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育儿]孩子不需要盲目赏识

小宇妈妈 2005-4-21 11:57

[育儿]孩子不需要盲目赏识

孩子不需要盲目赏识
中国教育报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这类孩子往往听不得批评,一说就急,就离家出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长幼、师生人格平等的初衷却导致师长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导致学生的不规行为缺少了约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赏识教育”成为中国众多为人父为人母们的教子宝典,成为颠覆“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革命”,这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但家长和老师们的苦心孤诣却引来了一幕幕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

  现象一: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了她快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时,连忙“拿出”习惯性的夸奖:“女儿画的画可真棒!”女儿却厌烦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妈妈,你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哄呀!真让人讨厌!”——“赏识”没有了激励性,孩子甚至对“赏识”产生了反感。

  现象二:学校处处对老师设限:不能大声训斥,不能不让学生进教室,不能罚站……结果,有些老师一批评学生,学生就抛出一句话反问老师:“我怎么了?”甚至还对抗老师:“你还想不想干了?”——“赏识”就意味着不能“批评”?

  推之这些现象的社会背景,“赏识教育”的兴起,确实代表了我国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开放,但其理论和实效尚在探索时期,此时高调欢歌地汹涌推行未免带有浓重的商业炒作气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降临了、“可与国外某某专家的教育理论相媲美”……滚滚热浪侵袭之下,对众多家长和老师而言,大部分人本就缺乏对教育的深层把握,对孩子也未能实际了解,没有仔细推敲“赏识”的含义就盲目跟从,或者急功近利,结果引出了上述种种因“赏识”而出的问题。那么,是坚持,是放弃,还是……无论如何,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变,教育孩子的初衷没有变,“赏识”孩子没有错,“赏识”学生没有错,关键是看如何“赏识”,如何将“赏识”化作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首先,应该怎样理解“赏识”与“批评”的关系呢?赏识不等于表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蹲下身子跟学生讲话”,强调的是家长和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学生对话,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批评亦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古人尚曰“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事理,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才能取得心理的平衡。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由此,任何父母和老师都不应该过多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 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地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这类孩子往往听不得批评,一说就急,就离家出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长幼、师生人格平等的初衷却导致师长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导致学生的不规行为缺少了约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其实,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但为什么“好孩子”在长大后并不能个个优秀呢?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家长心目中的人才,如果过于赞赏孩子的优点,从而一叶障目不加管理,“伤仲永”的例子最能说明悲剧的结果。“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棵小树长成栋梁之才,少不了剪枝,更何况人的成长?!让孩子在成长中认识体验到美和丑、对和错,并且学会对待美和丑、对和错,他们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再者,如何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二者怎样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我国的教育一向偏重精英教育,差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伤害和歧视。而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要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之间搭建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着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在赏识底色上的批评,要顾及孩子的尊严和心理,“士可杀不可辱”,对孩子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犯错了,亦不可使用讽刺挖苦、带有威胁性的语句。这种批评是朋友式的善意提醒,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自然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感激。

  第三,对孩子的“赏识”要一视同仁,并不意味着“赏识”教育的方式是千篇一律的,聋哑女孩周婷婷的父亲周弘运用的是翘大拇指都翘酸了的“赏识”方式,而本文开篇提到的孩子却对母亲的夸赞方式已经厌烦了。赏识,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赏识,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对像周婷婷这样聋哑、弱智以及危重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他们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赞赏和表扬的色彩应该强烈一些,需要用来自心灵的支持不断增强孩子的勇气。而对大部分健全而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来说,家长过多的“好”、“你真棒”、“你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这样的表扬与鼓励则会显得肤浅,充满功利色彩,从而让孩子麻木,甚至反感。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度,什么该去赏识,什么不值得赏识?怎样把握赏识与批评的关系?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还要不要一针见血、直截了当的批评?从关爱、尊重出发,和颜悦色的批评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吗?……让孩子快乐成长,不要娇纵,不要伤害,对满怀希望的家长,对肩负责任的老师,“赏识”教育到底该如何起作用呢?

  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学生拿着砖头砸另一个同学,他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并让肇事者到办公室去等他。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那个男生早已等待多时,静候发落,行知先生却给了他一块糖,对他说了一句话,然后又给了他一块糖,又说了一句话……最后,陶先生一共拿出了四块糖,说了四句话,这个男生却哭了,并内疚地承认了错误。

  另一个故事则来自一位老师的课堂实例。他讲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正在偷偷玩兜里的四颗红枣,他没收了这四颗又圆又大的红枣,还将这红枣做为奖品奖给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结果,这位老师却赢得了被没收红枣的学生的道歉和真心感谢。

  四块糖和四颗红枣,都是老师用以赏识和批评的道具而已,都得到做了错事的学生发自真心的歉意和感谢。但其方法的精妙运用,需要心灵、智慧、哲学的把握,才会使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显得那么艺术、温情、轻松,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至于具体是怎样用糖或枣来教育学生的,可以看《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里面汇集了中外教有所成者的赏识教育方式、家长的感悟和学生的心声,冷静的语言,活泼的案例,对正困扰于“赏识”与“批评”、“对”与“错”、“多”与“少”度量的把握中的你来说,是一簇簇点燃灵感的火花。

  《赏识你的学生》是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孟繁华主编的新课标教师培训教材。书中以生动活泼的案例,通俗浅白的语言,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示了编者的意图——期待每个教师都能够赏识自己的学生,进而享受到被赏识者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相信这是每一个为人师者的幸福和快乐。本书不仅会改变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会影响千千万万孩子的一生。 (董沙英摘).

琳琳妈妈 2005-4-25 08:43

讲来讲去就一个问题,拿来主义嘛,什么事也不辨证的看,说风就是雨,象“素质教育”之类的教训还不多吗?中国的教育再这样搞下去就惨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育儿]孩子不需要盲目赏识

Processed in 2 queries