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孩子的心

lvyy2488 2008-10-20 22:22

读懂孩子的心

心理咨询人员在与来访者面对面交谈时,会通过来访者关注的话题,所做的描述,及说话时的语速、表情、动作等许多外在的行为方式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来访者此刻所处的境况,内心的冲突与挣扎,做出理性的判断。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把握来访者的人格特点,发现其潜在的成长动力,制定辅导方案。

上述技巧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年龄稍小的孩子,自省与表达的能力较弱,不善于向父母讲清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而对家长不信任,或已产生逆反心理的孩子,又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对家长坦言。这时,以外在的行为方式为线索,则有助于了解孩子内隐的心理过程,即读懂孩子的心。

妈妈,您太霸道了

陶陶的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夫妻双双在一所大学里任教授。周围人都说他们生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人尖儿,他们也希望如此。为了教育好陶陶,妈妈读了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在平时也尝试用其中的一些方法来教育儿子。

一次,妈妈给儿子定了一条规矩:每天放学回家后,必须先听半小时英语录音,以提高英语的听力。妈妈画了一张评比表,规定陶陶做到一天,就在表上画一个红钩;如果周一至周五都做到了,周末一家人就可以去郊游。陶陶表示喜欢这个方法,欣然同意,并且认真地执行着。

周一到周四,陶陶做得都很好,因为他一直向往着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到了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大扫除,陶陶是班里的卫生委员,干起活来当然要一马当先,给同学们做个好榜样。回到家后,陶陶觉得很累,进了自己的房间倒头大睡。陶陶睡得很香,早忘了要先听英语录音的约定,就连妈妈回来都不知道。

妈妈把陶陶叫醒,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陶陶说不是,就是困了想睡一会儿。妈妈又问英语录音听了没有,陶陶才惊呼起来“我忘了!”妈妈听了非常生气,训斥陶陶说话不讲信用,前面四天的努力都是装出来的,周末一家人去郊游是不可能的了,必须给陶陶一些惩罚,让他接受这次教训 。妈妈越说越气,最后一把把墙上的表格撕了下来。

妈妈没想到,她这一撕,引来了陶陶跺着脚号啕大哭,边哭边说:“妈妈,您太霸道了!您为什么没看到我连着四天付出的努力呢!您为什么总把我想得那么坏?”看到儿子顶嘴,妈妈觉得更是火上浇油,忍无可忍,真想挥起拳头打儿子几下。

此刻,电话铃声响了起来,陶陶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向妈妈夸赞陶陶今天在学校扫除中出色的表现,嘱咐晚上要好好休息。这下,妈妈呆在那里,为自己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感到无比后悔。她转回身来,看到儿子双手捧着评比表的碎片,默默地抽泣着。。。。。。

在对陶陶妈妈进行家庭教育行为指导时,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我请妈妈重复陶陶所说过的每句话,做过的每个动作,并在此过程中,请她仔细揣摩孩子当时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体验。情景再现结束时,妈妈一脸的凝重,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懂了,孩子的大哭,跺脚,是因为他心里的委屈和气愤已经达到了极点,对妈妈的误解和“霸道”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当他手里捧着评比表的碎片抽泣时,心里该是多。。。。。。”妈妈说不下去了。对孩子的愧疚和怜爱,全都写在了她的脸上。

陶陶的妈妈表示今后面对孩子时,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商量”。听,就是听听孩子的解释,不凭自己的想法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下结论;问,就是询问孩子事情背后的原因;商量,即以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讨论怎样做会更好。

我告诉陶陶的妈妈,她的总结非常有价值,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向善的,是有着积极向良好方向发展的本能的。当我们“看”孩子的时候,要避免只选择孩子不如人意的行为,并错误地把它当做孩子的全部。那样,必定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

藏卷子的背后

今天,语文课上要进行一个小测验。老师把卷子发给每一个学生呢个,正当她宣布可以开始答题时,文文举起了小手,告诉老师自己的卷子不见了。老师感到很奇怪,帮他桌上桌下都找了,当真是找不到。由于没有多余的卷子,老师只好去给他再复印一张。当文文拿到卷子时,对老师说:“我开始的晚,写不完怎么办?”老师想了想说:“写不完,晚上回家再写,明天交给我就行。”

过了几天,赶上数学课也要进行测验,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刚发完卷子,文文又报告自己的卷子不见了。有同学小声说:“老师,上次语文卷子一发下来,他的卷子也在瞬间不翼而飞了。”数学老师在走到文文面前,不动声色地盯着他的双眼。文文的脸上掠过一丝慌乱,低下了头。就在这一刻,老师突然看到问问身旁暖气片的缝隙间,露出卷子的一角。老师费了很大的劲,从暖气片后掏出一张数学卷子和前几天失踪的那张语文卷子。

课后,在学校的“知心小屋”,文文对心理辅导老师讲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文文担心考试时自己答题太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得不到好成绩,回家就无法向妈妈交代。在冥思苦想后,他想出了这样一个自以为聪明的方法。但是,没想到被比他更聪明的数学老师识破了。

文文是一个刚上学不久的小学生,他是在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选择了这样一种幼稚的行为方式。考试的结果让他有不安全感,出于本能,便用自以为聪明的方式,逃避考试,逃避失败,逃避被妈妈责骂。孩子藏卷子的行为,但却是他内心深处呼唤帮助的信号。数学老师做的很好,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文文,而是请心理辅导老师与他进行交谈,了解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更有利于给予文文有效的帮助。

了解了真相,心理辅导老师得到文文的同意后,把语文和数学任课老师,、文文、及其家长聚在了一起,共同讨论,制定出帮助文文提高答题速度的具体办法。文文感受到被老师、家长理解与关怀的幸福,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

怪异行为源自美好的愿望

程先生应儿子程成的班主任老师之邀来到学校,了解到孩子一些一反常态的表现,这令他非常吃惊,从小到大做事都很守规矩的儿子,为什么会有以下“壮举”呢?

“壮举”一:课间,程成向黑板槽内倒水,把粉笔泡湿。结果上课时老师试用了每一支粉笔,都没办法在黑板上写出清晰的字。看到老师忙得团团转,在找能用的粉笔时,他得意地偷笑着。

“壮举”二:午休时,他故作神秘地把几个同学叫到身边,突然把自己做阑尾炎手术后留下的伤疤,露出来给大家看。吓得女生尖叫着逃开了,而他却得意地说:“怎么样,我很勇敢吧,做手术的时候我都没哭。”

从学校回来后,程先生和儿子进行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男子汉”的谈话。

程成:我现在长大了,要做个男子汉,不做胆小鬼。

爸爸:有人说过你是胆小鬼吗?

程成:我们班里有好几个男生说我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不敢吱声了。还有人给我起外号,叫我“缩头乌龟”。下课,他们都不带我玩。。。。。。

爸爸: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的呢?

程成:我就做一些他们不敢做的事情,但是老师和很多同学都说我变得奇怪了。

相信,通过这番对话,程先生对于孩子一反常态背后的动机,有了清楚的了解。孩子们通常会很在乎同伴对于自己的评价。对于一个男孩子,“胆小鬼”、“缩头乌龟”的称号是个莫大的打击。而在他现在的认知中,没有什么是真正男子汉的正确知识。于是,他便按自己的理解,采取了敢于违规,敢于给老师制造麻烦和暴露伤疤的“壮举”。

庆幸的是程先生已了解到孩子橱柜、怪异的行为,是源自要成为男子汉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通过及时而正确的引导,原本就乖巧的程成一定能懂得如何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给您提个醒: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着他自己的原因。他的行为方式往往传递着各种深层的信息。读懂孩子的行为,便是读懂了他的心。

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解读

1. 人本主义关于人性的假设

人本主义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的,天生具有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倾向。

他还指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因此,他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

作为家长,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您都能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有着积极向上、不断发展的潜在能量和价值吗?有时,这种潜在的力量只是深藏不露。作为家长,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孩子的今天一些尚不令人满意的表现,而是要放眼未来,对孩子永远充满信心。您要做的,则是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积极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成长范围。

2.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方式。其目的在于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适应环境。

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 投射作用,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


(2) 生化作用,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3) 文饰作用,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

(4) 倒退作用,指一个人采取倒退到童年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从而逃避紧张或不满的情境。

(5) 移位作用,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6) 补偿作用,指个人因心身耨各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防御机制的基本理论,有助于家长以孩子外显的行为为线索,揣摩其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的内心在防御什么,在因什么而焦虑。有助于家长根据孩子的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而不是主观片面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解释和评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孩子的心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