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周国平与复旦附中学生谈学习”

cindymum 2008-10-24 14:02

“周国平与复旦附中学生谈学习”

要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b]“周国平与复旦附中学生谈学习”专题讲座实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诗人和哲学家周国平曾使许多人奇迹般地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哲学,爱上了诗歌。而如今的高中语文教材里也收入了他的一篇文章。最近,复旦附中学生学习了周国平的文章,深有启发和感触,学校还特地邀请他来为学生做了一场名为“与中学生谈学习”的专题讲座,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
[b][话题1]怎样才算是学业成功了?[/b]
    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当学生的体会,应该怎样当学生,当学生应该要追求什么东西。我当年上的是上海中学,我觉得在上中那段时光特别难以忘怀,在我一生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中学这一阶段,特别是由中学生到大学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今天我就着重想和你们交流一下当学生的体会。
    我们上中学、上大学,到底是想追求什么东西?到底要达到什么样一个结果算是我这个学业是成功了?我算是一个够格的学生?或者说一个优秀的学生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从学生来讲当然是学习!从学校来讲就是教育。
    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个我先谈谈理论。我对教育的认识特别赞成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观点,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长。”就是说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你生长在一处,你就有人类的那些天赋。那么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让你那些天赋健康地生长。卢梭说的这句话后来被美国哲学家杜威加以发挥,他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说在生长的后面、在生长之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说将来要适应社会,将来要做出成就等等。你只要生长得好,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就教育成功了,你就学习成功了。现在德育智育体育,我还加上一个品育。实际上都是人的天生的东西让他好好生长,身体的健康生长就是体育,体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跑步能够跑得快,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你的身体健康。
    人除身体以外,还有精神,还有心灵的生长。从心灵的生长来说,我主要套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讲的:人主要有3个精神能力——智、情、意(智力,情感,意志)。智力的教育就是智育,就是要人的思考的品质能够得到很好的生长,这就是智育的目标。“情”就是情感,如果说智力就是思考能力的话,那么情感就是人的感受能力,要让感受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就是美育的目标,让人的情感变得丰富,成为心灵丰富的人,智育是让人变成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德育就是人的意志的培养,所谓的意志就是人有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在道德里面我最强调两点: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一个是善良,要有同情心;另外一个就是要有人的尊严,我把它称为是高贵,有一个善良高贵的心灵,这是德育的目标。我觉得我们讲德育总是一个很浅层次的目标,讲点规范,守纪律,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很表面的,还没有讲到根里去,道德的根里面一个是同情心,一个是人的尊严,要有善良高贵的心灵。
[b][话题2]我们的语文课该怎么上?[/b]
    我的语文水平还算不错,还能写一点东西,大家还比较喜欢。那么我的学生时代对我现在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回忆的结果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我比较喜欢读课外书,第二点是我喜欢写日记,这两点对我的语文水平的提高作用太大了。
    到了大学以后,当时我们班一个同学是郭沫若的儿子,我受他的影响特别大。他比我大三岁,很喜欢我,从家里带来许多书,俄罗斯的小说,还有哲学的书,我学的东西基本上是从课外来的。另外我很早就开始写日记了。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后来我想第一本书是1986年在上海出版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四十几岁了,但是我5岁开始自发地写日记。我当时把哪天吃了好东西都记录下来,这里面有一种心情,就是把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我要把它挽留。从高一到大学四年级,我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可以说我大学的主课是写日记。当时我觉得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快乐的或难过的,它们都是外在的。如果我把它们写下来就是我的财富。你会感觉生活的时候,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身体在,而灵魂是清醒的。我老是注意哪些东西是可以写到我的日记里去,我觉得这是写日记给我带来最大的好处。我的日记不是为社会写的,是为我自己写的。我看重这些东西远远超过于我发表的作品。写日记对我来说是对外写作的根据地和土壤。如果说我没有这种为自己的写作,专门为了应编辑们的约稿,我觉得会变得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不真诚。写日记是面对我自己的灵魂,这个时刻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是提倡大家写日记,而且仅仅为自己写,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写。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点我是不赞同的,就是有很多这样的测试:一篇范文,让你写它的主旨,段落大意是什么。我的文章很多就被做这样的测试的题目。有一回,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上高中,有一篇文章叫《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他给我做。我当时就做,他来给我按标准答案批,70分。他说你没我高呢,我72分。说实话,那些问题我回答不出来,把精力花在这上面有意义吗?真正重要的是你要爱读书,读很多好的作品,热爱写作,写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我做老师,我会经常让同学做作文。从这些你感兴趣的东西,我完全可以看到你的水平,用得着那些测试吗?
    回到我一开始提的问题,教育就是要生长得好。一个人生长得好,从情感上是一个丰富的人,智育是内在的自由,道德上善良高贵,学习的目标就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这里我要摆正“优秀“和”成功“的位置。这个时代大家都太看重成功了,从学生来说,就要考试考得好,毕业后要找到好工作。当然我不否认,你毕竟在社会中生活,但是你不要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要!要把优秀、各种能力生长得好看得更重要,要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 (一)

[[i] 本帖最后由 cindymum 于 2008-10-24 14:03 编辑 [/i]].

cindymum 2008-10-24 14:04

“周国平与复旦附中学生谈学习”专题讲座实录二

“尽量减少女儿额外的应试负担”“周国平与复旦附中学生谈学习”专题讲座实录二
前不久在复旦附中举行的 “周国平与复旦附中学生谈学习”专题讲座上,周国平还与学生就 “中学生怎样学习和读书”进行了对话、交流,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精彩、什么叫娓娓而谈、什么叫深刻,让学生们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
[对话实录]
体制化的教育会扼杀人的天性
[b]怎样才能保存人的两种天性?[/b]    同学1:您在2002年提出的两种天性,一种是爱玩,一种是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您也认为现在的教育体系对两种天性有一定程度的扼杀倾向。那么您认为怎样的体系才能保存这两种天性?
    周国平: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体制化的教育都会扼杀人的天性,当然我们的更严重一点。像爱因斯坦在苏黎世上的大学,那种欧洲的大学自由度要大得多。他认为人的好奇心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完全被扼杀简直是一个奇迹,因为体制教育是针对平均水平,像对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是完全不适应的。他当时了解情况后,决定绝不做一个好学生,他要做一个中等学生,把时间节省下来,在家里自主地学习。
    一个理想的体制应该是一个很宽松的教育体制,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同学们大量时间,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什么书都能找到。希腊文里,“学校”这个词就是“闲暇”。所谓进了学校就是可以闲暇了,按自己的心愿去看书讨论,然后有一批好的老师。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心灵高贵、头脑活跃的老师,由他们去影响学生。不一定总是上课,林语堂说剑桥的老师是怎么讲课的?把学生们找来,大家坐下来,他翘着二郎腿,抽着雪茄烟,天南海北地聊天,学生们就在烟雾缭绕中受到熏陶。实际上这种熏陶很重要。
怎样培养女儿在应试与素质中掌握平衡?
    同学2:周老师,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在你的文章里谈到 “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有些人把这称之为贵人。那么我想知道,到目前为止哪个人是对你的影响最大的?在你的博客中看到那人是郭世英,郭沫若的儿子,我想知道他对你有哪些影响?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个父亲,你怎样培养你的女儿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掌握平衡?
    周国平:我就简单说一下郭世英,当时我的眼界比较窄,世界名著都没看过。当时我到了北大,需要一位导师,郭世英就出现了,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人很可爱,非常单纯、善良。他非常喜欢思考,他总对我说人最重要的就是内心要感到充实。另外,他在我眼前打开了一个世界的宝库。
    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我的困惑,在这样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女儿也必须走这条路,在这里怎样形成一种妥协?像那种课外的补习班,包括奥数班,她都没去上。她数学比较好,所以属于学校推荐的名单里。后来征求家长意见时,我说:“你们班那个数学不错的同学上了没?”她说:“上了。”我说:“你上了吗?“她说:“没上。”“那你们俩谁的好一些?”她说:“我更好一些。”我说那你还去上什么?因为我知道这种奥数班无非是把后面的东西提到前面来学,打乱了学习规律,还加重负担。所以我尽量减少她额外的负担。
[b]哲学的意义何在?[/b]
    同学3:您好,我记得您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哲学家所说的东西都是常人认为没有用的东西,那么您认为哲学的意义何在?
    周国平:我说的没有用,是指没有使用价值。按照我们一般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马上就能派到用场的、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哲学是没有价值的。但就像王国维说的:哲学是无用的大用。但是你想这些大问题时,比如人为什么要活等等,你已经从具体的生活中跳了出来。哲学就像分身术,你可以把自我分成两个自我,可以从全局出发,给人定位,不盲目地生活,生活得明白。您怎样看待生命中的偶然性?
    同学4:读了您的文章,我感到生命中有很多偶然,而且生命是一去不复返的,在您的生活中,怎样做到一种洒脱,就是把那些东西看成身外之物?
    周国平:这些生命中的事情很多都是短暂的,无常的。像最近《沉思录》卖得特别好,因为周总理说这是自己天天看的书。这本书的确不错,里面说一个人应该经常用总有一死的眼光来看事物,比如你为某件事情特别伤心,这个时候,你就想一想曾经为同样的事情痛苦过,它到哪里去了?曾经有同样痛苦的人怎么样了?所以,以总有一死的眼光来看事物,你就会和它产生一种距离,就不会那么悲伤。但是他的观点有点消极了,我觉得以生命的无常来看,人生其实是很珍贵的。从这点上来讲,生命的短暂性、一次性,使人更加的积极,要对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我认为人有很多责任,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要有这种超脱的眼光,大家知道我第一个女儿“妞妞”,她因患先天性癌症去世了,如果我没有这种超脱的眼光是走不出来的。所以人既要有积极的一面,又要有超脱的一面。
怎样保持淡然和纯净的心灵?
    同学5:我觉得诗人写诗就是用内心最深邃的情感来写,而哲学是一种很冷峻的东西,你会不会把两者混乱起来?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很淡定的人,那么在一个世俗的社会环境下,你有没有保持这种淡然和纯净的心灵?
    周国平: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这两方面的混乱是肯定存在的。但我自己认为这两个问题在我这里不是特别冲突,我在写作时,常把哲学冷静的东西作为一种手段来梳理我的情感。我的生活方式使我比较容易安静,我的社会交往就限于和几个好朋友,我的写作也只需要个体,不需要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的生活比较贫乏,但是我觉得挺好。我不擅长于交际,所以我扬长避短,所以这种困难对于我来说不是很难。您对信息时代是怎样看的?
    同学6: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了,是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时代,我想问您对信息时代的看法,还有您会不会让您女儿去多学习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周国平: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做一篇大论文。20年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会有互联网这样的东西,有博客这样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而且可以让任何人都知道。我对信息化时代的评价是积极的,当然人和人的交流方式是变了。那些发黄的纸拿在手上是很感慨的,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宁可没有手稿,我也要电脑,很方便,可以省很多时间。作为一个作家来说,写完了要改,再抄一遍,寄给编辑。万一掉了怎么办?现在只要发一下邮件就可以了。如何看80后和90后?
    同学7:我想问一下,对80后和我们这一代,有什么样的看法?
    周国平:我基本上认为对80后的人的争议是一个假问题,不应该对某一代人作出概括,给他一个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我觉得这种评价都是很随意的。每一代人都有比较优秀的,比较差的,每一代都是这样。.

悠悠云 2008-10-27 13:45

收藏了,谢谢.

H爸 2008-10-27 13:55

好帖,顶!认真学习。.

shumi1 2008-10-27 16:14

不就是放弃了对重病女儿治疗的那位

[url]http://www.pkuschool.edu.cn/dstd/ds0301.aspx[/url].

cindymum 2008-10-27 19:54

他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d6f680100b51i.html?tj=1[/ur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国平与复旦附中学生谈学习”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