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原来经典是要这样读的!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0

【转帖】原来经典是要这样读的!

我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一个学校,经常听到里面传出孩子们齐声朗读的声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 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熟悉这种声音,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声音。但是,您有没有想过:
这种一字一顿的读法,是从哪里来的?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这是白话文教育之始。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谁也不知道,那时候白话文还没有写出多少呢。于是在教学大纲中出现了“两字一顿读法”的字样。到现在,很多学校诵读白话文,还是两字一顿的。当时有很多老师、学者撰文反对两字一顿读法,到1926年,“两字一顿读法”从教学大纲中被去掉了。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于是,模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逐渐兴起,直至今日的规模。白话文朗诵是对的,白话文两字一顿地读或一字一顿地读是不对的。一字一顿地读是从两字一顿地读那里发展过来的。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也不知道是谁把这种读法用到了古诗文的诵读中。那是外国人读汉诗,而且是刚学汉语A级水平的外国人,话都不会说,才那样读汉诗,我们居然跟他们学,而抛弃我们自己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式,这不是很荒谬吗?那么,自古以来,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是怎样诵读的呢?是吟诵的。自古读书皆吟诵。百年以前,就是辛亥**那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的。朗诵是90年前从欧洲传进来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着读书的。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我在这里只说说大纲,篇幅所限,不举例了,具体例证,请看我的讲稿。第一,吟诵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从屈原开始,中国人开始“作诗”,“作诗”的主要方式是“先吟后录”,鲁迅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说得非常清楚。这种方式与今日之上来就写、涂涂改改,或者敲键盘,删除回车,完全不同。创作方式不同,作品的意义呈现方式就不同。“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吟诵的独特性几乎都来自这一点。因为有的音可以拖长,有的音拖不长,所以长的就更长,短的就愈显得短。同理,高低、缓急、轻重,都被放大了。在生活口语中,语音本身的意义不大,然而一旦拖长,声音的意义就被放大了,它就承载了作品的一部分意义。古代的文人都知道这点,所以创作诗文,是把一部分意义放在声音中的。比如,最简单的,押韵就是主音和长音。单说长音,就是韵字拖的最长,实际上你读古诗,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听那个韵!韵决定了诗歌的情绪、格调。“关关雎鸠”的意思,不是关啊关啊叫的雎鸠鸟,而是想让你听“iou”的声音,那是“君子”的心声,是他见到“窈窕淑女”时的最强烈的感觉。请选一种声音,表达你所希望的未来——你会选哪种声音?这么一想,你就明白了。.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1

再比如,《登鹳雀楼》都说是奋发图强的,所以现在都祝人更上一层楼,可是杜甫说“花近高楼伤客心”,辛弃疾说“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古代,登楼是伤心的意思!王粲登楼而悲,这是典故。为什么会理解错?因为读错了。读错就会理解错。这首诗也是押iou韵的,尤韵不会有奋发图强的诗,因为这个韵太软绵绵了。你读诗不拖韵字,当然读不明白了。“白日依山尽”,白日是短音,山是长音,依尽是中音,我们的古诗是分长中短音的,不能乱念!有人说王之涣写错了,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就是因为没弄明白“山”是长音。“白日”才是对的。“黄河入海流”,河、流是长音,入是短音,黄、海是中音,你按长短读一下,马上就会感觉到,那么大的黄河一下子入到海里去了。这诗是人生苦短的意思,具体请见我的讲稿。吟诵的规则,我总结的叫“一本六法”。一本,就是吟诵的目的,是表达出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六法,即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创作的时候也是依此进行,所以一部分意义是用声音来表达的,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都是有意义的。诵读的时候也就必须依法进行,才能还原声音的意义。阐释诗文,必从吟诵入手。因此,汉诗文的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一百一十五年以来,我们引进了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文化,有利也有弊。弊端之一,就是西方理论无法解释西方人不懂的地方,比如汉语的语音。结果,现在大家都学得只从字面上解释汉诗文,抛弃了音义部分,把诗文只当大白话,可惜可叹。格律是怎么产生的?是吟诵的需要。所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的格律,都可以用吟诵解释明白。几千年来,我们的诗人是用吟诵来创作诗文的。现在不吟诵,只凭格律创作了,就叫写诗,不叫作诗了。写的诗,已经没有吟诵作的诗那样的声韵的意义了,也没有那么多声韵之美了。振兴诗词,还当吟诵。第二,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用什么方式创作的,就当用什么方式诵读,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吧,不然怎么能读懂涵义呢?读错就会理解错,理解错就会读错。读诗词不管平仄,读古文不管句读,只能是瞎子摸象啊。我们的古诗文,印出来,是一排排的竖列的字,没有标点,但是在每个文人眼中,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哪个字急,哪个字缓,哪个字轻,哪个字重,都是清清楚楚的,那是有规定的!不可以乱念!以中古音为例,近体诗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对称来读;古体诗上中下调,模进来读;古文讲究句读,句读即语法,外加入声促而虚字缓。如果能这样来读,古诗文的涵义就一下子读出来了,用不着做过分的讲解。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是随意的。现在很多学者对此持不同的看法。至少汉语的音和形都是有道理的。绝大部分汉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的字形都是有理据的。所谓形声字,绝大部分的声旁是有意义的,不仅仅表示声,也表示义。绝大部分汉字的读音,都是有涵义的。声母、韵母、声调,都是有理据的。为什么要读这个音,是有原因的。汉语,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研究这三方面的学问就是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它们是古代“小学”的主体。《三字经》云:“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古代的儿童,是先学小学,然后才能去读古文的。不懂小学,怎么读经?不读经,怎么懂唐诗?现在,汉语字典居然按照英语字母顺序排列!汉语被拆解了。缺失“小学”的中国教育,没有了根。缺失“小学”的中国文化,没有了骨。所以中国文化轻易地被西学简单化地阐释了。要民族复兴,必先认识母语、热爱母语!况且诗文还跟口语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这些规则产生了与口语相异的涵义。我们的汉诗文,讲究的是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就是意象、典故、音义、形义而已。只有吟诵,才能把长短、轻重、缓急、高低这些声音的意义展示出来,才能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比如,读古文,讲究句读。什么是句读?就是语法、入声、虚字。语法断句,入声读促,虚字读缓。现在大家读《论语》,都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很古怪的。这恐怕是RAP,不是诵读。为什么“子曰诗云”,不是“子云诗曰”?因为,“曰”是直接说的意思,“云”是转述的意思。在现代,两个字的差异也只在韵尾。在古代,两个字的读音是完全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就是曰短云长。为什么“曰”要短?因为他要说话了,提醒你安静,好好听。“云”是已经在说了,没必要再提醒,所以是长音。所以,“子曰”,“曰”要读短,是强调你要好好听的意思。学、习、不、亦、悦,都是入声字。不亦,两个入声字,表示反问,不可辩驳。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不是因为我们古人笨,是古人不需要。每个人都知道怎么读汉字,还需要标点符号吗?上学开蒙,先学句读,就是先学怎么读,后面一生当然都不需要标点符号。悦,是快乐,所以是快速的短音。.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1

再说虚字。把这句的三个虚字去掉,变成“子曰:学、时习,不亦说?”完全说得通,语法上一点问题也没有。为什么要加三个虚字?难道是随便加的?“而”表示转折和期待,强调学和习是两回事。之,是强调这个,强调学这个习这个,就快乐,那个不能学习,学了也不快乐。孔子是在强调学习的内容,只能是这个!乎,表示欣赏、陶醉。这三个字必须读缓。这样长长短短地读,意思就出来了。不然,你就是在读字,不是在读书。这一章,竖向比较,就清楚了。“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都有两个入声字,这两句比较顿挫,所以比较郑重。“有朋自远方来”没有入声字,这句就比较舒缓,比较放松。“不亦说乎”、“不亦乐乎”都有三个入声字,快乐的样子毕现。“不亦君子乎”却用两个长音代替一个入声短音,很舒缓,所以这句显得很骄傲。如此一读,意思全出来了,所以古代的老师就不讲了。不用讲,意思在声音里了。这是诵读。吟咏的话,还有调子,就是有旋律,更优美,意思也更明显了。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的学校都是吟诵的,并且也只是吟诵的,没有其他的诵读方式。我们去采录吟诵,寻找吟诵传人,很简单,就寻找读过私塾的先生就行,因为凡私塾必吟诵。吟诵包括有调子的吟咏和没调子的诵读。念不是吟诵,而是口语。一般刚拿到一篇诗文,先是念一遍,那不是诵读。唱也不是诵读,唱是重曲轻词的,与诵读的志在达意本质是相反的。那时候又没有朗诵,所以说,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用“吟诵”这个词来指称古代的诵读方式,这是后来的事情了。2009年我们申请成立学会,当时还为叫什么名字而讨论了一番,最后定的“吟诵”这个词。近代以来,用来指称古代诵读方式的词还有吟咏、吟哦、吟叹、咏叹、吟唱、读诵等等很多,而在古代,用来指称诵读方式的词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读”。所谓“读”,就是吟诵。“风声雨声读书声”,就是吟诵的声音,只有吟诵的声音曲折变化,自然延宕,才与风声雨声相配。各位今后见到古书中有“读”这个字,请把它翻译成“吟诵”。所谓“朗读”,就是大声吟诵,所谓“朗诵”,就是大声背诵,即吟诵着背书。为什么现在不是这个意思了?因为1920年代,西方重音语言的诵读方式随着话剧和白话朗诵诗进入中国,他们都是表演的,需要大声才能让最后一排的人听到,所以他们把“朗诵”、“朗读”这两个带“朗”字的词拿走了,——所以我们今天被迫叫“吟诵”。我们本来应该叫“诵读”的,我们本来应该叫“读书”的。“中华经典诵读”就应该是中华经典吟诵,中华经典怎么能朗诵呢?朗诵只能朗诵白话文。汉语古诗文,只能吟诵。有曲调地吟咏,或者没有曲调地诵读。诵读与朗诵还是不一样的。朗诵是不管声韵的,诵读是按照创作时的样子,按照汉语的声韵来读的,所以能读出诗文相对完整的涵义。我希望朗诵界在面对古诗文的时候,能够改为诵读。.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1

第三、吟诵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现在到处复兴国学,诵读经典,这是莫大的好事。但既如此,就该关心一下古代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吧?几千年来,我们培育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们托起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那些人才都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古代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吟诵。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吟诵几遍,外加少量讲解。这种方法,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好像老师太不负责任了,其实却是极聪明、极负责、极深刻的教学法。先说识字,这是童蒙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吟诵是怎样做到的呢?吟诵就是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发的很准确,而且拖长,让孩子听得很清楚,并且互相组合,编成了一首歌。吟诵是绝不倒字的,所以它是用于正音识字的。古代的时候,《千字文》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几分钟。每个字的字音都是准确的。当然,那是古代的文读系统的读音。今天,我们可以改成普通话的文读读音。有了吟诵这个工具,古代的识字教学就变得很容易。一个古代的儿童,一般是三四岁开蒙,六七岁进学馆,在六七岁进学馆的时候,他的识字量一般在三四千字左右。也就是他已经具备了自由阅读的能力。他可以看任何他想看的书,所以他自小就亲近文化,热爱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小学毕业12岁了,按规定识字量才1700,还不能自由阅读。孩子对文化的亲近感、学习的能力都会差很多。为什么造成现在的情况?因为我们用的是西方教育体系。西方教育有它的优点,但不是什么都适合中国。用西方方法教汉语文,尤其是不适宜的。西方是重音语音,文字是拼音文字,如果不会拼,就等于没学会这个字。而我们的汉字是图画,孩子就当时图画认的,会发音,懂意义,就是第一步了。写字是后来的事,一般都是六七岁以后才开始的,而且要用粗笔写大字,适合儿童。现在是一上来就用细笔写小字,不写会就不教新生字,实在让人心痛啊。有人说儿童过早识字是拔苗助长,我觉得那是西方人的经验。西方的文字逻辑性强,识字多用理性,所以不该过早识字。汉字是图画文字,识字多用感性,不在儿童期识字,才是违背天性呢。吟诵的功能不止于此。看起来是老师简简单单吟诵了几遍,课就结束了,实际上,老师是把他对这篇诗文的理解,化成了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浓缩在一首歌里,教给了孩子。孩子什么也不懂,就是爱唱歌,于是就记下来。等到慢慢长大,每次读这篇诗文,都是这样的,他就会慢慢体会其中的涵义——为什么这个字长,那个字短?原来是那个意思啊!我们现在的国学教育,经常说小时多背,长大理解。趁着小时候记忆力好,多背,长大了理解力好,再理解。这种说法是不错的,我也赞成,但是不完整。小时候背过,长大了不一定理解的。古代是在小时候背诵的时候,就埋下了理解的种子。埋的方法,就是吟诵。.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1

我们采录过的很多老先生,是既上过私塾又上过新学堂的。他们都说,新学堂的老师教的东西,写的满黑板的字,他们全忘了。我相信他们,因为我也忘了。但是,他们说,私塾先生的吟诵永远记得。不但记得调子,而且连先生的神态表情动作手势都记得。如果记不得,我如何做采录?仅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唱更容易记得,而且这种唱是含有丰富的信息的。它就像是一套编码,在孩子不懂的时候当成歌一股脑儿教给他,等他有了理解能力,再慢慢自己解开。事情还没有完。我们现在的背诵量,可能连古人的万分之一都不及,就这么点背诵,还背得很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死记硬背的。在古代,一个儿童在老师教完以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会开始背诵。那种背诵,是想唱得比老师好听,比老师舒服,所以在琢磨的。那是自觉的背诵,而且还是审美的、快乐的,当然记得快、记得牢啦。吟诵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反复吟诵,直至满意,就是在反复琢磨,情通作者,直到自己觉得彻底理解了为止。背诵和理解、审美、创造、快乐、想象一起进行,是一个自觉的行为,所以古人的背诵量如此之大,而又如此之好。吟诵是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产物。我们的教育历来都是一对一的,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灵魂。从孔子开始就是这样。现在没有一个学校尝试一对一教学,令人长叹啊。西方教育标榜个性,但是使用教材、一对众教学,这些都是反个性的啊。我们的教育历来因材施教。老师教十个学生,十个学生的吟诵都不一样。这才是吟诵教学。吟诵是鼓励差异、鼓励创造、鼓励想象、鼓励个性的。吟诵的规则只规定了长的必须长,短的必须短,但是长多长,短多短就是个人的事情了。老师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绝对不会说:我唱两拍,你怎么唱三拍啊?你说,我们古代的教育,到底是压抑个性的,还是解放个性的?第四、吟诵是古代基本的学习方法。刚才说的教学的教的一方面,现在说学的一方面。吟诵也是学习的方法。刚才已经说过了一些。现在说说学习的态度。中国传统的学习态度,是读进去,再跳出来。先读进去,最重要。什么叫读进去?就是化身作者,融入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你读李白的诗,你就是李白,你读苏轼的词,你就是苏轼。朱熹的《读论语孟子法》说:“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这是把自己放在孔门弟子的位置上读书。然而,古代教育的指挥棒是科举考试,宋以后,科举主考八股文。八股文是王安石创制的,名曰“制义文”。制,是皇帝出题的意思,义,是经义。王安石说“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八股文的创制,正是为了改变原来文人“困于无补之学”的情况。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经世之术,非为背诵而背诵也,非为当官而背诵也,非为好工作而背诵也,非为成功而背诵也。怎样让读书有用?需要读懂书中的意思。以孔门弟子的心态,如何能读懂论语?看看王安石写的八股文,看看后世名家状元的八股文,都是怎么写的?都是化身孔子,“代圣贤立言”。八股文的格式是两句破题、三句承题,然后是起讲,起讲一般开头是“若曰”,谁若曰?孔子啊。此次往下,都是模拟孔子说话。你读不懂孔子的心态、心情、情绪,怎么算读懂了论语?八股文最讲究的就是口气,要揣摩圣人的口气,这就叫“读进去”。怎么才能读进去?作者是吟诵着创作的,你也得吟诵着读。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感觉读出来,仿佛化身为作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跳、心痛,每一个细小的波动。我们的古诗文,哪怕是一首五绝,也是起伏跌宕的。不吟诵,如何得知? “读进去”的目的是跳出来,不读进去,跳什么出来?读进去的时候,实际上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的,怎么可能真的是作者的感受呢?那是作者和读者的感受的融合,阐释学叫做“视界融合”。所以看看王安石的八股文,哪一篇不是他自己的见解?这才叫读书,这才叫学习的态度。吟诵,可以养成这样的学习态度,所以叫中国式读书法。.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2

第五、吟诵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广义的吟诵,可能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狭义的吟诵,专指中国的读书方式。从语言上说,是汉语为主的,但是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白语、纳西语、壮语、蒙古语等等,也都有从汉语这里传过去的吟诵。所以我们叫中国式读书法。中华吟诵,也就是中华民族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从思想体系来说,吟诵主要是儒家传承下来的,在儒家的教育场所——学校(私塾、官学、家馆等)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要了解吟诵,必须了解儒家。儒家是以修身为人生最终目的的,做什么都是为了修身。学习是为了修身,当官也是为了修身,经商是为了修身,隐居也是为了修身。琴棋书画、诗词文赋,都是为了修身。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理解吟诵的功能。《大学》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把孩子教成一个好人,一个君子,一个健康和幸福的人。学文的目的也是为了修身。修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方法、有次第的。吟诵就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吟诵怎样达到修身的目的呢?主要有两个途径,即:诗教和乐教。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儒家的三教,是孔子的教育顺序。先把《诗经》教给孩子。《诗经》上下三百年,纵横六个省,作者从国王到仆役,男女老幼、各色人等,场合从祭祀到结婚、从农耕到战争,——《诗经》就是人生百态、社会百态!先要用诗歌和故事,告诉孩子社会的真相,他未来可能碰到的事情,他周围人的所思所想,所以孔子说《诗经》“思无邪”,即真实。你要告诉孩子世界的真相,能用作秀的诗歌吗?好了,现在孩子们明白了,原来人生是这样的,世界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啊,怎么对付啊?孔子说,很简单啊,跟我学礼啊。孔子的“礼”不是周公的“礼”,它是比较强调内在的“仁”的。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了“仁”,就什么都不怕,行于天地之间,只有成与败,悲与喜,但不会有错。但是,修行的时候,会比较枯燥,怎么办呢?给你乐,所谓寓教于乐,在乐中坚志向、体大道,快乐学习,于是“成”了。先说乐教。乐≠music。后者是思考、抒情和行动。前者相反。音乐的乐,即快乐的乐,这是一个字,一回事。乐不使人发愤而起,而是和谐而安。乐是修成彼岸的快乐,是纯粹人性的幸福,拿到当下来体会,让人珍爱生命、善待他人。音乐是一种教育,往往还是自我教育,是为乐教。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国音乐,往往是指民间俗乐,像民歌、戏曲、说唱等等。俗乐自有俗乐的价值,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上层文化代表的。我们叫雅乐。狭义的雅乐是祭祀音乐,广义的雅乐即文人音乐,是非常丰富的,有琴歌、唱曲、乐舞等等,而核心是吟诵。这个巨大的音乐宝库,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被我们当垃圾扔了。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礼乐文化,他成功了。怎么成功的?他把礼乐文化转型了。其中的乐,变成了个体化的吟诵。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吟诵承担了后世“乐“的功能。以前,每个文人都懂音律。从小就吟诵,培养乐感。琴棋书画,琴排第一,文人不会琴,怎么出去见人啊?怎么跟人交往啊?所以每个文人又通音律。当然,随着教育的普及,也有很多下层文人音乐修养差一些,但是正宗的文人,是都要懂音律的。以前,每个文人都是作曲家。为什么西方历史上有那么多作曲家?我们的历史上却一个都没有?因为在中国,人人都是作曲家。旋律不是个什么事儿,俯拾即是。每个文人都会自己作诗,口占一绝,像今天编短信一样容易。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吟诵调。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唱、自己听。人人都是音乐家,人人都唱自己的歌。.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2

现在呢?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这个拥有音乐感最强的语言的民族,这个拥有最悠久的音乐传统的民族,不会唱歌,已经一百年了!中国人,不但不会唱中国歌,而且根本就不会唱歌。唱卡拉OK叫唱歌吗?别人作的曲,别人作的词,别人编的伴奏,还给你出字幕,这叫什么唱歌?唱歌是唱自己的歌!以前人人都会的,现在人人都不会了。所以,吟诵吧!吟诵可以让中国的孩子重新学会中国式作曲法,很简单的,还会中国式的作诗法,很简单的,让人人唱自己的歌,让我们重新回到人人都是音乐家的世界,让我们重新做回“文明古国”。中国的流行音乐也会焕然一新的。再说诗教。诗本指《诗经》。《诗经》是教材,前面已经说过。《诗经》一出,诗的时代就结束了。孔子是不作诗的,孟子也是不作诗的,儒家本是不作诗的。那时只有“歌”。“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作的。《诗经》的诗也不是作出来的,而是自然生发出来的。是谁第一个“作”诗?是屈原。他不是中原人物,但他也不说他作的是“诗”,而是叫“辞”。“辞”是作的,不是自然生发的,于是中国有了第一个诗人。汉后逐渐才又号称为“诗”的。后来诗人们都师法屈原,于是先吟后录,于是有了作诗。所以作诗不是孔子的教诲,是后世儒家所接受的一种修身方法。作诗怎样修身呢?一个普通的中国文人,如果能活过六十岁,他一生作诗的总量当在十万首以上。但是我们熟悉的个人文集,一般存诗都不过千首,也就是不足百分之一。其余的诗都到哪里去了?大部分飘散在空气中。先吟后录,他吟了没有录!好的才录下来,录下来的,叫做“稿”。文人生前,要自己把“稿”编辑一遍,可以流传的为“集”,集者,辑也。其余的“稿”会被毁掉。所以黛玉焚稿,非为宝玉负心,乃知命不久也。文人的诗,虽然也有唱和酬答,但是大部分是只有自己知道的,是作给自己的。这与今天创作就是为了发表,不发表就没有意义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作给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的人看起来好像很奇怪。让我们换个角度。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浩如烟海,作者有好人也有坏蛋。比如严嵩也作诗,和珅也作诗。严嵩和珅的诗是什么内容?也不过是伤春悲秋、人生苦短、咏物怀古、怀才不遇等等。汉诗的主题就那么几个。当你真去作一首诗,就会发现主题是有限的,意象是统一的,格式是固定的,词语是熟悉的,是你在作诗吗?明明是诗在作你!不合乎规范的情感,是不能出现在诗中的,所谓“诗庄词媚”,即此意也。那么这种看起来有可能不太真实的创作,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中国古诗一直为西方理论所诟病的地方:缺乏个性、不够真实、不够自由,等等。然而,这就是中国的汉诗。就拿伤春来说,伤春必是联系人生苦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连花瓣落到地上,都觉得可惜,他会害人吗?汉诗的这些主题,都是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是人生的积极情感。读《论语》固然好,但是教育不能只依靠理性灌输,还需要感性的体悟。每天作十首诗,就等于是读十章《论语》,且又切己,且又审美,且又有创造性,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诗教。诗教就是作诗、读诗,以此来自我教育,所以诗歌须“温柔敦厚”,德育教材当然要温柔敦厚了。所以,好的诗,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是温柔敦厚而真实坦诚的,这个榜样,就是杜甫,所以他是诗圣。怎样作诗?吟诵啊。怎样读诗?吟诵啊。所以,吟诵是诗教的方法,而诗教是修身的方法。今天很多人读诗,很多人背诗,还有的背《声律启蒙》,但是不亲自作诗,这是舍本逐末。诗教是要作诗才行的。今天可以作古诗,也可以作新诗,但都要做才行。作诗又分西方作法和中国作法,西方作法当然可以,但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的作法——吟诵和诗教。第六、吟诵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汉文化是如何传承的?首先是口头传承的。以前我们太忽略口头文化,其实在庞大的典籍背后,都是口头文化在支撑。通过以上的说明,大家应该了解了吟诵在汉文化传承方面的功用。汉文化的内容通过什么来记录和传达?首先是口头的。吟诵是汉文化的首要承载方式。在这里不展开说这些了,只重点说一下吟诵对中国思维和精神的意义。语言是世界观的本体,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类是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的。这是现代哲学基本上都承认的道理。.

毛豆他妈 2012-4-20 21:42

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是孤立语,这就是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位置。这一点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欧洲是重音语言,所以诗歌和音乐也都是押重音的。轻音和重音是绝对对立的,非轻即重,他们的诗歌和音乐也体现出了同样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思维是逻辑的,逻辑的起点是“A不是非A”,A不是B,B也不是A。世界是分离组合的,永远有一个固定的规则。科学由此而来。中国的最高观念叫“道”,道是永远在变的,所以说出来就是错。A可以是B,B也可能是A。世界是整体的,没有固定的规则。所以西方人崇尚刚强,中国人崇尚柔弱,因为柔弱胜刚强。中国人像水,是圆润的、连绵不断的、柔韧的、不固执的。太极拳、书法、古琴、茶道、吟诵,都是相通的,水一般的风格。教育为什么是一对一的?因为中国人相信没有两个一样的学生,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所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所有这些,都与汉语的特点有关,因为汉语说起来,就是婉转的、连绵不断的、圆润的、柔韧的,因为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吟诵是拖长腔的,尤其放大了这种语感,所以文人尤其像水、如玉。吟诵是用来训练汉语语感的!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在诵读经典,听到孩子们像机关枪一样地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能止于至善吗?这是在读汉语吗?这明明是英语嘛,是RAP,是hiphop!这种节奏形成习惯,就再也体会不到经典中的跌宕起伏、婉转迂回,体会不到圣人之意的深微奥妙、精切细致,读经之功、背诗之意大打折扣了。而且这个孩子,将形成非此即彼的世界观,形成刚硬的性格,而他的环境、他的根基又决定了他成不了西方人,他岂不是要矛盾一生?汉语已经走在欧化的道路上了!听听大街上的汉语吧,内容还有多少高雅?语调还有多少温柔?我们还能不能回到文明古国?所以,吟诵吧,也许这是一条路,也许这是唯一的路。 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它是对的!汉语古诗文只能吟诵!您总不能教孩子错的东西吧?况且它很优美,很好听。况且它很容易学,它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现在教吟诵,速成班的话就是三天。况且它还能养成君子之风。况且它的内容还是中华经典。况且它还健身养生。况且它也有助于应试。为什么不吟诵呢?从今天起,学习吟诵吧! 今天的传统吟诵,还有最后的一点点,几年之后,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读书方式,就将基本消失。我不希望它成为文化遗产,我希望它能传下去,发扬光大,重新回到课堂,回到中国人的生活。让中国人重新成为有文化、有格调、有趣味、有魅力的人。今天,我们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的支持下,在全国开展推广普通话吟诵、传承传统吟诵的工作,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有识之士,必知其义,有志之士,必共其事。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吟诵不绝,斯文永存!.

毛豆他妈 2012-4-22 10:17

现在已经有学校开始重视吟诵,把吟诵列为课程。这是北京景山学校的一位网名叫“盈视”的老师上课的视频,推荐给每一位教语文的老师和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看看,虽然比较长。

第一段:唤醒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1NzkwODgw.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1NzkwODgw.html[/url]

第二段:蒙学上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Nzc2MTg4.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Nzc2MTg4.html[/url]

第三段:蒙学下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1MTg5ODAw.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1MTg5ODAw.html[/url]

第三段:“入声字和古体诗”上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1MTg5ODAw.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3NDQzMjc2.html[/url]

第四段:“入声字和古体诗”下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1OTA3MDIw.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1OTA3MDIw.html[/url]

第五段: “吟诵的调子”上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NDgzNjQ0.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NDgzNjQ0.html[/url]

第六段: “吟诵的调子”下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wNzYzODI4.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wNzYzODI4.html[/url].

假居士 2012-4-22 16:49

以为吟快失传了,原来还有人这样上课啊,真好,对我很有启发,谢谢!.

假居士 2012-4-22 17:44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4MjUyODEy.html[/url]这段视频对嫌听课枯燥的朋友来说不错,很好看很好听。

[[i] 本帖最后由 假居士 于 2012-4-22 17:46 编辑 [/i]].

HLW 2012-4-22 22:28

最近儿子回来老是蹦出 一两段《岳阳楼记》,就是这种吟诵,很好听的 。我们学校文学修养课就上这些东东 ,挺好的。.

思源妈妈 2012-4-23 08:10

已收藏,谢谢分享.

zt妈 2012-7-7 18:00

毛豆他妈,你真厉害!佩服.

毛豆他妈 2012-7-10 10:39

回复 14楼zt妈 的帖子

我只是转帖,其实我也不懂如何吟诵的。.

山林 2012-7-10 11:20

照着长短音吟诵了下,觉得蛮符合自己平时的习惯的。

视频很好,回家看看,谢谢!.

yymrhxf 2012-7-10 12:39

嗯,挺有意思的。.

贞岑 2012-7-14 16:02

谢谢

长知识了,原来这样呀。收藏.

宝宝虎妈 2012-7-16 15:28

好东西,收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原来经典是要这样读的!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