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oumama 2011-1-25 09:52
2010年中国教育关键字
[url=http://edu.ifeng.com/news/special/2010guanjianci/]http://edu.ifeng.com/news/special/2010guanjianci/[/url]
2010即将被尘封,我们将走入2011。重温2010,这是决定中国教育未来走向的一年,重温过这些教育事件,它们是教育前行的动力,是进步的力量。这些,给我们期待,我们将带着希望和期待,共同走进2011。
给力:2010年最流行也最让人鼓舞的词汇莫过于“给力”,这个词代表了一种积蓄已久的能量、一种适时而出的希望。在2010年的教育领域,给力的是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等一系列关乎中国教育走向的措施和事件相继出台和发生,我们不能不说:政府很给力。
公平:在教育领域“公平”是一块最厚重的基石。“公平”这个词在每年的中国教育界是最被频繁提起的一个词,然而2010年用在教育上的次数尤显得突出,分量也更是加重了不少,上到中南海,下至一个普通的幼儿园,都在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也有不少具体的措施在频频诠释公平的含义,让我们在“公平”的光辉下期待未来的进步。
诚信:在中国的教育传统当中,“诚信”一直是立人之本。教育是是每个人理解和遵守诚信的开始,然而,2010年的中国教育界也因为一个人的存在重新引发了关于“诚信”的思考,当然,这不是教育一个领域的事情,是整个社会值得反思的事情,可因为“唐骏学历门”、“野鸡大学”等这些词汇,让这件有违“诚信”的事情附带了更强的教育标签。
竞争力:我们处在了一个“竞争力”的时代,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但凡与市场有关系的人,凡事都会谈及“核心竞争力”。2010年的中国民办教育领域也着实在市场上火了一把,下半年,相继有三家民办教育机构在美国上市,将“竞争力”带入了教育领域,也为“竞争力”这个词注入了更多的教育元素,我们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是一个良性的表率作用,在为中国民办教育领域强化“竞争力”的同时,也为那些真正需要民办教育的人带来更多的实惠。
探索:“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名言为我们最好的诠释了“探索”的意义,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进步和突破的,2010年的中国教育领域也是用实践来付诸“探索”,清华、北大、同济等大学先后建立和扩大了高考自主招生联考联盟,舆论纷纷给予了或正面或反面的评价,但这就是“探索”的代价,我们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拭目以待,但愿“探索”能带来更多积极的意义。
生存: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创新高;2011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60万,再创新高。就业压力之于大学生,不断升温。12月15日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社会蓝皮书》,称就业形势较金融危机时有所好转,但是劳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还是同时并存,大学生就业仍是难题。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从曾经对理想的追寻,变成为了生存的挣扎。生存,成了这些象牙塔中的学生们,一出塔门便不可回避面临的残酷考验
[[i]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11-1-25 09:54 编辑 [/i]].
ououmama 2011-1-25 11:42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奥数被严重妖魔化
当奥数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上周六召开教育实践报告会,校长刘彭芝在会上喊出了“奥数不是反革命”。她认为,由于家长望子成龙、一些培训机构漫天要价,加重了学生负担,以致于现在奥数被严重妖魔化了。但是数学是鉴别超常儿童的重要参照,奥数对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开发是有好处的。在会上,为回应社会质疑,人大附中揭开了其著名的“早培班”的神秘面纱,首次对外说明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的目的及做法。
人大附中惹了谁
“‘早培班’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小升初无关,与中考、高考无关,更不是‘占坑’。不要一提‘早培’,就大棒相向!”在会上,刘彭芝几度哽咽,说自己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打击。
这是记者第二次看到刘彭芝哭诉。第一次是2005年在“考试改革与教育公正”的教育沙龙会上。她用PPT文件向大家展示了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几百种选修课,各种兴趣活动。没想到,遭致外地中学代表的反感,部分人抨击人大附中只是通过抢生源和政府投入多,才赢得了现在的业绩。
刘校长猝不及防,声泪俱下。
而现在,她推出的“早培班”是从小学五年级就在北京各校筛选智力超常的儿童,同样受到各方质疑,大家理所当然地猜测人大附中的目的仍然是“占坑”,在小升初之前先下手为强。
在周六的会上,刘彭芝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一份文件:去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委发文,批准人大附中与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合作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每年在北京市小学五年级中选拔招生。去年8月,首批80名学生入学。可见,人大附中开办“早培班”是得到尚方宝剑的。据了解,刘彭芝另外一个头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她所参与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组,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刘彭芝受到压力并不奇怪。去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教改实验班先招,从高二学生中招生”,便遭到各方棒喝。最生气的当然是重点大学的校长们,他们认为这一招无疑是在抢生源!
南方科技大还在筹建过程中,在百姓中没啥名气。而刘彭芝所拥有的,是一块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人大附中这艘巨型教育航母刚刚向祖国献礼,度过了50岁生日。所以,对刘彭芝的做法到底是实验还是掐尖的质疑,不可能平息。目前中国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抢生源大战硝烟浓烈,她很难撇清自己,所以人大附中所推进的教育改革也必定不会一帆风顺。
因材施教还是有教无类
虽然受了不少打击和质疑,但人大附中出来的学生给刘彭芝争了气,家长们都削尖了脑袋要把孩子塞给她。
俞颐超,第41届国际物理奥赛中获金牌第一名,同时获欧洲物理协会授予的创新优胜奖!这是我国选手首次获得该奖项。目前,该学生已经被麻省理工学院从北大抢走。
马跃然,2010届文科生,却获得“丘成桐数学奖”银奖,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五大名校录取。
赵博文,华大基因组研究员,今年17岁的他已经是项目负责人了。
廉政,获得了国际健美操冠军。
大家都说教育公平,到底什么是教育公平?不少老师推崇“有教无类”,而刘彭芝认为因材施教是更高境界的教育公平。人大附中选拔了一批批高智商的孩子,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刘彭芝无疑经验丰富,1985年,她就是人大附中第一届超常儿童班的班主任。
不过,刘校长以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实验说事儿,用4年完成小学五年级到高三8年的学业,“客观证明了超常儿童的存在”。
在一次与美国伊利诺伊理科高中学生的对话中,刘彭芝问他们一天谁睡觉多。这些美国小天才们不是说自己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就是两三个小时,中午吃完饭半小时后就上数学课。大家以学习为乐,不知疲倦,“他们与众不同,必须摸索出一套符合这类人才发展的教育规律”。
对于这类智力超常孩子,倡导教育公平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美国有《天才儿童教育法》,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了力争上游计划。英国对成绩排在5%~10%的优秀学生实行“特别教育计划”。俄罗斯有“国家支持天才教育措施”。韩国则推出“天才教育法案”。
这个世纪,人才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中国必须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刘彭芝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努力探索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30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这方面不停地探索。
“早培班”负责人、人大附中副校长高江涛介绍,在培养模式上,“早培班”半训半读,专家学者担任辅导导师,让学生到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从事科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育机制上,改变评价机制,采用弹性学制,期望能实现与大学无缝衔接。
“早培班”开设了11个系列的研修课程,包括阅读研究、英语研修、亲情教育、化学实验课、物理研修课、科学家讲座等。目前每周有半天进行研修,未来将扩充研修的比例,不排除“半天上课、半天研究”模式。
据介绍,“早培班”将尝试打通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人文、理、工等学科齐头并进,每周还专门开设半天的研修活动。在初一年级基本课程上,“早培班”还增设了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生命教育、校本选修等课程,该班学生还尝鲜“历史地理课”、“音乐心理课”、设计技术课等跨学科课程。包括阅读、理化实验、亲情教育、篮球赛等内容都入围特色研修课。
会上,公开了“早培班”的教师团队,当大屏幕出现这些教师名字时,台下一片惊呼。教师队伍包含了多名常年在高三、初三把关的人大附中名师。“早培班”实行“多导师制”,未来还将根据学生特长适时分流,与中科院以及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疯狂乎?执拗乎?一个怎样的女强人
“这个女人不一般!”用这句戏词概括刘彭芝最合适不过。虽然爱哭,但推进起自己的意志来,从不含糊。
在会上,她历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压力:
北京人大代表联名签字反对奥数。
接到恐吓信。
高考成绩刚公布人大附中整体拔尖,就有人在网上造谣,说他们集体作弊。
她家的门被人用胶糊上,无法出门。
以及医生给她开列的十六种大病,时时可能要了她的命。
但她已66岁了,仍然在坚守岗位。
刘彭芝说自己喜欢海灯法师的话“历生无谤不英雄”。通过自己的经历,刘彭芝得出结论,成大才者,不全由智商决定,所以她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奋进精神。她透露,在刚刚落下帷幕的“高教社杯”桥牌比赛中,人大附中队遭遇了中央领导与国手组成的专业队。没想到,这个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组成的队伍竟奇迹般地赢得了比赛。最后,他们还超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代表队捧回了冠军奖杯。在艰苦的学习之余,这些中学生还能锤炼出如此高超的桥牌技艺实在令人惊讶,但刘彭芝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就看我们如何开发。
刘彭芝反复强调,人才成长不是空中楼阁,中国为什么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精英人才需要一块绿地进行试验培养。不要再打来打去,团结起来研究教育,不要将中国教育变成美国顶尖名校的生源“加工厂”。.
ccpaging 2011-1-25 16:58
回复 2#ououmama 的帖子
刘校长破坏了教育公平,为了几个她择出来的所谓的“好孩子”,挤占大多数人的教育资源。
要说她挨打,一点都不奇怪。.
ccpaging 2011-1-25 17:05
数学家称奥数和高考约束孩子创造力
[url]http://www.sina.com.cn[/url] 2010年12月18日01:30 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 周逸梅)昨天上午,第五届华人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颁发了华人数学家大会最高奖项——晨星数学奖,邬似珏成为第一个获得金奖的女数学家。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晨星奖的评委会主席丘成桐表示,高考和奥数约束了孩子学习力和创造力。
丘成桐说,并不如中国民众想象的,中国孩子的数学水平比美国高很多。其实在美国中学教育中,虽然有的学生数学水平不好,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从中学就开始接触微积分,进本科就可以涉猎高难度的问题。在他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的23年中,中国学生水平在第十名左右,很少能有拔尖的学生。即使这两年情况好转,拔尖的华裔学生也往往是在美国接受的基础教育。
他认为,中美学生的差距并不体现在素质上,而是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差距。中国高考为了体现平均和公平,并不会去考微积分。而香港的中学会考分成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很多学生会去选考高等数学。他认为完全可以实行分化的教育,集中精神培养一批领军人物,让部分中学生去学去考微积分。“十多年来,因为高考和奥数的原因,让孩子数学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受到约束。”
丘成桐进而分析,中国对年轻人的培养不够重视,美国是全力培养年轻人,而中国却相反,更重视院士。“哈佛刚刚新聘了三个教授,平均年龄才30 岁,这在中国是不能想象的。”中国研究生改革后,研究生平均每月有1000多元,已经比过去好很多,但是还是不够维持日常开销,这就鼓励着研究生去搞兼职。而美国的研究所一年可以拿2.5万到3万美金,不允许兼职,鼓励他们全心做研究。
据了解,华人数学家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从1998年至今,已经举办至第五届。晨星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颁予杰出的华人数学家。金奖及银奖得主均为45岁以下,在纯数学及应用数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数学家。晨星数学奖金奖得主奖金为25000美元,银奖得主奖金10000美元。.
ououmama 2011-1-25 17:25
腾讯网评选出的2010年度教育关键词
“年度教育关键词”的网友票选由腾讯网教育频道发起,共有“根叔”“被落榜”“唐骏学历门”“我爸是李刚”“指纹打卡”等32个年度教育热词进入候选。一个月的时间内,该投票吸引了45万余人次的参与,表现了网友对教育的极大关注和参与热情。
最终,“根叔”以36220票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一路领先成为票王,“被落榜”28566;“入园难”25881;“择校乱收费”20117;教改纲要19113票;“鲁迅文章大撤退”19160;“我爸是李刚”19025;“雷人校规”18385;“逃离北上广”17346;校园血案,16964票。等教育热词紧随其后,分列得票数的第2-10名。
[[i]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11-1-25 23:44 编辑 [/i]].
ououmama 2011-1-25 17:45
从至少10亿次的百度搜索量中,梳理总结2010年的教育事件和人物,会得到两个关键词:希望与心痛。
来源:中国青年报.
火车是运茶的 2011-1-25 22:13
回复 4#ccpaging 的帖子
你能确定邱大师说过这些话吗?[em16]
这很重要,因为ww上还有人说“暴打奥数的大多是文科教授或神马的”.
子玖妈妈 2011-1-25 22:19
回复 4#ccpaging 的帖子
美国中学设AP微积分、统计学,要报考一流大学,有些学生会学习并报考这门课。.
ccpaging 2011-1-25 23:09
讨论中西教育的不同,要考虑到不一样的小学教育。在高中这个时候,小学初中打下的基础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单纯地比较作息时间,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毫无意义了。美国高中生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了,那么学微积分没什么稀奇,加夜班看自己喜欢的学科也没什么稀奇。中国学生在干吗?加夜班背政治,背历史,做那些无聊无用的数学、物理、化学题、、、两者可以比较吗?这根本就在完全不同的教学层次上,无法比较。
奥巴马是个政治人物,又是喊着教育口号上台的,那么在他的任期内,应该说,一定要拿出所谓的成绩。教育的成绩怎么看?怎么在四年内有显著的提高?这个命题本身就是狗屁,根本不成立的。所以,奥兄只能求助于考试,这个玩意儿可以糊弄下。
国内这些教育官员以及他们的回音壁,去国外考察,大多都是去扛个幡儿,回来以后,在这面洋幡下面,干得还是那些苟且之事。
国内教育现在的问题就集中在教育公平上面,提了这么多,还在提,就是说,这个问题没解决。幼升小,小升初,中考等,说到底,就是在抢夺教育资源。只要教育资源的分配不是公平的按人头分,要把学校、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可避免地,BBMM们会焦虑,同学们会互相打得头破血流。什么兴趣啊,自主学习啊,培养独立人格等等,都是教育中的奢侈品,可望而难及。
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等开春以后,幼升小的争论很可能又要冒出来了。
[[i]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1-25 23:10 编辑 [/i]].
ccpaging 2011-1-25 23:15
丘成桐认为奥数扼杀好奇心
[url]http://math.cersp.com/Hotspot/200612/2952.html[/url]
作者:孙朝方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691 更新时间:12/13/2006
今天上午,20位享誉国际的华裔数学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广州大学城,并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国际数学大师、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昨晚,华裔数学家们为来自广州、佛山、珠海、清远和江门的40名优秀学生代表现身说法,畅谈“数字人生”。
得过奥数金牌差点难以毕业
目前,中国已是国际奥数竞赛中的“霸主”。但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奥数热却“当头一棒”:数学奥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奥数即使得金奖,也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就有研究能力。数学是做研究,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 “曾有几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得过奥数金奖,到我这里来,结果学问狭窄,考试还行,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奥数只是在做题目,跟真正的研究可以说截然相反。”中科院院士石钟慈对目前奥数成风的现象深表忧虑,“比赛侧重的都是技巧性问题,那只是会‘变戏法’的数学而已,失去了真正的数学那种纯粹的美。”著名数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侯一钊教授直言不讳:奥数只是在训练技巧,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早逼孩子成名学问心理失衡
丘成桐说,在国外,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自由的,是培养兴趣的活动,和国内的层层选拔、严格的强化训练不同。国内很多出色的中学生,拿个奥林匹克奖,就可以保送到北大清华,于是他们费了很多努力,自以为水平已经很高,忽视了基本训练,到了大学连基础的微积分都不会。他认为,国内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是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奥数热”的祸端之一,就是中国人太重名利,很早就逼孩子成名,做天才。丘成桐认为,这给孩子造成很大负担。“我有一个学生,马来西亚华人,21岁就是博士了。很小就成了马来西亚的天才。但是人沉默寡言,后来进精神病院了。为什么?他一路被压制着光读书,没一个朋友,最后终于受不了。” “其实,成才需要时间,何必强迫孩子早一两年成名,闹得学问和心理都不平衡?”丘成桐认为揠苗助长反害了孩子。
中美学生相比创造力人家强
中美两国学生数学水平的比较,成为当晚对话的焦点。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曹怀东教授说,比理论基础,美国学生的平均水平的确不如中国学生;但要比创造力,中国的尖子生就远比不上美国。“我在美国接触到许多来自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他们训练有素,基础扎实,但就是缺乏自己找难题、攻难题的能力”。对此,丘成桐认为,中国的学生急功近利一点,比较重视就业前途。美国学生接受的是通才教育,自信心很强。国内很多学生不够博,思想不够活跃,常被所学专业捆住,对不“对口”的工作有心理障碍。缺乏创新精神,成为捆绑中国孩子全面发展的“病灶”。
数学大国之梦奥数不能成就
一位来自佛山的学生代表,道出了不少数学“尖子们”的心声:“老师上课说的,我们都懂了,想研究深些的问题,却只能靠自己看书理解,效果很差。”如何治愈尖子“吃不饱”的难题?石钟慈院士开出了一服药方:名师辅导+灵活学制+集中辅导+自己思考。他认为,学校自主权太少,课程死板是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重要原因,“课程、学制设置要灵活,适当地允许跳级,不能搞‘一刀切’。”
“名师名校,加上兴趣与自信,数学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数学家侯一钊也现身说法。但石教授却对部分学校为“提高水平”,在中学教授微积分的做法表示否定。他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奥数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孩子对数学、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则大有裨益。”丘成桐认为,年轻人要有偶像,但不能只有歌星、影星,也要有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辛周平说,自己就是看了当年媒体对华罗庚研究成果的报道,受吸引踏上数学“不归路”的。
(2004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孙朝方,邓旭如,沈卫红).
ccpaging 2011-1-25 23:21
数学家丘成桐访谈:奥数的林林总总
[url]http://www.sina.com.cn[/url] 2009年02月19日 11:50 巨人网
谈奥数:“学奥数要凭兴趣”
丘成桐教授曾在一次数学研讨会上提过,奥数是做题目不是做研究。当记者和丘成桐教授再次提到奥数时,他表示如果不是孩子的兴趣使然,最好不要学奥数。
“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能力,而不代表研究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做题技巧,而不知道去实实在在的找问题。”丘成桐教授说,奥数在中国被“职业化”了,在美国,孩子只是当兴趣来“玩”。在中国,孩子只要在奥数竞赛中获奖,就可享受免试录取,于是很多不喜欢学奥数的孩子被逼着学奥数,一旦目标实现了,便会放弃思考,放弃数学。
“中国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中拿很多奖,可真正成就为数学家的人并不多。”丘成桐教授说,那是学生太重视考试了,也是教育体制问题,将学术、竞赛与考试绑在一起。
谈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
“如何启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呢?”对此,丘教授说,美国的家长或老师常会带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交流实践活动,学生自己常组织各种讨论活动,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打开孩子的思维。与此同时,还要多看课外书,多参加课外活动。
除此以外,丘教授还提到,要学好数学还必须有极大的兴趣,他这么多年一直从事数学研究,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兴趣。“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关心中国数学教育的丘成桐教授表示,他目前与中国许多大学和科学院都有合作。为鼓励中学生学习数学,他在中国设立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学生的全国性数学奖—— —“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这个奖项跟奥数不一样,它不用考试,做的是项目,要学生自己去想。”丘教授介绍,这一奖项今年10月将在北京第一次颁奖,评审时会请10多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对这些学生进行口试。据悉,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可获得15万元人民币奖金。
谈数学:“要善于找问题善于创新”
时下,网上有一种传言,说数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的十大“不合理”专业之一,原因是数学专业毕业生只能去学校,就业渠道窄。针对此种讨论,丘成桐教授表示,学数学并非没有出路。
“在华尔街,学数学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他们有的去了银行,有的去了投资公司。”丘成桐教授说,他的一位学生,现在是数学教授,曾在投资公司三年内创下几十亿的收入,此公司聘请的都是数学家。“学数学关键是要勤奋,要善于找问题,善于创新。”丘成桐教授说,有一些留洋学生在国外并没有学到东西,回到国内后以留洋身份获得利益,这样的学生值得批评。
谈奖励:“拿奖并不是最重要的”
丘教授一生拿过无数大奖,当记者问他“您觉得意义最大的奖是哪个”时,他表示,拿奖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还告诫年轻人做学问时不要以拿奖为目的。
“拿奖不是坏事,代表了同行和朋友对你的肯定。但我从来没有把拿奖当成做学问的主要目的。”丘教授说,也许拿奖之初会觉得愉快,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会觉得这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奖项是否重要因人而异,我拿了菲尔兹奖,数学界最重要的奖项,可我儿子觉得一点不重要,因为他们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奖。可是后来我拿了美国总统奖,我的邻居和小孩子都觉得很好。”丘成桐教授说,其实有很多人拿到奖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很重要,很多人拿不到奖也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不重要,关键在于这个人是否用心了。
采访印象随和·豪放·健康
采访丘成桐教授之前,记者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得知,丘成桐教授的成就很多,获得奖项很多,他的名字仿佛被镌刻在数学史上,不只是中国,而是全世界。7月9日下午,记者在迎接他来中山的路上做了简短的采访。
丘成桐教授是个随和人。刚见到他时,他正用梅州话与朋友交谈,回忆着童年、回忆着家乡。虽然在梅州呆的时间并不长,也多年未说过家乡话,但丘教授和家乡友人交谈起来却依然轻松自如。丘成桐教授提到,他读小学时的确逃学半年,那时因学校在乡村,可学的东西并不多。
丘成桐教授是个豪放之人,也许受海外学术氛围、海外交流习惯的影响,丘成桐教授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国内教育界各种问题都会大胆指出,他笑言,有些问题不指出就得不到改变,不改变就得不到发展。
丘成桐教授是个健康之人,虽然有众多研究成果,但丘成桐教授却不是一个不会打理“生活”的人,不像很多成名大家一样废寝忘食、瘦骨嶙峋。他很少熬夜,总是习惯在该做事情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生活非常有规律,闲来游泳锻炼,常和朋友交流学术问题。
作者:尹习梅 吴飞雄.
ccpaging 2011-1-25 23:30
丘成桐:数学大师陈省身不会做“奥数”题
[quote]原帖由 [i]火车是运茶的[/i] 于 2011-1-25 22:1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29478&ptid=4780330][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你能确定邱大师说过这些话吗?[em16]
这很重要,因为ww上还有人说“暴打奥数的大多是文科教授或神马的” [/quote]
随便找了几篇,时间跨度还挺大。最后再转一篇:
====================================
丘成桐:数学大师陈省身不会做“奥数”题
[url]http://www.sina.com.cn[/url] 2005年04月04日 17:58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丘成桐:数学大师陈省身不会做“奥数”题
“奥数班”容易造成偏科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新华社图
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的方法局限性很大,“奥数”更是如此,只让学生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要出大数学家,就要有真正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还要有鼓励自由创新、发展的体制
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学习数学会感到快乐,而多数孩子勉强参加奥数班则是种痛苦
综合新华社报道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曾是一个不知令多少学生和家长兴奋不已的比赛。只要能在“奥数”全国比赛中取得名次,就可以免试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深造。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日前应清华大学邀请来京访问时表示,“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不赞成中国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
出“奥数”题的很少是一流数学家
丘成桐34岁时荣获被称为世界数学领域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至今仍是华人中唯一获得此奖者。在美国任教多年的丘成桐说,“奥数”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确有一定好处,美国也有一些学生参加“奥数”比赛,但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学的,通常是寒暑假的一两个月,平时还是正常上学。
丘成桐认为,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的方法局限性很大,“奥数”更是如此,只让他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很少学习。“知识面窄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利,有的人因此毁了前途。”丘成桐说。
作为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学生,丘成桐回忆起老师与“奥数”的一段往事。那时陈省身教授还在南开大学任教,有一些孩子手拿着“奥数”的题目来请教他,陈省身看了看说:“不会做。”
讲完这段小故事,丘成桐说,出“奥数”题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数学家,而且这些题目出得很偏。对学生来说,解决非一流数学家出的问题,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更严重的是,学生们习惯于解决别人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后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近年来带了许多从中国内地考去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就曾是“奥数”金牌得主。就是这些被中国教育界视为数学天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合乎丘教授的要求。
丘教授说,中国要出大数学家,就要有真正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还要有鼓励自由创新、发展的体制,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学术的欣赏能力、对老师的批评能力等。
“奥数班”把孩子变成学科辞典
河北省一些高校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学生参加所谓的“奥数班”并不可取。
河北大学常务副校长孙汉文由于在化学学科上的造诣,曾被河北某中学聘为该校“奥林匹克化学班”的老师。他告诉记者,“奥数班”的最大问题是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参加“奥数班”的学生很容易偏科,除了自己专注的那门学科,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据孙校长讲,河北大学曾录取过一名得过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大奖的学生,可是这位学生的语文功底实在太差,毕业时甚至连论文都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学生绝不是合格的大学生。
“让小小年纪的儿童参加奥数班,一味强求在某一领域拔尖,即使孩子学到了许多,充其量只是把孩子变成一本专业学科辞典,在书店花20元就能买到。”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一针见血地说。他认为,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学习数学会感到快乐,而多数孩子勉强参加奥数班则是种痛苦。
“奥数班”三大“罪状”
据新华社电
(记者刘云伶)2005年山西省12个国家及省级课改实验区高中录取时,获得奥赛等学科竞赛奖项的学生不再享受加分照顾。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表示,此举旨在减少奥赛负面效应,因为近年来奥数班及各类竞赛层出不穷,学校教学和学生身心受到严重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痛恨不已,正逐步予以取缔。
张卓玉历数了“奥数班”三大“罪状”。
“罪状”一:奥赛及奥数班的商业因素过于浓厚。目前社会上大量的奥数班及竞赛,多数是为谋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一搞竞赛就组织收费。
“罪状”二:导致校长不正确的政绩观,扰乱数学等学科正常教学。张卓玉说,由于奥数竞赛中过多的商业行为介入,导致校长形成了不正确的政绩观。很多校长把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获奖作为自己的政绩,一味向学生灌输数学、物理等个别学科的技巧性,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正常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学生不是为了培养数学思维习惯,而完全为了竞标,为了取得竞赛成绩。
“罪状”三:强训练扼杀了孩子兴趣。许多学生靠奥赛获奖保送上了大学,却拒绝选择数学或物理学科,而选了其他专业。奥数班之类大量高强度的技能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等学科的感情。奥数班的存在让学生偏科,侧重技巧性学习。(来源:广州日报).
ououmama 2011-1-25 23:34
答复7#火车是运茶的
[url]http://ww123.net/baby/thread-4627272-1-1.html[/url]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告诫中国家长
[url]http://ww123.net/baby/thread-4627290-1-1.html[/url].
ououmama 2011-1-25 23:40
为了引导,邱成桐先生特意设立了奖励,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发现问题,撰写论文,而不是仅仅参加竞赛.
同样,陈省身先生也表示数学好玩,要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ccpaging 2011-1-25 23:42
陈省身教授:不要考100分
[url]http://info.edu.hc360.com/2009/04/230911173412.shtml[/url]
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所有的普通人、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机构团体……
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用“种地过度施肥”的比喻,形象地解释这句话:
他说,记得自己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施过两三遍化肥后,田地的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上去了。而且,因为过度施肥,土壤板结,也不能种稻子了。
1963年,朱清时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
那时的高考,没有过度“施肥”:朱清时中学上完课,复习了一个月就高考了。
“那时,复习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张,大家都没有去训练如何应付考试,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
“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才知道)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作用。”
朱清时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
ccpaging 2011-1-25 23:50
数学家抨击奥数功利性 称奥数班让孩子远离数
[url]http://learning.sohu.com/20090710/n265121865.shtml[/url]
2009年07月10日10:05 [我来说两句(1)]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北京晚报
奥数成绩、公英证书,这是当前小升初最热门的两块敲门砖,虽然教委三令五申禁办类似培训班,但学奥数的孩子依然趋之若骛。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数学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多位数学界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奥数适合对它有兴趣的学生,对大多数孩子是不适合实施奥数教育的,否则孩子会非常痛苦,从而让他们远离数学。
奥数班毁了孩子的兴趣
“一队战士排成三层空心方阵多出9人,如果在空心部分再增加一层,则又差7人,问这对战士有多少人?”这道三年级小学生的奥数题,出现在“奥数网”的求助帖中,难倒了多位家长。
“我觉得数学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学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孙孝武说,奥数教育属特长教育范畴,适合对一些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开“小灶”,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确切地说,对大多数孩子是不适合实施奥数教育的。强制那些不想学的孩子去学奥数,反而会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像上面这样的奥数题,孩子很长时间都做不出来,感觉特灰心,特失败,他们还想再学数学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老师王宝山认为,奥数更适合有兴趣有潜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现在有些刚上小学的孩子就去学奥数,此时的孩子年龄尚小,许多内容似懂非懂,以为数学就这么难呢,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感情。
奥数教育走偏了
南开大学数学学院教授、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前所长胡国定赞成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培养,不过他认为目前的奥数教育偏向技能化训练,侧重训练解题技巧,“这样是不能培养出数学大家来的,数学方面的顶尖人才除有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数学精髓,具备数学思想。”
孙孝武说,奥数的初衷原本是为了选拔研究数学的人才,但现在各种参差不齐的奥数培训班,已使奥数教育演变为对学生无选择的强制训练,“让不适合的学生上奥数班是苦了孩子,坑了家长,肥了老师。”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所所长陈志明告诉记者,“在我们所,有很多优秀的数学人才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他们从没有上过什么奥数班,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出成果,因此要当数学家绝不能靠奥数班打底子。”
奥数功利性太强
获得第八届钟家庆数学奖优秀博士论文奖的郑浩今年三十出头,他认为现在的奥数班功利性太强,目的只有一个:上重点学校。
郑浩说,俄罗斯数学界人才辈出,许多人在二十多数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会请许多数学大师定期为全国大、中、小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领会数学思想,用数学思维去认识世界,这是我们国内的奥数班所不可能具备的。
“就让那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去学奥数吧”,王宝山说,数学只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数学学得好不见得人就聪明,数学学不好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笼罩在奥数身上的光环早该去掉了。 (记者蔡文清).
ccpaging 2011-1-25 23:53
数学大师被小学奥数题难住 不赞同小学生学奥数
[url]http://news.sohu.com/20090507/n263818772.shtml[/url]
2009年05月07日08:41 [我来说两句(7)]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中国新闻网
菲尔茨奖得主安德烈·奥昆科夫
问:1、2、3、2、3、4、3、4、5、4、5、6……前500个数的和是多少?
答:这个数列的前500项是: 1、2、3; 2、3、4; 3、4、5 ……;165、166、167;166、167、168;167、168。
解法一:这个数列里有1个1、2个2、2个168、3个3、4、5、……、165、166、167,所求的和=1+2×2+2×168+3(3+167)÷2×165=42416。
解法二:把1、2、3;2、3、4;3、4、 5……;165、166、167;166、167、168;167、168写成三个数列:1、2、3、165、166、1672、3、4、166、 167、1683、4、5、167、168这样,所求的数列的和就等于上述三个数列的和,也就是:(1+167)÷2×167+ (2+168)÷2×167+(3+168)×166÷2=42416。
1、2、3、2、3、4、3、4、5、4、5、6……前 500个数的和是多少?这是一道小学奥数题,可鼎鼎有名的数学家也没能一下子解出答案。昨天下午,菲尔茨奖得主安德烈·奥昆科夫来到南京大学,对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感到十分不解,他本人就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类数学竞赛。而那些太难、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伤害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从没拿过奥数竞赛奖”
奥昆科夫是俄罗斯数学家,2006年获得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菲尔茨奖。这个奖项的获奖难度甚至超越了诺贝尔奖,从1936年到2006年仅有50人获得,也有人将它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可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数学大师却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上过奥数,也没有参加过数学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在俄罗斯,没有专门培训学生上奥数的机构,他自己也从来没有上过任何特别的学校,进行过数学方面的特别训练。“事实上,我上高中时,反而对社会科学很感兴趣。我参加过一次德语奥林匹克的竞赛,还有两次经济学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可数学的倒一次也没参加过。”
对现在的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奥昆科夫很不赞同。“做太难的题目反而会伤害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如同自行车,对人们来说是好的交通工具,但是并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喜欢骑车、必须骑车,或者是被强迫着参加自行车比赛。
他还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女儿,他就没有特别培养过女儿对数学的兴趣。小女儿经常在数学方面会遇到一些难题,他和夫人都会帮助她去解决,但从来没有刻意让她做难题。“兴趣有时候是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不是靠外界去影响他,培养的。”
小学奥数题一时没算出来
聊了半天奥数,记者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一道小学奥数题,让这位数学家来试试看。“Surprise!(惊讶、意外)”听说记者要他现场解题,他哈哈大笑起来,却没有拒绝的意思。
“题目是这样的,1、2、3、2、3、4、3、4、5、4、5、6……问:前500个数的和是多少?”粗粗听了一遍题,奥昆科夫露出轻松的笑容,“哦,很简单。”记者把题目递给他,并给了他一张草稿纸。抿着嘴,他低着头把题目仔细看了几遍,却迟迟没有动笔。等了几分钟,记者还没看到他算出答案。正在纳闷中,就见奥昆科夫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呵呵,我能不能不做这道题,感觉我现在的思路比较混乱……”
看来,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算出奥数题的结果,对这位大数学家而言也不是太容易的事。
(通讯员 刘作楣 快报记者谢静娴 文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来源:新华网)
==================================================================
著名数学家从未学过奥数 被中国小学奥数难倒
[url]http://xa.aoshu.com/e/20100712/4c3aeaf36a7de.shtml[/url]
来源:本站原创 2010-07-12 18:14:11
[标签:数学 奥数]
何谓“敲门砖”?即敲门的砖头,门敲开后它便毫无价值,被人立即抛弃。人们以此比喻那些骗取名利的“最初”工具。而在“千军万马挤过高考独木桥”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今天,“敲门砖”则化身为一种“超越常人”的“技能”——它可以在艺术舞台上展示,亦可在体育竞技场上体现,更可以在奥数大赛上一鸣惊人,它不仅能敲开“小升初”的门,还能敲开“高考加分”的门。
最近媒体频频传出与奥数有关的故事,故事背后隐藏着的便是人们对“敲门砖”寿命的忧虑了。“敲门砖”本来就是短命的,似无寿命可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小升初”或“高考加分”还要不要奥数这块“敲门砖”则不断受到严峻挑战。其实,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明确规定公办初中、小学禁办奥数班,随后又逐步取消了奥数加分、实施免试入学等政策。但奥数教育中存在着的庞大利益链条,让奥数的生命力犹如“野火烧不尽”,变相的校外培训配合择校的现实,最终让官方的一道道命令很快变成一纸空文。
就在不久前的南京,中国小学生的奥数题,居然难倒了世界著名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让人诧异的是,这位因为在“概率论、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的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杰出成果而获得菲尔茨奖的数学大师,竟然说他从来没上过奥数,也不理解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的做法,他认为那些太难、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伤害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的确,中国小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奥数?是这么多孩子都有数学天赋吗?老外不明白,咱大伙儿心中却如明镜一般。于是,当福建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奥赛加分后,福建教育厅拟对2009年包括“奥赛”等照顾加分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时,一些奥赛获奖者的家长纷纷到省里上访。家长们认为,政策调整涉及全省即将高考的上百名已获各学科奥赛一等奖考生的切身利益,可能给家庭和孩子带来不幸和痛苦。
问题何等严重啊!试想如果奥数这块“敲门砖”被即刻判处“死刑”,那无数家长的多年努力和孩子们的寒窗苦读都将付诸东流。所以,说什么“开发智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统统是美丽说辞而已,伪奥数爱好者功利性的诉求一目了然。所以,有专家写博客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直言:“目前奥数教育的泛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话虽偏激了点,却一语中的。
而我更认同,奥数没有原罪,应该警惕的倒是“敲门砖”现象的泛滥,其弊端和危害已日益凸显出来。把孩子们的某一特长、爱好、才艺甚至天赋统统异化为“小升初”或“高考加分”的“敲门砖”,这将会给无数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甚至给我们民族的未来,带来真正的不幸和痛苦——君不见,由于“敲门砖”现象的泛滥,入党可以异化为步入仕途的“敲门砖”,高学历可以异化为获得高薪职位的“敲门砖”,批评可以异化为自我“炒作”的“敲门砖”,创新可以异化为跑项目跑资金的“敲门砖”……“敲门砖”现象的泛滥,让时下的社会风气变得混浊,扭曲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是短视的、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只能是见利忘义蝇营狗苟的小人而非净化脱俗品格高尚的君子;无论他们将来从事哪一个行当,都将在精神品质上变得华而不实,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缺乏良知,没有真才实学。
“敲门砖”现象古已有之,且远不会消逝。从明代的西湖居士善作诗到清朝考生熟谙八股文,皆因为可以化身为“敲门砖”。今天我们即便彻底取消了“奥数加分”,“敲门砖”还会变身为其他入时的“门道”,一个好的东西总会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大约就是生活中的吊诡吧。
==================================================================
比较下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报道,你能看出什么端倪吗?
[[i]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1-1-26 10:26 编辑 [/i]].
ccpaging 2011-1-25 23:55
[quote]原帖由 [i]火车是运茶的[/i] 于 2011-1-25 22:1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29478&ptid=4780330][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你能确定邱大师说过这些话吗?[em16]
这很重要,因为ww上还有人说“暴打奥数的大多是文科教授或神马的” [/quote]
数学家本来要批评奥数的,可是他们做不出小学奥数题,所以,不好意思暴打了。[em16].
ououmama 2011-1-26 06:32
教育部前发言人:奥数不是反革命 但也不是革命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哭诉“奥数不是反革命”,再次引发奥数存废之争,进而引发社会公众对教育体制的思考。就此话题,1月25日,凤凰网独家连线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王旭明称根据已有的研究,奥数本身适应于10%-15%的孩子,全民或多数人追捧奥数说明这种现象已经不正常。
原本只适合与少数人的一种模式,到了国内,学校追捧、家长趋之若鹜、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奥数热已成为一种畸形。根本原因何在?王旭明认为根源在于将其与升学挂钩,在升学、升好学、升大学这样一种单一价值标准判断下,造成了这种趋之若鹜的现象。王旭明认为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很难根本改变这种现象。要改变,每个个体都应该从我做起。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近日哭诉“奥数不是反革命”。她认为,由于家长望子成龙、一些培训机构漫天要价,加重了学生负担,以致现在奥数被严重妖魔化;但奥数对超常儿童的智力开发是有好处的。您怎么看刘校长的这种观点?您本人怎么看奥数?
王旭明:我觉得刘校长这句话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奥数不是反革命”,同样,“奥数也不是革命”。
奥数在国外有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不赞同全民或者绝大多数学生都去学习奥数。
奥数只适合10%的人
凤凰网:奥数本身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和智商方面确实有一些作用?
王旭明:专家早有定论,奥数这样一种题型包括其思维方式,只适用于人类中10%到15%的人。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让80%甚至90%的人去做无谓的这样一种适应呢?
当然奥数对人的智力和思维究竟有大作用?还需要教育学家进一步研究。但无论如何,在研究没有定论之前,我觉得“奥数不是反革命,也不是革命”,这套结论是成立的。
奥数畸形化根源在于与升学挂钩
凤凰网:奥数只适合少数孩子。但到了中国却出现一种畸形的奥数热,学校、家长趋之若鹜。您认为什么导致了奥数在国内的风行?
王旭明:主要是将奥数与升学挂钩、与择校挂钩。有了奥数成绩就可以升学,可以选择好学校,所以引得家长趋之若鹜。我们国家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凤,而龙凤的标准就是升学、升好学、升大学。在这样一种单一的价值标准判断下,造成了这种趋之若鹜的现象。
如果奥数与择校和升学断了链,我觉得它本来是很健康的,之所以走上畸形是因为和择校与升学挂上了钩。
没有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教育
凤凰网:人大附中校长也谈到在人大附中实验的"早培班",让一些适合的孩子能够得到特殊的锻炼。这让人想起很多中学的试验班、包括大学的少年班等。您怎么看这种模式?
王旭明: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一段话讲得非常明确且重要,未来十年我们将给更多的学生、家长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二字第一次提出来,我非常赞同。
准确地说,没有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教育。换句话说,什么叫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适合国家的教育、适合学校的教育、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们现在离适合的教育确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大家都认为好的教育只有一个模式,就是升大学、考大学、大学毕业,这显然是片面的。
凤凰网:我们也知道这个问题其实不单单是学校的问题,家长本身,包括整个社会的标准,都在促使我们的教育畸形化。如何营造一种适合的教育?对政府、学校、家长、社会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旭明:从根本上改变的话,得是我们国家方方面面的人来共同努力。我们的制度设计要更加合理;作为我们每个个体,我觉得很简单,都从我做起就好了.
ououmama 2011-1-26 06:36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前者反映出教育要讲公平
后者讲教育要针对对象,要适合学生。
两者不可偏废.
ccpaging 2011-1-26 08:51
回复 20#ououmama 的帖子
能解释下什么是因材施教吗?具体说说,在这句话里边,“材”是什么?.
火车是运茶的 2011-1-26 09:43
回复 19#ououmama 的帖子
嗯,我知道了,这个“前教育部发言人”就是“文科教授或神马的”里面的“神马”[em16].
ccpaging 2011-1-26 10:16
[quote]原帖由 [i]火车是运茶的[/i] 于 2011-1-26 09:4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29928&ptid=4780330][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嗯,我知道了,这个“前教育部发言人”就是“文科教授或神马的”里面的“神马”[em16] [/quote]
“神马”证明不了这样的命题,“只有10%的孩子适合奥数”、“只有5%的孩子适合奥数”,难道他们认为以他们的专家身份、发言人身份或者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张口就是真理吗?
有点明白辩证学者们的窍门了。讲“只有10%的孩子适合奥数”的人其实是在维护奥数,讲因材施教其实就是反对教无类,说到底,他们维护那种用大多数人的金钱使少数人获利、多数人陪绑的制度。.
火车是运茶的 2011-1-26 10:38
回复 23#ccpaging 的帖子
所以啊,教育部就是奥数热的推手
目的嘛,和语文阅读理解设立标准答案是一样的.
混凝土 2011-1-26 15:40
中美学生的差距并不体现在素质上,而是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差距。
这将最终体现在素质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