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感叹此文"为了孩子"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07-1-17 12:55

感叹此文"为了孩子"

[size=4][color=Green][color=Red]为了孩子[/color]
    看了贴吧的许多贴子,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对别人隐私的挖掘和探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却少而又少。前不久偶尔看了心理访谈这个节目,这才猛然醒悟到:问题儿童已经越来越多,关心下一代的心理成长已经迫在眉睫。
    由于优生优育的政策提倡多年,它的好处成为了显而易见。那就是拥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而借助各种媒体,网络信息平台,我们的孩子智商都普遍高于上一辈的好几倍。他们的聪明使每个家庭都充满了无限希望,所有人的核心任务就是宠爱这个宝贝。可是结果,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个令人疑惑的现象:问题儿童越来越多,学生自杀现象越来越频繁,校园斗殴事件层出不穷。
    做为孩子的父母,在哭诉自己孩子走上歧路的同时,是否也该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原来聪明乖巧的孩子为何会走到今天?做为老师,在责问学生为何会如此叛逆的时候,是否也要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听话了?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落伍了?
    孩子生下来就是白纸一张,他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所以作者认为孩子只所以会走到错误的道路上,追其根源还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和家长的错误引导。对于这个问题,我分析了以下几条原因,不求太过准确,只求为了今天孩子的健康成长尽点绵泊之力。
    第一:因为孩子智商的普遍提高,接受教育的年龄在无形之中也被提前了好几岁。学校成为了孩子最大的教育基地。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前的方式,灌输的也还是以前的教学内容。在这里我并不想去评判老师什么,他们没有错,错就错在当今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的偏执。所以严格来讲,老师也是受害者。
    大家在高喊素质教育的时候,学生学到的课程却丝毫没有改变。很多人会认为历史,地理,自然,口语交际等是副课,根本不值一教。所以在考试的紧要关头,这些课程理所当然会被排挤,甚至被取消。对于这种情况本人不能认同。当今学生出现的许多性格上的缺陷和逃避挫折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和这些是有很大关系的。学校把成绩看得太过重要的时候,就完全忽略了素质的教育。
    对于一个中国人,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光辉历史包括它的耻辱经历。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应该尤为重要。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一个日本人拿着中国地图侃侃而谈中国历史,旁边是一群盲然无知的中国人。做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了深深的羞辱。我不能明白为什么许多的爱国教材和反日教材都被取消?为什么现实生活那么多的活生生的历史事实要陈列在博物馆里,而不是拿到课本里来讲解?
    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人,必然会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而这样的一个人必然要博览群书。所以我认为地理,自然,口语交际等课程都十分的重要。这些副课教材内容编排得都很不错,生动形象。但就因为不是主课,无需考试,它们便成为了课堂上的装饰品,往往会被忽略掉。以至于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许多机会。在这些课本里我们能够学到做人的基本礼义,能够学到遇到危险要如何保护自己,能够学到祖国的大好山河需要我们精心的保护,能够学到如何与人交际的技巧等等。这一切看似十分微小,但对于做好一个人,做好一个社会人十分重要。数,理,化,英语向来都是主课。本人认为虽然十分重要,但不必看得太过重要。这些课程学不好,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最多是不能成为一个尖端的科技人才。但全中国人口这么多,都拼了命地往那科技人才里挤实在没有必要。
    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大部分的人才还是那种实用型的。如同现在这个社会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职高技能学生却成为了哄抢对象。原因出在哪里?我认为其根源就是因为在华而不实的教育制度下培养了一批华而不实的“人才”。至使许多企业宁愿选择农民工也不愿去选那些所谓的“人才”。知识分子处在了最为尴尬的位置上。因为学校要的是分数,他们拼命学习,终于苦尽甘来时,却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终归是站在了起跑线上。谈到这里,我已经开始痛恨现在的应试教育了。这话还是暂时搁下吧。
    第二:培养孩子的第二个教育基地就是家庭了。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做为家长的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了。看着孩子们辛苦的完成作业,辛苦的准备考试的时候,我的心感到了空前的疼痛。这么聪明的孩子难道还要走我们的道路吗?还要接受这长满毒瘤的教育吗?
    为了孩子,家长同志们,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不要再用过去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他们,那只会毁了他们。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在孩子个性形成之前,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孩子的心理活动在最初阶段一般是告诉妈妈的,当他们在向你反映问题,诉说烦恼时,妈妈的回答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是一块泥,大人怎么捏,他就怎么长。所以我说,当孩子走上歧路时,不要去埋怨他们,你要埋怨的是自己。就是因为自己当初的错误引导导致了他们今天的错误,所以宽容他们吧。
    为了孩子,我们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一下,看看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引导他们:
    1:孩子看到一幅图片,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会问大人,一般情况下是问妈妈:“妈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呀?”很显然,这时候孩子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的回答一般有如下几种:
    1)对孩子的提问漠不关心,不与理睬,或者简单的一句:“我不知道。”就此代过。
    2)妈妈会仔细看看图片,然后告诉他什么意思。
    这两种回答是我们常见的。对于第一种回答,我想家长们应该尽量避免,因为它会产生如下不良反映:孩子在大人那里经常碰壁,就会压抑自己对问题的好奇心,久而久之,便会懒于思考,失去对新鲜事物挖掘的兴趣。
    第二种回答,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现代教育的弊端,那就是全盘托出教育的内容,而忽略了对教育内容的启迪和探讨。聪明的妈妈此刻应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妈妈对这幅图也有些看不懂。你能告诉妈妈这幅图里有什么人吗?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这时候的妈妈好象是很笨的,但正是这种提问式的回答引发了孩子的思考,留给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坚持下去,孩子就会在遇到问题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再来举个例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对于美的追求,小女生们似乎更为强烈。他们想尽办法来纠缠大人,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强硬。而由于现在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人们往往会依从他们的意志,而不考虑数次依从后的危害。这种想要就能得到的习惯一旦被破坏,也就是他们的要求偶尔遭到拒绝后,他们就会变得脾气暴躁,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曾经遇到过这么一对母女,女孩大约有六岁左右。她看中了一件衣裙,坚持要妈妈买,而此刻妈妈身上的钱已经不够了,于是妈妈拒绝了她。没想到女孩坐在地上,开始嚎啕大哭了起来,任母亲如何的解释都无济于事。最后妈妈只能妥协,暂时离开去借钱来给她买。而奇怪的是孩子在看到妈妈离开后,立刻停止了哭闹,变得异常的安静。直到看到妈妈来了,她又开始烦燥不安了起来。孩子们察颜观色的本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此刻你能去责怪孩子们吗?
    遇到想要的东西时,孩子们一般会说:“妈妈,我同学穿了一件粉红色的衣服,非常漂亮,妈妈我也要,你给我买。”这种问题,妈妈要么一口答应,要么一口回绝。一口答应的后果就会出现如上所述情况,而一口回绝后,会引来孩子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别人有,我就不能有?”对于这样的问题,聪明的妈妈不妨这么给孩子说:“宝贝,妈妈知道你有爱美之心,这说明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妈妈也爱美,可是宝贝,对于美的东西妈妈决不会随波逐流的。”
    首先你要告诉他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一朵花傲立于枝头,娇艳欲滴,十分美丽,可一旦摘下来就会颓败不堪。同样一件衣裳穿在别人身上可能会很漂亮,可穿在你身上却并不一定合适。此时的妈妈要教给孩子如何去欣赏,如何去判断一件物体的美丑。最后你还要告诉他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所有想要据为己的东西,都必须要具备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必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因此,本人主张:与其去压制孩子的兴趣和好奇,不如去引导去挖掘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一个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束缚,打破原有的停滞状态,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一切都会变得有可能。为了孩子,更为了我们的祖国能健康的发展,让我们一起努[/color][/size]力吧!.

成成の爸爸 2007-2-12 09:07

我认为:做父母的首先要懂得并学会如何去教育孩子,是目前对孩子成功教育的关键之一。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正确地去引导、教育孩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叹此文"为了孩子"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