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ry77 2010-11-17 10:20
小学语文课本,一个民族的文明底线-傅国涌
——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座谈会上的发言
【根据录音整理,在报纸上发表时有删节,感谢整理者水流云在】
傅国涌
想不到,一个有关小学课本中母亲与母爱的话题引发了这么大的反响,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很有病。我比较关心本国的历史,尤其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的历史,最近网上有篇批判我的文章《怀念民国是种病》,虽然观点不能苟同,但这个题目我很喜欢。为什么怀念民国?其实是因为我们今天有病,所以才会去关心民国,关心民国的教育,关心民国的历史。正因为自己病了,所以要寻找另一个时代,寻找另一个不病的时代。归根到底,都是我们有病,我们的这个时代有病。《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针对的就是当下最主要的三套语文教材的病。上午我们有一个小范围的对话,来自高校的教授,有关心教育的时评家,有教育媒体的编辑,更多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谈到了小学语文教材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地位。我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是,[b]小学语文课本,当然不可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但是,它代表了一个民族文明的最底线。[/b]在底线的意义上,我们的国民是由小学教科书塑造的。小学教科书担负的责任,比任何一个阶段的教科书都要重大。如果你在小学阶段读的教科书是高品质的,代表一种文明的最好的常识教育,那么你即使不读中学,不读大学,也能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全的人。
我有幸与许多老先生有过交往,他们的大学教育或者中学教育基本是在1949年以前完成的。我惊讶的发现,很多老先生在他们的回忆文章或交谈中告诉我,对他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大学教育,而是中学教育,甚至是小学教育。浙江有一个作曲家周大风,是《采茶舞曲》的作者,他只有小学毕业,初中上了一年就失学了。我读了他那些回忆小学时代的文章,非常震撼,他是1923年出生的,在浙江镇海县乡下的灵山小学,从1931年至1936年,他接受了健全的小学教育。灵山小学所给予他的精神资源,就足以使他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作曲家,所以他一生回望,对那所学校充满感恩。还有一个刚刚去世的出版家范用,也只读过小学,最高学历就是小学,所以他一生都要回到他的小学去,不断地回去,我指的回去不一定是人要回去,那个学校早已成为一个废墟。他要不断地回到他的小学的时代,因为那里有他全部的精神装备。在江苏镇江的穆源小学图书馆,他不仅读过《儿童世界》、《小朋友》、《新少年》,还涉猎了《东方杂志》、《大众生活》这些成人刊物,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几百本“小学生文库”,各门各类都有,他几乎都看了。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上学,抗日战争爆发,他就进出版社做学徒,以成了中国顶级的出版家,长期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是沈昌文、董秀玉们仰慕的出版前辈。
这两天我正在读一本很厚的回忆录,书名叫《巨流河》,作者齐邦媛,是民国历史人物齐世英的女儿。她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以后又在美国的大学读过书,她是一个翻译家、外文系的出色教授,长期在台湾大学等校任教。台湾许多翻译家、作家都受惠于她,或出自她的门下,是一个桃李遍台湾的教师。在她的长篇回忆录600多页当中,我所读出来的,对她一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她的大学教育,而是中学教育。她的小学教育在颠沛动荡之中,但是她受过最好的中学教育。她是重庆南开中学毕业的,她一生最难忘的是6年沙坪坝的岁月,她把在沙坪坝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写下来了,非常的生动。我觉得最终成就她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家、教授、作家,主要的精神资源一个是中学教育,一个是基督教资源。她是在大学的时候开始参加团契,大学毕业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中学教育可以说是她一生最大的资源,比她的大学教育还要重要。看她感情的流露,在写到南开中学的时候,她的笔触里面就有最深的感情,南开中学是最好的中学。她特别讲到了南开的语文教材,初一到高三,从来不使用出版社编的,都是学校自己编的,其中有一个语文教师孟志荪是主编,南开的教材从头至尾有一整套,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到了高一、高二的时候,有两门选修课,对她一生影响特别大,高一是诗选,高二是词选,使她背诵了几百首诗、几百首词,她后来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很容易把中西文学打通,就来自少年时代的那种基本功,那种滋养,那里面有供给她一生的精神养分。高三因为要准备考大学,不开选修课。
今天我们讲教育,无非有两个资源可以借鉴,一个是纵向的本土资源,一个是横向的来自外国的资源,主要是西方的资源。我们追寻纵向的资源,有些人往往一追就追到孔夫子那里去了,当然孔夫子也有他优越的地方,但这不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这是一个关于国学的问题,传统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新式教育的话,从它诞生到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中国到20世纪初才有了中小学。中国新式教育的诞生很有意思,它是倒过来的,先有大学后有小学,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最初的几届学生,招的都是有秀才功名的。可以说,中国的新式教育起步很晚,完全是参照西方模式(日本学的也是西方)建立起来的,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一百多年的时光,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1949年划一条线,从晚清到民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条线下来,大致上不到五十年,也就是只培养了三代人,三代人中岁数大一点的在1957年全军覆没,退出历史。我们都不是民国中人,我们都是共和国人。共和国人受的都是六十一年来的教育,六十一年来的教育,依它的教科书体系来说,完全是对中国早期新式教育的一种反拨。[b]早期新式教育是一个常识教育,就是说,它要通过教科书教给中国的孩子们基本的常识,而不是教给你政治。[/b]49年以来的教科书告诉我们,主要不是常识而是政治、意识形态。我们的教材不是围绕常识理念或者说基本的文明价值编的,而是围绕着政治编的,内容虽然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围绕政治这一点则没有什么变化。这套教科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以往四十几年新教育所做努力的一种逆转。前面四十几年打下的基础,在这六十一年当中基本都被改变了,尤其是人文价值方面。陈丹青先生是个画家,喜欢看人的面孔,他说民国的老照片,无论是市井的下里巴人,还是精英,一个是一个,站在那里就是一个“民国范儿”,而今天的明星,要去演民国的人物,一个都演不来。为什么,你没有那种教养,你没有那种环境,你已经生在一个无根的年代。不久前,我们几个朋友编了一套书《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其中有一本是初阳编的,讲民国时代的性教育,小庆编的是民国时代的公民教育,许骥编的是教育到底是什么,民国知识分子是怎么看待教育的,他们的教育观,朝阳为这本书写一篇长篇前言,前面部分是他对民国教育观的理解,后面部分站在一个有14年从教经历的中学老师的切身感受,对应试教育痛彻肺腑的感受,让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教育大致上是一个什么状态,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这个教育有病,我们时代的这种教育有病。因为我们有病,看什么似乎都有病,外国有病,过去的也有病。是的,所有的时代都有病,但病有轻重大小,有感冒发烧,也有癌症等不治之症。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救救孩子》这本书出来了,也许这算不得什么传世大作,这不过是一个抛砖引玉之作,希望引起公众对教育的关心和讨论,它是凭借很多中小学老师的群体力量完成的一个点评。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开头,一个起点,让大家对小学、小学的教材,都有一个比较深切的关注。我觉得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小学时代,就是基本上奠定你价值根基的时代,如果在这个阶段所接触的、所学习的都是跟文明的基本常识相吻合的,那么成为健全人的可能性就加大了。不是说人的将来不会有变化,通过大学教育,通过自己读书,可以改变,但是在这块土地上,很多人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很多人即使要接受大学教育但是他不喜欢阅读,阅读对他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他只喜欢玩游戏,不喜欢阅读,这样的人占得比例是绝对数。对这些人来说,如果小学的语文课没有教给他最基本的文明常识,他的一生就限定在这样一个价值观,这样的一个文明的底线,而基本上不会有变化。你要他有改变,太难了,因为他没有其他的资源。一个人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是需要有资源的,比如接触什么书,什么人,什么环境,如果这些都没有,一个人至少总读过小学吧,小学教科书里规定了一生的底线,基本上就是这样。所以,我说小学教科书要比大学教科书重要一万倍。过去我特别重视大学教育,十年前,我我对小学教育不屑一顾,因为我觉得小学教材很肤浅,小学教育不需要关注,小学教育是低端教育,根本就不需要理会它。最需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可造就一代新人,未来的社会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主导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把关心的方向向下面转移,先是转到中学,现在我更关心小学。我曾经有一度热衷于到网上购买民国、晚清时期的老课本,但是收获甚少,只买了一小部分。后来知道一个师范大学的教授,收藏了清末以来几乎所有的语文教科书,通过一个朋友的努力,这些老课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影印出版,成为大家都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
我们可以看看,前人曾经把教科书做到了什么水准,达到了什么程度。在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编印的教科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统统是民营的出版机构。国民党执政期间,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自己的教科书,到四十年代之后,才办了一个正中书局出版,出版官定教科书,但是影响有限。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长期占有60%的份额,后起的开明书店,它的语文教科书很快得到社会、学校的广泛认可,现在我们可以买到的是一套开明书店编的教科书,课文都是叶圣陶写的,插图是丰子恺画的。一个小孩子从小学就读这样的教科书成长,即使不受高等教育,他达到文明的基本底线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教科书从小教给了他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的基本尺度,课本编得非常有讲究,非常有逻辑性,对孩子年龄层也有细致的考虑,而且它文字的准确性、美感都是没有问题的,今天的教科书当然不可能是叶圣陶来写、丰子恺来画了。
世上已无叶圣陶,[b]我们要做的就是使教材更富有人性化,具备基本常识,更靠近普世价值,更具有审美感,更有逻辑性,而不是用另外的标准来编教科书。[/b]事实上,这几年也一直在改变,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本的改变是非常大的。与我们中学时代,《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以及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红遍天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就连胡适之先生的文章也进来了,梁实秋的文章也进来了,林语堂的也进来了……教科书中要体现更多元的文风,不同风格、不同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都能在教科书里面体现,这样学生得到的营养就是丰富全面的。一个民族,如果把小学的语文教材轻易放弃了,随它去,只去抓大学教育,抓高端,而大学的生源就是小学教育给规定的,你要在大学几年当中扭过来,难度很大,所以还是要从根基上打好一个民族的基本底线,从小学阶段,当然也要依靠中学阶段,如果没有好的小学教育,好的中学教育,我们不敢想象有什么好的大学教育,我们的大学教授也是小学中学读上来的,他的底线或者高度同样在根本上被这套教材所规定。我觉得追问题要追到根源上,如果说要对中国的教育有所改变,还是要从最低的地方开始,这低的地方就是我们起步的地方,教材就是一个切口。小学教材的现状比中学教材要差,找到了小学教材的一些矛盾之处、毛病也好,大量的问题也好,这都是正常的。现在虽然是处于比较好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和过去相比仍然有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你只要去看老教材曾经达到的水准就知道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对人性的理解,对亲情友情的理解,对爱情的理解。我记得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共和国教科书,里边有篇课文《泰坦尼克号》,因为太长,分成了上、中下三篇。那时候,泰坦尼克号事件刚刚发生就进入了中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高小第一册,用半文言的那种汉语写下了那场沉船事件的悲壮的同时又是充满人性温暖的很多的细节,就像我们后来从电影中看到的一样的感人。对爱情的那种记述,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中是绝对不可见到的。但是在99年之前就出现了,那是中国自己的学者编写的。我发现,那个时候参与教科书编写的、尤其小学教科书编写的,都是一流的学者,像张元济、王云五这些有或新学或旧学的很深的功底。王云五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他自学英文,成为胡适的英语老师。他二十多岁就登上了中国公学的讲台,他把大英百科全书都读了一遍,很多小学教材都是他们亲自编写的。还有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等一流的作家、学者、艺术家参与了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那个时代对小学语文课看得非常的重,认为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培植一个民族的文明血脉。如果这个根抓的不好,这个民族怎能指望还能往高处走。所以他们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时代,教育有问题是一个基本的共识,连温家宝总理都要在日理万机中“仰望星空”,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而今天的教育是有病的教育,但是仅仅挑毛病是不够的,光是批判是不够的。初阳他们对现行的三套语文教材中的母亲与母爱问题做了一个梳理,做了一个批判的工作。“救救孩子”,这是一个鲁迅式的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呼喊,这么重大的问题仅仅靠出一本《救救孩子》的书是远不够的,他们也只是把这个窗户纸挑开,从窗户往往里看到了有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建设,从头做起,一步一步,最终编出一套套合乎现代文明标准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来。.
merry77 2010-11-17 10:41
开明书局的那套小学教材我家有的,对比下来就知道自己所受的小学教育有多粗鄙。
如今儿子的小学课本比我们当年确是好得多了,但是还可以更好。尤其配套的那本阅读书,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慢吞吞 2010-11-18 11:37
投胎讲时机的,唉..
angel_chen 2010-11-21 16:02
回复 3#慢吞吞 的帖子
没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堂外让孩子去阅读更多的东西,吸收不同的养分,我们老了,但我们的下一代是希望的一代。[:ph87:].
merry77 2010-11-22 14:02
语文教材:从民国到现在
南都周刊 @ 2010/11/19 13:40 阅读(3974) 评论(15) 推荐值(162)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实习生 郜艺 摄影 刘林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意象优美,对现在的小学生吸引力丝毫不减。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20个一线语文教师组成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关于现行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上月出版,很快也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学者、媒体以及更多是家长们的广泛讨论。
老教材为什么好?新教材究竟痛在哪儿?
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
这是1917年版《商务国语教科书》第117课《请问尊姓》的全文。现在上海市江湾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蔡亮,盯着右下方一脸懵懂的永儿肖像咯咯直笑。书页在她手中轻快地翻动,《语文》课本反被抛在了一边。
“如果拿现今的课本与此读本相比较,知道了什么才是孩子喜欢的书籍课本。”
“这本书孩子看了几页后,甚是喜欢。这更让我们家长明白好书籍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目前海外的许多华人家庭和台湾地区,还以此书来教育孩子。”
当当网读者对这套再版书的评价颇具代表性。
这套颜体字排印,淡墨着画,一课一图的教材,是民国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馆长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自1917年问世后的十年里,总发行量达到七千多万册。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
[b]编得太用心了,小孩怎会不喜欢[/b]
如今影印再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原名《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薄薄八小册,素色封面上干净的竖排文字,别无他饰。
陈宁宁五年前从旧书堆里刨出它们的时候,还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担任编辑。她198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现在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在地,一栋法式洋楼,原是张元济、顾廷龙等开办的合众图书馆。除金石拓片、古籍善本之外,还收藏了不少民国年间出版的“旧平装”。
这些当年被当成“新书”搜罗的古旧书籍,还来不及细加甄别、保护和收藏,“有的乱七八糟堆得一塌糊涂”。但凭着对馆藏的熟悉,和三大本《民国丛书编目》,陈宁宁从“旧平装”里,翻寻出全套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
在这个过程中,还勾连出了开明书店1932年版国语课本,和世界书局1930年版课本。三个版本均插画精美,陈宁宁两只手指掂着黄脆的书角,啧啧称奇,“这种书编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
为了拣选出几部合适的老课本再版,当时,她的案头堆满了各种蒙学读本和新式课堂教材。有《三字经》的民国新排本,做成了识字卡片的样子;也有清末的钦定新式读本,少不得讲经尊孔。
最后选定再版的这三套老课本里,“最先确定的是叶圣陶和丰子恺一起编写的开明书局版”。为此陈宁宁还联系上丰子恺的女儿,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任职的丰一吟,“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她对这套课本的记忆还很鲜活。”
陈宁宁的老同学吴遵民,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副教授,也肯定了这几套老教材的价值:现在有些文化名人可能也不屑于去编纂小学课本,既没有名又没有利,也没有人出来邀请,他们很难介入。但70多年前的大师们,编了一个好教材,就滋养了一代人。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
这套意象优美的课本,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b]不用教,一读就能成诵[/b]
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师大第一附属小学引以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高老师举出佐证:
《绿衣邮差上门来》,“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够。”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到。
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洋溢着开放的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小学生主动探讨问题。1932年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信》。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
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似乎深了些,但这种尊重小孩子,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很让人服气。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
最能够体现当时孩子的神采的,是这样一篇应用文,出现在1922年《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
《致某校足球会书》“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络感情;想诸君亦必乐于赞同也。如荷俯允,请先示复为盼。此上,即颂健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
“这就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应用文,这样的温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气度,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媒体人潘采夫感慨,读者都是明白人,这样的课文,对于大国之中的寡民,是多么稀缺的珍品,对培养我们的独立思想的小国民,又有着多么巨大的价值。
[b]小学语文教材有“毒”[/b]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前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多套教材。浙江“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重点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这三种使用较广的版本进行分析找错。这份报告详尽列举出了三套教材的种种“毒素”:
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
课本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成人化了,要么非常态,或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花脸》一文,或被工具化般地蓄养,如北师大版《三个儿子》。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
落后的道德观念在教材中仍有市场,比如“孝”、“报恩”、“服从”。种种道德陷阱,在面对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时,具有相当的杀伤力。
(据《长江商报》)
[b]新语文课本有多“痛”[/b]
在“二期课改”之后,普遍加长的课文,让老师和学生们疲于应付。有23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
Ian是上海中心学校(小学部)的“高材生”,不久前还在全国小学生辩论赛上获奖。才十一岁的他,对学了五年的课本的感觉是“被洗脑了”。
上个月,20位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发起和成立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专题研究小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发布新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b]跟课堂教育较劲[/b]
二年级学生Sunny的妈妈,曾在一篇《我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课后练习里,和课堂教育暗暗较劲。
课文讲述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客人前提反对意见,因为“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思考题设问:你敢于向客人指出不是吗?“难道就不能尊重客人,一定要表现你的诚实吗?”Sunny的妈妈针锋相对,默许女儿违逆标准答案,写上,“不会,因为妈妈会骂我!”
在事后与老师的交流中,Sunny妈妈坦陈,“因为感觉课本里有太多刻意拔高的说教,有意挑战一下。”
绍兴稷山中学的语文老师蔡朝阳,与“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对北师大版、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概念加以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拔高也是一种伤害,就像‘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这样的句子,包袱抖得太突兀,太有‘海拔’!”
[b]送孩子去国际学校[/b]
上海江湾中心小学,有23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王老师的一对女儿,“尽管语感不错,但文章不太会写。”一道世博会的命题作文,姐妹俩的笔墨泼洒在观礼世博烟花,争辩烟火的形状上。“但会写文章的同学,就能从世博烟花联想到世界和平。”
这道同题作文,在作家叶开的家里,则引发了一场教育伦理的讨论。女儿乔乔因为没去过世博会,为写作文发愁,老师传授,“实在写不出可以编”。专程为写作文去了世博,女儿又为“要不要写厕所”发愁,因为“写作文要写那些漂亮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即使不好的东西,也要写好的方面。”
徒生出这样的无奈,父女间甚至达成了如此暗号,“语文考过九十分就是一桩丑闻”。三年前,叶开就注意到小学语文教材的严重问题,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应《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之约,写了十二期“语文之痛”专栏。
“我们这一代已经被牺牲掉了”,为了让女儿能够多少挣脱这种教育思想,叶开把乔乔送进了协和双语尚音学校(小学部)。这所建有国际部的学校,“至少能同时奉行两套价值观的教育”。
就像绝大多数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孩子一样,乔乔偏爱原版英文课本胜过语文课本,每每看到一个人偷笑。上海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Ian比较中英文教材,认为“英文课本突出知识点,而在语文书里总有一段是最重要的,要告诉你一个课文背后的什么道理。”
最近,他被英文课本里的“餐厅”一课,调动起了研究菜谱的兴趣,甚至自己在家里要求配菜、做菜。“而语文课本也可以讲烧菜,只是最后要加一个感悟‘我这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Sunny妈妈的话已有了杯弓蛇影的意味。
[b]幸好还有课外书[/b]
Ian一结束考试,向妈妈提出的要求是“我可以看课外书了吗?”
乔乔在学习时,会偷偷夹塞一本《波西杰克逊》瞄上几眼。这让爸爸叶开感叹好书的诱惑,但仍难释怀“抄词、归纳段意”那一套,“一是浪费小孩子的时间,二是让小孩子在语文作业这个问题上学会了阳奉阴违。”
虽然,从2001年语文教材放开以来,领袖的故事有所减少,但是王老师还是对叙述陈毅年少时的《神童》等课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其实这是‘主题先行’观念作怪”,叶开如是说。
而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缺失到了贫瘠的地步。蔡朝阳历数三个版本,也就是泰戈尔的《新月集选》、托尔斯泰的《穷人》和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姑娘》等四五篇。在上教版小学课本里,长年沿用着几篇朱自清、老舍、巴金的旧文,经典几乎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垄断”。
但在课外又是另一番景象:乔乔读过全套七本近千万字的《哈利·波特》,Ian和Sunny“遗传”着“男读《三国》,女读《红楼》”的传统。Ian唯一一篇可称喜欢的课文,是由阿凡提的故事改编而来,但《一千零一夜》几乎在教材中处于完全空白状态。王老师揣测道:“因为那样考点只能出一个阿凡提的智慧,深度不够。”.
小紫 2010-12-2 15:11
小蛇女学到的经典都是从课外书和单田芳的评书里来的。
想想今年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火烧赤壁,小蛇女说“课文都写错了”、“班里很多看过三国的小朋友都知道课文错了”,我看了,真怀疑编课文的大师们是否读过《三国》,只能告诉她:应付考试,就用课文;自己学习,要用原文。.
阳光下的蓝莓 2011-1-16 11:31
回复 6#小紫 的帖子
笑死,火攻的那段根本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华容道上居然是周瑜的兵,黄盖的苦肉计也没有写投降书曹操生性多疑会相信?
更为可笑的是,老师布置小朋友以黄盖德名义给曹操写信,信尾要署名日期,我帮女儿查下来是建安十三年冬月,第二天,女儿很不高兴地说,老师说错了,应该是东汉208年。真的晕死,我的威信备受女儿的质疑。那时候的黄盖已经知道公元208年了?
[[i] 本帖最后由 问中医几度秋凉 于 2011-1-16 11:32 编辑 [/i]].
ccpaging 2011-1-16 12:40
[quote]原帖由 [i]merry77[/i] 于 2010-11-22 14:0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818604&ptid=476828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 [/quote]
献花。很难说,这就不是现时中国妈妈的写照。哦,公平起见,爸爸也可能未逃出同样的藩篱。.
SHINE-ON 2011-1-16 21:36
“语文考过九十分就是一桩丑闻”。
----------------------------------------------------------------
终于找到知音,我当时和其他家长说,如果孩子语文能考到高分,我会担心,她们觉得奇怪,更有人认为因为我孩子考不到高分,我才这么说.
但有几个家长好好看过孩子的语文书,想过自己孩子的年龄心智?我可以大胆地说,语文考到95分以上的孩子,那孩子的大脑线路已经被排列过了..
SHINE-ON 2011-1-16 21:45
今天很多小朋友来我家玩,我观察了一下,"散养"的和不"散养"的,真的很大区别.
不散养的,人人多说比同年龄要"成熟"很多,一起玩时,不散养的基本不大会"疯".
其中有个成绩第一第二名的孩子,一直中规中矩,她从小就给父母严格管教并坚持在外面补习很多功课.
但她玩起来从来没有开怀大笑过,直到中途她妈妈通知她,"你的英语四星XX分,通过了",那孩子才高兴地跳起来,
然后妈妈说奖励是晚上看喜洋洋的电影.
她很能画画,但画的画和卡通上几乎一模一样,临摩下来的,
中间有个讲故事节目,就是孩子听完故事,回答一些问题,她是比散养的要专注,而且很快抓住细节,所有问题都能毫无偏差地回答上来
后来问到各自的想法,或你碰到这样情况会怎么想,那孩子就非常顺理成章,很格式化说出来,没什么错,但大家也没什么觉得特别,因为知道那是老师教出来的路子
散养的孩子会只对某几个他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表示出热情,而且回答问题经常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们想不到却又不得不佩服.
不散养的孩子说话也很规矩,就和大人没啥两样.
临走时,那规矩的孩子很舍不得,我说你下次还可以来,她说放假要上补习,今天是妈妈给她请了一次假才能来玩.
[[i] 本帖最后由 SHINE-ON 于 2011-1-16 22:05 编辑 [/i]].
shumi1 2011-1-17 14:30
[quote]原帖由 [i]SHINE-ON[/i] 于 2011-1-16 21:36 发表 [url=http://www.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06757&ptid=4768281][img]http://www.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语文考过九十分就是一桩丑闻”。
----------------------------------------------------------------
终于找到知音,我当时和其他家长说,如果孩子语文能考到高分,我会担心,她们觉得奇怪,更有人认为因为我孩子考不 ... [/quote]
也不必太当真了。
相信旺旺上有不少妈妈爸爸,以前读书的时候,语文也考过90分以上的吧!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没有走火入魔吧[em16].
SHINE-ON 2011-1-17 14:37
回复 12#shumi1 的帖子
关键是以前的语文没有现在这么走火入魔,不相信大家把以前语文书和现在的对比一下..
tommi妈妈 2011-1-17 15:36
[quote]原帖由 [i]SHINE-ON[/i] 于 2011-1-16 21:36 发表 [url=http://www.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06757&ptid=4768281][img]http://www.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语文考过九十分就是一桩丑闻”。
----------------------------------------------------------------
终于找到知音,我当时和其他家长说,如果孩子语文能考到高分,我会担心,她们觉得奇怪,更有人认为因为我孩子考不 ... [/quote]
:):).
tommi妈妈 2011-1-17 15:37
[quote]原帖由 [i]SHINE-ON[/i] 于 2011-1-16 21:45 发表 [url=http://www.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06785&ptid=4768281][img]http://www.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今天很多小朋友来我家玩,我观察了一下,"散养"的和不"散养"的,真的很大区别.
不散养的,人人多说比同年龄要"成熟"很多,一起玩时,不散养的基本不大会"疯".
其中有个成绩第一第二名的孩子,一直中规中矩,她从小就给父 ... [/quote]
确实是蛮普遍的现象.
很令人担忧.
tommi妈妈 2011-1-17 15:39
[quote]原帖由 [i]问中医几度秋凉[/i] 于 2011-1-16 11:31 发表 [url=http://www.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005866&ptid=4768281][img]http://www.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笑死,火攻的那段根本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华容道上居然是周瑜的兵,黄盖的苦肉计也没有写投降书曹操生性多疑会相信?
更为可笑的是,老师布置小朋友以黄盖德名义给曹操写信,信尾要署名日期,我帮女儿查下来是建安十三年冬月,第二天,女儿很不高兴地说,老师说错了,应该是东汉208年。真的晕死,我的威信备受女儿的质疑。那时候的黄盖已经知道公元208年了?
... [/quote]
搞笑的.
tommi妈妈 2011-1-17 15:41
[quote]原帖由 [i]merry77[/i] 于 2010-11-22 14:02 发表 [url=http://www.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818604&ptid=4768281][img]http://www.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南都周刊 @ 2010/11/19 13:40 阅读(3974) 评论(15) 推荐值(162)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实习生 郜艺 摄影 刘林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意象优美,对现在的小学生吸 ... [/quote]
谢谢转贴.
现在的语文课本只能当识字本. 真是可悲..
shumi1 2011-1-17 16:12
回复 13#SHINE-ON 的帖子
我不知道你是啥时候在哪里读的中小学,反正,我觉得,孩子的语文书和语文卷,尽管还是很13,但比我当年读的考的,白痴程度好了不少。.
SHINE-ON 2011-1-17 16:49
回复 18#shumi1 的帖子
我在上海70年代末上小学,那时语文课本也13,但没现在这么难,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去抄背,
我们有很多时间看电视听广播,记得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可以听很多国内外经典的东西,我们选择不多,但基本是好的东西多,
不象现在外面东西太多了,功课又多,好的坏的全灌在小孩子的脑子里,脑子里被堵住了.还有时间去思考吸纳好的吗?
ZF手段厉害就厉害在,把你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让你没时间去思考..
SHINE-ON 2011-1-17 16:55
我记得小学时,耳朵里听外国音乐节目,嘴巴里唱邓丽君,眼睛里看外国老电影(电视剧),手里捧着一本书(还经常是小说或杂志),我舅舅就说,你本事真大啊,一脑多用,照样考一百分.
我小学四年级后,已经基本了解读书的窍开了,不怎么花力气,100分随考考.真的.要是换到现在,大概和我女儿水平差不多.因为我肯定和她一样讨厌现在的语文.
[[i] 本帖最后由 SHINE-ON 于 2011-1-17 16:58 编辑 [/i]].
阳光下的蓝莓 2011-1-17 18:17
屠格涅夫这篇文章把我女儿教坏了,她经常讲,我怎么想就怎么说。这种文章为啥要选进来。粗鲁无礼,简直残害儿童。
贝多芬《发烫的手指》为啥要宣扬他这种不要命的精神?他把音乐当生命。那我们普通人怎可这么玩命地弹琴,手指发烫,沾水流到地板上再流到楼下人家。身体第一的好不好,玩命活不长的。人家贝多芬才活了几岁啊?选这篇文章缺乏的是人文关怀。
小时候我看《少年文艺》,里面就有不少叶圣陶的文章,还有任溶溶,这本书陶冶了心灵,封底还有世界名画。那些美丽的文字,美丽的内容至今还记得。现在哪有这么好的课外书?
今天去网上买《商务国语教科书》和《开明国语课本》,顺便让女儿学点繁体字。我对繁体字简化很有看法。.
感谢生活 2011-1-17 18:27
回复 4#angel_chen 的帖子
可是还有时间么?每天孩子一早出门,一堂课接着一堂课,晚上回家带回一包作业试卷。我根本不在乎语文课本教什么,全当是识字课,自己都能给孩子开出一个长长的书单,可是,孩子不得不背那些没有文采没有精髓的课文,没完没了地抄写默写,大把时间都被占了,而自己精心挑选的书却没时间看,也没时间讨论,这才是最最痛心的。.
tommi妈妈 2011-1-17 20:15
实在郁闷政府的不作为
政府, 领导每年都在讲教育怎么怎么重要
但现有的小学教科书如此之差, 竟然也不见教育部拿出个解决方案来, 实在是郁闷!
我敢打赌, 就算是让旺旺上的家长们搞本小学教科书也比现有那几本强!.
angel_chen 2011-1-17 21:04
回复 22#感谢生活 的帖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lol
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可能你要为了一些选择放弃另一些罢了,看你想要什么啦:).
感谢生活 2011-1-18 16:20
回复 24#angel_chen 的帖子
我最想放弃的也是最轻视的是那些学校布置的没有价值的作业,可是放弃得了么?没法不做,真心疼这些时间。.
马兰花 2011-2-7 11:53
回复 9#SHINE-ON 的帖子
非常赞同你的看法!.
棠帅妈 2011-2-7 19:49
[quote]原帖由 [i]merry77[/i] 于 2010-11-17 10:4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798078&ptid=476828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开明书局的那套小学教材我家有的,对比下来就知道自己所受的小学教育有多粗鄙。
如今儿子的小学课本比我们当年确是好得多了,但是还可以更好。尤其配套的那本阅读书,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quote]
才一把,同感。.
快快乐乐 2011-2-11 10:22
算了,不说了。
[[i] 本帖最后由 快快乐乐 于 2011-2-11 10:36 编辑 [/i]].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