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BTV《成人礼》重现古风 李亚鹏、王学兵助阵

毛豆他妈 2012-5-8 13:59

BTV《成人礼》重现古风 李亚鹏、王学兵助阵

腾讯娱乐讯(文/方芳)在2012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北京卫视整合频道优势资源,精心打造特别节目《十八而志:五四成人礼》于5月4日晚间21:28重磅推出,为全国观众献上一场视觉文化盛宴。

5月1日,北京台进行特别节目《十八而志:五四成人礼》录制,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杨海滨以及李亚鹏、王学兵、罗海琼等明星也到场助阵,作为“证礼嘉宾”,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自己的“十八岁故事”,并激情发表励志宣言。

曾经“青春叛逆”如今“成年英才” 90后嘉宾家庭讲述成长故事

拜伦曾说:青春少年是天然的诗,这诗有温暖、有残酷。特别节目中,北京卫视邀请了数百名即将年满十八岁的90后少男少女以及他们的父母共同参与这场盛典,为他们的成长经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最美的青春回忆。其中,有两位少年与他们的家庭作为特别嘉宾,一起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关于成长”的故事:90后少女张雨晨曾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乖乖女,高中时与老师的矛盾让她厌学、叛逆,心痛而盛怒的父亲忍不住举起了巴掌,却落在了自己的脸上;这一幕让叛逆少女一夜长大,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天之骄子。90后男孩孙嘉毅从小就很有才,妈妈对他悉心培养,安排各式特长班发掘他的潜力。然而,高中时候的孙嘉毅却向母亲提出退学的要求:上学对他而言是一种莫大的痛苦,父母的离异也让他变成了一个叛逆少年。是母子对彼此的爱,让他们相携相助走出阴影;经历过一次次思想碰撞与心理涅槃,终于让这个逆反的孩子成长为象牙塔中的“高帅酷”。现场,他们把成人礼献给了爸爸妈妈,在全国观众面前向父母郑重地表达出感恩之情。张雨晨动情地说:“18岁以前自己是爸爸妈妈的,18岁以后爸爸妈妈是自己的。”

“加冠及笄”完美重现千年古礼 汉服、丝竹激情碰撞新潮90后

古语曰:“夫礼,始于冠”、“笄而醴之”,“加冠”与“及笄”是中华文明传承两千多年的少男、少女成人礼仪。此次,北京卫视重金打造出真实、完整的古代成人礼仪式:众多青春靓丽的90后男孩女孩,身着华美的传统汉服,在古朴悠扬的管弦丝竹声中,摆香炉、斟醴酒、敬上苍……,男冠女笄,完美演绎出古代成年仪式全程。而整个仪式的风雅与和谐,不仅让到场嘉宾和众多少年少女们大开眼界,也让嘉宾罗海琼不禁感慨道:“如此特别的成人礼,会让生命拥有更多缤纷绚丽的色彩。”

北京卫视还邀请到著名古代礼仪专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亲临,不仅对成人古礼全程悉心指导,还对好奇的少男少女们现场答疑解惑:古礼源自何时?冠礼及笄的内涵是什么?缁冠、皮弁、爵弁究竟有何不同?

“以言证礼”众明星回顾十八岁 “十八而誓”李亚鹏变身“老班长”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十八岁;每个十八岁都有青春的冲动、抱负和迷茫。特别节目中,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杨海滨作为 “证礼嘉宾”,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少年时的困惑,用亲身经历鼓励年轻人健康成长。而同样担纲 “证礼嘉宾”的演艺明星——李亚鹏、王学兵、罗海琼的到来引发了现场众多90后少男少女的热情;而众明星也以“老大哥、老大姐”的身份与年轻观众零距离互动,不仅发表励志演说,还深情回顾起自己的“青春故事”:李亚鹏考初中时是全市前三名,快毕业时却全班倒数。心有不甘的李亚鹏决定去合肥念书,年仅十四岁的他没有得到父母的一路相送,只能扛着沉重的行李独自上路。对父母这种貌似无情的举动,如今李亚鹏却表示感激父母,因为这是他自立、自强之路的首次磨练。王学兵则揭秘他和李亚鹏是标准的“发小”,与好友相比,他的青春期有些另类:那时的自己很压抑,甚至为了躲避老师不惜选择留级。面对自己那时的“叛逆”,王学兵认为,青春期有一些苦恼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向前,就一定会成功。现场,明星陈建斌和邓超,也分别通过VCR为观众送来了成人礼的祝福,并分享了他们对于青春和责任的感悟。

因为饰演《将爱情进行到底》中最为励志、奋斗的大学生——“杨峥”一角,李亚鹏深受少男少女们的喜欢。因此在现场,他当仁不让地变身为少男少女们的“老班长”,带领大家“青春起航”,集体发出十八岁的誓言:“从今天起,明理向善、修身养德;从今天起,孝亲敬长、尊师爱友;从今天起,立志报国、兼济天下;不负成人之誓,不负青春之名!”5月4日晚21:28,北京卫视《十八而志:五四成人礼》特别节目为您奉上古色古香、青春四射的视觉文化盛宴,精神饕餮之夜。.

毛豆他妈 2012-5-8 14:01

视频

[url]http://v.pptv.com/show/fpHbWcEnl9U4tjo.html[/url]

[[i] 本帖最后由 毛豆他妈 于 2012-5-8 21:14 编辑 [/i]].

毛豆他妈 2012-5-8 14:17

笄礼

笄礼
  【读音】 jī iǐ
  【解释】
  汉民族女孩成人礼--笄礼
  对于当今中国人,成人礼的概念其实很模糊,当然,行过成人礼的也不少,相信大家不少都有在广场上国旗下集体宣誓的经历。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其实它对我们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无疑会给我们庞大的民族带来屹立风雨的底气,给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自然,古人追求的“礼义”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而且,按照“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恭敬。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积极寻求通过适当方式,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
  一、行礼的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二、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三、行礼日期
  关于这个日期,前面冠礼部分已经详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 “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所以,下面的关于笄礼的仪程,我基本上是参考男子冠礼来的。
  3)关于头发长短: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习惯留短发的,这和仪式的方式直接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关于这个我们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建议,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五、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准备活动】
  1 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不过,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筝等乐器最好。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笄者去发钗。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正宾回拜。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笄者拜,正宾答拜。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笄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具体内容父母酌定。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至此,笄礼结束。
  

[[i] 本帖最后由 毛豆他妈 于 2012-5-8 14:21 编辑 [/i]].

毛豆他妈 2012-5-8 14:36

冠礼

“冠”之解说
冠礼“冠”,《说文解字》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字有三从,从“冖”,即以布帛蒙覆;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从“寸”,而“寸”字有两意:《汉书·律历志》云:“度量衡皆起于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所以,《说文》说:“冠有法制,故从寸。”

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这是广义之“冠”。“冠”还有狭义,指首服中等级较高的一类,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1]

冠礼与华夏礼仪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礼也是冠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

《礼记·冠义》篇记载:“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先民论“冠礼”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周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 《通典》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六艺纲目》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齐俗训》
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古代冠礼的教养意义
摘自已故国学家,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何著《古礼今谈》

《仪礼》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礼》,足见那个时代对于冠礼是非常的重视。

那个时代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礼,身分既有高低,冠礼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礼记·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载礼记·公冠》篇记载有诸侯的冠事。可惜这些数据,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礼》这么一篇了。  

依据《士冠礼》的记载以及郑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个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必须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礼,以表示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个「童子」,而是一个成年人了。所以冠礼也可以称之为成人之礼。  

所谓成人之礼,并不是说经过这些仪式节目之后,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个童子一下子就可以变为成年人。人的成长固然有一段过程,而初步的成熟则更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生活的历练,不可能是点铁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礼看作是一种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来得更为恰当。在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长辈们自是不断地教导他,从穿衣纳履,行坐姿态,言语动作,仪表风度,生活意识,行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等,都会以身作则,耳提面命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体会领悟而接受下来。十几年的生活教育,到这时候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为他举行的加冠之礼,实际上等于是家庭教育完成后的毕业典礼。  

这时候,孩子身心都应已具备了成人的条件,尤其在行为道德方面,更应有充分的准备。《礼记·冠义》篇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谓礼义也者,绝非意味的只是虚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实到对人有分寸,和对事有是非的具体行为上。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家庭教育的调教,能够懂得认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对待他人亲疏远近应有的分寸,而且对事懂得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善恶是非,应该可以认为这份家庭教育已经完成,应该可以为他举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个不懂事的孩童,逐渐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长期的调教培养是办不到的。调教孩童,应该从哪里著手,《冠义》篇有明确的指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教导孩子让他能够懂得礼义,首先就在于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体态的端正。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教我们:「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或者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意思都是一样。如果跷个二郎腿,再轻轻抖摇几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会挨骂的。站要挺直,坐要稳重,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其次是指脸上的颜色表情必须齐一。齐一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一是指诚于中、形于外的表里如一。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不可流于过份的情绪化;一则要求诚恳朴质,不可流于诡谲奸诈。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标准典型的基础教养。第三则是指言语辞令方面,必须要求和顺。所谓「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总是管教孩子,不许说脏话,不许骂人。再则同样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温和委婉,也可以说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应则完全不同。还有敦厚朴实的表现方式,必然会给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齿,甚至尖刻锐利的言辞,难免会伤人。所谓言为心声,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朴厚道,自会先从言辞的委婉和顺上作基础教养的要求。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里的父老长辈,随时注意其容体、颜色、辞令等方面的规正,奠定生活行为正确观念的良好基础,随著年龄的逐渐长大,再适时地教导以许多做人处事的原则,加上实际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到满二十岁的这一天,相信他已经确实具备了成人的条件,今后独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备了充分的准备和适应的能力。为过去十几年家庭教育的完成,为一个新的成人的诞生,一生只有这一场的冠礼的举行,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经历过这样隆重的典礼之后,给当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会了解从今以后,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任何言语行为都必须自己负责,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已无所依赖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独立的意识和责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迈向未来的人生。  

冠礼的举行一直延续到宋代;元代的宫廷中没有这一套,民间的汉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礼。明代还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会典》、《明集礼》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礼的记载。清人入关之后,宫廷内冠礼不行,见于《皇朝通典》。民间则有仍依行《文公家礼》者,有参照《士冠礼》而行者,还有附带放在婚礼之中一并举行者,已经相当的零乱而不受重视。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其实该感叹、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做长辈的人,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仔细想想,成人之礼的久废,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毛豆他妈 2012-5-8 14:38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周、宋士庶冠礼仪程详解

(一)周礼士冠礼

1 周代士冠礼的概况

《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冠礼的仪节。古代,“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也”(《齐语》)。士冠礼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礼的礼仪,也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讲究“天子之元子犹士,天下无生而贵者”,所以天子之子虽早冠,亦用士礼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

著名礼学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绍品读了周代士冠礼的简要过程,其叙述简洁、分析精辟入理,摘录如下,从中我们可以对周代士冠礼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也

冠礼既是如此重要,在仪式中就会有特别的体现。首先,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日"。冠礼之所以要选吉日,《冠义》说是为了"求其永吉",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冠礼是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大事。古时如此郑重的仪式,必须在家庙进行。《冠义》解释说:"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着以祖先的名义行礼的含义,也就是《礼记·文王世子》所说的"冠、取妻必告(告庙)"的意思。
日期确定后,作为冠礼的主人(将冠者的父亲),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戒是告知、通报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方法,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这一仪节称为"筮宾"。冠礼之日,正宾必须到场,否则不能成礼,所以,人选一经确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即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通过占筮来确定冠日以及正宾的人选,都是郑重其事的表现,所以《冠义》说:"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周代贵族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冠礼之后就搁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缁布冠尊。最后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爵弁是协组国君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所以《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三种冠分放在三个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专门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著"是彰显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阶之上是主人之位,让嫡长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取代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加冠之前,先由赞者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为了表示洁净,正宾都要先到西阶下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接着由助手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

二加、三加之礼的仪节与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第三次加冠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无非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树立进德修业之志。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的。要责以成人之礼,首先要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惟其如此,赞者、正宾才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且让他展示体貌。《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正是这个意思。刘向在《说苑》中说,冠礼的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话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谓深得其旨。

三加之礼完成后,举行醴冠者的仪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代,子孩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之取名。二十年之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仲尼。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民众已经很少有人再取字,但在海外华人区,以及韩国、日本等汉文化圈的文化人中,依然流行取字的风气。

·以成人之礼见尊者、长者

冠礼完毕,冠者要拜见有关的尊长。先从西阶下堂,折而东行,出廷院的东墙,面朝北,拜见在这里等候的母亲,并献上干肉,以表敬意。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去,冠者拜送,母亲又拜。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子的冠者只对母亲拜一次,而母亲却拜了两次,这是上古时代妇人对成年男子的拜法,称为"侠拜",这一礼节如今在我国已经失传,但在韩国依然保留着。

冠者又去见站在堂下的亲戚。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然后出庙门、进寝门,去见姑姑和姐姐,仪节与见母亲一样。冠者拜见母亲、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从此以成人之礼相见,所以《冠义》说:"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

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执一只雉,前往拜见国君。见面时,要将雉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与尊者之间的礼节。礼毕,再执雉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所谓"乡先生",是指退休还乡的卿大夫。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所以《冠义》说:"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冠者拜会尊长完毕,主人用醴酒酬谢正宾,用的是一献之礼。所谓"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酬)。为了表示对正宾的感谢,主人以五匹帛和两张鹿皮相赠。冠礼至此结束,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肉的礼俎送到正宾的家中。.

毛豆他妈 2012-5-8 21:17

[tt18].

毛豆他妈 2012-5-10 10:46

[tt18].

毛豆他妈 2012-5-11 09:21

[tt18] 顶顶更健康.

JUDY'S妈妈 2012-5-11 13:31

最看不起李亚鹏滴 飘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TV《成人礼》重现古风 李亚鹏、王学兵助阵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