把墨子的书大部分保留下来。
清朝乾隆要研究战国诸子,才从《道藏》里找出《墨子》来,才了解墨子。过去读《孟子》,以为墨子坏极了。
[b]《杨子》[/b]杨子,名朱。他的史事已经不清楚。杨子只管自己,不管天下大事。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也",是禽兽。杨子有见解。主张"全生保真", 不为外物所移,所累,保持超然。
他的时代处在战乱之际,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杨子的书,没有传下来。其后出了庄子。庄子的书文学性强,传下来了。自战国至于今日,人们都喜欢读,庄子的中心思想,是发挥杨子的思想。
[b]《庄子》[/b]庄子,庄周,宋国人,就是河南人。他作了个小官,管理园林。庄子人很聪明,文章写得好,但所说的道理难憧。
《庄子》的第一篇, 《逍遥游》,说大鹏鸟那么大,同小鸟是一样的, 又何必做大鹏呢?
第二篇《齐物论》, 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样, 无有大,无有小;无有强,无有弱。所以,不要去争什么大和小,好和坏'说是,从大处看, 从高处看,全都是一般模样。从天上看,人的高一点和低一点,是不分的。
第三篇《养生主》,以为"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说,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他
反对比较,反对知识、反对争,主张一个人生命很短促,不必有知识;不必争,不必胜过人家: 他的主张极端颓废。
[b]《老子》[/b]老子,名老聃,陈国人,即河南人。
《庄子》之后,有《庄子》一书。有人说,老子在孔子之前,可能《老子》这本书在《庄子》一书以后,把《庄子》简化成五千字。《老子》一书里说: "长短相形",是比较而言的。又说:"高下相倾",高以下为基础,也是比较而言的。
可是其主导思想,是不要像墨家;也不要像孔子那样为百姓忧劳。因为"孔突不黔,墨席不温"。孔子家的烟囱黑不了,墨子的坐席温不了。说他们生活得太苦,到处跑,太为人家,不为自已。
孟子说墨子是"摩顶坟踵(从头到脚跟都磨破了)利天下"。墨子是太为人家了,杨子是太为自己了。孟子所说的太为自己了,包括了老子,庄子。
老子讲政治,主张恢复到原始社会。所谓"小国,寡民",就是国要小,人口要少。这种情况属子氏族社会。《老子》匕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看来老子应当是杨子、庄子以后的人。
道家是从杨子开始,到庄子、老子兴起来的,道家思想当时有很多人相信。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反对墨子。老子的宇宙观是:"无为而洽""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主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 "道,先子天地而生,道是物,不是精神。道是万物之母,即道是物质的。"
儒家、墨家是向外看的,道家是向内看的。
战国时候,每一家,对于古代史都有不相同的说法。各家都不是以证据说话,都是出之于对古代史的想像。儒家、墨家,道家对于古代史不同的说法,都使古史变化,改变。
《礼记^曲礼》上讲:
"毋剿说,毋雷冋,必则古昔,称先王。""毋剿说'',就是不抄袭别人:"毋雷同",就是不同于别人; "必则古昔",则,即效法;就以古为法则;"称先王",称道、称颂先王。
总之意思都是独出心裁的说古代的事.称颂先王的事。所以,对于古代史事,各家各自不同。甚至于各家内部不同的人的说法也不同了。
[b]《韩非子》[/b]《韩非子'显学》篇中有一段话: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顾老解释这段话说:儒家讲尧、舜,道家还讲神农、伏羲、黄帝。因为这些更无凭据,更可以据此以压尧、舜,从而压倒儒家、墨家。
三家总是说以前的好,都以为一代不如一代,都是厚古薄今,越古越好:战国不如西周,西周不如夏、商,夏、商不如尧、舜,尧、舜不如黄帝,黄帝不如神农,神农不如伏羲。上述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诸子的子书里保存了战国史。
[b]法家[/b]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魏〉,吴起(楚〉,商鞅〖秦〉,韩非(韩〉,李斯(秦1。他们都主张变法, 认为儒、墨、道三家全都提倡古道,不合乎今天;应 该变法,以适应于当时。法家主张要法后王,为今后定法。这和儒、墨、道三家的法先王〖照着先王的古法去做)相对立。
法家的主导思想是打倒贵族,因为贵族是无功受禄。法家要使人民直接隶属于国君,不归贵族所有, 所以,开创一个新时代。
李斯在他当秦相之时,最明显。秦始皇的时候, 有人说周之所以延续了八百年,是因为周家大封宗族的缘故。现在你为天子,而子侄不过都是匹夫,没有被封官,有朝一日就可能发生田常式的政变。田常是齐人,曾起来夺齐的政权。
李斯极力反对这个说法。他讲道,上述说法,是读书不通的缘故。所以他们就错误地把古法当成了今法,李斯劝秦始皇烧掉了一切古书,并下令今后不准读古书。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收集了天下的古书, 到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就大火烧掉了全部所收集的古书。以后,只剩余下民间还遗留的一些古书。
儒家把一族之长,也作为一国之君。曰:亲亲! 叫做宗法。对于这个,墨子反对,不赞成亲亲。宗法社会从周代开始。法家起来加以变革。
战国之时,法家都强调各国都要富国强兵,他们讲政治.讲经济、讲军事,注重生产。商鞅为秦国变法'一是发展农业;二是作战:原先本来有士、农、工'商。商鞅不要读书人(士、也不要商人:他只
要农事和战事这二件事。为了农事,他讲水利。楚、汉相争,鸿沟为界。鸿沟就是这时期所幵的人工河。西门豹作邺令,开了许多水利。今天,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秦的李冰所开造。
法家这批人很能干,不是书呆子,不是空谈家。
[b])《管子》[/b]法家在齐国有些不同。因为齐是工商业国家。齐的土地适宜于制盐、打铁、铁丝。当时各国所穿的衣,都从齐国来。齐国女工多,纺织业很兴盛。
齐的法家也作书, 叫《管子》。管子其人, 是春秋时代的人。是一位大政治家,管子的主张都在《管子》一书当中。管子是齐国的法家, 和秦国、楚国的法家不相同。秦是不要工商业的。齐则依靠工商。所以,《管子》讲工、农、商.兵。这时的齐国,文化也很高。
[b]阴阳家[/b]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邹衍是齐国人。此人迷信,阴阳家都有迷倍。
《周礼》中,天官、地官等五行思想,在《管子》里就多。齐国的读书人相信这一些。《月令》就是阴阳家的思想。
阴阳家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但阴阳家从战国时代,就同儒家相混合。到了汉朝,阴阳家和儒家二者已经不可分了。阴阳家是儒家的右派:法家同儒家也合起来了,成为儒家的左派。汉代的董仲舒,是阴阳家的儒家代表。左派是荀子,名荀卿,是战国末年的人。到了汉代,儒家经学家都混合了阴阳家的思想。然而皇帝则采用法家的思想。可是皇帝仍然提倡有阴阳家思想的儒家。阴阳家说,天子即皇帝代表着天来办事的。这是汉皇帝的愚民政策。
汉朝儒家董仲舒,刘向等人,都无有价值。
墨家,是汉皇帝所极力摧残的。因为他们有组织,墨家,到汉朝这个时候,学说不行了,组织解了体。
道家'在汉代初年,很流行,这正是文帝、景帝的时候,这时提倡无为而治。贵族人人读《老子》。让人民休生养息,生活安定。
六十年以后,到了汉武帝,才乂打匈奴。花了【午多钱。武帝末年,信神,求取长生药,出外巡视、祭祀等'又花了许多钱。后来由于皇帝要钱.定出许多捐税,商人们倒了霉,完了蛋。
秦、汉二代,都重农轻商。商人不许坐车子,不许穿丝织品等等。
战国时,儒、墨、法、道是诸子中最重要的几家。
[b]名家[/b]名家(逻辑家)是从墨家当中分出来的。偏于诡辩。如名家说"白马非马"。又如说,天下的中央在燕的北面,在楚的南面,都是诡辩之辞。
名家有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这句话,有道理。
[b]杂家[/b]杂家的主导思想,近乎道家。
秦代有《&氏春秋》一书,吕不韦作秦相,政治大权全在吕氏手中。他养了许多门客,使这些门客把战国时代各家学说合起来,编成一本书,叫《吕氏春秋》,后人可从其中知道战国时的史事。到汉朝.淮南王刘安编了《淮南子》。这部书,混合了汉代初年各家的学说。上述这两部书,如同百科全书的样子。
[b]诸子杂论[/b]秦、汉时期,各家学说趋子混合,大多混人儒家.只是墨家学说未能收进去。汉以后,懾家只读经50 书,不读子书。也读一点老?、庄子的书。
隋,唐就有了科考制度,但那时末曾固定化。到宋代以后,推行科举,固定下来,三年一考,大张科举。这以后.儒人连老子、庄子的书也不读了。
清朝中叶,乾隆时,儒人觉得只渎经书不够了, 这才经书、子书都读。子书于是得到校勘,注释。
清人毕沅,是当时的署陕甘总督,他请了人校勘子书。这是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之后。《四库全书》未能特别注意子书。有个王念孙,是高邮人,专读子书,并且细细考订。清朝末年,有俞樾、孙诒让,也读子书,考订子书。孙诒让还为《墨子》一书作了注释,叫《墨子闲沽》。现在,只有《管子》一书,尚未整理好。
清人所作子书的校勘,注释对于读经书有帮助, 便于对经书和子书比较研究。这一来也就打倒了经学的权威。现今,有了甲骨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进行比较和研究,这比清代又好多了
诸子,他们当时著书很多,可是传下的少,诸子里头別的人,还有惠施,宋讶、慎到、申不害等人。到现在已经不见他们的书。顶多只能在另一部书里见到他们的一句两句话。
有的书,在泰时没有烧光的,在《汉书,艺文志》里'还保有着他们著作的书目。可是书的本身后来又给东汉末年的董卓烧完了。因之,上述几部子书,能
传到今天,极不容易。
                                                                                   节选自  中国史学入门 顾颉刚

[[i]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12-7-20 08:21 编辑 [/i]].

枫如醉 2012-7-20 14:41

[em08].

枫如醉 2012-7-20 14:52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战国,各路大师粉墨登场,思想在攻城掠地的刀剑中闪光,一个精彩的时代。

楼主这方面的知识多贴点。[em1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诸子百家 顾颉刚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