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aging 2010-9-27 21:23
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 — 家庭早期教育的生理卫生问题
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
——家庭早期教育的生理卫生问题
[url]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1131/node1132/node1134/userobject7ai4778.html[/url]
王银玲 王晓燕
一、早期教育的陷阱——超越生理基础的教育
超越幼儿生理基础的教育,已被称为“病态”的家庭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从长远教育效果看,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二是束缚幼儿主动发展或违背当前生理发展阶段拔苗助长;三是违背幼儿正常发展秩序“逼子成龙”,进而对生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 束缚幼儿主动发展
生活中我们看到父母将婴儿紧紧包裹在襁褓里、长时间塞在空间有限的童车里,这些束缚会使婴儿的主动成长受到压抑。同时,父母对幼儿过多的不适当的保护也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如怕孩子吃亏,就不让幼儿与同伴玩,而幼儿间的追逐、打闹游戏是很好的运动,能使幼儿社会性及身体各部位全面协调发展。又如有些父母习惯替幼儿穿衣、系鞋带,使幼儿失去了发展动手能力的大好机会,因为在穿脱衣服的过程中,手的动作很多,有提、拉、捏、按、系、扣、套等,能很好地锻炼手部肌肉,学习手的技能技巧。由于手在大脑运动区占很大部位,通过训练手不仅能促进大脑发育,促进心智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可见教养中保护、代替过多,实际上是束缚了幼儿的主动发展,也因此丧失了大量宝贵的发展时机。
2. 超越当前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在发展的总进程中,前一阶段的发展是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又是前一阶段发展的自然延伸。一些父母常常在婴儿刚会爬行或稍能站立时便训练他直立行走,这种缺乏爬行的婴儿由于爬的阶段基础打得不扎实,随后的行走、跑跳、攀登等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速度、敏捷性等体能的发展就将受到影响。一些研究还发现:没有爬行或爬行过程极短的婴儿,语言能力出现滞后现象。这表明爬行这一生理发展阶段的内容,与大脑的发展有关。超越当前生理发展阶段还会给幼儿心理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现实中,在幼儿手部精细动作还未发展起来时,就过早训练他们写字,是超越幼儿生理发展基础的又一表现,这样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收不到预期效果,同时还会影响幼儿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均有害无益。因此,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幼儿当前阶段的充分发展,而决不能离开当前阶段的发展做无根据的推波助澜。
3. 逼子成龙
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幼儿来心理咨询:孩子学琴两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体检结果令人担忧。充分了解了有关情况后,专家发现,学琴以来,妈妈严格督促每天2小时的练琴,这种枯燥乏味的环境刺激,给幼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幼儿的心理发展缺乏适宜的滋养而开始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方面,幼儿开始在心里希望自己生病,想着只有生病父母才会关心他,才不会逼他练琴;另一方面,不健全的心理状态作为内心深处的根源也会间接导致生理发展上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体弱多病、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等。这种“逼子成龙”,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带来生理上的疾患。
那么,我们如何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儿童的内在发展秩序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学基础。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从生理学的角度去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探讨更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早期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二、自然法则——从郭橐驼种树说起
唐代柳宗元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个姓郭的驼背佬种的树长得特别好,人家向他讨教其中妙诀,他说,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该培土的时候培土,该浇水的时候浇水,植好以后就不用多管它,任它按自己的习性生长。而有的人植树,惟恐树长得不快,一天到晚细心护理,还常常掐掐树皮,摇摇树根看看它长得怎么样,这种过度的“爱”反而背离了树木的本性,妨害了树的自然生长。
种树如此,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自然万物都是有一定的秩序的,教育要向自然去模仿,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即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秩序。他试图从人脑的不同来解释性格的不同,从生理机制上寻找心理的原因,把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育当作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又进一步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受着“天性”、“人为”、“事物”三种教育的影响,其中“天性”的教育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潜能,是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内在发育;“人为”的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施加的指导作用;而“事物”的教育是指环境的影响。这三种力量若相互抵触,就使孩子受坏的教育,孩子就不可能得到舒畅的发展;这三种教育若是和谐一致,孩子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达到发展目标。而在这三种教育中,只有“天性”的教育是人完全不能控制的,也只有以此为主轴,使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围绕着它旋转,才能形成共同的目标。
先辈们的理论给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理所在,但由于种种功利性或非功利性的原因,许多家长依然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心中的培养大纲盲目而又固执地对幼儿施以各种各样的人为的教育,使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而这些问题一般都是以隐性的方式积累起来的,等到从量变到质变,开始明显表现出来并让家长意识到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有的即使费上很大的劲也不能调整好孩子的生长状态。
三、我们依据什么而教——早期教育的生理学基础
1. 神经系统发育使儿童接受教育成为可能性
大家知道,孩子一生下来就显得脑袋比躯体大,这是因为人脑的发育是“一马当先”的,在生命开始的初期发展特别迅速,第一年内脑重就达到成人的50%,6~7岁时接近成人,这也就是早期教育为什么重要的生理学依据。婴幼儿神经生理的发育状况及其派生出来的心理特点(注意、记忆、思维),就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学基础。但由于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分化还不完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不稳固、全面,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从内抑制机能的发展来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情绪容易激动,也易疲劳,注意力不能持久。这一切都表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表明早期教育既要促使婴幼儿发展又不能违背他们神经系统的特点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2.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密不可分
科学研究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相互依存关系。人们认识客观世界,适应周围环境,必须依赖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乃至肌肉和腺体的活动,人们进行思维、思考问题,必须依赖大脑结构和组织。而在家庭早期教育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婴幼儿阶段,思维处于感知运动期(0~2岁)和前运算时期(2~7岁),认知和身体运动尚未分化,他们依靠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从实际的动作中进行思维,同时他们尚未熟练掌握语言,只能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运动能力就作为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和表现而居于重要地位。正因为两者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可以通过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观察运动能力的发展来大致推断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如幼儿玩积木时,从他搭出的房子、飞机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房子、飞机等物体主要特征的认知,对于对称、高低等方面经验的获得情况。
幼儿身体运动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也密切相关。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如拍球、跳绳等,幼儿便增添了一份自信和成功感,这对于同伴之间的交往十分有益,交往可能因此而变得更加主动、友好。相反,若运动能力发展较差,体质较弱,敏捷性、速度、耐力等发展迟缓,幼儿会变得性格孤僻、自卑、不合群,进而患社会退缩等行为障碍,或者表现为在集体生活中常常作出破坏性行为,以逆规则而行的方式引起别人关注等,这些都是身体运动能力发展不好所造成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现象。基于此,早期教育只有重视幼儿的生理发展,重视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重视身心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在生理、心理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幼儿的整体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四、给幼儿最恰当的教育——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
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他们生长发育的过程。幼儿身心发育既为教育提供了生物学前提,又对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样,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就需要家庭早期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具有完整性;在教育的规则性上,具有健康性,从而定位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之上。
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是健康的教育观念,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追求的目标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换言之,就是家庭早期教育要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二是顺应幼儿生理发展规律,着眼于当前生理发展阶段的充分发展,并适时提供适当的教育影响,以帮助他们成长。 我们知道,每一个正常健康的新生儿,都具有按照相同的顺序、遵循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的不断发展的潜能,他们似乎有着大致相同的生理发展时间表。
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总是遵循从上至下、由近及远、从大到小的规律。从上至下,是指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这样从头到脚的方向成熟;由近及远,是指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由接近躯干的部位向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部位逐渐发展,比如婴儿的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下肢动作也是如此;而从大到小,是指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再逐渐延伸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比如婴儿刚学会拿东西时是用整个手掌抓握的,到后来才学会用几个手指拿,而用手握笔自如地写字,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
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性使婴幼儿在某一年龄时期体现出非常明显而稳定的阶段性特点,想通过人为的训练使某种能力超越年龄的发展阶段是不现实的。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对双生子中的一个提早进行爬梯训练,另一个过了4周才开始练习,结果两人几乎同时学会爬楼梯。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好,还容易给幼儿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的发展也是如此。就思维来说,婴幼儿是按动作—形象—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向发展,整个婴幼儿阶段思维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即他们的任何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自己的动作,比如画画时他们总是一边涂个圆圈,一边说“太阳”、“大饼”,而决不可能先想好画太阳再有目的地画一个圆。这种特点将持续到幼儿园小班时期,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思维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比如他们认为“儿子”就是像他一样大的小孩,如果说那个长满胡子的人是某人的儿子,他们就会感到不可思议。所以,家庭早期教育,在婴儿阶段只能结合动作进行,在幼儿阶段则要借助于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游戏方法。许多父母很早教幼儿“2+3=?”的数学题,这就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即使他们学会了也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学了就忘,没有任何效果。而抽象概念思维需要到幼儿园大班末期才有萌芽,这也为孩子入学进行大量的认知活动准备了生理心理基础。因此提早入学对大多数幼儿是不利的。
儿童发展的这种阶段性特点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整体的依据,我们以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为例,幼儿园总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特点把活动安排得动静交替,根据幼儿注意力持续的长短不同把小班、中班、大班的一节课时间分别定为15分钟、20分钟、25分钟,另外幼儿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很容易消失,幼儿园教学就非常注重用游戏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可说游戏性是幼儿阶段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而幼儿每个生理发展阶段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早期教育的着眼点。
目前,从生理卫生学角度探讨早期教育问题,受到人们关注。我们倡导“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目的是使父母了解,在家庭早期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婴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的整体特征,顺应婴幼儿生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当前生理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内,为之提供丰富的富含发展价值的教育刺激。使婴幼儿在每个生理阶段的发展犹如扎实的地基,支撑起进一步发展的上层建筑,从而获得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最高成长需求。
[[i]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7 21:25 编辑 [/i]].
luuluu 2010-9-28 12:29
今天的手机报里也有说,研究称“天才儿童难成材”
今天的手机报里也有说,研究称“天才儿童难成材”。说幼年时的“天才”,只有极少部分会在长大时发挥所有潜能。
这些“小时了了”的孩子,在往后日子失败与成功的机率都差不多。
在一项大规模研究中追踪了210名天才儿童,发现只有6人会发挥他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