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也来探讨一道小一语文题目

z13916 2007-1-19 20:06

也来探讨一道小一语文题目

儿子的练习卷上有一道判断题目:古诗《梅花》和《江雪》描写的都是冬天的情景。儿子的答案是正确,老师的答案是错误。
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觉得儿子的答案是对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冬天景色的,怎么会不对呢?
旺旺上的高人不少,大家探讨一下,谢谢!.

逸逸@威威 2007-1-19 20:19

我刚问了儿子,他也说是正确的,天知道了.

soo-goo 2007-1-19 20:21

我也觉得是对的。.

阳宝的妈妈 2007-1-19 20:36

我刚才问了儿子,他说应该是正确的。因为诗句里都有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

地球引力 2007-1-19 22:04

刚查了一下,作参考: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这样看来,两首诗都是描写冬天的情景没错啊,碰到老师问问吧!.

大元圆 2007-1-19 22:05

回复 #1z13916 的帖子

我刚才也问了儿子,他也说是正确的,[em07]
不过我自己觉得是错的,因为虽然两首诗都有描写冬天景色的句子,但主题是不同的,应该说《梅花》是描写花的,《江雪》是描写冬天雪景的,所以后一首才是描写冬天情景的吧,前一首不能算。不知我这样理解对否?[em04]
唉,不过这种题考孩子,真是太搞了,真是不知道为什么,看看孩子们的卷子,有时候感觉出题的人不是在考查孩子的知识,而是在炫自己的出题本领。[em14].

z13916 2007-1-20 12:48

谢谢大家的回帖,尤其是5楼对《江雪》的注释,我本人也非常喜欢这首诗的意境。
今天的复习卷上又有同样一道题,儿子就按老师的要求打了错号,儿子老师说《梅花》是描写冬天情境的,《江雪》主要是写蓑笠翁钓鱼的。
还是服从了老师的标准答案,但心里还是保留自己的意见。.

wanshengli 2007-1-20 16:26

"梅花"描写的是花,不是冬天的情景!.

奥数宝宝 2007-1-20 21:12

回复 #8wanshengli 的帖子

[em11].

阿哲妈咪 2007-1-20 21:21

回复 #7z13916 的帖子

[em11].

小鹿 2007-1-20 21:24

我投:"正确".

梅花是冬天开放的花, 蓑笠翁钓鱼也是在冬天.  而且两首诗里都提到雪了.

[[i] 本帖最后由 小鹿 于 2007-1-20 21:31 编辑 [/i]].

灿烂的笑容 2007-1-20 21:27

问了女儿,回答是正确.附加:这个老师错了.[em16].

奥数宝宝 2007-1-20 21:47

回复 #1z13916 的帖子

刚才特地又问了儿子,答曰做过类似题,应该算错的,后者泛指冬天的情景,前者<梅花>主要描写梅花,写它凌寒独自在墙角开放的孤傲性格,不是单纯的景色描写.[em04].

用心说话 2007-1-23 18:50

《梅花》非写景诗。.

susanxv 2007-1-23 18:54

好像只有腊梅花是冬天开的,其他的梅花是初春开的,.

susanxv 2007-1-23 18:57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xuncai 2007-1-24 08:37

小一怎么会考这种题目?我们语文老师还特别关照我们家长不要解释诗的意思,所以应该不会考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来探讨一道小一语文题目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