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学古诗文阅读大赛】(4)古诗词“阅读六法”与篇目推荐(新话题:咀嚼式阅读)

H爸 2007-9-27 09:10

【中学古诗文阅读大赛】(4)古诗词“阅读六法”与篇目推荐(新话题:咀嚼式阅读)

自己孩子还在读初中,本没有这么早考虑高中的古诗文阅读。高中网友zuizuima (落叶繁华)派下任务,要我“开些高中的参考书目吧”。好在帮孩子选择古诗文阅读书籍时,是初中高中一起考虑的,再则,高中生应该可以涉猎部分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书籍,又回到当年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园地,所以,开个新帖,跟高中家长们探讨一番,也是预先热热身,等孩子升入高中,自己的备课笔记又可以丰厚不少。
“阅读六法”是最近阅读“古诗文大奖赛”文言文和古诗词篇目时陆续形成的想法,另一位网友(网名待查)要求我提供“原创”的学习方法,呵呵,不敢不遵命;新鲜出炉,接受批评。
“书目推荐”,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先介绍几本家中藏书、已购书籍或者曾经在书店翻阅过的,大家也可以陆续补充。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8-11-16 20:25 编辑 [/i]].

rabbitm44705 2007-9-27 10:07

老师上课,偶认真听。跟着H爸学习,长脑。[em16] [em08].

嘟嘟虎妈 2007-9-27 10:40

搬个沙发听听:lol.

醉醉妈 2007-9-27 12:32

谢谢H爸今天就开帖了。昨夜还在对小女说这事呢,她可也是WW的忠实听众。
派任务可不敢,应该是请您赐教。;P 要求你提供“原创”的会不会也是我?但愿不是我。
遵守诺言,多多给您好评。:).

小猪爸爸 2007-9-27 12:49

地上挺凉的,找个垫子来继续等。.

H爸 2007-9-27 13:19

“阅读六法”——让“孤树”长成“丛林”

看着新编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编排,想想就来气——初中四年,就读这几篇东西?:Q
单篇的诗文,就像一棵棵孤独的小树,依着教材编写者列出的单元主题,勉强跟同主题的现代散文和外国散文挨在一起,呵呵,可怜啊!中学版里有家长感叹中学文言文太多太难。多呼哉?不多也!难乎哉?不难也!!还是想加点量,理理头绪。:P
这六种阅读方法,原本自己已经在用了——把古诗文大奖赛指定初中组的60篇无规则排列的古诗词,理出了点头绪;在某某家长的怂恿下,头脑一昏、心头一热,一早上帖,有些骑虎难下了。:$ :L
好在中学版的家长们性格还是宽厚的,态度还是宽容的,气氛还是宽松的。:hug:
1、单篇作品的鉴赏式阅读法;
2、多篇作品的比较式阅读法;
3、同类作品的群组式阅读法;
4、同题作品的串联式阅读法;
5、文学专题的全景式阅读法;
6、文学名家的咀嚼式阅读法。.

醉醉妈 2007-9-27 13:37

家长们也是好学的。:).

AnEchoOfNature 2007-9-27 14:20

到H爸的贴子里从不敢放肆的。正襟危坐,洗耳恭听,静待下文:(.

H爸 2007-9-27 14:28

回复 8#AnEchoOfNature 的帖子

呵呵,被侬描绘成一本正经的老夫子了?:L 还是我的问题,帖子写得太严肃,太正规。:hug:.

雨雨 2007-9-27 14:35

占个位子,认真学习!.

醉醉妈 2007-9-27 16:38

回复 5#小猪爸爸 的帖子

备个真皮沙发会更舒服的,学习劲头更足。;P.

醉醉妈 2007-9-27 16:42

回复 9#H爸 的帖子

学习嘛是得严肃、正襟危坐,年少是老师教的,一下子还改不过来的。;P

期待精彩下文。.

小猪爸爸 2007-9-27 17:54

回复 11#zuizuima 的帖子

看来要预备一个便携式沙发,随时可坐。干点消受中,继续等待。.

都都妈 2007-9-27 18:25

没有沙发,立票也要听!H爸辛苦了[em01].

H爸 2007-9-27 20:22

楼上几位催得这么紧啊?:funk: 给点备课时间吧!:loveliness:.

羊鼠好妈妈 2007-9-27 21:02

H爸辛苦了,我也挤进来,好好听讲了。期待[em01].

小猪爸爸 2007-9-27 22:13

肚子又等饿了,先搞夜宵了。.

红眉 2007-9-27 22:22

哎呀,正好我高中没毕业,现在赶紧来补课,H爸快点哦,我再老下去就来不及了:loveliness:.

H爸 2007-9-27 22:36

“阅读六法”01鉴赏式阅读法

【推荐书目】
上海辞书出版社:
1、单买《学生古诗文鉴赏辞典》;
2、分别买《古文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
【推荐理由】
在其他帖子介绍过,不重复。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象“鉴赏词典”这样的鉴赏专著工具书,完全可以自学;即便遇到个别难解之处,也不会太大影响整体上把握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而初中生对于鉴赏辞典里的文章会觉得困难多些,需要有家长在旁加以提示或指点。
【阅读方法】
1、泛读法:粗略翻阅一遍,知晓大致内容,然后有选择的依次阅读重要篇目。
2、精读法:遇到课本上讲到的篇目,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可以仔细阅读,并做些读书笔记。.

红眉 2007-9-27 22:59

:funk: 01鉴赏式阅读法,就要买噶许多辞典啊,H爸啊,下面还买不?一起说吧~~~~.

H爸 2007-9-27 23:51

回复 20#红眉 的帖子

看在校友份上,悄悄地教您一个省钱的方法,就跟您一个人说,啊!
1、唐诗、宋词的鉴赏辞典,暂时不买也行。WW上有唐诗和宋词的鉴赏辞典电子书,是不是将同样的书做成电子书,我不大清楚,也没比较过,这样,一般阅读就解决了,要细读的话可以打印下来。只是多看电子书比较费眼神。:P
2、散文的鉴赏辞典,WW上还没有看到,估计不就也会上来的。或者您需要哪篇文言文的鉴赏文章,在谷歌里搜索一下,可以得到N篇文章,当中选一篇合适的也行;家中上网包月的问题不大,否则,上网查询费估计跟书价差不多。;P
比如这两天中学版热播的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搜搜看——:hug:
我提的这些书,不一定都买齐了放在书架上站岗,真到了要用的份上再买也行。.

H爸 2007-9-27 23:56

谷歌搜索——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1、谷歌搜索——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url]http://www.google.cn/search?complete=1&hl=zh-CN&inlang=zh-CN&newwindow=1&q=%E8%8B%8F%E8%BD%BC%E3%80%8A%E5%89%8D%E8%B5%A4%E5%A3%81%E8%B5%8B%E3%80%8B%E3%80%8A%E5%90%8E%E8%B5%A4%E5%A3%81%E8%B5%8B%E3%80%8B&meta=&aq=null[/url]
2、任选一篇:
[url]http://ljms.sdedu.net/show.aspx?id=1595&cid=118[/url].

H爸 2007-9-27 23:57

《前赤壁赋》赏析

【转载】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28 09:18 编辑 [/i]].

H爸 2007-9-27 23:58

《后赤壁赋》赏析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quot;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28 09:20 编辑 [/i]].

shuaishuaimm 2007-9-28 01:14

你老慢慢来,偶刚回来,还没空欣赏前面的呢.别听他们的,谁说慢了,偶都觉得来不及看了,人家H爸大师也得有空备课呀.
太感谢H爸了,留着慢慢看.[s:005.gif].

醉醉妈 2007-9-28 08:09

H爸:俺不催你,慢慢来,慢工出细活嘛。:).

yifei 2007-9-28 08:47

[em01].

H爸 2007-9-28 09:25

回复 26#zuizuima 的帖子

慢乎哉?不慢也!:) 9月30日零点前,写完六种阅读方法,然后大家舒心过节,节后再聊。进度如何?:hug:.

醉醉妈 2007-9-28 10:11

可以,可以!辛苦,辛苦!节日期间可以消化消化,劳逸结合。.

jlmm 2007-9-28 12:27

顶了好贴![em04].

rabbitm44705 2007-9-28 12:35

[em11] [em11].

AnEchoOfNature 2007-9-28 12:37

H爸实在是功德无量![em01] [em01] [em01].

小猪爸爸 2007-9-28 13:03

一歇慢一歇快,倒是象好赖物的电影。.

H爸 2007-9-28 19:53

回复 33#小猪爸爸 的帖子

就像股市一样,一歇放量一歇跌量:loveliness:.

H爸 2007-9-28 20:17

“阅读六法”02比较式阅读法

【推荐阅读内容】
1、《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高中古诗词鉴赏训练60首:第45篇—第60篇。
2、《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十、《从诗词比较角度鉴赏》。
【推荐理由】
除了单篇文章阅读鉴赏之外,高中生应该注意多篇有关诗词的比较式阅读欣赏,通过比较来分析一组诗词的题材内容、表现方法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阅读方法】
1、《古诗文大赛专辑》高中古诗词,列出八组比较鉴赏诗词,一会儿我会把八组诗词的篇名摘录出来,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按照“阅读六法”01的提示,到网上搜索一组组诗词及鉴赏文章,让孩子进行比较式阅读。
2、《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第十章《从诗词比较角度鉴赏》,列出四种比较角度:同题诗、同题材诗、主题内容相关诗和所咏对象相关诗,各种方法都有多篇归类的诗词,我也列出篇名,家长们有兴趣可以如法炮制。
如果这样的比较式阅读方法有效果,那就可以建议高中生阅读古诗词时,自己备一个篇目表格,将相同题目、题材、内容和对象的诗词做个篇目汇总,养成比较式阅读的好习惯。.

H爸 2007-9-28 20:19

【高中古诗词鉴赏训练60首】第45篇—第60篇

【比较鉴赏第一组】
45、李商隐《马嵬》
46、袁枚《马嵬》
【比较鉴赏第二组】
47、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8、杜牧《赠别》(其二)
【比较鉴赏第三组】
49、王安石《江宁夹口》
50、方惟深《周下建溪》
【比较鉴赏第四组】
51、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52、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比较鉴赏第五组】
53、刘克庄《赠防江卒》(其五)
54、刘克庄《赠防江卒》(其六)
【比较鉴赏第六组】
55、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6、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比较鉴赏第七组】
57、屈原《离骚》(节选)
58、梁启超《自励二首》(其二)
【比较鉴赏第八组】
59、《红楼梦》:香菱《咏月》(第一稿)
60、《红楼梦》:香菱《咏月》(第三稿)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28 20:43 编辑 [/i]].

H爸 2007-9-28 20:19

《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第十章《从诗词比较角度鉴赏》

【一、同题诗】
1、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
2、畅当《登鹳雀楼》与王之涣《登鹳雀楼》
3、刘禹锡《台城》与韦庄《台城》
4、白居易《王昭君》与刘献廷《王昭君》
【二、同题材诗】
1、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徐凝《庐山瀑布》
2、贺知章《咏柳》与李商隐《柳》
3、苏轼《江上看山》与苏辙《江上看山》
4、雍陶《题君山》与方干《题君山》
【三、主题内容相关诗】
1、如“马嵬之变”主题:刘禹锡《马嵬行》、李商隐《马嵬》
2、王昌龄《从军行》与高适《塞上听吹笛》
3、杜牧《题乌江亭》与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四、所咏对象相关诗】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与王维《相思》
2、杨炯《从军行》与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3、刘翰《石头城》与唐•许浑《金陵怀古》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28 20:45 编辑 [/i]].

都都妈 2007-9-28 21:34

先顶,后学习[em01].

小猪爸爸 2007-9-28 22:42

真是好东西,一直想找突破口,正迷糊呢,看来小猪长假要增负了。[em07].

KITTY004 2007-9-28 22:54

:handshake :handshake.

H爸 2007-9-28 22:55

回复 39#小猪爸爸 的帖子

那后面还有四种阅读方法,长假后再上帖,;P 让侬家小猪宝宝过节负担不要太重,否则她要上帖子砸老H爸的,怕怕啊!:L.

小猪爸爸 2007-9-28 23:23

网上板砖我都不怕,还怕小猪的嫩爪。.

H爸 2007-9-28 23:43

回复 40#KITTY004 的帖子

:o ?.

H爸 2007-9-28 23:44

侬不怕,偶有点怕。:funk:.

醉醉妈 2007-9-29 08:35

H爸:辛苦!
都收藏了,假期让小女好好学习学习。.

醉醉妈 2007-9-29 08:38

回复 44#H爸 的帖子

别怕!;P.

H爸 2007-9-29 11:27

回复 45#zuizuima 的帖子

假期里就放松一下,学习古诗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终身的学习和享受过程。:loveliness:
初中要面临中考,高中要面临高考,考试前要针对性地做一些应试准备,可能应试教育的成分会有一些,家长也会变得功利一些。:$
但脱开考试,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真的是很有乐趣的,现代学生进入古诗文的意境不太容易,需要慢慢引导和培养的。:hug:.

AnEchoOfNature 2007-9-29 12:04

回复 37#H爸 的帖子

有H爸的心血,我们都可以事半功倍了[em01] [em01] [em01].

H爸 2007-9-29 12:36

“阅读六法”03群组式阅读法

【推荐书目】
1、古代散文:《古文笔法详析》
2、古代诗词:《诗词欣赏入门》
【推荐理由】
两本书都是高中的校本教材,很切合高中学生的古诗文教学体系,选材和程度适合高中学生使用。成组文章或诗词的阅读,可以将古诗文的“孤树”拓展成“树丛”,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由篇到组、由点到线;树丛多了,丛林就有基础了。
【阅读方法】
1、按照本书的编选方法,成组诗文或专题式阅读。可以按照教材编排依次阅读,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陆续看完整本书后,可以将原先读过的单篇古诗文也串联到教材篇目中进行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比如读过唐宋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怀古咏怀诗等,都可以结合进《诗词欣赏入门》的专题里进行重温和串联。
2、根据教材选篇,寻找相应的群组诗文,进行拓展组合。比如,这次初一教材第一单元,选用的文言文的《世说新语》中的《周处》和王安石的《伤仲永》,我就从《古文笔法详析》中的卷一《笔记第三》中选了多则《世说新语》选段,从卷四《议论文》中选了王安石和其他作家的短篇议论文进行拓展。.

醉醉妈 2007-9-29 12:54

H爸,中午还在忙活啊。再给好评。.

H爸 2007-9-29 12:59

节前赶活完成,:'( 长假陪小H,:loveliness: 歇贴七天。:D.

醉醉妈 2007-9-29 13:13

回复 47#H爸 的帖子

我的意思是假期中先让小女了解这几种阅读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真正的欣赏过程必然是长期的,要把它当作享受才会有所领悟。好在小女对古诗文还稍有兴趣,一直说学古文比学现代文有趣。最近她们老师在教《前赤壁赋》,她学得起劲得不得了,回家还和我讨论来着。;P.

H爸 2007-9-29 13:30

回复 52#zuizuima 的帖子

好样的,赞一个!:D
孩子有了兴趣,就会自己找书看。小H前几天关照我,杨振中老师的文言文书籍,这本《启蒙读本》和《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之外,不要再接下去买了——“太简单,没名篇”——呵呵,想当初,预初开学时,加多几篇《启蒙读本》的短篇,小H还有些怕怕的。;P
也就一年时间哦,要向文言文的“精彩语段"上升了,要选读名篇的精彩语段了,现在是《论语》的“精粹解读”与文言文的“精选语段”交替读,长短搭配,自己掌握进度。当然,我也要求,在周末时间宽裕的情况下,选读几篇《古文观止》的长文章,孩子也答应了,看之后的阅读进度。:)
反正方法也有了,书也买好了,让孩子一步一步走进古典文学的快乐田园。:D.

AnEchoOfNature 2007-9-29 14:16

[quote]原帖由 [i]zuizuima[/i] 于 2007-9-29 12:54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79931&ptid=446216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H爸,中午还在忙活啊。再给好评。 [/quote]

[em20] 是不是精华贴一定要凑够十个差评?可是找不到地方下脚,怎么办?[em02].

醉醉妈 2007-9-29 14:26

回复 54#AnEchoOfNature 的帖子

那只能眼睛一闭,随便下脚了啊。不过好像对不起H爸的辛劳,还是多多给好评吧。这样H爸的工作积极性也高嘛!;P.

H爸 2007-9-29 14:31

俺是WW上的老贴民了,得过N个精华贴,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也不需要鲜贝来交易什么。;P帖子对大家有用就好。啥时孩子有大出息了,发一包糖糖就行。:loveliness: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29 14:32 编辑 [/i]].

小猪爸爸 2007-9-29 14:49

那么大家放心猛踩,有别筋者,我发伤药膏。.

醉醉妈 2007-9-29 14:51

回复 56#H爸 的帖子

仙贝可以作啥交易,我只顾赚了,忘了交易这等大事了,可以到财经板块买股伐?;P.

小猪爸爸 2007-9-29 15:00

据说女童千惠之母有普洱茶庄申请上市,不知各位闲贝可否换股。.

H爸 2007-9-29 15:12

换得WW财经版斑竹若干原始股,上市时赚大啦,然后换成普洱茶,捂上几年,再发一次。:lol.

AnEchoOfNature 2007-9-29 15:26

[quote]原帖由 [i]H爸[/i] 于 2007-9-29 14:3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80396&ptid=446216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俺是WW上的老贴民了,得过N个精华贴,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也不需要鲜贝来交易什么。;P帖子对大家有用就好。啥时孩子有大出息了,发一包糖糖就行。:loveliness: [/quote]
H爸可算得是位有真正修养的人物,始终是思维缜密、条理分明,气闲神定、宠辱不惊的。[em18]
觉得用“致中和”三字形容H爸,到是十分的贴切。[em04].

小猪爸爸 2007-9-29 15:28

回复 61#AnEchoOfNature 的帖子

善酿,也贴切的,反正绍兴的黄酒是也。.

AnEchoOfNature 2007-9-29 15:35

[quote]原帖由 [i]小猪爸爸[/i] 于 2007-9-29 15:28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80625&ptid=446216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善酿,也贴切的,反正绍兴的黄酒是也。 [/quote]

极是极是[em01].

醉醉妈 2007-9-29 15:35

绍兴出大师级人物的。.

AnEchoOfNature 2007-9-29 15:47

[quote]原帖由 [i]zuizuima[/i] 于 2007-9-29 15:35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80649&ptid=446216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绍兴出大师级人物的。 [/quote]

莫非H爸真是绍兴人? [em09].

H爸 2007-9-29 16:01

回复 65#AnEchoOfNature 的帖子

不是绍兴人。绍兴出师爷,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助人腾达。
尽管不喝酒,但喜欢“善酿”和“致中和”名字中的“善”、“酿”、“中”、“和”。
“善”——上善若水
“酿”——功夫到,自然成
“中”——过犹不及
“和”——国和万民乐,家和万事兴.

AnEchoOfNature 2007-9-29 16:03

[quote]原帖由 [i]H爸[/i] 于 2007-9-29 16:0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80745&ptid=446216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不是绍兴人。绍兴出师爷,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助人腾达。
尽管不喝酒,但喜欢“善酿”和“致中和”名字中的“善”、“酿”、“中”、“和”。
“善”——上善若水
“酿”——功夫到,自然成
“中”——过犹不及
... [/quote]
[em18] [em18] [em18] [em18] [em18] [em18].

H爸 2007-9-29 16:17

也喜欢“致中和”中的“致”字——唯有“求”,方能“致”。:hug:
WW上常有性急的家长,羡慕别家孩子的“致”,忽视自家孩子的“求”。:P
本帖上露面的家长没有。:loveliness:.

小猪爸爸 2007-9-29 22:11

话归正题,竭力推荐预初开始读《古文观止》效果很好,其实跟英语会话一个道理,文言会话,节约时间。.

H爸 2007-9-29 22:20

“阅读六法”04串联式阅读法

【推荐书目】
1、古诗词:李支舜《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
2、文言文:李支舜《高考文言文训练与应考指导》
【推荐理由】
1、《古诗词》一书,以71种鉴赏方法为指导,对300首诗词分类拓展,有100个高考古诗题透视,400句名言名句强化,200个文学文化点链接。这本书是以高中学生开设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为基础编写而成。
2、《文言文》一书,有20个知识点,链接102篇文言选篇或选段,11章归纳表格,28套高考模拟卷。这本书在本市重点高中毕业年级用过,反映不错。
3、大家不要一看到书名,就误以为这是一本应考的辅导书,其实,这是一本将平时阅读、专题练习和应考指导三方面结合得很好的学习指导书。编著者是硕士,语文学科带头人,交大附中语文老师,特级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得很好,很切合高中学生实际。
【阅读方法】
一、《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
1、高一、高二的平时阅读:以71种鉴赏方法为指导,对300首诗词分类拓展,积累古诗词的名言名句,还可以将已经阅读过的古诗词穿插进去,扩大阵营。
2、高一、高二的阶段复习:阶段性(比如寒假、五·一、暑假、十·一)进行一些能力迁移练习和典型考题分析。
3、高三学年的复习应考:高三学年进入高考复习时,再看历年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题目的解析。
二、《高考文言文训练与应考指导》
1、高一、高二的平时阅读:主要是基础篇各章节各个知识点的《知识梳理》、《选段阅读》和完成习题。
2、高一、高二的阶段复习:对于各个章节要求的《记忆强化》,进行集中温习和记忆,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法。
3、高三学年的复习应考:高三学年进入高考复习时,再看《考点篇》的《文言考点》和《高考模拟题》。.

H爸 2007-9-29 22:21

《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中“鉴赏方法”举例

(四)“怀古咏史”鉴赏方法
1、方法指津
2、考题解析:杜牧《过华清宫》和杜常《题华清宫》
3、能力迁移:李白《登凤凰台》
4、拓展阅读:戴叔伦《三闾庙》和元·阿鲁威《[双调]折桂令》“问人间谁是英雄”
5、相关链接:华清宫、凤凰台、八阵图
(五)“赠友送别”鉴赏方法
1、方法指津
2、考题解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3、能力迁移: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拓展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元·刘时中《[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和风闹燕莺”
5、相关链接:烂柯人、南京、王观
【体会】以“鉴赏方法”串联多篇古诗词进行比较和扩展阅读,我以为是很好的阅读积累方式,有纲有目,纲举目张,在一种种鉴赏方法的引导下,诗词的积累就像滚雪球一样,坚持多年,必将蔚为大观。.

H爸 2007-9-29 22:22

《高考文言文训练与应考指导》中“记忆强化”举例

一、120个常见通假字示例表
二、100个常见古今异义双音词示例表
三、30个常见多义词词义推导记忆表
四、30个常见偏义复词示例表
五、名次活用示例简表
六、名词活用示例简表
七、形容词活用示例简表
八、18个重点一词多类的虚词示例表
九、常见同类异形词示例表
十、常见兼词示例表
十一、常见语气词连用示例表
【体会】以上这些表格非常有用,但不是光背表格就能学好文言文的,只有在平时大量阅读、适量训练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再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忆强化,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H爸 2007-9-29 22:30

回复 69#小猪爸爸 的帖子

基本同意,预初和初一开始都可以,我以为女孩子从初一开始更好些。已经达成共识::P
1、周一到周五,晚间时间较少,交替阅读“精粹解读”和“文言语段”;
2、周六和周末,时间相对宽裕,交替阅读《古文观止》和“诗词名篇”;
3、寒假和暑假,时间合理安排,交替阅读古文和古诗词的专著,想从《论语》、《孟子》、《左传》和《史记选》开始。
能否顺利开工和坚持不懈,看持续努力。:hug:.

小猪爸爸 2007-9-29 23:02

有志者,无事不成。.

H爸 2007-9-29 23:06

回复 74#小猪爸爸 的帖子

:hug: :handshake.

KITTY004 2007-9-30 08:55

太感谢了H爸的无私奉献,又要整理心得又要打这么多字,自愧不如啊!.

H爸 2007-9-30 09:17

回复 76#KITTY004 的帖子

KITTY小才女哦,估计上初中就能啃啃经典原著啦!:loveliness:.

醉醉妈 2007-9-30 09:31

H爸:辛苦啦!每天弄到三更半夜的。.

都都妈 2007-9-30 09:40

各位,到福州路的上海图书公司3楼去淘点好书去,杨振中的书也有,不同版本的《古文观止》也有,十一里有空去看看啊
地址:福州路424号,在文化商厦边上.

H爸 2007-9-30 09:54

回复 78#zuizuima 的帖子

被某个网友鞭子抽着,赶工啊!:Q 白天有思路时打几段草稿,晚上改稿后上帖。:funk:.

H爸 2007-9-30 09:57

回复 79#都都妈 的帖子

怎么偶淘宝的地方被侬发现啦?:o
前段时间在装修,国庆应该新开张了。:hug:.

醉醉妈 2007-9-30 10:01

回复 80#H爸 的帖子

谁啊?偶去试着踩2脚。;P.

H爸 2007-9-30 10:17

回复 82#zuizuima 的帖子

稿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中午上一帖,下午上一帖,晚上收个尾。长假就没有帖子债了。:D.

清风荷影 2007-9-30 10:40

谢谢,已收藏了。家有小女,刚好今年上高一,好希望多一些有关高中学习方面的知识。:victory:.

H爸 2007-9-30 11:12

回复 84#清风荷影 的帖子

好啊,跟高中学姐们请教一二,未雨绸缪一番,:loveliness: 待小H若干年后升入高中,就胸有成竹了!:hug:.

都都妈 2007-9-30 12:15

[quote]原帖由 [i]H爸[/i] 于 2007-9-30 09:57 发表 [url=http://321ww.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82719&ptid=4462161][img]http://321ww.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怎么偶淘宝的地方被侬发现啦?:o
前段时间在装修,国庆应该新开张了。:hug: [/quote]
他们在徐家汇也开了个点,露天的,觉得不过泥头,就打听到了他们的据点[em16]
旺旺上推荐一下,估计他们生意马上会好起来了。
最不喜欢福州路上那家称斤头卖书的,总觉得不尊重知识,所以从来不去那里买书[em05].

H爸 2007-9-30 12:17

“阅读六法”05全景式阅读法

【推荐阅读范围】
1、古代文学史专题:
2、中国诗歌史专题:
3、中国散文史专题:
【推荐理由】
1、初一开始,才教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才有基础可言;而高中学生,完全可以跟着中国古代史的脉络,加进各个朝代的文学发展史概况。能够通读大学水平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当然好,阅读一些文学史讲座或文学史演义也是可以的。
2、从初中到高中,散文和诗歌的篇章已经有一定积累,但篇章的分布上,还是集中名家名作上,高中学生,可以跟着古代文学文体发展历史做全景式的阅读,将会在关注一棵棵“树木”的基础上,对一片片茂盛的森林做全景式的鸟瞰,散文发展史和诗歌发展史的书籍和文章不少,自己去选喜欢的吧!
【阅读方法】
一、以文学史专题带作品阅读
二、读完一组散文或诗歌,参阅文学史专题
【个人阅读书目介绍】
1、古代文学史专题: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褚斌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等
2、中国诗歌史专题:王玉宝著《中国诗》,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等。
3、中国散文史专题:刘衍著《中国古代散文诗论稿》等。.

amy的妈咪 2007-9-30 12:18

好评——收藏——慢慢看——.

H爸 2007-9-30 12:18

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介绍

.

H爸 2007-9-30 12:19

王玉宝《中国诗》介绍

小引  诗之趣
一、“风”中的女性:中国诗的原始情感模式——《诗经》
二、失落的童年之梦:中国诗的神话意识——《楚辞》
三、人生苦难的咏叹:中国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乐府
四、寻找生命的维系:中国诗的主体生命——魏晋诗
五、朝向无限的东方自由精神:中国诗的时间观——唐诗(一)
六、人与世界的相通:中国诗的自然观——唐诗(二)
七、心灵的窃窃私语:中国诗与禅宗——宋词
八、自然淳朴的田园曲:中国诗与隐逸——元散曲
九、沧桑兴亡的悲情与挽歌:中国诗的历史感——明清诗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30 13:26 编辑 [/i]].

H爸 2007-9-30 12:19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介绍

.

H爸 2007-9-30 12:20

刘衍《中国古代散文诗论稿》介绍

中国古代散文综论(代序)
第一编  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定型
第二编  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先秦史传散文和学术散文)
第三编  古代散文演变和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秦汉散文、史记、汉书)
第四编  古代散文的革新与骈化(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五编  古代散文发展的顶峰(唐代散文、宋代散文)
第六编  古代散文的因袭与探索(元代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30 13:44 编辑 [/i]].

如果爱,请深爱 2007-9-30 12:34

好评,我家小猪女又有地方加油了[em16].

都都妈 2007-9-30 12:40

等~~~~~~~.

H爸 2007-9-30 12:40

小猪女?:P 应该是预初或者初一的吧?:D 怎么到高中加油站加油啊?;P.

H爸 2007-9-30 12:45

回复 94#都都妈 的帖子

又来一个抽鞭子的:'( 。.

如果爱,请深爱 2007-9-30 13:09

回复 95#H爸 的帖子

:lol 要命,我可不想给人留下”虐待“亲女的印象。;P小女才预初,因为一直偏理不偏文,:Q 偶急。 总想让她在这方面提高再提高:L 这么多好东西现在不备好,三年以后没地方找啊:P [em01].

H爸 2007-9-30 13:19

三年后老H爸的高中古诗文自编教材内部发行,WW上家长打七折,帖子里跟过帖的家长打对折,给过好评的打三折,给过差评的——白送!:lol.

AnEchoOfNature 2007-9-30 13:25

[quote]原帖由 [i]H爸[/i] 于 2007-9-30 13:19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83772&ptid=446216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三年后老H爸的高中古诗文自编教材内部发行,WW上家长打七折,帖子里跟过帖的家长打对折,给过好评的打三折,给过差评的——白送!:lol [/quote]

白送给给过差评的,好!这是在告诉它,事实胜于雄辩!:lol.

H爸 2007-9-30 13:30

回复 94#都都妈 的帖子

都妈,《中国诗》和《散文史》的篇目已经补上,请鉴定。:loveliness:

[[i] 本帖最后由 H爸 于 2007-9-30 13:45 编辑 [/i]].

都都妈 2007-9-30 13:38

回复 100#H爸 的帖子

以前学得太少,现在自己也在补,哪敢鉴定啊[em01].

H爸 2007-9-30 13:49

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和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两本书,晚上补篇目。.

醉醉妈 2007-9-30 14:39

H爸的这些“宝贝”,我自己看了后,越来越没底气了,看来我要去回炉一下了,然后再跟小女齐头并进。:).

H爸 2007-9-30 14:46

回复 103#zuizuima 的帖子

不至于吧?这些只是入门级书籍,帮孩子初中到高中阶段新配的书,家里的藏书大部分还未动哩!.

醉醉妈 2007-9-30 14:57

回复 104#H爸 的帖子

:D 还有大部分啊,此帖结束还要开家长的古诗文?活到老学到老?;P.

H爸 2007-9-30 15:00

回复 105#zuizuima 的帖子

可以啊,长假之后新开贴:家长古诗文阅读欣赏——从何下手.

醉醉妈 2007-9-30 15:08

长假先休息好,吃好,玩好,补充能量,节后要刻苦学习。.

H爸 2007-9-30 15:11

回复 107#zuizuima 的帖子

收工。.

醉醉妈 2007-9-30 15:15

祝楼上的各位BBMM们节日开心,节日再加油!:).

醉醉妈 2007-9-30 15:18

回复 109#zuizuima 的帖子

订正:
祝楼上的各位BBMM们节日开心,节后再加油!:P.

H爸 2007-9-30 19:43

“阅读六法”06咀嚼式阅读法

【推荐阅读范围】
1、诸子原著:
2、史传原著:
3、散文名家原著:
4、诗词名家原著:
【推荐理由】
初中到高中,读了那么多篇幅的古诗文,孩子们总有一两个特别喜欢的诗文名家作品;让孩子选择一两位,备好作家的文集或全集,放在案头,不带任务、不带功利地含英咀华,反复品读,作为陪伴终生的良师益友。
【阅读方法】
一、阅读原著。
二、研读古注和今注。
三、参阅研究文章或专集。
四、自己写读书笔记和研究文章。
【选择范围】
1、散文: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通鉴,韩、柳、欧、苏······
2、诗词: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如果我退休了,可能会选三个集子:杜甫、苏轼、陆游······.

香甜蛋糕 2007-10-1 11:44

回复 111#H爸 的帖子

借此宝地学习了,谢谢!多多益善!.

H爸 2007-10-1 13:32

回复 112#香甜蛋糕 的帖子

胃口蛮好,:o 那就准备好PP买书,准备GG放书,准备好DD防蛀······:lol.

醉醉妈 2007-10-1 14:37

收藏,学习。
多谢!:).

H爸 2007-10-1 15:31

回复 114#zuizuima 的帖子

侬是教大学水平的老师,嘎客气做啥:loveliness: ;《高中古诗文》总算搞定,汗哒哒滴!:L :L
大学古诗文(大学里是不是称作“大学语文”?)就交摆侬开帖子了,好伐?:hug.

醉醉妈 2007-10-1 15:58

回复 115#H爸 的帖子

H爸火眼金睛!
偶的学生不是全日制的,《大学语文》是文言文有一点,现代文有一点,再添一点文学史,因此偶的古诗文也剩一点点了。如要开帖,必定被踩死,风险实在太大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交摆侬比较好。;P.

H爸 2007-10-1 16:14

回复 116#zuizuima 的帖子

这里高中生家长已经寥寥无几了,大学生的更不会光顾了,俺们弄到高中生就可以歇搁了。:loveliness:.

H爸 2007-10-1 16:25

回复 116#zuizuima 的帖子

偶读的大学也不是全日制的,因为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大学语文》是不必读了。
看过当年的《大学语文》课本,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的,象冷菜里的四味拼盆,各样有一点,样样都不精。
不过,大学语文的老师应该都是科班出身,样样精通的。象月饼礼盒中的“七星伴月”:拆开放——盆盆精彩,合起来——众星托月。:hug:.

醉醉妈 2007-10-1 16:48

回复 118#H爸 的帖子

汉语言文学专业?电大?:)
刚过中秋,H爸还意犹未尽。月饼礼盒,外观是精美的,实质上是没啥内容的。;P.

醉醉妈 2007-10-1 16:50

回复 117#H爸 的帖子

同意。
辛苦辛苦了。.

H爸 2007-10-1 17:11

回复 119#zuizuima 的帖子

月饼礼盒——金玉其外,美味其中,过腻过甜,无益健康。:(
月饼穿肠过,宝盒案头留,给孩子放些铅笔橡皮之类的小玩意儿,颇有些“买椟还珠”的意味在里头。:loveliness:.

香甜蛋糕 2007-10-1 17:19

回复 113#H爸 的帖子

首次登陆您的辖区,客气点奥;P
自己学得太少,假期里多看看。.

H爸 2007-10-1 17:20

回复 122#香甜蛋糕 的帖子

都是帖民,一视同仁。:D.

醉醉妈 2007-10-1 19:12

职业经理人是国家稀有的人才资源,是企业争夺的焦点人才。教职业经理人的老师是啥水平啊,一个字:“高”!;P.

H爸 2007-10-1 21:13

回复 124#zuizuima 的帖子

有教无类,一视同仁!:D.

醉醉妈 2007-10-1 21:32

不因材施教?;P.

小猪爸爸 2007-10-2 00:05

文言上一层,何言?
疑问并学习ing………………………….

H爸 2007-10-2 11:45

回复 127#小猪爸爸 的帖子

甲骨文、钟鼎文······:loveliness:.

小猪爸爸 2007-10-2 18:08

再往上ing………….

H爸 2007-10-2 19:00

原始图腾:P.

醉醉妈 2007-10-2 19:07

回复 130#H爸 的帖子

还得往上研究啊?要命哉。;P.

H爸 2007-10-2 22:56

回复 131#zuizuima 的帖子

被小猪爸逼到悬崖边上了:Q.

醉醉妈 2007-10-3 09:00

回复 132#H爸 的帖子

从结绳记事之时开始?:D.

ANGELA12 2009-5-31 21:36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有诗歌赏析)

全国一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诗歌解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 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 ,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 ,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试题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赏析的基本能力。从考查的角度看,今年的试题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都相当的老套,可以说,都没有学生平日所练习的有难度。但此题也有二个极易引起学生失误的地方,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词大意彻底地理解偏误,那就是词题的副题:“超然台作”,再加上作者是苏轼,另外,诗词的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情感,这三处地方学生在解题时极易受至影响,从而先入为主,认为此词不管怎么读那也是个表达苏轼旷达、豪放、乐观、喜悦情怀的。那么如此解词,便会大错特错,据了解,学生在此失误不小。学生往往只看表像,不得实质,文人失意时反乐者,多是自慰解嘲,借以掩饰心中的孤苦凄凉。
   第1题,只考查诗歌的情感维度,并作简析,4分。那么答案会很简单地:答出什么心情给2分,能结合诗词内容作简析,给2分。总体而言,此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低沉的,试题要求从划定有三个词语上来看问表达的是什么心情,那么由此答案只能是一些相关情调低沉的表达情感类的词语,如:无奈、苦涩、惆怅、低落、郁闷、忧郁、忧愁,并在此种低沉的基调中思家念亲,这样的答案都应是可以的;简析时,一定要注意,所析与前面的感情基调要保持统一,而且一定要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否则不叫简析。
   第2题,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此诗赏析。一看是“赏析”二词,那就意味着一定要有艺术手法的体现,即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一般的定式了。那么对于此题,命题人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那就意味着答案最好分三点:①什么情,1分,②什么景,1分,③情和景间是什么关系(那当然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之类的词了),2分。共4分。具体答案可为:①思亲念家低沉无奈忧愁之情,②“春未老之景”(或对此景的描述),③景情之间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如果学生在答什么情时,只答出豪放旷达之类的,应为理解偏误,此题无分,若也答出了低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答出了豪放旷达,那么,改卷教师会只按点给分,只要有点即可得分,所以二者都答者应不会影响得分。
   全国二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7分)
   芣苢①(fúyǐ古书上指车前,草名)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luō、lǔ)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jié用衣襟兜着)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xié用衣襟兜东西)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
   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归纳来说: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如“扬之水,不流束楚”(《郑风?扬之水》);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作品中,赋、比、兴三者并非彼此毫不相关,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运用、综合表现的,故有“赋而兴”“兴而比”“赋而兴又比”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如《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写情人不期而会(一说君主与贤臣之遇)之作,起首的“蔓草”“零露”既可实指二人相遇之所的景况,又可引发读者对下文美人、美丽情事的怀想。这是朱熹所说的“赋而兴也”的一例。
   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芣苢》这首作品。
   《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
   《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等,叠字用作形容词;《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等,叠字用作表情态的副词。至于“采采”的叠用,历来有不同的诠释。上面所选五种译文中,前三种将“采采”释为动词,采集之义,表劳动者的动作行为;后二种将其释为形容词,灿灿光华之义,表劳动对象(即芣苢)的状貌。“采采”能否作形容词,《秦风?蒹葭》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一诗,三节分别以“苍苍”“萋萋”“采采”开头,意思其实是可以互通的,均可作“鲜盛貌”讲,均可用来形容所写之景的状貌。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作形容词诠释似乎更符合诗句本义:一来避免与下文的“薄言采之”重复,二来表现了芣苢之美。闻一多《风诗类钞?乙》中说:“采采,犹粲粲。”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说:“采采,花叶色彩鲜明的样子。”便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假设“采采”的形容词之说成立,首句“光华灿灿的芣苢哟”便含有“兴”的作用——以芣苢之光鲜引出劳动女子的美好。“赋而兴也”的说法也就此成立。
   综上所述,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答: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
   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
   附两位鉴赏大家的“答案”,供参考、玩味: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间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而歌,犹有此遗风云。”(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现代?闻一多)
   考场满分答案:
   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天津卷
   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要点分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还是分两道小题,都是比较常见的设题角度——
   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考生对于叠音词应该并不陌生,课文中有很多运用叠音词的诗词,比如: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李清照)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
   不一定每处老师都分析过,但至少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其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音效果一定会重点讲解的。
   第二小题是对关键句的情景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重庆卷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使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赏析要点苏轼《海棠》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赏析]白居易《惜牡丹花》
     在元和年间写过二首《惜牡丹花》诗,通过他在诗题下作的自注,我们知道,这两首诗描写的分别是种植在翰林院北厅和朋友家中的牡丹花,而且还都是“花下作”,可以说是一种赏花惜花的感情实录了。
     这两首诗中的第一首是写于“翰林院北厅”的牡丹花下的,全诗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写了他对翰林院中这两株牡丹花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活脱脱是一个护花使者的痴情形象。
     牡丹花是大自然创造的美,历来有“天香国色”的美誉,不过,在百花吐艳、群芳争卉的季节里,她却总是姗姗来迟,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的矜持。等到她一旦怒放、占尽春光的时候,一年的花事已经有了最后的晚宴的味道了。对白居易的这首《惜牡丹花》,我们也应该放在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欣赏,也许就可能体会出他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其实也就是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了。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全诗以“惆怅”一词领起,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人们也许会忍不住要问,诗人在感伤什么呢?因为第一句中并没有明确交待原因,只说惆怅的是“阶前红牡丹”而已,初读起来,不禁使人感到有几分突兀,这庭院中的红牡丹,为什么会让诗人感伤不已呢?读完第二句时,读者才恍然大悟了,原来是在傍晚时分,白居易发现,阶前的牡丹花丛,只剩下两枝还在开花了,这里的“残”字应是残留而不是残败的意思。花开自有花落时,而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花枝败落非但不值得悲伤,相反,还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植物生理现象,根本不应该为此而触景伤怀。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讲过一句名言,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本无心于爱护万物,只是让它们自生自灭而已。只是多愁善感的人类,为许多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为地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而已。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白居易在傍晚时分,为了院中仅剩的两枝还在开花的红牡丹而黯然神伤,而且,诗人还调动了他那异常敏感丰富的想象力,事先预计到今天晚上就是这两枝硕果仅存的红牡丹盛开的最后一夜了,所以他无限惋惜地感叹“明朝风起应吹尽”,因此便不由得要尽一切可能,来加倍珍惜她,呵护她了。不过,大家都明白,自然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在这最后的一夜,白居易又将如何行事呢?谁也不会想到,他对花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红把火看。”凭心而论,即将衰败的牡丹花恐怕已经没有当初富贵娇艳的光彩了,不过,情人眼里出西施,白居易此时的这种感情并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他也不是为了牡丹花的美丽所打动,而是为这美丽的牡丹花即将逝去而无比惋伤,他要同他心爱的牡丹花相依相伴地度过这最后的一夜。在“衰红”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忠实地守护在她们的身边,唯其如此,他才会感到安心踏实。这种性情在今天的人来看,恐怕会觉得大可不必,甚至会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吧。
     在我们今天熟悉的古诗词中,也有不少珍惜光阴、伤春惜花之作,那么白居易这首诗与上述作品有什么独到之处呢?首先,《古诗十九首》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叫做“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与白居易此诗的意境颇为接近,但《古诗》的意思是说要夜以继日地享受生活,完全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后来李白也说过,“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古风》),他把人生的百年细分为一天天来计算,而且打算每天都要一天当成两天来过,真有一种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劲头,不过,无名氏的《古诗》也罢,李太白的《古风》也罢,都是为了自己精神的愉悦才这样珍惜转瞬即逝的光阴的,在他们秉烛的那些夜晚里,可能宴饮豪歌,灯红酒绿,快意非常。白居易却与他们的这种向往有明显的不同,他既不邀请亲朋好友,吟诗论文,也不觥筹交错,对酒当歌,而是要一个人静下心来,提一盏长明灯,与即将凋谢的牡丹花为伴,可以想象,这一夜,他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心情上的快意与享乐,他的“夜惜衰红把火看”,虽然在形式上,同属“秉烛”,但在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精神与追求,正是这种明知如此只会有痛苦与悲凉,却仍然欲罢不能、非此不可的那一份难能可贵的执着,才使得这首小诗感动了当时和后来的无数有情人。在介绍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的文章里,我们说他有一双美学家发现美的眼睛,而从这首《惜牡丹花》诗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由衷的喜爱和珍惜。
     对于这种惜花之情,历来文人都有所表现,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盛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同样饱含着对春天的热爱,早上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特别是听到窗外那一声声婉转如歌的鸟鸣,诗人虽然足未出户却已经分明陶醉在无限的春光中了。不过,他突然又想到了自己在睡梦中依稀听到的风雨之声,心中又不由得感到有些沉甸甸的,因为这阵风雨过后,不知会吹落多少娇嫩的花朵,残枝败蕊,落红飘零,固然让人心痛,可是如果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她们生命中最光彩的一面,就碰上了这一场不期而至的“夜来风雨”,岂不让人扫兴?诗歌就是在这样自然而然的联想中,由赞春赏春翻为惜春叹春,整首小诗就像是一曲如歌的行板那样,如泣如诉地歌颂着春天的美好,叹息着春天的短暂。
     相同意境但写得更加委婉动人的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是一个“夜来风雨声”,女词人早上醒来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担忧,所以还没有起床,便赶紧问正站在窗前卷窗帘的侍女,让她好好看一看,经过这一夜“雨疏风骤”的洗礼之后,院子里的海棠情景如何了?其实,女词人根本不用等到回答,早就晓得答案了,不过,粗心的侍女可没有李清照那样的惜香怜玉,哪里晓得女主人的良苦用心,所以她只不过往外面随便看了一眼,便大大咧咧地回答说,“海棠花经受了一夜风雨的考验,和昨天一样,依旧活着。”听了这样的回答,简直让李清照哭笑不得,她忍不住一再地重复起来,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肯定是绿叶更加绿了,可是红花却肯定是凋零了呀!
     白居易的第二首《惜牡丹花》的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是硕果尚存,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诗是这样开头的:“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当牡丹盛开之时,当然不会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过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萧瑟、花瓣飘落、随风飞散之际,还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吗?白居易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花的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花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风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而言志了,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彩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来的两句诗,“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先说哪怕在是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开败的牡丹随风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进而强调眼前所见,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靥迎人的花瓣已经不但开败,“何况”又纷纷“飘零”在风雨过后的“泥土中”,那种惨状,那份凄凉,只要是有一分爱花的心思,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这种视角独特、感受细腻的《惜牡丹花》诗一出,便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很大兴趣,随即有不少意境相似之作纷纷问世,著名的有李商隐的《花下醉》中的名句“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在客人散去之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的凄美意境,分明是白居易“夜惜衰红把火看”一句的翻版;而大文豪苏东坡笔下的海棠花,却已经颇有楚楚动人的盛装女子的风姿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艺术的创造中,独辟蹊径的眼光与不同凡响的感受是多么的可贵,任何一件不起眼的事物,如花开花落,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来,而白居易二首《惜牡丹花》说明他正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赏析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土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赏析: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祷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宋诗鉴赏辞典》孙 静)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赏析:两道简答题不仅考查解读古诗的能力,而且引导考生欣赏诗人直如琴方如棋的情怀。
   辽宁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案: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一、王维《秋夜独坐》赏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周弼《夜深》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
   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 。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安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讲解】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赏析]
   《全唐诗》所录吴融《华清宫》诗分作两组,一组二首,另一组四首。这是《 华清宫二首 》的第一首。
   华清宫是与唐云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它 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吴融的这首《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 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便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 ”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 ,一个“便”字 ,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 消失的情景 ,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 ,“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 生活的奢靡。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 ,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诗人含蓄地指出 :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 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 ,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 “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 ,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李约《过华清宫》赏析: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湖南卷
   1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赏析]诗文中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并不多见,最有名的是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 首联娓娓道来,却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这种离情别绪,教人更加难堪,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呵!
   颔联似有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那种意境。兄妹相聚,还管它什么“盘飧市远无兼味”,只要有谈笑风生就可以了;哪怕它“幽光耿耿草堂空”,只要能畅叙亲情就行了。诗虽朴素无华,情却真挚深沉,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当时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
   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过去是三年湖海久隔,而今是万里尘沙远离,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
   尾联的出句融合“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和卢纶《送李端》中“风尘何所期”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表达的意思,和这差不多。
   读完这首诗,不禁想起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不难看出,此诗在结构和取材上受李益的影响颇深。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赏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这是很辩证的。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犖ぷ《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牐犝馐且皇滋饣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牐牷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牐牨任ぷ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牐燶r
   牐牻嵛擦骄洌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牐犖ぷ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牐牎八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牐犑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牐燶r
   牐牻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赏析]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人月圆 (金)吴激赏析
   吴激(1090-1142),字彦高。原为宋臣,靖康末使金。北宋亡后,他仕金为翰林侍制。一日,他与友人会宴,偶遇沦为歌妓的原北宋宫姬,遂触景伤情,写下此词。此词高明之处,在于采拮前人词语,与自己创作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词在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激,北宋末年著名的才子,当时与宇文虚中齐名。后北宋灭亡前后,吴激等人以宋臣留仕于金。但其时吴激等人心念大宋,因此虽化子金,而内心却是矛盾而痛苦的。
   这首人月圆的词,有一个故事。据刘邦记载;一次宇文虚中与吴激等在张侍御家饮酒会宴,座中发现一位佐酒歌妓原是大宋宗室之后,如今却也流落异乡,沦为歌妓。坐中诸公感慨万千,遂皆作乐章一首。其中宇文虚中首作《 念奴娇 》,次及吴激,乃作这首《人月圆》。
   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 。“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 ,覆巢之下 ,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 飞向谁家 ”的感慨。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 :“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
   吴词则巧妙地引用前人词句典故 ,使之浑然一体,又使其借故出新,另有深意,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赏析:
   本曲突出了燕子的形象。“燕子”成为全曲的中心形象,曲中大半篇幅刻画燕子。首二句写燕子的来去。燕子有“社燕”的封号,人们说它“来时春社,去时秋社”。下一句“年年来去搬寒热”,想象新鲜奇特。燕子趋热避寒被说成是在搬运寒热,着一“搬”字,燕子带上了人情味,诗人并非吟咏燕子,而在于说明:这年复一年的搬运之中,时光流逝了,朝代更替了,盛的衰了,衰的盛了,而燕子却依然如故。它们“语喃喃,忙劫劫”,它们在私语什么,在春风中飞来飞去做什么呢?原来它们在找寻它们曾经筑过巢的王谢家的画堂。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将“兴”“亡”对比,抒发感慨更为有力。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答案] (1)燕子 兴亡
   [解析][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①刘诗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②吴词笔姿盘旋空灵,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全篇引用三个典故: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③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赏析]葛溪驿在江西弋阳县,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抒发对国事的感怀。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漏”,古代计时的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在这里,回到家乡只是梦境。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果更好。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上句接“风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诗中写的岁时已晚,自然界是一片凄凉,引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见诗中的真正的含义不仅仅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写国事的艰难。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这种思想与他一生的政治作为,是一致的。
     最后,又回过来写秋天大自然的声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说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结合他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来理解,就可体会到他的这些借物寓意的语言,意味是深长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福建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他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赏析: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诗题中的“武夷山”,并非实写山景,而是作者面对当时的政治情势在借题发挥,有一种意境存在。首句,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独立青峰野水涯”,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是即景抒怀,写山雨过后天地的寂寥,表达了诗人的孤傲寥落的情怀。此句表面上是写山中沉寂的气象,但细细品读,似乎使人听到了他的叹息,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得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江苏卷
   12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响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 、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台丁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 、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赏析]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闲雅而有生气。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答案(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答案(3分)D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答案:(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LLS妈妈 2010-10-9 12:42

又上了一堂好课.

H爸 2010-10-9 12:47

回复 135#LLS妈妈 的帖子

噶老的帖子都被侬捞上来?: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学古诗文阅读大赛】(4)古诗词“阅读六法”与篇目推荐(新话题:咀嚼式阅读)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