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h419 2008-3-24 11:48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摘要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摘要
一 重要性与迫切性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在行为表现上,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对新形势下的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部分学校显得不适应,部分教师尚不能胜任;对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研究不够、缺乏有效的系统管理机制;一些青少年活动基地的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未能有效发挥其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应有作用;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精神教育的体制与合力尚未形成。
二 教育原则:
1 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
从上海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传统和革命传统,又要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2 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既要抓好课堂教学的认知教育,针对学生的困惑和思想实际,善于用正确的方法论剖析问题的症结,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要以体验教育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
3 坚持情感陶冶与促进理性升华相结合。
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努力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同时,要注意引导、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性思考,在深化认识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责任之心。
4 坚持突出重点与有机渗透相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显性学科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其他学科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善于挖掘课内课外民族精神教育的各种资源,构建各种教育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有机、有序、有效地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5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也要加强各学段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衔接,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国民教育过程中形成一个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系统。
6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相结合。
既要发挥学校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要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相互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民族精神教育的整体环境和强大推动力。
三 教育的主要内容——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
1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民族精神教育将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根据上海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
2 在国家意识教育过程中,要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作为重点内容。
国家观念教育——以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为重点,以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拥护为归宿,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认识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伟大国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辽阔疆域,自觉维护国家的神圣主权和国家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尊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了解民族英雄的伟大人格和民族气节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国情意识教育——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传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国家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的领土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树立整体的国家安全观;坚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念,自觉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国家自强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坚定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的富强之路;努力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进步成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 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内容。
民族语言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母语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导地位;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用语、礼貌用语,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自觉抵制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的不良现象。
民族历史教育——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和基本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发展的历史;了解近现代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了解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学生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了解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以中华民族在文明创造过程中展现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深化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的情感。
人文传统教育——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文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吸纳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
4 在公民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内容。
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了解并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明确自身的权利,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承担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将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人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中。
诚信守法教育——将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诚信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把法治精神作为现代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法律至上”的态度和意识,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
平等合作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养成推己及人的处事准则,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宽容,与人和谐相处,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勤奋自强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快、勤劳、勤奋、勤俭的生活习惯;保护公共财产,节约公用资源;不浪费、不盲目攀比;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增强抗挫能力。
5 在民族精神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树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在学生成长的各年龄阶段,要一以贯之并有序递进地进行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
初中阶段,要重点引导学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认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了解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了解语言文字是民族意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载体;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了解并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热爱民族文化遗产;学习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节约资源、爱护公共财物,自觉参加公益活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 教育途径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环节,要紧紧围绕课外实践活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践履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中学阶段,要充分利用“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特点,利用上海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中学生实际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要注重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榜样示范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个性发展中了解、体验民族文化,感悟、认同民族精神。要通过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农村劳动、企业实训等途径进行国防、法制、科技、能源、工业发展、现代农业等考察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中小学都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社会服务等丰富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统筹规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和定点服务。要重点安排学生参观以歌颂党的丰功伟绩为主的纪念地、纪念物以及象征国家权力的公共机构等,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敬廉崇洁意识;要重点安排学生参观以反映优秀文化传统为主的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和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等,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要精心组织以锻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主参与能力为主的青少年校外营地和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服务基地的活动,培养现代公民健全人格;同时,要将春秋游和课外活动与“红色旅游”结合,把它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制定每个年龄段学生规定参观的基地系列和自主选择参观的基地系列方案,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 党团队组织——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力量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学校党、团、队组织的领导,把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和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民族精神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要重视对初中阶段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衔接。
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导航作用,通过党章学习小组、业余党校和组织生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把民族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的基础内容。要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着重提高党员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责任意识,发挥党员在弘扬先进文化、倡导廉洁奉公和抵制腐朽文化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支部组织建设中,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一项基本内容,发挥党支部凝聚、影响和引导广大学生的优势,使党支部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力量。
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要把民族精神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要切实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在选拔团队干部过程中,重视选拔对象的民族精神教育意识和能力,要把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作为团队干部的基本工作职能。
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的优势,注重充实学生活动的民族精神教育内涵,通过生动有效的活动形式,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培养高尚的公民人格。
[[i] 本帖最后由 lsh419 于 2008-3-24 12:11 编辑 [/i]].
shumi1 2008-3-24 13:59
回复 1#lsh419 的帖子
真的是纲要。
没有任何的可操作性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