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oumama 2012-3-8 22:45
约翰 弥尔顿 论失明
[size=2]John Milton, “On His Blindness”
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
Ere half my days, in this dark world and wide
And that one talent which is death to hide
Lodged with me useless, though my Soul more bent
To serve therewith my Maker, and present
My true account, lest he returning chide
“Doth God exact day-labour, light denied?”
I fondly ask. But Patience, to prevent
That murmur, soon replies, God doth not need
Either man’s work or his own gifts. Who best
Bear His mild yoke, they serve him best. His state
Is kingly; thousands at his bidding speed
And post over land and ocean without rest;
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size]
2003年日本关西大学重印了麦都思于1853年8月在香港出版的一部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9期(1854.9.1)上刊载一篇未署名散文《体性论》下有《附录西国诗人语录一则》,转录如下:
万历年间,英国有显名诗人,名米里顿者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少时从游名师颖悟异常,甫弱冠而学业成,一时为人所见重云。母死,后即遨游异国。曾到以大利,逗留几载,与诸名士抗衡。后旅归,值本国大乱,乃设帐授徒。复力于学,多著诗书行世,不胜枚举。后以著书之故,过耗精神,遂获丧明之惨,时年四十。终无怨天尤人之心。然其目虽已盲,而其著书犹复儃儃不倦,其中有书名曰《乐园之失》者,诚前无古后无今之书也。且曰事吟咏以自为慰藉。其诗极多,难以悉译。兹择其自咏目盲一首,详译于左。
世茫茫兮,我目已盲,靜言思之,尚未半生。
天賦兩目,如耗千金,今我藏之,其責難任。
嗟我目兮,於我無用,雖則無用,我心鄭重。
忠以計會,虔以事主,恐主歸時,縱刑無補。
嗟彼上帝,既閉我瞳,愚心自忖,其責我工。
忍耐之心,可生奧義,蒼蒼上帝,不教所賜。
不教所賜,豈較作事,惟與我軛,負之靡暨。
上帝惟皇,在彼蒼蒼,一呼其令,萬臣鏘鏘。
駛行水陸,莫敢遑適,彼侍立者,都為其役。.
ououmama 2012-3-8 22:50
忆贤妻
悼亡妻 弥尔顿
贤妻我又看到你,楚楚动人如同圣女。
从前天使展神威,将那死去的爱儿丝,
从坟墓里救出来,送还夫君史密斯,
你也这样被送回来,虽然虚弱又苍白。
神圣洗礼洁玉身,产褥的血已洗干净,
如今回到我身旁,窕窕婷婷人暖心房,
一袭白衣遮玉体,双瞳剪水寄幽情,
天使般的情和爱,温暖安慰我心怀!
贤妻过来拥抱我,为何我要睁眼睛,
我从美梦醒过来,重新陷入痛苦中。
我为贤妻长叹息,此心不知在何方。
On His Deceased Wife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Rescu'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Mine as whom washt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
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
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pure as her mind:
Her face was vail'd, yet to my fanced sight,
Love, sweetness, goodness, in her person shin'd
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d
I wak'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ououmama 2012-3-8 22:52
约翰·弥尔顿
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1632年至1638年五年间,弥尔顿辞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住到他父亲郊外的别墅中,整日整夜的阅读,他几乎看全了当时所有英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作品。在这段时期弥尔顿写作了《酒神之假面舞会》(the masque Comus,1634年)等一些作品。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约翰·弥尔顿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生平 1608年12月的一天,莎士比亚还在创作他伟大的戏剧作品,英国另外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伦敦呱呱坠地了。他就是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的父亲是一位法律文书,家境较为殷实。他父亲虽然是清教徒,但并不像当时其他的清教徒那样呆板,他喜欢音乐,也引导弥尔顿喜爱上音乐。他还爱书如命,而年轻的弥尔顿打小就同父亲一样爱好书籍。弥尔顿的父亲还专门为他聘请了私人教师,弥尔顿刚满十岁时,就能写出一些不错的诗歌。那时弥尔顿就经常学至深夜,这对他以后的身体影响极坏。
12岁时,父亲便把弥尔顿送到当时伦敦一所名叫圣保罗的著名男子学校念书,15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年轻的弥尔顿面相英俊,但为人骄傲,思想独立,据称当时已被认为是剑桥大学最出色的学者。
弥尔顿原本打算入英国教会做牧师。但当时国教徒和清教徒之间的冲突激化,而弥尔顿是一个清教徒。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些清教徒开始到普利茅次去传教,若干年后,清教徒中的一部分人在新英格兰的塞勒姆和波士顿开始殖民定居。
完成大学学业以后,弥尔顿放弃了入英国教会做牧师的想法,曾有一段时间,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反复思考之下,他坚信自己天生就应该做诗人。他在父亲离伦敦约20英里的霍尔顿乡村庄园生活了将近5年,为了日后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开始努力地写诗和读书。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短诗,其中《快乐的人》抒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沉思的人》对深思冥想进行了描写,《列西达斯》歌颂一位被淹死的朋友,《科马斯》则展现了一次化妆舞会。
但不久,他对这种安静的田园生活开始感到厌倦。他渴望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于是,他带着父亲给他的钱,踏上了去法国、瑞士、意大利的旅行之路。在意大利,他听说英国国王同人民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马上可能就要爆发战争。于是他立刻放弃了旅行和写诗的计划,匆忙回到了英国。
回到伦敦以后,他极力反对保王党,并倾注全部精力写下了大量的拥护人民自由的政治性小册子。1641年出版《论出版自由》,大胆攻击当时英国新闻审查制度;1649年出版的《偶像的破坏者》,主张处死查理一世;1650年出版《为英国人民辩护》,为此迎接共和与革命的到来。
1649年,根据议会判决,国王查理一世被斩首,同时奥利弗·克伦威尔上台,成为政府首脑,并受封为“护国公”。行的清教政府的领袖们对在革命中弥尔顿为共和国的胜利写下的大量随笔和小册子记忆深刻,于是任命他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他除了负责翻译外国政府的拉丁文书信以外,还必须用拉丁文进行回答,他还负责对反对克伦威尔政府的攻击和言论进行批判。由于任务繁重,他不得不日夜工作,不久,视力开始下降,医生警告他必须停止用眼,否则他将会失明。但他拒绝了医生要他放弃繁重的阅读和写作工作的劝告,继续勤奋工作。最终,到了1652年,他双目完全失明。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停止工作,他采用他念别人写的方式夜以继日地继续工作。不久,妻子病故,给他留下了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女孩,最大的也不过6岁。这对于一个公务繁忙的盲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久,保王党重新夺回了政权。查理二世(前国王的儿子)登上了王位。新教徒到处逃命。有的去了美国,有的被抓住判了死刑。弥尔顿则躲进朋友家住了几个月,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书被刽子手焚毁。最后弥尔顿还是被抓进了监狱,好在过往后来放过了他。弥尔顿结束了社会生活,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写下了伟大的诗歌《失乐园》。在这篇诗歌里,他讲撒旦怎样背叛了上帝,夏娃和亚当怎样被逐出了伊甸园等等。他因双目失明,只好由他念,有时候让他女儿代写,有时候由来访的朋友代写。《失乐园》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因此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拜访他。完成这篇大作之后,他又写下了《复乐园》,和一部关于力士参孙的戏剧(参孙是以色列大力士,晚年像弥尔顿一样双目失明)。
1674年11月8日,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终于与世长辞,在身边陪伴他的只有几位最知心的朋友。他最伟大的作品《失乐园》采用宗教讽喻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基本思想让人一目了然:即揭露当时的反革命力量,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呼吁。
诗集《失乐园》共分12卷,结构复杂,前后似乎自相矛盾。该作品根据《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创作加工而成,还讲述了上帝及其永恒的对手撒旦的故事。该诗开篇描述了天使们的一次集会。在崇尚自由的撒旦领导下,反叛的天使们群起反对上帝,但他们与上帝及其支持者的对抗中落败,撒旦和他的信徒因此被逐出天国,被关进了地狱,从此受尽折磨。但是,就在火焰与毒气弥漫的地狱里,撒旦和他的信徒们毫不气馁。撒旦斗志高昂,绝不屈服,他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所有的苦痛,并且满怀激情的争取斗争的最后胜利。撒旦把战场定在了上帝所创造的世间最美妙的地方——伊甸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美丽无比的伊甸园天真无邪地幸福生活,他们自在快乐,只是禁止吃长在善恶树上的水果。撒旦渴望着让他们摆脱上帝的影响,成为他反抗上帝权威的斗争工具。但是,上帝觉察了他的企图,派拉斐尔天使长提醒亚当和夏娃谨防撒旦的邪恶企图。天使长告诫他们要谨记自己遵奉上帝的誓言,并且详细告诉他们撒旦往日的错误行径。拉斐尔天使长接着还给他们讲述了上帝开天辟地、创造所有生命的光辉业绩,惟一就是没有解释天体转运的奥秘(受伽利略学说的时代影响),当亚当和夏娃问到这一点时,拉斐尔天使长建议他们不要去询问与他们无关的一些事情,随后就走了。拉斐尔刚走,撒旦便化作一条毒蛇,出现在夏娃面前,他狡诈地劝说夏娃不要相信上帝的鬼话,夏娃轻信了他,偷吃了禁果,并且还帮亚当也摘了一个。上帝目睹了他们的过错,祭出了他公正裁决,剥夺了亚当和夏娃永生的权利,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罚入人间,经历生老病死,经受无尽的苦难的惩罚。米歇尔天使长向两位罪人宣布上帝的旨意,还为他们勾勒出了人类的未来图画以及他们获得“拯救”的途径。于是亚当和夏娃看到了未来人类世界的画面,目睹了人类的起源、战争、劳作及人们的欢乐和悲哀。天使长对亚当预言们人类通过艰苦的劳作可以达到道德的完美,并且可以通过皈依基督信仰重新获得永恒的福祉。
整篇诗歌以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告结束。他们手挽手离开了伊甸园,他们面对的并不是冰冷而又无意义的存在,而是充满活力和挑战的现实生活。
名人杰作
弥尔顿故居 约翰·弥尔顿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个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访问过被天主教会关在狱里的伽利略,并和意大利的文人学者交往。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的斗争,在1641-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这两首诗描写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诗歌颂自由,斥责教会,或抒写个人的情怀,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弥尔顿在担任政府职务前后写过不少政论文,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徒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问题上给王党以有力打击。他的《论出版自由》(1644)主张言论自由,反对当权的长老派的跋扈。《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说中找出论据,说明人民有权废除和杀死暴君,以坚定人民的革命信心。《为英国人民声辩》(1651)驳斥反动派所谓英国人民犯了弑君之罪的谰言。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1667)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善恶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5、6),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卷1、2)。他这时已无力反攻天堂,才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撒旦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卷3、4)。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卷7、8)。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9)。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10),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卷11、12)。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他肯定人生,但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他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但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有科学而没有正义和理想,人类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的这种思想也就是革命的清教思想的反映。
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撒旦说: 约翰·弥尔顿画像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
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
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
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描绘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
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
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
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可磨灭的记录,是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缺乏生气。
弥尔顿在这首诗里对于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浑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承继着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复乐园》(1671)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面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说明了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诗里的耶稣念念不忘罗马奴役下的以色列,他认为以色列的解放一时还不能实现,但是它说:“一旦那一天来临,你不要想象我会坐失良机。”这说明了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眼珠被挖掉,每日给敌人推磨。一个节日,非利士人庆祝对参孙的胜利;参孙痛苦万分,这时他父亲劝他和解,大利拉的忏悔更给他以刺激,敌人赫拉发对他威胁和侮辱,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之后,他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整个大厦坝塌,他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它反映了王朝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死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作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从这里可以看出复辟王朝如何残酷地对待革命者,如何杀的杀,放逐的放逐,就连克伦威尔的尸体也被枭首示众。他们痛苦异常,愤怒无比,一定要继续革命: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诗人也指出深自忏悔,克制骄矜,控制情欲,恢复信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力士参孙》采用了崇高严肃的题材,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音律。这一悲剧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它运用希腊悲剧形式,实际上是一部宏伟的剧诗。
弥尔顿也是英国又一位现实主义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生活于17世纪,是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出色辩护人和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杰出诗人。其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1644年《论教育》这篇著名的论文之中。
弥尔顿在《论教育》一文中严厉批评了当时英国学校的教育。指出学校“违反常规地强迫头脑中空无所有的孩子去写作文、写诗、写演说词”,还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日常少用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等,浪费了青少年的宝贵青春。到了大学,经院主义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又成为学生的主课,无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学生极易成为愚昧无知、唯利是图或野心勃勃的小人。因此,这样的教育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这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