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一本诗词赏鉴读物

大力妈 2010-11-4 17:03

推荐一本诗词赏鉴读物

近期看到一本好书,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
向四年级以上小朋友的家长推荐。
当当和卓越都有。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转载)


讲唐诗宋词,都得从中国人的诗性讲起,无论是叶嘉莹,还是葛晓音,还有现在读到的周汝昌,无不强调这点。读了《千秋一寸心》,听周老爷子说唐诗宋词,犹如品茗一杯陈年香茶,浓酽却不苦涩。  
   
   以前知道周汝昌先生,是因为他在红学界极大的名气,但是他自己却说,他自己是最喜欢唐诗宋词的。可见,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无可取代的魅力和吸引。可巧的是,我自己也是研习唐诗宋词的,尽管不管忝列学者之列,但是在学院派的熏陶下也有不短的一段科班史。诚如斯言,唐诗宋词,美就美在它的不可言说性,一说,便俗。如果读诗只是为了将它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则诗味荡然无存矣。但是,到底又该如何解读呢?意象、炼字、格律、音韵、意境、文化,似乎各执其词,不可偏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了周老爷子的讲唐诗宋词的文本当中。  
   
   首先要佩服的是先生的诗性体悟。此选本为先生对于唐诗宋词的点滴心得,从未匆促走笔成文,而是有所待、有所思之后的凝结,故不复体例上的统一,但是却颇见真知灼见。既有妇孺皆知的千秋名篇,也有稍显冷僻的沧海遗珠。由于学力浩荡,在讲解之中,于旧意翻新之论比比皆是。比如杜甫《蜀相》,对于颔联的解读,令人暗惊其本心,比如李商隐《锦瑟》,千百年里解诗者无不试说,先生以不避其熟,体悟诗心。比如王实甫《赏花时》(此词在凡例中特意拈出,指出并非唐宋)中对“萧寺”的体会。比如还原苏轼怀想孟昶与花蕊夫人而作《洞仙歌》,精妙传神。没有深厚的学力,是难有如此婉转熨帖的体悟的。  
   
   其次是先生对于古音的再三强调。先生坚持认为,唐诗尤其是宋词是音乐文学,当以古音度之,若坚持用今天的普通话读之,则“昧理”也。比如,听,多作去声,麝,读如啥,思,根据不同牌调,常改读为去声,比如“一弦一柱思华年”,言之甚明,律诗中不可连用三平声。可惜,音韵学已经渐渐广陵散绝,掌握古音的寥寥无几,所以我们在读《长恨歌》、《登高》的时候,一开始就觉得,不够押韵?甚至现在的小学课本赤裸裸的将《回乡偶书》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最后一个字改读为“shuai”,已然习惯这种读音法的孩子即使最后走进中文系,可纠正度又有多大?大家现在都在抱怨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往往却忽略了,毛坯在送进大学的时候,已经是毛病多多了。相信周老爷子也能认同我的这个看法吧。  
   
   还有印象深刻的是先生的文风。这本书并未按照传统的文学史模式或者题材分类?式,而是纯粹是有感而发、汇聚成册的,并非某个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所以疏朗有致,文脉清晰可辨。他说:“这不是‘文学史’,不必向这本书里寻找‘系统’、‘全面’、‘平衡’等等‘常识性’的知识。”讲自己喜欢的,说自己激赏的,才是学习的乐趣啊。而且先生坚持文白相错的走笔风格,读之犹有魏晋唐宋之遗风,言辞谦逊恭敬,令人感慨,现在的多少学者能有此般心襟?先生对于唐诗宋词的解读,并非一味求全,而是根据感悟或从某个角度如意象意境、民俗背景、诗体结构入手剖析,让人不会觉得有“千篇一律”的乏味。另外,格外赞一下排版,配?很妥帖,并无哗众取宠之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周老爷子此论,庶几近之。这是他对这些唐宋诗词的独家品茗。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其中的启发意义,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  
   
   向周汝昌先生致敬。.

ANAM妈妈 2010-11-5 11:25

谢谢推荐,我准备去定一本。.

ANAM妈妈 2010-11-5 11:30

谢谢推荐,我准备去定一本。.

子扬妈妈 2010-11-11 19:19

真好,正在给孩子找诗词方面的书,谢谢推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一本诗词赏鉴读物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