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生死朗读

cicici 2009-2-17 11:57

生死朗读

推荐,非常touch.

[[i] 本帖最后由 cicici 于 2009-2-18 16:03 编辑 [/i]].

安安宝贝 2009-2-17 13:29

好看的。特别后半段,感人的。.

mayflower 2009-2-17 15:38

小说还要精彩

小说里的有些章节没有完全体现在电影里,用于表述女主人公是文盲的的,实际上有许多细节作铺垫的!.

junhuayang2005 2009-2-17 16:07

我老公看了,我也看了一点点,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男主人公的心灵救赎?.

cicici 2009-2-18 07:36

回复 3#mayflower 的帖子

是的,但是德文水平还不够,希望以后能有水平读一下原版。.

cicici 2009-2-18 09:16

回复 4#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我想讲的还是战争对普通人人性的摧残。直接的,还有间接的。

一两句话很难概括,看的时候就很能体会那种矛盾,痛苦,看完后更是回味无穷。.

龙天妈 2009-2-18 09:43

是战争片吗?.

cicici 2009-2-18 09:52

回复 7#龙天妈 的帖子

15岁的少年米夏与36岁的女人汉娜偶然相遇,此后是小说作者施林克对他们露骨的性爱纠缠描写。这本小说的第一章是够引人入胜的,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猎奇心理。然而接下来的第二章,拷问灵与肉的时候到了。施林克的笔墨一如既往的冷静庄重,却又是以沉思内省的笔触开始了最精彩部分的描写
。汉娜不辞而别。后来米夏成为法学大学生,又在法庭上看到了她。她的身份已经是正在接受法庭审判的前纳粹集中营女看守。

    在旷日持久的法庭辩论中,米夏作为旁观者,回忆了自己在和汉娜性爱之前每次必做的功课——高声朗读,以及他们在野外伴游时汉娜对字条视而不见的经历,终于明白了一些真相——汉娜是个文盲,汉娜一直在掩盖这个她认为是最大羞耻的秘密,包括她放弃了提升职位的机会,去做不需要识字的女看守,也是为了保护这个秘密。汉娜不再隐瞒自己曾经是集中营女看守,然而她甚至为了避免遭遇辨认笔迹这样可能使自己是个文盲的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认罪行都是自己干的。汉娜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的朗读重又开始,他把自己朗读的录音带不定期邮寄到监狱。

    汉娜实在是真诚的人。在纳粹历史的罪恶中,汉娜也是受害者,但在法庭上她没有丝毫的隐瞒和为自己辩解。同样,在和米夏的爱和性方面,她也毫无保留,她非常倔强非常真挚地爱着,小说表现的不是两代人的代沟,而是普通人的爱情故事。汉娜在监狱学会了写字和阅读。最后还被提前释放,然而她却选择了上吊死亡,不愿意重回社会。.

cicici 2009-2-18 09:53

这部电影又名朗读者。.

龙天妈 2009-2-18 11:19

[em01] [em01]
感谢你的精彩介绍,会找书来看看。.

congcong03 2009-2-18 11:36

文盲-害羞-担当-监禁
这样的文盲女人的一生值得吗?我看了以后想了好久,唉 文盲的悲哀.

lilylily2000 2009-2-18 13:10

看到汉娜打开包裹那一段,泪流满面呀:'(.

小林的妈妈 2009-2-18 13:37

我觉得汉娜自杀是因为迈克没有原谅她当过看守这件事。
汉娜帮助迈克成长,迈克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汉娜。当然也不能怪他。
年龄、集中营女看守,是两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junhuayang2005 2009-2-18 15:21

[quote]原帖由 [i]cicici[/i] 于 2009-2-18 09:5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440762&ptid=4615452][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这部电影又名朗读者。 [/quote]
这个名字和故事我听说过。
生死阅读这个名字我不理解,好像与主题不搭。.

ROCK 2009-2-18 17:45

一直都想看,可是在网上没有找到,请问在哪里可以看到这部影片?.

cicici 2009-2-19 08:03

回复 15#ROCK 的帖子

我是在上德文课上老师放,网上因该有下载的。.

cicici 2009-2-19 08:29

回复 14#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The Reader (Der Vorleser)
朗读者是直译,生死朗读是意译,也有翻成生死阅读的。英文里的Reader和德文里Vorleser还是不同的,所幸得是中文有直接匹配的单词。学了德文后发现有很多德文单词在中文中有匹配的翻译,在英文里却没有。.

cony519 2009-2-19 10:20

昨天晚上的生活时尚频道里介绍了,MS挺感人的.

mix777 2009-2-19 10:33

书应该更好看!.

不会飞 2009-2-19 16:30

书是很好看的。敬佩常常反思的人。子曾经曰过:君子日三省乎己。:P.

不会飞 2009-2-19 16:31

回复 15#ROCK 的帖子

碟片有卖的了。.

Sasha_shm 2009-2-19 16:53

回复 21#不会飞 的帖子

大碟版吗?.

不会飞 2009-2-19 16:58

回复 22#Sasha_shm 的帖子

是的。.

501824122 2009-2-19 21:22

很好看,很感人!.

ROSECHENMING 2009-2-20 10:32

[quote]原帖由 [i]congcong03[/i] 于 2009-2-18 11:36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442261&ptid=4615452][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文盲-害羞-担当-监禁
这样的文盲女人的一生值得吗?我看了以后想了好久,唉 文盲的悲哀 [/quote]
昨天 也看了,没觉得有什么好感人的,不过是一个文盲,因为羞愧,因为想掩盖这一事实,宁愿接受一生的监禁,而不愿说出真相.
在法庭上,她没有撒谎,她是诚实的,但她不认为那是错误的,只是认为在正常的做她的工作而已.我想,她并没内疚.
对于那个当年的孩子.她没有认识到自己对那个孩子造成的一生的影响,我认为是不好的影响.不能对人坦诚,包括自己的妻女也不能.那个孩子应该是一直爱着她的.可是,当她要重返社会的时候,她试着去拉男孩的手,男孩子窘迫的缩了回去...难以面对的现实...
真正让人感动的是,那个孩子,最终尊重她的选择,为她隐藏她是文盲的事实.他的内心是痛苦的.....

kelly_y_chen 2009-2-20 10:49

回复 14#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应该是生死朗读,故事也主要围绕朗读展开的。在集中营里的女孩,如果被挑去朗读,可以多活些日子。会不会朗读影响生死啊!.

congcong03 2009-2-20 11:31

[quote]原帖由 [i]ROSECHENMING[/i] 于 2009-2-20 10:3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459371&ptid=4615452][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昨天 也看了,没觉得有什么好感人的,不过是一个文盲,因为羞愧,因为想掩盖这一事实,宁愿接受一生的监禁,而不愿说出真相.
在法庭上,她没有撒谎,她是诚实的,但她不认为那是错误的,只是认为在正常的做她的工作而已.我想 ... [/quote]
严重同意你的观点.女主角的可看之处是她感于承认自己当时真实工作情形,其实她只不过是别人手里的一个棋子而已,可能她也仅仅是为了谋生根本没想到过什么政治上的目的。而对30岁的女人和15岁的男孩之间只可以说明她利用了小男孩的感情以满足她的寂寞和生理的欲望。男孩长大成男人,他忘记不了他的第一次,而且他也尊重了她掩饰自己是文盲的选择。

[[i] 本帖最后由 congcong03 于 2009-2-20 11:32 编辑 [/i]].

cj0123 2009-2-20 13:33

回复 8#cicici 的帖子

表述的非常好,观后有同感,还有一点就是日尔曼民族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在法庭上汉娜面对指证与检控,对法官,对法庭所说的,看守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就像她在西门子的岗位一样,日尔曼民族就是强!.

cicici 2009-2-20 14:29

回复 28#cj0123 的帖子

我转贴的,惭愧呀,不是我写的。.

琪琪妈 2009-2-23 19:18

*** 该贴被屏蔽 ***

悦悦妈 2009-2-23 20:54

在网上下RMVB99.99%, 就剩200k下不来, 郁闷啊!.

zhuqz2005 2009-2-25 12:22

前天看了。对于故事的后半段非常的感动。

汉娜认为,最让她羞耻的事情是——她不识字,为此她要掩饰。至于做纳粹,做看守,都是社会大趋势下的被动之举。她有着德国人特有的秉性——认真、尽职,哪怕是做奥斯维辛的看守她都要做到尽职,还有一点特别可贵——她不否认她的过去,比起那些曾经是同事,当时局变换之后,又百般为自己脱罪的那些人来说。她至少是真诚的,无论对错。

在法庭审判的那场戏,我们从对白中可以感受出,虽然汉娜做的事情无比残忍——她每周都去挑选一部分人送到煤气室去毒死,她因她独特的挑选方式让人诟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尽力去保护了她喜欢的人——那些她喜欢的年幼的孩子,选他们成为她的朗读者,从而这些孩子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延长。在谁也不知道明天是什么的时候,这种延长,哪怕一天,就是一种希望。我们也应该看到汉娜的无奈——当法官问她,是否认罪的时候,她回答:我是一个看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时代造成的罪孽,却让她一个人去承担了——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文盲,她拒绝了为自己辩护的最好机会,其他的同事却都逃脱了罪责。

有人说她不认罪,不承认自己的罪恶,其实在那个时刻,她最重要要维护是,是她的这个秘密,至于认罪,她认为都比不上维护这个秘密重要。但是到最后,在她临死前,她是忏悔的——她把存在来的钱,都给了那个法庭上将她治罪的证人母女,求她们宽恕。她已经会写字了,当文盲不再是困扰的时候,她可以想到更远的东西。

记得剧里那个法律教授Rohl说过——如果要证明谋杀,先要证明意向的存在,这就是法律。真正的问题,不是“这是错的吗”,而是“这合法吗”,这里的“法”并不是指我们现行的法律,而是指事情发生时期适用的法律。……法律是狭隘的。……(通过审判,我们期待)杀害他人的人,也会逐渐意识到“这是错误的”。

我觉得,这是这部片子的精髓——我们需要做的是——tring understand,无论对谁,都怀有一颗怜悯的心。

[[i] 本帖最后由 zhuqz2005 于 2009-2-25 12:26 编辑 [/i]].

cicici 2009-2-25 12:26

回复 32#zhuqz2005 的帖子

写的真好。.

adamyu 2009-2-25 14:01

[quote]原帖由 [i]zhuqz2005[/i] 于 2009-2-25 12:2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493698&ptid=4615452][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前天看了。对于故事的后半段非常的感动。

汉娜认为,最让她羞耻的事情是——她不识字,为此她要掩饰。至于做纳粹,做看守,都是社会大趋势下的被动之举。她有着德国人特有的秉性——认真、尽职,哪怕是做奥斯维辛 ... [/quote]
实际上在片中借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审判的真相:是将奥斯威辛的罪恶推到几个女看守的头上,只是一场作秀。
汉娜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尽职。她之所以离开西门子去当一个女看守,是因为当时她的上级要提拔她,而这会暴露她不识字的秘密,于是她当了不需要识字的看守。她的所作所为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之下作为普通人而言在当时的法律下没有错,而法庭的审判以及她后来的忏悔,是因为她从阅读中知道了真正的人性。.

水孩儿妈 2009-2-25 14:19

我觉得她在法庭上的认罪是为了掩盖她不识字的真相,但最终的目的是不让男主角知道这个事实。所以说她是文盲,居然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为了那点所谓的自尊居然搭上了后半辈子。.

zhuqz2005 2009-2-25 14:29

回复 35#水孩儿妈 的帖子

汉娜处处、时时都在掩饰她是一个文盲的事实,包括对男主角,不仅仅针对男主角,她是对所有的人,法庭内的,法庭外的,认识她的所有人。
至于她认罪,我认为她是因为她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承认了那段过去——无论是不是她主谋,但是她的确参与了,关人,和参与讨论了如何写那份报告。

[[i] 本帖最后由 zhuqz2005 于 2009-2-25 14:32 编辑 [/i]].

qjmdyq 2009-2-25 14:56

看过电影了,觉得主要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嘛,可能是本人水平有惜哦,没有想得那么深奥。[tt3].

lele_xu 2009-2-25 16:25

哪里能找到书看? 中文的英文的都可以,德文不懂。.

lele_xu 2009-2-25 16:42

我感觉影片里探讨了社会道德,爱与宽恕等主题。

汉娜作为一个普通看守所犯的罪,她是有罪的,但是其他看守也有罪,那个时候整个德国对人类都是有罪的。那是个集体犯罪的年代。汉娜认罪,除了怕别人知道她是文盲,还有真实认罪的想法。汉娜受罚,就像那个学生说的,她只是一个替罪羊。

不该断定汉娜和米夏(麦克)是否有真爱。我是说我不明白男孩,才16岁,懂得什么是爱么?汉娜是爱他的,当她最后把米夏洗干净,是想让他干净地回到同伴中。对女人来说,放走自己喜欢的人,心里应该很痛苦的,但是不得不。我想米夏应该明白汉娜对他的感情,所以日后再给她朗读寄磁带,是在赎罪,因为当初庭审的那段时间,他厌恶汉娜,厌恶她的战争罪行,所以他放弃了和汉娜交谈的机会。但是他一直没有宽恕汉娜,即便在她已经在监狱中呆了二十多年。因此,汉娜也没有宽恕自己,因为对她来说活着已经没有意义。.

anita_xu妈妈 2009-2-25 18:54

米夏应该也是爱着汉娜,否则米夏没有那么痛苦。我没有觉得庭审的那段时间,他厌恶汉娜,否则他不会流泪。只是有太多的无奈,毕竟年纪还轻。还是决定买书看。.

琪琪妈 2009-2-25 22:17

*** 该贴被屏蔽 ***

二个宝贝的妈妈 2009-2-26 11:36

回复 41#琪琪妈 的帖子

琪琪妈妈:《阅读者》这本书哪里可以买到?我爱看书![tt4].

graceyhq 2009-2-26 11:47

卓越网上有卖的。我的书已经在路上了,[tt1].

zhuqz2005 2009-2-26 11:50

回复 39#lele_xu 的帖子

写的真好。正是我的感受。.

生姜水 2009-2-26 13:21

不能理解。一个16岁男生和36岁女人的爱情,

更不能理解一个不识字的女人为了要人给他朗读,而让那些小女孩一个个早早去送死。.

小心心妈妈 2009-2-26 17:57

我的一点看法

1,汉娜做看守是在认识她的kid以前的事,所以不存在为了掩盖不识字去看守。
2,她是不是爱她的kid,还是把他作为一种精神补缺,但kid是爱她的,在青春的荫动下,他觉得can't live without her
3,如果是你,我,在那样大环境下,会不会如汉娜一样尽忠职守?人在什么情况下,是不需要独立思考的?
4, read可以帮助良心,人性的认知,是真的吗?那中国的文革为什么还会发生?
5,男孩选择了汉娜的选择,也就是隐瞒她不识字的事实,从而背上之后人生的重负,但是, 也是他,通过寄磁带的方式,帮助汉娜开始独立的思考,良心的,人性的发现
6,幸存者的女儿最终也没有原谅汉娜,就象我们,最终也无法释怀屈辱的历史。.

生姜水 2009-2-26 18:04

对于这个片子,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解读:

1. 战争,
2. 不伦之爱 (让我想起绝望主妇里头的盖比)

还有什么,暂时没有想起来

看来战争有其合理性?汉娜一直都不认为自己错,我很错愕看到她在法庭上那种无辜的表情-- 那300条生命不是生命吗,如何可以凌驾生命至上,无辜的生命来执行自己所谓的任务!
还有那些给她朗读的小女孩。。我无法释怀。

我不认为她爱麦克,什么是爱。什么都是她说了算,每次都是麦克道歉,因为麦克不能没有她,而她,无所谓麦克.

lele_xu 2009-2-27 11:08

回复 46#小心心妈妈 的帖子

你的问题太棒了。这两天脑子里都是这部电影。书也看过了。继续探讨:
1。 西门子要提升她,汉娜就干不下去了。去做看守,不需要认字;汉娜竭尽全力维护着自尊,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 他们开始的相处,情欲使然。Can not live withou her 不一定就是爱。他觉得和汉娜在一起快乐满足;另一方面,和汉娜的相处,提升了他的自信。汉娜即象情人又象妈妈,给了她满足,亲密和鼓励。大概后来,Kid以爱回报,他坐电车去看汉娜,主要是为了让汉娜高兴,小说里说他们出游的时候,他早起给汉娜找吃的,还带了鲜花;还带汉娜去看戏等等。但是电影里把这些都省略了,因为情爱不是电影要着重表现的主题。
3。 死板严谨是汉娜的个性。其他人,如果是我们,也许也会这么做。这是影片严肃的一个主题,面对集体犯罪/错误,我们该如何?就象现在这个拜金的社会,我们很多时候也无意识地跟随这股潮流。。。
4。 朗读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朗读的人,怎样将书里的内容引入我们的生活,加以思考反省。有一片英文的影评就说,尽管他们两个都朗读了那么多书,但是谁也没有丛书中学到些什么。小说里,汉娜认字以后阅读了很多关于二战反省的书。她的自杀或许是对自己良心的救赎。
5。再给汉娜朗读,是kid对自己良心的就赎,而非对汉娜的宽恕。他始终没有给汉娜写过一封信。当看第一遍电影的时候,我觉得Kid给汉娜阅读是因为他爱她,后来慢慢感觉并非如此。
6。就象我们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感情一样。这就是人性,人性是难以超越的。

观后感:惩罚怪罪别人,就是在惩罚自己。“爱”就要宽容,宽恕。所以以后不对女儿那么凶了,也不生老公的气了。

[[i] 本帖最后由 lele_xu 于 2009-2-27 11:10 编辑 [/i]].

helen_liu 2009-2-27 11:50

站在时代的背景下,个人是渺小的,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时代是虚无的.
也许对待个人,自由与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维度..

小心心妈妈 2009-2-27 13:27

回复 48#lele_xu 的帖子

:))昨天刚看的,今天记忆有些模糊了

1,记忆中,kid和汉娜认识在1946年,审讯好象在1958年,审讯中好象有提到说是发生在二十年前的事,因为有幸存者,才上诉。当然,我只看了一遍,记忆上可能有偏差,而让我有这个想法还有一个原因是汉娜和kid在去教堂玩时的异样,好象有什么唤起记忆而不敢面对。

2,不管kid对汉娜是情欲的荫动还是真爱,但我相信他是真的付出的情感。不象汉娜。kid一直不敢面对汉娜是因为他选择了她的选择,而让她终生监禁,这成了他精神的重负。同时,从他的角度,他无法释怀汉娜在法庭上对自己的“罪”的无知。而十六岁的他对她“罪”的有知,是从阅读中或者说是从教育中来的。。。。。。所以这也决定了他后来的行为,他希望通过“听读”,来唤醒昔人情人的良心

3,非常同意“汉娜认字以后阅读了很多关于二战反省的书。她的自杀或许是对自己良心的救赎。”虽然我没看过小说,但我觉得汉娜从觉得自己只是尽职到觉得自己有“罪”,希望得到原谅,的确是阅读的作用,至少导演有这意思。

4,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有很沉重的认知,在想如果是你们,会不会如汉娜那般,是因为刚刚看了《影响力》一书中对人对“权威”认同的心理测试,当时就很震憾,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差不多就是对书里实验的另一个佐证。

书里的结论大概是(看了个把星期,也有点模糊了),百分之九十的人面对权威的命令是采取“咔咔嚓”式的行为来服从执行,而不愿承受独立思考后带来的疑问,疼苦,甚至良心的拷问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你我他,百分之九十,会象汉娜一样-----去杀人。。。。。。这个结论让我很震憾,很不愿意接受。但回看历史,一篇又一章的重复的历史,在激情和崇拜里,在权威的威摄下,在大一统的宣传口径下,真的又有多少人能保持着自己的理性和良心呢?这也是为什么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让人看得一遍遍叹息。。。。。。他一直建议建立文革纪念馆,以便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有机会让历史重演,但事实上,历史恐怕是最容易淡忘的,人性恐怕是最难征服的。。。。。

我的“观后感”是:阅读真的能帮助人唤醒良知吗??
                  人性,作为你,我,他这样普通人的人性的底线承受力在哪里呢?

[[i] 本帖最后由 小心心妈妈 于 2009-2-27 13:31 编辑 [/i]].

lucy猪猪妈 2009-2-27 14:07

这些天,连着看了《生死朗读》和《贫民富翁》,不愧为奥斯卡的获奖影片,精彩!
《生》看了,觉得这是一部和我们看的二次大战背景完全不一样的体裁。汉娜是个文盲,注定她的世界观比较单一:因害怕被提升而参加党卫军去做看守,却没想到这将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巨大的错误;为保守自己是个文盲的秘密,拒绝做笔迹签定,承认报告是自己写的,却没想到换来自己的终生监禁。
   麦克当初只有15岁,所以刚开始只不过是新奇,慢慢地由于朗读,汉娜的世界发生了变化,她有了之前从没的体验,她很在乎自己得到的一切,但又很清醒两人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年龄,家庭,出生,文化背景,加上自己曾经的纳粹身份,所以不辞而别。
   可以说汉娜对麦克的人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汉娜,他竟然对自己的妻子毫无感觉,甚至漠视自己的女儿。而与汉娜的再相遇,则让他的灵魂受到震撼。他觉得用朗读能减轻自己在审判未能说出汉娜是个文盲的事实的犯罪感。
   在监狱,汉娜是靠这朗读的音带而活下来,却未料麦克的冷漠,使她寒心,终于走上不归路。.

同同与妈妈 2009-2-27 16:04

刚看过介绍,2月26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上也简略作了报道。凯特温斯莱特凭借小说改编的电影《朗读者》得到了一座最佳女主角奖的小金人。描写一个小男孩从第一次的性经历而引发出的对一个女子一生的爱和关注。想看小说,上卓越搜一下看有没有。.

lele_xu 2009-2-27 17:36

用“小说,生死朗读“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

meia 2009-2-27 22:16

"The Reader" 是我看到的几部提名电影中最好的..

九月高跟鞋 2009-3-1 17:18

回复 52#同同与妈妈 的帖子

有的,昨晚看了电影,刚看了这个帖子就去卓越订了本书,就在文学书店排名第一,很好找.

西瓜小奶奶 2009-3-3 09:13

看过了,不错,就是片名中文翻译的不好,还以为是凶杀悬疑片。.

笑宝宝 2009-3-3 16:51

今天晚上准备看,听老公说很灵的.

hazel4264 2009-3-5 19:45

看过书,还没看电影,但是觉得挺难拍的,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演绎
惊讶的是德国人对那段历史的反省,对上一代的无法原谅……
印象深刻的是汉娜的那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lucychen 2009-3-7 11:00

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片子,很感人,好片子!.

悦悦妈 2009-3-7 11:19

[quote]原帖由 [i]hazel4264[/i] 于 2009-3-5 19:45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556487&ptid=4615452][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看过书,还没看电影,但是觉得挺难拍的,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演绎
惊讶的是德国人对那段历史的反省,对上一代的无法原谅……
印象深刻的是汉娜的那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quote]

是的,让人深思的反问,电影里也有这句话。。。一个小人物在不幸的历史大环境中,显得如此无力,随波逐流但也恪守尽责,最终付出了对于她个体生命来说如此惨痛的代价。.

小一一她妈 2009-3-7 20:48

看过电影了,很好看,决定再去买书来看看。.

KAIXINMM 2009-3-7 23:47

回复 46#小心心妈妈 的帖子

看过电影了没看过小说,就电影的内容而言,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55手.

sunn_y 2009-3-9 20:14

令人窒息的爱情

我是看过影片再看书,我觉得书中的很多描写,电影没有展开,书中有写到汉娜到米夏的家里看到整排书的那种表情,很是震撼。汉娜作为文盲,她一直是觉得很可耻,而且也是她极力想要隐瞒的,法庭上,认罪也是为了掩饰这点。米夏为了维护汉娜,并没有说出真相,当然也有米夏害怕的成分在其中,毕竟他是法学院的学生。 他万一说出来对他的前途也是有影响的。几年后他选择朗读来寄托对汉娜的思念,也是可以理解的。   象他们的恋情就算是在现在社会也会有很多非议,更况且是在那种年代。电影中幸存者的女儿说的那句“可能汉娜并不知道她影响了你的一生”时觉,米夏也惘然了。米夏是真的爱了汉娜一生。.

小羊囡囡 2009-3-10 14:43

上个周末,看了SLUMDOG MILLIONAIRE + THE READER
两部都是好片子。
关于后者,我觉得KID是真的爱汉娜的,虽然在审判时最后还是没有进去探望,和后来在监狱中也没有写一封信。但是我相信他对她的那种唯一的深沉的感情。.

Sally妈妈 2009-3-10 20:11

今天刚看完这部电影,最后我忍不住哭了,Michael太苦了,因为这个女人他一生都破碎了,不能再付出爱也得不到爱,直到他找到了一个渠道-为Hanna朗读,来排解他的思念寄托他的爱,然而战争中Hanna所犯下的罪行(无知也好麻木也好)又成为他俩关系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他无法再敞开胸怀迎接Hanna。直到Hanna也明白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有将来,所以她放弃生的希望,而她的死去也救赎了Michael。.

zhenao70 2009-3-13 23:28

同意楼上,觉得汉娜最后选择自杀是因为出狱后和米夏没有将来,所以放弃了继续生活下去。总得感觉这是一部在世俗看来两个不该相爱的人却用一种特殊方式相爱了一生的故事。这种特殊方式就是男的给女的朗读。.

哲远妈妈 2009-3-19 11:13

昨天终于看过了,好看的,温斯莱特的演技真的很棒。
剧情令人回味!喜欢!.

hong07 2009-3-20 12:42

只能说,再次让我了解到,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会完全不一样。.

loveneverdies 2009-3-20 16:10

最近才看过下载的电影, 还没消化好。 值得一看,但目前没有评论.

野菊花 2009-3-25 17:07

喜欢温斯莱特的汉娜,粗俗、善良、简单。
觉得影片的结尾处理的不是很好,似乎导演想找到更好方法来结束这个故事,可是没有。。。。。.

牛呗 2009-3-27 20:40

[quote]原帖由 [i]ROSECHENMING[/i] 于 2009-2-20 10:3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459371&ptid=4615452][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昨天 也看了,没觉得有什么好感人的,不过是一个文盲,因为羞愧,因为想掩盖这一事实,宁愿接受一生的监禁,而不愿说出真相.
在法庭上,她没有撒谎,她是诚实的,但她不认为那是错误的,只是认为在正常的做她的工作而已.我想 ... [/quote]
完全同意,看完后并没有预期的感动,只是觉得女主角演的不错。想想那些死在集中营和教堂里无辜的人们,Anna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贫民富翁》更好看,触动人心。.

文儿妈 2009-4-8 20:58

看完之后一直沉静其中--------宽恕不可宽恕.

mattie 2009-4-8 21:38

谢谢分享.

洋芋番茄 2009-4-10 10:14

*** 该贴被屏蔽 ***

herenow 2009-4-15 18:12

ZT:崔卫平的影评:人既有尊严与爱,又邪恶
[url]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153-796-1.shtml[/url]

《朗读者》(又译《生死朗读》)改编自小说,小说作者为德国人本哈德·施林克,战争结束的1945年出生,本行是大学法律教授。这一代人没有眼见纳粹暴行,但是他们是在纳粹留下的废墟中长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在前纳粹人员当中长大的,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地卷入了那场灾难,虽然角色有别或程度不同。他们就是在这些人的呵护下长大,继承了他们的那份羞耻与罪责。
  这份道德负担甚至比当事人本身还要强烈。不难理解,直接卷入和参与这场灾难的人们,他们所陷入道德上的混乱晦涩,并不会因为这场恶梦结束而终止,他们需要解释自己的行为,也需要为自己辩解,某种阴影始终会停留在他们内部。而没有做下任何事情的战后一代,在与过去的历史划清界限时,当然更有理由和更加理直气壮。这就是学者徐贲曾经提到的——在反思这段历史时,年轻一代德国人更加严厉。

  到了风起云涌的1966年,声讨的浪潮达到了某个顶峰。小说与电影中均对此都有所描写。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已是法学院学生的主人,在面对审判纳粹残余时,表现了那样一种亢奋;“我们责无旁贷”。他甚至认为即使纳粹时期被贬黜的父亲,因为没有在1945年之后主动站出来检举那些作恶者,也“犯了知情不报的罪”。影片中的另一位法学院学生,则富有挑衅性地说出:“问题是你们怎么让这一切发生?在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刻,你们怎么不自杀?”

某种情况有些像我们这里文化大革命时的革命小将,面对这样那样“历史污垢”的父母,表现出一种大义灭亲的无情立场。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耻辱,也许更加令人耻辱。愤慨激烈的情绪,既体现了某种道德立场,也体现了与上一辈做切割的决心,我们叫做“划清界限”。当然,1966年的德国青年面临的情况,与红卫兵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明摆是面对错误历史。然而,一种彻底决裂的方式,一种“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方式,便是面对历史最为恰当形式吗?一种居高临下、道德优越感的立场,便是恢复重建战后精神道德废墟的一部分吗?

  将这个语境顺出来,再来看这个故事,就变得容易一些。它是战后第一代反省他们自己的故事,是与他们同代人之间对话,也是与这个民族曾经的一段精神历程进行对话。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女主人公汉娜曾经是集中营看守,而且是一名纳粹党党员。战后她在公交车上当一名售票员,35岁时与年幼小男孩发生恋情,对方当时才15岁。这个故事因而拥有一个如同《洛丽塔》的外表,只是性别颠倒了一下。他们在一起除了做爱,重要的内容是朗读,年轻男孩不停地为年长女性大声读书,从《奥德赛》一直到契珂夫。这之后1966年汉娜作为纳粹残余坐在被告席上时,年轻小伙子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感情,他的天地发生旋转。据说这个故事在德国也引起了类似我们这里《色戒》那样的争议

“请看清那些被告,你们找不出一个,会相信他们当年真的有权杀人。”法学院的教授说。与汉娜一起坐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些上了岁数的妇女和男人,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旁听席上有一位妇女正在织毛线,而这项活儿,应该也是坐在被告席上的女性们同样擅长的。她们是在看起来日常生活的氛围和规则当中,做了杀人帮凶。

  汉娜与她的“同事”们看守波兰克拉科夫附近的一个小集中营,每个月她们都需要挑选一些人送往奥斯威辛,六个人每人挑选十个,加起来一共六十,这个“算法”日常如流水,仿佛合情合理。而汉娜有些不同的是,她将挑选出来的某个年轻、体弱、纤细的姑娘,先“保护”一段时间,给她吃好休息好,并在晚上秘密度过一段时间。开始时人们不免狐疑,后来得知,这位姑娘同样是在为她朗读书本。当然她最终不会逃脱魔掌,汉娜还是将她与别人一道送往无人生还的地方。汉娜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为难之处。若干年后她还这样回答审判长的质问:“如果是您的话,该怎么办呢?”

  最为恐怖的还是这件:汉娜等一行五人负责转移几百名“囚犯”,晚间歇在一个村庄,“囚犯”们住进了教堂。夜袭的飞机投下了炸弹,教堂成了一片大火,看守们手握着教堂大门的钥匙,但是没有人想到要将门打开,放囚犯们生还,结果绝大多数人被活生生烧死,生还者寥寥无几。为什么不开门,汉娜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是看守,工作是押送犯人,不能让她们逃跑。若是打开门,会出现混乱,怎样才能恢复秩序,我们得负责。”这样的解释并不构成年轻的法学院学生同情或倾向汉娜的理由。他的理由在别的地方。

  审判到最后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法官要求汉娜核对一份重要报告的笔迹时,汉娜没有在纸上写下任何东西,而是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这份报告是她本人写的,全然不顾这样做会给她带来严重后果。此时,旁听席上的法学院学生突然意识到,这个汉娜原来是一个文盲,她不会读写,这才是她多年听人朗读的真正原因。小伙子意欲帮助汉娜澄清真相,说出她是文盲这个有利事实,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突然止步不前。最终,汉娜被判终生监禁,而其余同伙只有区区几年的刑期。

  年轻学生没有说出真相,没有运用真相而改变审判结果,这个安排非常有意思。他尊重这位女性的意思,是她自己想要保守这个秘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绝望的、颜面丢尽的女性,她不想继续当众丢脸,她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那点秘密,维持一个稍稍体面的外表,部分挽回属于她自己的尊严。尽管这给她带来更深的灾难和艰难局面,但是没有人可以说,因为是这样一个女性,她的这个要求便是不合理的。她的秘密应当得到尊重。认定对方是敌人,接下来便可以任意羞辱,那是另外一种做法。

  这个起点还蕴涵了其他一些能量,或者至少与这些东西相平行,互相提供支持。第一,说到底,在教堂烧死几百人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但是必须有人对此负责,这是肯定的。电影中提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德国罪过问题》,相关的知识分子讨论中,有人提出“行政责任”,也就是说,即便当事人强调当时的做法是服从命令或者当时国家的法律,属于行政范围,也并不能改变做这些事情本身的犯罪性质,以及身在其中所要承担的罪责。那份致命的报告虽然不是汉娜写的,但是在整个事情当中汉娜仍然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罪责,她不是无辜的,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

  第二,原来急于与上一代人划清界限的法学院学生,在保守这位女性秘密的同时,他与这个女性之间建立起了某个秘密通道,如同一个“攻守同盟”。这个“攻守同盟”并不是增添和隐藏罪恶(它恰恰通往承担责任),而是通过这个小小平台,年轻一代分担了上一代人的罪责、耻辱和历史负担,将这份特殊的遗产继承下来。不难设想,如果年轻人说出真相,那么他们之间便不再有任何联系,即使汉娜几年后出狱,他们也很难重叙旧情。而他帮助汉娜保守了这件秘密,他便与汉娜之间不可斩断,不管以何种方式。他后来多年如一日往监狱邮寄朗读磁带,保持与汉娜精神上的密切联系,包括对汉娜不识字这件事情负起责任。在历史负担面前,他不认为自己可以当甩手大爷。这样的立场,比起他的同学质问别人“你们为什么不自杀”所包含的咄咄逼人和道德优越感,要沉静、深刻得多。小说作者在接受访谈时说:“是爱将米夏卷入了汉娜的罪责之中;是爱,孩子对他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和神父的爱,将战后一代卷入了上一代人的罪责之中”。所谓“卷入”,是继续承担的意思,是觉得自己也有某种责任,而不是轻易地指责他人。这一点最为重要。

  第三,汉娜的这份尊严感,一个罪人身上的这份要求,是否可以看作这个民族在滔滔恶名之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与体面?试图建立和恢复自己的那份不可侵犯的感觉以及荣誉感?正是这个东西,才成了战后德国人重建自身和家园的动力?汉娜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形象,年轻人帮她一道努力,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参与承担汉娜的罪责、继承历史负担的同时,也在试图保护那上一代人身上需要保护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将战前与战后的德国联系了起来,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包含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面临一些危险,但是故事显然触及了它们。这或许是这个故事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这个故事在前人基础之上往前迈出的一小步。不能说是辩护——汉娜必须服刑,而是将问题在更加复杂的层面上展开,得到更加复杂深邃的表述。

  在其他一些方面,这个故事直接继承了战后德国思想文化界对于纳粹现象反思的结果,比如汉娜·阿伦特的“平庸无奇的恶”。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并不是一望即知的恶魔,而毋宁说是一些看起来平庸无奇的人,当他们卷进了那个杀人机器,就像一枚螺丝钉在其中兢兢业业,严格服从上级下达的每一项指令,不管它多么违反几千年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常识,比如不杀人。在上级命令和“规则”面前,他们表现得越平庸,越无所作为,其工作成越大、越光滑,破坏性也越大,从而他们自己身上的人性,也被没有人性的制度所吸收和取消,最终他们变得与这个制度一样丧失了人性。

  人们身处邪恶而不知,阿伦特推荐的方案是“思考”,思考带有一种陌生的气味,意味着对于手头工作的一种“中断”,一种回望自己的开始。思考将自身一分为二,从而也得以与环境保持距离。通过思考获得道德生活,这是在极端情况下人们自救的第一步。从这个角度看来,影片中那个著名细节——汉娜原来是一个文盲,她请别人为自己朗读是因为自己不认字,除了剧情的意义之外,同时还有某种形而上的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会读写的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非常有可能被别人的那些花言巧语牵着走,她无从思考,思考的基本前提(阅读)她不具备,她同时也是一个道德文盲。

  将这样一些罪责、伦理、政治、历史负担等问题,放进一个看起来是爱情故事的框架之中,能够揉合得那么好,那么自然,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从中也可以见出诸如此类的深刻话题,并不是有人认为的是电影或者小说所不能承担的。相反,在处理这些话题上的每一步小小进展,才恰恰体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顺便地说,中国的创作者包括电影人在这方面则显得不够自觉,在相关问题上知识界的讨论进展到什么程度,如何运用这些进展作为精神背景,做出自己的从容应对,几乎看不到什么动静。我手上的这个中文译本《朗读者》,前面有一位著名大学教授的“序言”,如果不是为了“立此存照”,我会随手将它撕掉。那样一种自娱自乐的小感觉,实在不配放在这本书的前面。
  。。。。。

[[i] 本帖最后由 herenow 于 2009-4-15 18:21 编辑 [/i]].

波纳妈妈 2009-4-22 00:36

回复 25#ROSECHENMING 的帖子

[em11] 这个男孩的一生被她毁了

难怪作者说,有些事情我们知道它是肯定错误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说..

波纳妈妈 2009-4-22 00:41

回复 39#lele_xu 的帖子

那个女人一开始是欲望,直到生日那次,她发现自己爱上了男孩...然而她又觉得自己是文盲跟男孩的差距不仅仅是年龄上的,更是思想上的, 在加上她在工作上被提升,她怕别人发现她是文盲,所以选择离开..

波纳妈妈 2009-4-22 00:54

回复 46#小心心妈妈 的帖子

1 不同意, 她在做看守的时候就在掩盖她不识字的缺陷
2她对kid的爱是有过程的, 一开始是欲望, 到监狱里的阅读,我想她是感受到了爱, 她也爱kid, 但是最后餐厅见面, 她问kid是不是阅读中止了, kid没有回答她就走了, 于是她的生命谢幕了...
3. 很好的一个问题, 汉娜也许代表了很多当时战争时期在国家机器里工作的人, 而战争的责任不该让他们来承担, 但是不是他们, 又将以何种方式来惩罚呢?在那场战争中, 人人都被利用的工具.
4. 我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困惑, 一个文盲光凭听别人的阅读就能理解那些文学作品?
5. 男孩所做的一切都是矛盾的,直到最后他带女儿去汉娜的墓, 他的心灵得到释放...
6. 历史不可忘记, 但是原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是一个民族的行为..

judemama 2009-8-26 11:38

回复 50#小心心妈妈 的帖子

书里的结论大概是(看了个把星期,也有点模糊了),百分之九十的人面对权威的命令是采取“咔咔嚓”式的行为来服从执行,而不愿承受独立思考后带来的疑问,疼苦,甚至良心的拷问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你我他,百分之九十,会象汉娜一样-----去杀人。。。。。。这个结论让我很震憾,很不愿意接受。但回看历史,一篇又一章的重复的历史,在激情和崇拜里,在权威的威摄下,在大一统的宣传口径下,真的又有多少人能保持着自己的理性和良心呢?这也是为什么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让人看得一遍遍叹息。。。。。。他一直建议建立文革纪念馆,以便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有机会让历史重演,但事实上,历史恐怕是最容易淡忘的,人性恐怕是最难征服的。。。。。

完全同意!.

卡米的宝贝 2010-2-27 18:05

非常好看.
主角都演的非常到位.

在三个情节处都流了泪..

Rocky_01 2010-3-1 10:39

很久没有这么感动了,看完电影久久沉浸其中。.

禺禺妈妈 2010-3-1 21:05

好看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死朗读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