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择校背后的角力

小宇妈妈 2005-6-9 12:23

择校背后的角力

择校背后的角力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观念,择校正在蔓延成风,成为许多少年儿童及其家庭的重负,也带来了一系列教育和社会问题。儿童节即将到来,本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少年儿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从今天起推出“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希望社会各界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为孩子减负,为家庭减压,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这个春天,择校大战再一次搅乱了许多家庭的平静日子。

  尽管教育部门早就重申,今年的小学和初中入学仍按“就近免试”的原则进行,一律不得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但这一政策并未在家长和学校中引起太多的正面回馈。

  焦灼的期待中,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各个意向中的学校间“赶场”——参加名校组织的各种考试。同时,围绕升学展开的家庭经济实力大比拼、社会关系大比拼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些家长戏言:上个好小学、好初中比考大学还难。

济南:“关系过硬也得交钱” 择校生名额有限


  目前,一年一度的小升初择校战正在济南全面打响。5月18日上午,济南育英中学、实验初中、五中、舜耕中学等几所知名中学的门前,挤满了带着孩子前来报名的家长。等待的时间里,家长们谈论最多的是下午和第二天,甚至下周还要到哪里“赶考”。一位家长说,给孩子报考了5所学校,已经参加了两所学校的选拔。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按照济南市的统一规定,今年小升初,择校费不能超过1万元。“只要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前途,掏点钱也值。”

  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相继拨通了育英中学、五中和实验初中的电话,均被明确告知:择校费1万元,而且竞争相当激烈。五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4年,学校有500多人报名择校,最终由于教育局下达的名额有限,录取了200名。实验初中的一位老师提醒:“除非你的孩子非常优秀,或者有过硬的关系,否则根本进不来;就是关系过硬,也得交钱。”

  “择校风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济南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为普及义务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小学生升初中取消入学考试,按就近原则划入对口中学。“对口学校好的,自然皆大欢喜;对口学校不理想的,家长就会四处奔波。”

  为遏制择校风,有关部门也曾采取过各种措施,但效果不尽理想。据济南市一家调查机构对6所中学初一年级的600位学生抽查,其中的择校生150多位。

  

沈阳:“我准备了6万元” 名校竟有公开的“黑市价”


  5月20日下午4时,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一所小学门前,黑压压站满了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一年一度的择校大战开始以来,这里的空气中似乎充满了火药味。

  “家里有人没?拿多少钱?”几个家长围在一起,压低声音,相互讨论着择校的话题。

  听说记者来了,家长们都推脱着散去。一再恳求并得到不署名的保证后,李女士和记者聊了起来。她一脸无奈地说,由于孩子成绩一般,只能走择校一条路了。“择校的钱是不能少的。择校费加上托人送礼,我准备了6万元。”

  据李女士介绍,6万元是这所名校公开的“黑市价”。“专门有人凭着关系靠介绍择校发财,事办成了自然要感谢人家。不成的话钱也会一分不少地退回来,很讲信誉。”据了解,沈阳市民目前的年人均收入为8000多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双方都在岗的普通市民家庭,要近4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凑足这笔钱。

  当然,也有比李女士幸运的。经人介绍,记者见到了孩子在和平一小读小学的王女士。按照分片入学的政策,她的孩子应该在桂林一小就读,但她决定选择和平一小。“那里师资力量强,领导视察、外国朋友参观经常去。”好在王女士的一个亲戚在学校的后勤干了几十年,最终交了9000块钱。学校当年招了7个班,每班40人,两个班留给自己片里的孩子,其他班用来捐资助学。“因为择校的多,只好抓阄解决。”有的家长拿着钱却没抓着阄,竟当众哭了起来。

  

上海:“就怕有钱没地方要” 升学前上演户口大迁移


  连日的绵绵阴雨并没有打消许多上海家长择校的热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个好学校,他们在各名校间往来穿梭。“出点赞助费能进去已经很不错了,就怕有钱没地方要。”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

  钻“就近入学”的政策空子,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托关系、攀亲戚,把孩子的户口甚至全家的户口转到离名校近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倒挂四老家”,即家长自己有住房,将户口挂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这是因为老人家附近的学校是名校;二是“挂入亲朋家”,有些家长将孩子的户口迁入姑妈、舅舅或朋友家中。

  实在没门路的,只能狠下心来,顶着一路飙升的价格在名校附近买房。一位家住浦东新区的家长最近在卢湾区一所小学旁花4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只有35平方米的二手房,就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就近入学的正当理由。由于房子小,一家三口没法同住,只好由孩子的外婆担当起照顾起居、负责接送及监督学习的“陪读”角色。

  上海市教委网站前不久进行了一项调查,对“孩子进入就读学校是否交赞助费”问题,有46.76%的家长选择“是”,35.59%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是“非户籍所在地,自己选择的学校”。

  据上海市教委负责人介绍,从2002学年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旨在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目前上海各公办初中之间的差距已缩小,各校之间比较均衡。“此外,学生的成才,关系到学生、家长和学校多个方面,择校只是一部分,不应该过分强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择校背后的角力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