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ranchunzhen 2007-5-1 14:19
尊重而不迁就宽松而不放任——解读德国家庭教育关键词
尊重而不迁就宽松而不放任——解读德国家庭教育关键词
发布时间:2004-02-24 15:46访问次数:458
摘自: 《文汇报》2004年2月23日
传统德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20世纪前,一个听话、守纪律、讲规矩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家长有权决定子女的前途。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观念都有了很大改变,促使德国家庭教育目标的变化。
现代德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发展场所。家长的主要职责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亲子之间的关系是民主与平等的关系,父母很少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子女按照他们的生活模式安排生活。
关键词一:独立——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就认为孩子应该走向社会,而不希望他们过分依赖自己
在德国,孩子都有个人的房间,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活动室。大多数父母都十分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个人隐私,子女的房间和活动室就是他们的独立天地,父母一般没有经过同意不会去翻看子女的东西。一方面,父母希望借以促进子女形成独立的个性;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尊重和保护子女个人权利的教育形式,向他们传递这么一种信息: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保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别人的权利。
德国的父母认为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社会的公民,不能因为亲子关系就破坏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就认为孩子应该走向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的公民,而不希望子女过分依赖自己。父母这种理性的教育态度,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孩子。德国的青少年也以自我独立的发展为成长目标,他们不希望过分依赖父母。许多孩子在十四五岁就开始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一定的零花钱。男孩子会以发送报纸、广告,为草地除草等方式获得报酬,女孩子则通过照顾小孩和餐饮服务为自己积累财富。到了十八岁,有了进入工厂企业劳动的资格之后,德国的青年学生就会选择去工厂打工赚钱。绝大多数20岁以上的德国青年会选择自己租房居住,而不再与父母居于一屋。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自立行为大都表示赞赏与支持,不会干涉和阻挠。
关键词二:选择——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选择什么职业等都属子女的个人事务,父母无权干涉
子女具有选择个人生活道路和兴趣爱好的权利,父母不干涉子女的选择,这是德国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与我国父母代替子女选择报考什么学校、上什么补习班、参加什么兴趣班不同,在德国这些都是子女的个人事务,父母无权干涉,更无权代替子女做出选择。在子女的“主权”范围之内,父母的作用是认真听取子女的意见,帮助子女分析他们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协助子女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这种尊重子女独立人格的决定方式,既满足了子女渴望受到尊重的愿望,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一旦决定做出之后,父母就会不断提醒孩子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不赞成他们半途而废。父母希望通过家庭严格的教育熏陶,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使他们能成为有责任感、守信用的社会公民。
在德国家庭中,子女是独立的。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比如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选择婚姻、选择职业等都由子女自己做主。通过对德国大学生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我国大学生上大学选择的专业受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大,而德国学生完全是自己做主的。
在德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孩子的选择得到了很好的尊重。现代德国社会离婚率在持续上升,而离婚后到底子女跟父母中那一方生活是由子女决定的。绝大多数子女跟随妈妈生活。妈妈会告诉孩子,爸爸还是爸爸,爸爸不但有权利看望孩子,也要尽自己的责任。同样,子女愿意与爸爸生活也是子女的权利。可以说,基本上父母离婚后没有一方不许另一方看望子女的事例,也没有一方诋毁另一方的事例。离婚的双方都会告诉子女离婚是父母之间的事,希望不要因为父母的离婚影响子女的生活和成长。
关键词三:交友——在对待子女交异性朋友的问题上,父母不是进行干预,而是为他们做好指导和咨询工作
德国的父母对待子女的交友抱着十分宽容的态度,在他们的辞典里没有“早恋”这个词。在对待子女交异性朋友的问题上,他们不会进行干预,而只会为子女做好指导和咨询工作。
笔者的一个德国朋友有一对子女,女儿叫安娜,去年刚刚14岁。当笔者去朋友家拜访时,朋友的妻子带着自豪和喜悦的声调告诉笔者:“安娜交男朋友了!”听到这没有丝毫不安、担心的话语,笔者发愣了。因为在我国,这是家长和老师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当家长和老师看到男女同学有亲密的举动时,就会想到“早恋”,就要想方设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或者采取检查书包等监视方式掌握情况,阻止孩子与异性亲密来往。当笔者问朋友和他的妻子怎么看待安娜交男朋友时,朋友的妻子高兴地说,她为女儿感到自豪和喜悦。她解释说,一个发育正常的男孩和女孩到了青春期,就有了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如果阻止他们与异性的交往,就是阻止他们的学习、阻止他们的成长。因为交异性朋友不但是少男少女的内在需要,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与异性交往。她的女儿交到了男朋友,至少说明她的女儿有一定的水平和魅力,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她进一步说,爱和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现实中、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父母禁止子女与异性交往,那就是阻止子女学习爱和被爱,就是制止子女的成长。
听了朋友妻子的解释,我才真正懂得了他们高兴的原因。那么在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这件事上,家长的作用在哪里?朋友的妻子解释说: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孩子;在于以欣赏的态度关注孩子的行为;在于向孩子说明怎么爱护自己和尊重别人。她说,青春期的感情风暴是激烈的,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会走许多弯路,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我们就要为他提供指导和帮助,但这种帮助应该是在尊重他们独立性基础上的帮助,而不是命令和强迫式的帮助。当子女受到感情挫折时,父母的作用就在于安慰和指导他们,使他们学会直面人生和挫折,使他们振作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是放任自流,给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关键词四:学习——父母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凌驾于子女的发展之上,而是本着理性的态度和公平的原则对待子女的学业
在对待子女的学习方面,父母会给子女必要的指导,同时他们注意与学校配合,在家庭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进入中学以后,父母对子女学科知识上的指导就会减少,但是他们会加强与学校和教育专家的联系,在人格发展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方面对子女进行指导。
德国的中学分为三种类型: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完全中学是最好的学校,完全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上综合性大学。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完全中学学习。但是父母的这种希望绝不会变成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砝码。他们所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分析进入完全中学的优势,激发孩子升学的愿望,促进孩子的学习。但是如果这一愿望没有实现,父母们会坦然接受子女就读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的现实,而不会因此歧视孩子和恶言恶语对待孩子。在德国父母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凌驾于子女的发展之上,而是本着理性的态度和公平的原则对待子女的学业。
对于进入中学学习的子女,父母仍然会尽好自己的职责,尽最大可能为子女学业的提高和个人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虽然在德国不存在当前我国意义上的重点中学,但是不同的完全中学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在一所完全中学学习,比在另一所完全中学学习更适合于孩子的发展,他们也会给孩子提出转学的建议。笔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一所完全中学学习了三年之后,父母感到他周围的朋友和学校环境不利于他的成长和发展,想让他转学。但是在协商初期,孩子不同意。在多次沟通的基础上,孩子向父母承诺,他在这所完全中学再学习一个学期,看是否真的像父母说的那样不利于他的成长。如果在这一学期内,他没有进步和发展,他会主动接受父母的建议。一学期后,孩子主动向父母表达了转学的愿望。经过转学,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性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